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
1
那条乡间小路都已经被雨水泡暄了,胶轮拖拉机行驶在上面一边滑,一边往外甩黏黏的泥巴。我紧紧地抱着弟弟的骨灰盒,尽量保持平衡,生怕摔着弟弟。当然,我心里清楚弟弟已经死了,骨灰盒里就那么一小袋儿弟弟的骨灰,无所谓颠也无所谓不颠了。但我还是紧紧地抱着他,让弟弟偎在哥哥的怀里吧,随着胶轮拖拉机车一跳一滑地行驶在乡间土路上。
弟弟在生前嘱咐我,他死后把他安葬在一座叫作“鹤山”的山顶上。弟弟是我唯一的亲人,这是他最后的一个心愿,我必须完成他的生前遗愿,我是费了好大劲儿才打听到这座山的,真不知道弟弟什么时候到过这里,而且还要把自己安葬在这个地方。对哥哥来说这是一个谜呀。
这台胶轮拖拉机是我雇的。事情就是这样,只要有钱,一切都好办。
那个拖拉机手接过我预付的那一部分钱时说,大哥,听我说一句掏心窝子的话,咱们只能偷偷地安葬。
我说,还能出什么问题吗?
他说,不能不能。但那地界儿不是坟茔地呀,咱们悄悄地、秘密地把你弟弟埋妥就行啦。
下葬方面的风俗我不大懂,但是,我觉得应当赶在清明节之前把弟弟安葬在鹤山上比较好,这样可让他在那个虚拟的世界踏踏实实地过一个鬼们的节日,也算完成了我这个当哥哥的责任。
拖拉机手面无表情地开着车。我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他就是想赶快完事儿,赶快回家,希望我能速战速决。是啊,谁愿意下雨天出来干活儿呢?万一再被人家发现了呢?麻烦哪,何况到了鹤山之后还要爬一段山路。这天可是下着雨呢哪。
拖拉机手一边开车一边说,兄弟,这下雨天儿的,拖拉机指定是开不到山头上去了,剩下的路你只能下车自己去爬山啦。
我说,有问题吗?
他说,没有没有,我就是告诉你一下,你心里好有个数。
我知道当然知道下雨天爬山难,但这点困难都不是问题.我必须满足弟弟的这个心愿。
2
弟弟的家在道外区的一个大杂院里——最早那是我们兄弟俩的家。尽管2000年之后这座城市旧房区改造的步伐进行得很快,但是,八九年过去了,死角还是死角,总会有房改政策恩泽不到的地方。
弟弟生前住的是被那些轻佻的地方史家称之为“中华巴洛克式”保护建筑的大杂院里。弟弟的家在那个圈式楼房的折角处,只有一间和一个极小的厨房。我成了家搬出去之后,弟弟这儿就成了我经常“避难”的地方。我们是兄弟,“逃难”我只能到他这儿来。
家里非常干净,弟弟在收拾屋子上是一丝不苟的,似乎是向外人,向我这个哥哥证明什么。那么证明什么呢?
屋子里有一张自制的大木床,吊铺已经不用了,父母不在,哥哥也成家了,那里改成放杂物的地方了,但也被弟弟收拾得干干净净,井井有条。此外,还有一个折叠式的行军床,我来避难的时候就打开这张行军床,睡在上面。大致情况就是这样。P1-3
不仅是为了纪念——“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总序/野莽
兄弟
跟踪
纸风车
偷渡者
阿成主要著作目录
不仅是为了纪念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文库总序
野莽
尚书房请我主编这套大型文库,在一切都已商业化的今天,真正的文学不再具有20世纪80年代的神话般的魅力,所有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文化团队与个体,已经像日光灯下的脱衣舞者表演到了最后,无须让好看的羽衣霓裳做任何的掩饰,因为再好看的东西也莫过于货币的图案。所谓的文学书籍虽然也仍在零星地出版着,却多半只是在文学的旗帜下,以新奇重大的事件冠以惊心动魄的书名,摆在书店的人口处引诱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尚书房的出现让我惊讶,我怀疑这是一群疯子,要不就是吃错药由聪明人变成了傻瓜,不曾看透今日的文化国情,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却来费力不讨好地搭盖这座声称走向世界的文库。
但是尚书房执意要这么做,这叫我也没有办法,在答应这事之前我必须看清他们的全部面目,绝无功利之心的传说我不会相信。最终我算是明白了他们与上述出版人在某些方面确有不同,私欲固然是有的,譬如发誓要成为不入俗流的出版家,把同行们往往排列第二的追求打破秩序放在首位,尝试着出版一套既是典藏也是桥梁的书,为此已准备好了经受些许财经的风险。我告诉他们,风险不止于此,出版者还得准备接受来自作者的误会,这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一些未曾预料的问题。由于主办方的不同,相同的一件事如果让政府和作协来做,不知道会容易多少倍。
事实上接受这项工作对我而言,简单得就好比将多年前已备好的课复诵一遍,依照尚书房的原始设计,一是把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被翻译到国外的,重要和发生影响的长篇以下的小说,以母语的形式再次集中出版,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收藏;二是精选这些作家尚未出境的新作,出版之后推荐给国外的翻译家和出版家。入选作家的年龄不限,年代不限,在国内文学圈中的排名不限,作品的风格和流派不限,陆续而分期分批地进入文库,每位作者的每本单集容量为二至三个中篇,或十个左右短篇。就我过去的阅读积累,我可以闭上眼睛念出一大片在国内外已被认知的作品和它们的作者的名字,以及这些作者还未被翻译的21世纪的新作。
有了这个文库,除去为国内的文学读者提供怀旧、收藏和跟踪阅读的机会,也的确还能为世界文学的交流起到一定的媒介作用,尤其国外的翻译出版者,可以省去很多在汪洋大海中盲目打捞的精力和时间。为此我向这个大型文库的编委会提议,在编辑出版家外增加国内的著名作家、著名翻译家,以及国外的汉学家、翻译家和出版家,希望大家共同关心和参与文库的遴选工作,荟萃各方专家的智慧,尽可能少地遗漏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这方法自然比所谓的慧眼独具要科学和公正得多。 当然遗漏总会有的,但那或许是因为其他障碍所致,譬如出版社的版权专有,作家的版税标准,等等。为了实现文库的预期目的,那些障碍在全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尚书房会力所能及地逐步解决,在此我对他们的倾情付出表示敬意。
2016年5月7日写于竹影居
《偷渡者》收录了阿成的四部中篇小说精品:《兄弟》《跟踪》《纸风车》《偷渡者》。《偷渡者》写了一次去欧洲的旅行,起飞前,同团的老邹说了句“这不是一个最佳的起飞时间”使“我”忧心忡忡,飞机果然中途出了故障,幸而最后安全抵达;老邹过人的观察力、深刻的见解让“我”深为叹服,在小说结尾,“我”得知,他竟是个有罪的刑警、是个“偷渡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生动,故事具有很强的反讽意味。
《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大型文学丛书的遴选对象为新时期以来活跃在中国文坛,曾经获得多种国际和国内文学大奖,被文坛誉为文学大师和小说大王的知名作家们,如汪曾祺、贾平凹、史铁生、梁晓声、陈世旭、林希、周大新、刘醒龙等100位作家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
本书为阿成的《偷渡者》,阿成的小说通过北大荒的往昔的理想化描述,形成今昔对比,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