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九型人格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有关性格类型的革命性系统,改变我们对自己和生活中其他人的根本看法。

九型人格一代宗师的读本,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识人指南,了解各国元首的行为特质。

老板、客户、竞争对手;

恋人、配偶、意中情人;

慧眼洞察你身边人的真实想法。

海伦·帕尔默所著《九型人格》穿透人们表面的喜怒哀乐,进入人心隐秘之处,发现人的真实、根本的需求和渴望。九型人格能够帮助我们洞察人心,用有效的方式对应他人,终提升我们人生的幸福和成功。

内容推荐

  海伦·帕尔默所著的《九型人格》讲述九型人格是一种深层次了解人的方法和学问,它按照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将人分为九种: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调停者。

目录

九型人格简易测试

前言

第1章 你应该了解的背景

第2章 注意力、直觉和性格类型

第3章 神秘九角星

第4章 “九型人格”的贡献者

第5章 正式进入前的导读

第6章 一号性格:完美主义者

第7章 二号性格:给予者

第8章 三号性格:实干者

第9章 四号性格:悲情浪漫者

第10章 五号性格:观察者

第11章 六号性格:怀疑论者

第12章 七号性格:享乐主义者

第13章 八号性格:保护者

第14章 九号性格:调停者

试读章节

这是一个少有的能够把自身理论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高层次行为都联系起来的系统。这个系统并不像其他系统那样,侧重于复杂的原理分析,而是把大量的心理学智慧汇聚在一个简洁、易懂的体系中。如果你找到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且知道了你关心的人都是什么性格,你立刻就能获得大量如何与他人相处的有用信息。

在西方,我们总是喜欢对未知的世界进行占卜和预测,我们当然希望能够把所有人都放到不同的性格盒子里,因为这样就能让我们放松心情,不再害怕这个神秘的世界。正因为如此,人们很自然地会期望运用“九型人格”来给所有人分类,以便能够知道他人的想法,预知他人的行动。

不过“九型人格”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的模式,这个模式由相互交织的线条构成,说明我们每个人实际上都同时拥有这九种性格的潜质,但是我们最注意的还是我们自己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这个九角星结构和它相互交织的线条,还象征着每一种性格的人都会与其他性格的人产生多边的互动关系。  这些互相交织的线条还暗示了不同性格的人所具有的另一面,比如他们在面对压力,或者身处十分安全的环境时,可能做出与日常行为不同的事情。也就是说,九角星的每个角实际上都是由三个主要方面构成的——其中一个是主导性的,构成了这种性格类型的人的主要特征和思想观念;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两个方面,揭示了他们在安全环境或者压力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有的时候,我们只关注到那些与我们的性格属性相一致的特征,而忽视了其他方面。这很可怕,因为当我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那些定义我们性格的特征上时,我们就毫无疑问地被关进了这种性格的牢笼中。我们失去了自由。如果我们无法把注意力从现有的性格特质中转移开,无法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我们就变成了自身习性的俘虏,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好在我们并非在所有时候都受到自身性格的控制。我们总是能够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在“九型人格”的系统中,当我们的意识超越那些固有的性格特征时,我们就可以从那些限制我们的习性中走出来,进入一个更高层面的发展阶段。

性格分类的坏处是形成了一个可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本来不实的期望、信念或预测,由于它使人们按所想象的情境去行动,结果导致最初并非真实的预言竟然应验了。当我们陷入性格分类的泥淖时,我们就会对所有人进行分类,把他们身上的性格特征放大,从而让这种性格更加明显。反之,别人也会根据我们的性格类型来对待我们,而我们因而更加深信他人对我们的解读。于是,我们往往会把他人眼中的自己,当作是真正的自己,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塑造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九型人格”的问题正是在于这个系统太好用了。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性格类型,并且能够依据这个系统来分析不同性格类型的人。我就曾看到有人利用这个系统把自己装扮成通灵人士,因为他们能够迅速而准确地说出某个陌生人的性格特征,以及大量有关此人的细节信息。

