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白天黑夜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孩子因为恶作剧而挖成的土坑,导致了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也改变了村庄里其他人的命运。

杨仕芳著的《白天黑夜》以一个边远地区的侗寨为背景设定,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为叙事线索,分别讲述了6个相对孤立却又形成有机整体的故事。

乍一看,情节想象大胆,将人物冲突推至极致;仔细推敲,却自成逻辑,人物的命运、故事的走向不可避免。把想象和逻辑牵在一起的,是作者细腻的文字表达,把细节和情感揉成面团,在读者的心头发酵。

内容推荐

杨仕芳著的《白天黑夜》讲述的是:对于侗族,人们的印象多半停留在这个民族的外在符号上,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特殊的生存哲学等知之甚少。小说从一个弃婴被救写起,整个乡村世界通过他的视线展开。与我们此刻生活的距离,看起来很远,感觉上却近。

目录

第一章 流水之下

第二章 而黎明将至

第三章 彼岸上的呼喊

第四章 晚祷

第五章 因何而来

第六章 在黑夜抵达

后记 每个故事都来自故乡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流水之下

1

后来我常想,于我来说命运是与生俱来的。我幸存于世得益于另一个人的死亡。那个人是我素不相识的兄弟,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这个世界的阳光、稻田、电影,以及斗殴和抢劫,他就死了。每当想起他的死,我不禁相信命运早已在冥冥中注定。那个连名字都来不及取的人,早已化为青烟,随风消散,尘世间没留下他的任何印记,没人知晓他的存在。在孤寂的夜里,我偶尔会想起他。这种想念是否有意义?我说不清楚。我只知道他死于母亲胎腹之中,使我在选择以写作为生之后,不时陷入对生与死的思索,无意间触摸到那堵隔着罪责、宽恕和忏悔的墙。

1977年傍晚,我母亲走在木楼上,挺着大肚子,孩子即将出世。她在收拾着七零八落的碎布,是用作尿布的。夕阳从西山上斜射过来,映照在她脸上,使点点黑斑泛起异样光芒。母亲的眼睛被阳光刺中。一阵眩晕,停了停,抱着一堆碎布走向楼梯。母亲从阳光中走到阴暗处,视线一时适应不了,眼前呈现一片昏暗。母亲没有停歇下来,在这道楼梯上,她踩了二十余年,即使闭着眼睛,也知晓如何迈步。母亲脸上微微含笑,平静地往前走,岂料脚下踩了空,身体晃两下,整个人滚下楼梯,手里的碎布四下飞散。母亲摔在楼梯底,脸皮注水似的鼓胀、发颤,频率极高,接着水被抽千了,只剩下一片皱纹。母亲双手撑着地面,咬着牙想站起来,却引发了剧烈的腹痛,脸皮都拧出好几个疙瘩。母亲动弹不了,躺在地上发抖、呻吟。

最先发现母亲的是黑狗。当时黑狗趴在屋前的石板路上,面前是一只蚱蜢,受了伤,翅膀扇不动了。黑狗用鼻子嗅了嗅,嘴巴张开着,却没咬下去。蚱蜢艰难地往前爬,本能地想逃命。黑狗哼哼着。此时楼上传来沉闷的撞击声,黑狗猛地蹿起来,眼里闪着绿光,耳朵直挺挺竖着,而后往楼上飞奔。黑狗看到墙角里的母亲,在屋里转了转,没见到别的家人,又跑回母亲身旁,拱了拱她,咬住她的衣襟,想把她拉起来。

“阿黑,这不行,你快去,快去叫孩子他爸。”

