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燕园豫声
内容
试读章节

走在路上

寇焜照,男,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管理方向2016 级硕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于河南省许昌市实验中学。在校期间任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会长、理事会秘书长,发起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返豫励志报告项目。现任北京大学河南招 生组组长助理。

每次放假回家,受叔叔阿姨们的嘱托,和小同学聊天,交流怎么提高成绩,分享学习方法,是跑不掉的任务。但是,若反问一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是为了上好大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还是为了学门技术、走向社会不受苦? 总之,好好学习,直接目的就是提高成绩。

但是,这都是学习作为手段的意义,还是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学习自身意义何在? 以往只要看到我和小同学们分享提高成绩的所谓“方法”,叔叔阿姨们就很高兴。而自己的高中求学路途,让我对学习有了另一种理解。

我从初二开始,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做化学实验,初三起就看大学化学的教材。升高中时,许昌实验中学和郑州一中都录取了我。我得决定是守着父母读书参加高考,还是去另外一所每年保送北大、清华20 多人的高中读化学竞赛班,参加竞赛争取保送。我选择了前者,因为虽然高考是独木桥,但是参加竞赛,说不定踏踏实实走独木桥的机会都没有。当我决定留在实验中学,爸爸就告诉我:眼光不要局限在这里,你是被郑州一中录取过的学生。但是,既然化学知识和竞赛机会在我心里撒下了种子,它就会长出来一棵草,挠得我心里痒。所以,我高一仍坚持看大学化学的教材,丝毫没有因为要走高考的独木桥而放弃对化学知识的好奇。尽管这样,我在高一期末全市统考中也考了市直高中的第一名。这时候,爸爸又说,许昌这个地方还是小,要把眼界放在全省去比较,那是个更大的舞台。

高二刚开学,2009年9月13日,我信心满满地怀着夺得一等奖的梦想参加竞赛,最后得了30 多分,连一等奖分数线的一半都不到。这算是我从小参加过的考试里最失败的一次。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目标。我生活中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通过竞赛证明自己的能力,竞赛也就成了我前进的动力。然而竞赛考罢,生活的目标就驻足在了那一天,接下来的日子,也就只会为了一个过去的东西不思前进。这应该就是迷失吧。这时候,爸爸分析了我的两个选择:彻底放弃竞赛,安安心心参加高考;在郑州找竞赛教练,每周末去郑州辅导,以冲进全省前40 名、斩获一等奖为目标。高中生的家庭,一般都是民主讨论,家长做决定。爸爸托人联系上了郑大的一位教授,教授答应和我家人见一面,周末辅导的事情再商量。后来,每个周日中午坐着动车去郑州的老师家,接受三个小时辅导,再坐着动车回到许昌的生活就开始了。第一次辅导是11月8日,但是直到11月29日,某个无知少年参加补课的最大目的,就是每周能够坐两回动车。无知少年也不知为人的道理,总会在火车上乃至老师家中说一些不上档次的话。11月29日,临别前老师无心问的几句话,让我恍然意识到:我来这里补课,竟然是为了坐动车!

接下来一周,我都为这一句话而后悔。知耻近乎勇,无知少年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无知,原来为人说话的道理甚至学习的意义,我都没弄清楚,竟然还时不时为自己的小聪明沾沾自喜。这一周,为了反思自己两个月来的迷失,分析学习上的优势与劣势、现况与不足,我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三省吾身:我为什么要努力? 今天学习状态怎么样? 如何改进明天的时间安排? 这一习惯保持至今。同样在这一周,我抽出6个小时自学并总结了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后来也成了每次辅导归来的必修课。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难,进步也不像想象的遥不可及,只有做了才知道深浅。很快地,下一次辅导我就提了一个难倒老师的问题。那之后,是我思维最活跃、精神状态最好的一段时间。2010 年元旦,我头一次写新年展望。牛年腊月廿八,我独自一人在郑州过夜,因为老师连着安排了两天课。虎年正月初八,我一人踏上火车,由郑州转车去北京,专程参观北师大、清华、人大和北大。那时,通过学习体味到的激情、紧张、兴奋、辛酸,看到自己成长的喜悦,至今还让我心生感触。