如果我们拥有了一个这么好的系统,却要用一种错误的态度来对待它,我们很可能就会忘记我们了解这个系统的初衷:我们要解读性格类型,正是为了把性格放到一边,去挖掘我们的潜能,去追求更高层面的意识。

如果我们用一种狭隘的心思来解读它,就大大削弱了这个系统的价值和作用。要知道,性格类型仅仅是我们通往更高能力的阶梯而已。

好在这种“九型人格”的性格分类在现实世界中还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一位老板不会为了某个具体职位而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注明“该雇用”和“不该雇用”哪些人。

“雇用一个4号性格的人(悲情浪漫者)到画廊里工作”,这种话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这位4号性格的人对于绘画作品毫无鉴赏力,哪怕他或她具有非常浓厚的艺术气质,也无法胜任画廊的工作。

P4-P5

序言

这个世界上有谁不关心自己的性格吗?我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人。

人们总是想知道更多关于他们自身性格的信息。在读研究生时,我选择的专业就是性格研究。我找到了当时能够找到的所有心理测试,期望这些测试能够让我们洞察到真正的自己。我的大部分同学也和我一样。

我们为什么对我们自己那么感兴趣?

第一个动机很简单,就是好奇。我们想知道自己的大脑、心灵和感觉运作的方式。

“我为什么会这样看问题?”

“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而其他人可能产生其他感觉?”

“为什么在和我面对同样的情况时,我的朋友的反应是生气,而我的反应却是沮丧?”

思考这些问题十分有趣,和其他人讨论这些问题也很有趣。

第二个动机是实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身体上的病痛、没有实现的期望、各种烦心事儿,还有那些对待我们不公正的人,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到痛苦和烦恼。面对这些痛苦,我们做出的一个最常见反应就是抱怨。

“如果我的背上没有伤…”

“如果承包商能够准时赶到…”

“如果上下班的路程不用花那么长时间…”

“如果人们能够意识到我真正的才华和魅力…”

——“那我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当我们对自己有了一些了解后,我们会发现,尽管有些外在的事情着实令人心烦,但实际上许多痛苦是我们自己制造的。

“如果不是我逞能,在背部有伤的情况下搬那个重家伙…”

“如果不是我非得把期限安排得那么紧张…。”

“如果我上班的时候能够提前10分钟…”

“如果我不是那么在意他人的认可…”

——那么这些痛苦都可以从生活中消失。

到底是我的个性中的什么让我失去了耐心,让我对时间如此苛刻,让我自己陷入麻烦?为什么我的性格类型让我如此在意他人的认可,尽管我的理性告诉我,这些认可并没有那么重要?

传统心理学有关性格的理论常常能够帮助我们在思想上有所洞察,让我们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和感觉。这些理论还能让我们对那些制造麻烦的性格进行改造。但是它对性格改造的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在阅读了某些性格理论后所产生的认识也许是错误的,或者我们误解了那些思想。不仅如此,所有关于性格分析的理论,实际上都不是绝对正确的,所以那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可能并不能运用于实践,有的甚至会成为自我改造的障碍。另外,我们性格中的自大和自恋可能也会阻碍性格分析理论发挥作用。更重要的是,仅仅拥有思想上的洞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情感上的洞察,而这种认识通常只有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或者在突发事件的震惊中,才能获得。

还有一个让我们对性格分析的理论感兴趣,但却对它们的实用效果感到失望的原因是:几乎所有被熟知和广泛认可的性格分析体系都无法超越普通生活。

多数人去求助于心理医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正常”。他们难以与他人相处、自我感觉不好,或者有一些糟糕的习惯让他们深陷痛苦。他们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样,轻松地和他人相处,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不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正常的生活当然是有起伏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有时(并不是经常)能帮助人们过更好的“正常”生活。

