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鸟的故事/自然物语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由董继平翻译的《鸟的故事/自然物语丛书》一书共16篇自然散文,都是从美国约翰·巴勒斯多部自然散文集中精选出来的,这些篇什可以说荟萃了巴勒斯描写鸟类生活的文字精华,其文笔生动,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故事性、可读性、科普性,生动有趣的场面比比皆是:鸟类的习性、战争与爱情、求偶、筑巢、鸟蛋、鸣叫……它们绝非呆若木鸡,相反都非常聪明,它们行动之前会精心策划,而且富有恒心、毅力和计谋。这些质朴而优美的文字会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内容推荐

由董继平翻译、美国约翰·巴勒斯所著的《鸟的故事/自然物语丛书》一书共16篇自然散文,其长则万余字,短则一两千字,都是从作者多部自然散文集中精选出来的,这些篇什可以说是荟萃了巴勒斯描写鸟类生活的文字精华,几乎均为作者本人之亲历,毫无虚构成分,其文笔生动,毫不枯涩,具有较强的情节性、故事性、可读性、科普性,生动有趣的场面比比皆是,每一幕都是一个故事——存在于我们周围自然中的鸟类的悲剧或喜剧。这部《鸟的故事》涉及自然界中鸟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鸟类的习性、战争与爱情、求偶、筑巢、鸟蛋、鸟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鸟类图景。

目录

第1章 锐眼观自然

第2章 鸟类趣谈录

第3章 莺鸣时节

第4章 拯救雏鹰的故事

第5章 鸟儿的好季节

第6章 云雀之歌

第7章 冬日观鸟记

第8章 鸟的敌人

第9章 鸟的战争与爱情

第10章 鸟类求偶记

第11章 巢中珍珠:