高二的下学期,为了提高效率,我试图控制发生在我身上的每一件事,想让每件事都为学习服务,想让学习凌驾于生活之上。但一般来说,那是不可能的。我没有一刻不在念叨学习,但没有一刻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习过。到最后,反而陷入了唯分是从的泥淖。事情经过人主观的解读,总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心情好时,感觉整个世界都是你的;状态不好时,感觉整个世界都在和你作对。期末考试,我比许昌高中第一名低了60 分。我很清楚,下一年高考考场里就可以见到我了,但我会考成什么样呢? 郑大? 我高中时候,每个周日的中午,都会坐在郑大的花坛上休息,总不会还得在歇脚的地方上大学吧? 总之,我不知道。

这时候,我看到了周国平先生的《灵魂只能独行》。虽然和考学没关系,但是它真的吸引了我。我看到了一位超然尘世之外、俯察人世百态、探究人生真谛的哲人在宁静而深刻地思考着人生与社会。我以为我的困境无处化解,但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发现我无非把眼光过分盯死在学习这一件事上罢了。至于两个月后2010 年9月那场竞赛的结果,也不过是成长路上的一件小事,踏踏实实地走在路上,才是生活的真谛。说得简单一点,为了学习的快乐去学习,只要学到了知识和能力,尽人事,听天命,更何况我在去郑州求学的路上还收获了成长。P1-3

后记

从中原到燕园,我们胸怀天下,负笈求学;从燕园到中原,我们心系家乡.恩报桑梓。在北大求知的日子里,来自豫州大地的我们始终对家乡魂牵梦绕。我们渴望用在北大汲取的营养,为中原学子做些事情,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怀着同样的对家乡深沉的爱,不同专业、不同人生轨迹的我们走到了一起。让来自河南籍北大人的心意能够传达给家乡人民,激励、帮助更多的河南学子来到燕园,加入我们的队伍中,成为北大中原人的一员,这是我们筹划本书的初衷,也是你我共同的期待。

作为本书的主要策划者,我们见证着一部书由几篇零散的文稿到洋洋洒洒近五十篇数十万言再到结集付梓的过程,内心欣慰兴奋的同时也略有忐忑不安。欣慰兴奋的是这本经过长期筹划的凝结了北大中原人心血的书终于要走向家乡,走近家乡学子,忐忑不安的是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而我们总希望能够做得更好一些。正像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每件事情一样,尽管力量微薄,但我们笃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点滴努力聚沙成塔。

本书的编写源于实践,尤其是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策划的“燕园豫心返乡励志报告”活动。2014年以来,每个寒暑假都有一批来自河南的北大同学自发组织行动起来,深入河南各个县市,与高中的学弟学妹们谈人生、话理想。至2016年寒假,我们的足迹已经遍布河南省18个地市的70多所学校,共举办120多场励志报告会,受众逾4万人,成为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学生社团返乡报告活动。与励志报告活动相配合的还有面向广大河南考生的微信公众号“燕园豫心”,线上发布北大河南同学的原创文章,并每周定期与关注的同学们互动答疑。报告团招新时,北大外国语学院2015级同学袁博在申请理由中这样写道:“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寒假来自北大的学兄学姐在我们高中做励志报告的场景,他们的话语朴实却充满力量.让处在高三低谷期的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如今我来了,我想像他们一样为家乡做些什么。”这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清晰地感受到“薪火相传”一词的分量,更深刻地体会到励志报告的意义。寒假励志报告活动开展前,我们组织了三次培训,每个人就讲稿内容、演讲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不厌其烦地琢磨、调整、练习;对于来自“燕园豫心”公众号的每个问题.我们力求有问必答……春秋时节,我们深自砥砺,忙碌在北大校园的日日夜夜;冬夏时节,我们马不停蹄,行走于中原大地的每个角落。

幸运的是.我们的点滴付出得到了高中学弟学妹们、老师们和家长们的认可,也促成了《燕园豫声》一书的问世。在2016年寒假励志报告活动中,许多队员反映,很多高中师生在励志报告后请求留存一份讲稿。这让我们意识到口头分享虽然更有感染力.但难免存在保存时效上的缺陷。之后的一次发现又极大地触动了我们。2016年寒假,一名队员在母校做励志报告时,经过教学楼的走廊,发现下课时很多同学挤在公告栏前看上面张贴的文章,这些文章正是“燕园豫心”微信公众号整理的励志报告讲稿。学校老师反映,讲稿饱含智慧和激情,对于高中生不啻黑暗中的明灯,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学校就每周把更新的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里。这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平台传播虽然更加快捷,但对于家乡的学弟学妹们来说,纸质材料也许更加实用。莘莘学子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认为,有必要将同学们的讲稿和微信平台上的文章结集出版。随后我们迅速自发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燕园豫声》编委会,投入到紧张的编撰工作之中。