母亲说,牙齿打着战。黑狗望了望母亲,转身狂奔而去。黑狗在村头找到我父亲。父亲在讲故事。父亲喜欢讲他的行医故事。村里人喜欢听,没人追究父亲的故事是否真实,空闲时节相互吹嘘,也没什么不可,心情愉悦才是人们想要的。当时父亲立在树下,挥舞双手,口沫纷飞,如同飘洒一场小雨。父亲实在太忘情了,以至黑狗窜到他身后汪汪叫了几声,也引不起他的注意。黑狗急了,咬着父亲的裤角就往外拉。他低头看到黑狗,笑一下,抖了抖脚没把黑狗抖掉,反而引起一片哄笑。父亲觉得没面子,抓起一根枝条,黑狗见势不妙,弓着背忽地跑开,在不远处站立着,垂着脑袋,夹着尾巴望来。父亲紧了紧手里的枝条,继续讲他的故事。黑狗又溜到父亲脚旁。父亲举起枝条,黑狗没有避让,巴巴地望着他,眼里满是着急和不安。

“阿黑,到底怎么啦?”

父亲感觉不对劲,蹲下身拍着黑狗说。黑狗猛地摇着尾巴,发出沙沙的声响,脑袋拱了拱父亲的大腿,“哼哼”呼气,又咬了一下他的裤角,转身奔跑而去,边跑边回头望来。父亲明白了,心里也虚了,顾不上人们的慷诧,一路跟着跑回家。父亲赶到家里,看到母亲蜷缩在墙角里,裤脚和鞋子浸着血,木板也染成一片暗红。行医多年的父亲蒙了,连忙把母亲抱到床上。

“树根,树根,你死哪里去了?”

父亲在屋里叫唤,声音干燥而粗野,不像遇事沉稳的医生了。当时杨树根刚从山上砍柴回来,撂下肩上柴火后,坐在屋外的木头上歇息。一个挑水的女人出现在他的视线里,走路摇着腰身,水桶里如同养着几尾鲤鱼,不住把水泼出来,身后是一片湿润了。他感到心里跟着一片湿润。这感受使他惶恐,抬起头张望,四下空无一人,心头才渐渐平静。父亲的凉叫陡然响起。他吓得跳离木头,杲立在路边不知所措,直到父亲的惊呼再次响起,才眺悟过来,噔噔噔地跑上楼。连腰上的柴刀都来不及解。

“你死哪儿去了?没看到你阿妈吗?快去叫接生婆!,'

父亲怒吼着。杨树根看了一眼母亲,转身跑下楼去,跑到屋外又折回来,问:“阿爸,你不就是医生吗?干吗还要去叫接生婆?”父亲叭地甩过来一巴掌,说:q陕去叫李圭他妈!你听不懂人话吗?”

杨树根抚着脸,感到委屈,不明白父亲为何发火,还动手打人,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性情温善,从未与人争持,更不用说动手打人了。此时父亲眼里闪着凶光,脸色阴冷,杨树根溜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转身呼喊而去。

P1-3

后记

每个故事都来自故乡

这是我笔下“故乡三部曲”的第二部。我把这部长篇小说分割成6部中篇,结成一部中篇小说集样式的长篇小说。这非我首创,之前有作家这么干过,我不知道他们这么千是在探寻新的叙述,是在追求更好打开自己的表达,抑或只是强调外在的形式?不得而知。我这么千,只是因为胆怯。完成初稿时,我没有勇气期待这部书会被某家杂志社或出版社收留,也没有勇气把手稿锁在抽屉里,就想到这个曲线救国的办法,把小说分割成几部中篇往外投,特别感谢接收这些书稿的《小说选刊》等杂志社和漓江出版社,你们的善良和宽容,让我有足够前行的力量。

写这部书时,我的生活遭遇了变故,始料未及,许多东西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整个生活偏离了正常轨道。我奔跑着,挣扎着,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也越来越看不清世界,与周边的人们联系少了。有时想找个人说说话,翻出手机居然不知该给谁拨。我遗忘了他们。也被他们遗忘。世界渐行渐远,黑夜慢慢降临。我感到无力和沮丧。父母为我担忧。他们老了,神经也脆弱了,在我面前赔着小心,生怕触犯我,生怕我莫名生气,似乎我会突然消失。很多时候,我不敢面对他们日益苍老的脸庞,时常找借口回避他们无助的目光,甚至连吃饭都以工作为由刻意错开。他们在本该享福的年龄被我拖进无比困窘的泥潭里,却舍不得责隆我一句半句。他们宽厚而仁慈,如同他们守候的土地,包容着我所有的鲁莽与伤害。