20世纪50年代,精神治疗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患者,我在《苏醒》(wake Up,1986年出版)一书中把这类患者称为“成功的不满者”。他们的人生通常很成功,他们拥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有体面的工作,有令人羡慕的收入,有温馨的家庭生活,他们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敬。总而言之,他们拥有了在我们这个社会中一切让人高兴的因素。但是成功并不意味着没有痛苦或困难。有些痛苦和困难是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接受的。这些成功的不满者也很清楚,按照一般的标准,他们是“快乐”的,但是他们还是会去寻求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觉得生活依然“空虚”。除了金钱、职业、消费品和社会生活外,生活难道没有其他内容了吗?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到目前为止,传统心理治疗方法对这些人很难有所帮助。在传统心理学中,性格结构中的一些细枝末节被专门挑了出来,关于性格起源的一些有趣见解也被拿出来公开讨论,但是最核心的问题,即生活的深层意义,却很少被涉及。

这些“成功不满者”的出现,促进了人本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反对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者的窄化与偏颇,主张了解人性,还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于人性的充分发展,以期臻于自我实现的境界。——译者注)和后人本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人本心理学的派生物,主张将自我与个人以外的世界和意义联系起来。——译者注)的发展。这些心理学流派认识到,在心理学研究中,除了对普通生活和性格分析的有用研究之外,还存在着另一个重要领域,即人的存在和精神层面的领域,也就是人本主义的领域。

一旦人们在普通生活层面获得了成功,他们如果想要继续获得健康和快乐,就会进入存在和精神的领域。在此之外,有关普通生活层面的性格分析理论都是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些理论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我们就会对它们感到失望,而且很可能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我还是一名研究性格特征的研究生时,我就对精神领域和超个人领域的生活很感兴趣,当时我就已经感到传统心理学对人的理解虽然很有用,但大部分理论都有局限性。惟一值得一提的例外就是荣格:他提出了集体无意识(荣格指出,集体无意识在潜意识的深层,既不为个人所自知,也不属于个人所独有,是人类在种族演化中长期留传下来的一种普遍存在的原始意象。——译者注)的概念,这个概念打开了我们存在的精神领域。但是荣格本人并没有完全被传统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权威所接受,所以他的理论也没有形成一套普遍适用的有效体系。

后来,我在世界各地的许多精神体系中都发现了有关性格分析和心理学的理论,其中一个最典型的,就是“九型人格”的性格类型。

“九型人格”的概念是由乔治·伊万诺维奇·葛吉夫19世纪介绍到西方的,葛吉夫是一位把东方哲学的精神教义介绍到西方的先锋。他在自己的施教中,使用了“九型人格”的概念。葛吉夫认识到人类有许多不必要的痛苦,这些痛苦都是由我们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他指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主导的性格特征,这是我们性格的轴心,许多虚幻的性格内容都是由此产生。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这种主导特征是什么,那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超越那些虚幻的性格。葛吉夫把那些虚幻的性格称为“错误性格”,因为这些性格内容很多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代被迫形成的,并非我们的主动选择。

我第一次接触到“九型人格”的概念是在1972年,在一个有关意识转换的研讨会上。我的一个学生和我谈起了这个系统;他还告诉我,他已经运用这一系统给我的性格归了类。在接下来的几次午餐时间,他给我详细讲解了这一系统,在餐巾纸的背面画出了九角星图(很奇怪,科学研究中有很多奇思妙想都是在餐巾纸的背面勾画出来的,这是一个传统!)。他的介绍立刻引发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我加入了美国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组,当时带头人是来自智利的精神学家纳兰霍。纳兰霍是位杰出的研究者,他把“九型人格”中的基本性格理论与现代心理学知识联系在了一起。

我了解到,纳兰霍关于“九型人格”的基本知识是从智利的另一位大师奥斯卡·伊察诺那里学到的,而伊察诺则声称自己的知识来自一个神秘的密宗流派,这个流派同样也是葛吉夫有关“九型人格”理论的老师。