这样一个出版缘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在它之前,有长期励志报告活动的铺垫,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优质文稿的积累;在它背后,是无数家乡学子的倚重与信任,是每位作者、编者的真诚与心血。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回顾中原发展研究会从诞生至今已然十五载,也是北大300多家社团中的“老人”了。2001年5月,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同志在接见北京大学河南实践团成员时,提出了在北京大学校内成立中原发展研究会,搭建北大学生与河南学子交流平台的构想;同年9月,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正式成立。肩负着这一使命,在中原发展研究会指导教师王欣涛老师的带领下,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研究会始终铭记“服务同学、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宗旨,在实践中形成了“团结、务实、创造快乐”的组织文化。除了励志报告,我们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如中原青年论坛、毕业生送别酒会、暑期实践、同乡联谊、人大代表座谈会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构架起联结校内外同乡、促进家乡资源共享的桥梁。搭建河南籍北大学子展现中原人风采、宣传中原文化、促进校地合作、服务家乡发展的平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始终坚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高质量办好每次活动,扎实迈出前进的每一步。尽管这是研究会策划的第一本书,但我们对这部经过用心打磨,凝聚着赤忱的文集充满信心。相信它一定能载着我们的希冀,跨过距离和媒介的阻隔,来到你们的身边,静静地置身于你们的案头,陪伴你们走过接下来每一个挑灯夜战的日子。

愿这本来自北大中原学子的《燕园豫声》能够成为中原高中学子最真诚的伙伴,为你点亮梦想、照亮前路。征程漫漫,我们与你一路同行!

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燕园豫声》编委会

2016年5月10日

目录

走在路上/ 寇焜照

让努力配得上梦想/ 徐梓岚

成长,就是将生活谱成歌/ 蔺  芳

致仰望的人:请不惧孤独,不要叹息/ 朱彦臻

未名絮语/ 曹林菁

韶华梦旅/ 陈德里

致我们终将怀念的高三/ 承书颖

竞赛教会我的那些事/ 丁雪浩

北大,只愿与你此生共相依/ 董  言

我的时代/ 杜思佳

高三学习方法谈/ 梁义钦

我的高中时光/ 齐华瑞

刻在生命中的三年/ 齐思涵

我的高中学习心得/ 王苏欣

致你们,致自己/ 郑  琪

静水流深/ 苏  涵

永远在路上/ 师浩然

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高  恺

朝花夕拾———祝福奋斗,行胜于言/ 李婉玉

人生有味是清欢/ 卢梦婕

每一刻都在成长/ 王演习

我的青春,竞赛相伴/ 朱辉宇

尽志无悔/ 赵奕清

天道酬勤,但问耕耘/ 陈得春

回首高中路/ 程  焜

梦在北大/ 杜  青

吾坐而论道,君起而行之/ 方立阳

地平线/ 郭笑遥

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与压力的面对/ 韩嘉琪

寂静时光里的成长/ 李  文

我的高中学习方法/ 李一博

愿青春无悔/ 李昀臻

岁月缝花/ 李照清

梦·人·思·法/ 李志杰

我的北大路/ 卢亚敏

高中六大锦囊/ 孟浩瀚

记忆深处是花香/ 潘良智

等你在北大/ 祁柏寒

涵容博大,守正日新/ 孙若铭

寻找迷失的自我/ 王嘉宇

回望过往,不负青春/ 徐  亮

天道酬勤者,学思皆关情/ 徐银槚

剑锋所指,所向披靡;问心无愧,载誉而归/ 杨程旭

理科学习经验谈/ 袁  博

回首高考路/ 张博雅

依依旧事,助明朝风华/ 赵莹钰

后记

序言

序言

“一旦佩上北大的校徽,每个人顿时便有被选择的庄严感。”从1998年百年校庆开始,出自谢冕先生《永远的校园》一文中的这句话,便被印在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上,给予即将进入这个校园的学子们“被选择”的最正式宣告,也形成了他们对于“北大人”这一身份标志的最初认同。在随后的大学生涯里,他们将立足这块圣地,和这里成长着的中国几代最优秀学者一样,眺望世界,志向未来。