我不知该如何感激他们,能做的只是把他们写进小说里,除此之外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表达内心的愧疚和歉意。母亲不识字,看不懂我写什么,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借此完成内心的感恩仪式。小说里的父母就是他们。我爱他们。在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断然说不出这句话。他们面对人生的方式和态度,无时不在指引着我坚定地往前走,尽管我仍然看不清前方的风景。小说里的杨果和他们一样温暖,是一直活在我心间的人物。他是一个朋友的弟弟。十几年前,朋友跟我讲起他的弟弟,说因为家境原因把年幼的弟弟过继给一户遥远的人家,后来弟弟偷偷离开那户人家,用好多天时间徒步归家。朋友说起时,满脸凄然。这些年里,我们各自奔波,没再见过面,以至朋友的面容都模糊了,然而他弟弟的形象却在心间鲜活。我没法不写这个弟弟,以此纪念他,尽管他并不知道在这个尘世里还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挂念他。祝福他。小说中的杨树枝、杨桃、白洁、阿芹等都活在我心里。他们就是我,我就是他们。我在一如往常的白天和夜晚里,把他们连同我自己写了下来。

曾经,友人见我痴迷写作,担心这会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多困扰,告诫我说玩文学是需要资本的。朋友说的是真话,虽然不那么中听。我曾一度搁下笔。思考小说于我是什么,于我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想多了也便产生了怀疑。后来我在母亲的身上看到了答案。母亲不习惯到城里居住,就是来到城里也喜欢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住上两三天就急乎乎地赶回村庄。起初,我以为母亲躲在房间里是缝补衣服,也没注意,不久后发现母亲不是在缝补,而是在偷偷地听戏曲,还跟着轻轻哼唱,满脸陶醉。我不禁哑然和惊讶,我自以为了解母亲,竞不知道她内心还存在着这般隐秘。我既而明白母亲为何不习惯住在城里,每每说村里有事要赶回去,赶的不是事,而是内心里的隐秘。那不丢人呀!母亲担心我不理解。现在我不是也一样吗?在意别人的目光和想法啊。其实,我和母亲心里都存着一个空间,需要用某种东西来填补。我想我不敢苟同文学是用来玩的说法了,实难想象做文学就像富贵人家牵条狗出门遛遛。那与我心间隐匿着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我仍旧愿意相信文学,愿意相信小说,愿意相信它能够承载着什么,带领我走向陌生而隐蔽的发现。我喜欢这种心理探险的过程。

在小说推进中,我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不是文学需要我,而是我需要文学,那是一种宿命。在命运之中,文学在召唤着我,写作成了我人生的必然,就像母亲于她的戏曲,于她的土地。这个简单的道理。我在写了七个年头之后才恍悟出来。可见我的迟钝。我释然了。也坚定了以小说的方式来寻找迷失在凡尘里的自己。这些年来,我发现每当面临选择时,往往被生活所选择,裹挟而去,容不得思想与反抗。这就是命运吧。写作就是一种命运。我努力在小说中找到一条通往这种命运的路径,抵达最初的隐秘和最后的沧桑。我无法预知写下的文字是否会在某些清晨、午后又或者夜晚遇到阅读它的人,使跟我一样在人群中倍感孤独的人得到安慰和宽恕。这是它的命运吧。值得庆幸的是,在创作陷入内外困境时,家人、老师和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信任我和鼓励我,感谢他们不断激发我的勇气和灵感。我更想感谢广西侗族研究会的帮助。那是一个民间团体,在充满喧哗与浮躁的时下。努力记录和挽救逐渐消失在历史里的民族记忆,使我清楚自己的写作并非没有意义。我还想借此机会,感谢责任编辑黄圆女士,她的认真和耐心,让我感动。