我对于这些神秘学的流派并不感兴趣,我真正关注的是,如果科学能够解释精神,我们该怎样把理性与非理性区分开。那些神秘流派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是在科学研究中谈论它们,就如同在一头公牛面前挥舞红布,必定会遭来攻击。而且在当时,我的许多研究内容已经遭到了质疑,比如冥想、改变心境、超心理学等等,如果我再去研究神秘的“九型人格”,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但是在另一方面,我又被“九型人格”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因为它能够超越普通生活。

它告诉我们,通过重新控制那些被错误地用来压制我们天性的身体能量,我们就能够获得更高层面的德行,获得存在和精神上的价值。

于是,我尝试脱离“九型人格”原有的神秘体系,从另一个角度来提炼它的价值。我把它看成一种关于性格研究的心理学理论,一种概念体系。很显然,它是我所遇到的最复杂、最细致的性格分析系统,而且它也是非常容易被感知的,因此它不会令人困惑。和它相比,大多数传统的性格分析系统都显得过于简单了。

尽管科学家们时时刻刻都把“客观性”挂在嘴边,但是在我们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是带有偏见和主观性的。真正挽救科学研究,使之不致于陷人墨守陈规的窘境中的,其实是大家努力维持客观性的承诺。前面我对“九型人格”所做的积极评价,就是在尽我所能,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阐述它的价值。但我还要强调的是,我的个人反应与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当我了解了“九型人格”中有关我的性格类型的解释后,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许多以前觉得疑惑和不解的事情,在经过反思后,都变得顺理成章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是有缺陷的,而现在我有了改变这些缺陷的方法。

一旦我了解了我的朋友们的性格类型,我就能理解他们的很多行为,并且能够更好地与他们互动,我们因此变成更好的朋友。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一体系对我一直都是有用的。

有很多年,“九型人格”的理论仅仅在纳兰霍或者伊察诺的学生之间流传。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成功不满者”开始寻找理解自己、升华自己的方法,这种小范围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正因为如此,海伦·帕尔默撰写此书可谓功不可没。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有关“九型人格”的理解,同时把自己对直觉理论的研究加入到这一基础系统之中。

她认为“九型人格”中的每一种性格类型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感知类型之上,这一观点对我们尤为有用。

我相信,这本书里的内容不仅能够帮助许多人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性格类型,更能够帮助他们超越自我。“九型人格”并不是惟一可以帮助个人成长的途径,但它的确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作为一个系统,它还远远不够完美,正如帕尔默自己所说,我们还需要进行很多实验和科学研究,才能把这一系统进一步深化——但是现在,它已经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系统了。

现在,那种最初认识这一系统的兴奋早已从我身上消逝,但是我依然觉得“九型人格”是一个对于了解自己和他人都十分有用的体系。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记住,不论是关于“九型人格”的一本书,一次讲座,或者一些个人建议,都仅仅传达了对现实的想法,而远非真正的现实。就像禅宗里的一句古老谚语所说:“用手指着的月亮,并不是真正的月亮。”

“九型人格”的感知/情绪结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改造我们的个性。但是它不是真理,不是事实。它只是有关性格的理论。

“九型人格”能够常常提醒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我们假想的世界中,我们不必要的防卫心理,常常让我们把有关现实的想法和感受误认为是现实本身。只要心中记住这一点,“九型人格”就能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强大工具。

如果我们把它当作真理,用它来取代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际观察,那么“九型人格”就会黯然失色,它将倒退成另一种把我们自己和他人模式化的工具,让我们在清醒的梦中继续生活的幻想。

这本书提供了一件强大的工具。我希望你有足够幸运,能够用它来开启通向深层自我的大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九型人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伦·帕尔默
译者 徐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6149
开本 16开
页数 3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8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522
CIP核字 2015234452
中图分类号 B848-49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23:3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