带着这份宣告与认同,一批批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学子走进这个校园,站在这片坚实而丰沃的土地上,循着先辈的精神指引和时代的崭新召唤,改变着中国和世界,创造着属于他们的未来。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可能不同的大学有着不同的答案。北京大学要培养的正是能够引领未来的人。这里所说的“引领未来”有着多种注解。每个走进这个校园的年轻人,都可以追求千万条之一的属于自己的成功道路,这个校园愿意亦有能力承诺为每一个奔跑于成长道路上的人提供最大的支持。秉持这份理念和承诺,北京大学始终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体验。“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最为宽松多元也最为高效有力的人才成长支持体系的凝练。就在写下这篇序言之际,北大新一轮的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完成,今年入学的大一新生将成为第一批受益者。新的改革方案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融通识教育理念于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格等方面的全面成长;二是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成长途径;三是将学术研究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鼓励以发现和探索为中心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型大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前沿性和广阔性;四是系统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效果,通过多种手段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探索的激情与潜能。

为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北大将全力以赴、矢志不渝地不断努力,这一目标的达成,同样也需要每一个北大人和未来的北大人共同的努力。尤其是未来的北大人,你们首先要经历高考这项具有挑战性的考验,你们可能在一年甚至若干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备考历程。这种历程是时间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其中有喜悦欢欣,亦有迷茫困惑。但这段历程必定会是你们成长历程中具有独特意义的一段,很多学生正是走过这段历程才真正体悟到坚持与自信、努力与收获的真正含义,才有足够的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在更高的地方眺望世界,志向未来。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程中你们有着众多的支持者和陪伴者,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在为你们向着理想奔跑的道路上加油助威。这本书便是一种体现,这本书的发起者———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们便是其中的代表。我仔细阅读了全书,这本书讲述了来自中原大地的北大学子们结缘北大的故事:备战高考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以及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教训;追求理想中逐步成长、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进入北大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以及学业和成长的收获。我相信,这些亲身实感的北大故事里的每一位主人公,无论是幸运还是坎坷,在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当年的迷惘和焦虑、期待和希冀时,传递的是奋进和向上的力量,带给大家的是思想沉淀后的精神升华。因此,这是一本充满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作品。

既然如此,便值得一读。我向广大中学生朋友、未来的北大人们推荐这本书,希望你们从这本书中能够收获前行的勇气、信心与力量。我也想向各位家长推荐这本书,希望这些年轻的北大学子的故事能够给你们以思想的启发和行动的指引,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身边那些正在朝着理想奔跑的孩子们,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为他们助一臂之力。同时,我也想向从事和关注教育事业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希望这些曾经的中学生们的回顾与反馈,能够为我国中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尤其是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第一手的研究素材。

最后,我对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的同学们心系家乡、心系北大的情怀和努力表示由衷的敬佩和衷心的感谢,祝福本书的所有作者同学在北大学有所成,在未来事业有成,也祝愿读到本书的每一位学子志存高远,学业有成。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 王亚章

2016年4月于北大燕园

内容推荐

寇焜照、朱彦臻著的《燕园豫声》讲述了来自中原大地的北大学子们结缘北大的故事:备战高考过程中的亲身体会,以及摸索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教训;追求理想中逐步成长、认识自我的心路历程;进入北大后对大学生活的适应、对未来人生的思考,以及学业和成长的收获。相信,这些亲身实感的北大故事里的每一位主人公,无论是幸运还是坎坷,在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当年的迷惘和焦虑、期待和希冀时,传递的是奋进和向上的力量,带给大家的是思想沉淀后的精神升华。因此,这是一本充满了真情实感、真知灼见的作品。

编辑推荐

寇焜照、朱彦臻著的《燕园豫声》是由北京大学河南籍在校生(以2014、2015届为主)根据切身经历和体会撰写,系面向河南省内高中生及其家长,以回忆高中学习生活、分享学习经验、介绍北大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类读物。旨在为高中学子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同时激励家乡学子增强信心,志存高远,冲刺名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燕园豫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燕园豫声》编委会编
译者
编者 寇焜照//朱彦臻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88925
开本 16开
页数 3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02
CIP核字 2016124546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2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2: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