我曾好几回写到“珠郎娘美”的故事。那是一个爱情故事,在侗家族群里广泛流传,据说故事的主人公是真有其人。这个故事影响着我对整个族群的情感归属。在这部书里,我再次写到这个故事。在动笔之前。我特意去了一趟故事的发源地。我来到古榕树下,瞻仰着珠郎和娘美的塑像。他们面对房屋、鼓楼,以及人们的日常,默默地思索和诉说着什么。我时常想:他们在想什么,又会想什么呢?我不知道这种追忆是不是一种乡愁。倘若是的话,那么我来到他们面前,就不是一个过路人。我走向他们,走进故事,是久别的回归,祭宗祀祖,相信这是寻找内心故土的最后方式。我想起在乡间活着和死去的人,那么渺小,那么真实,形象模糊,又触手可及。我在他们眼里看到无数个自己。我和他们不曾谋面,而我发现,他们是我存在和消失的理由。这部书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

完成这部书时,我心里并不踏实,似乎还有许多话来不及说,不禁怀疑在小说里无法遇见自己,虚妄之余,再次来到珠郎和娘美的故事发源地,约上几位友人去探寻他们的故居和坟冢。那是冬目,阴雨,寒冷,路面湿漉漉的,心里也湿漉漉的。我们找不到珠郎的房屋,也找不到他的后人,只在山坡上找到他的坟冢。坟冢离路面不远,是后人捐资修建,山坡上长满枫树和松树,静默着,也许是心绪使然,树丛中散发着沉郁和肃穆之气。立在坟冢前,我冒出一种奇怪的想法:珠郎的尸骨并非埋葬于此,而在密林之中,山顶之上。他在那里望着飞禽走兽,流云落雨,以及活着的人们。即使如此,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们筑起他的坟冢,牵引着许多追忆的脚步,那已与是否埋葬着尸骨无关,那是另一块故土,另一个内心归处。在乡间,至今流传着这个故事的多种续编的版本,有板有眼,却没能说服我,打动我。我想。或许在这尘世间,珠郎和娘美存在的意义就是这段故事,也只在这段故事。这种想法很残酷。我却没有理由不这么想,当人们好心地让他们活在故事之外,却无法抵达内心的期待,世人在他们身上寄存着太多东西,使他们的命运有别于生死,或者说超越了生死。

出乎意料的是,娘美的房子至今仍在,两小间,存在世上两百余年了,虽经后人几番修缮,终究抵挡不住风雨浸渍,千疮百孔,破烂不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遭的民房和公路。民房窗明几净。不远处的公路笔直平坦,连路旁都修得敞明,是休闲的好去处。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要是把这房子修一修该多好。我想也许这是死去和活着的最大区别吧。离娘美房屋两丈远,是一条河流,回头望去,视线尽头便是珠郎生活过的村庄和埋葬他的山坡。我恍惚望见多年之前,珠郎划着竹排顺江而下,把娘美接到竹排上漂流而去,河风吹拂他们的衣襟和头发。他们不说话,只是相对笑着。我凝视着河流,它瞬间活了,似乎在河面上仍然倒映着他们的身影。我想即便房屋倒塌了,消失了。他们的传说也不会隐遁吧?如同江水。我放心了,无论房屋有多破落。都是故事的承载地,隐藏着整个族群的记忆和最后的乡愁。也许在不经意间,你、我已然隐没在故事里,成为写作的另一种必然。这是我写下这部书的意外之念吗?或许无意间读到这本书的你会更清楚。

杨仕芳

2015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白天黑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仕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6275
开本 32开
页数 2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2015194948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16: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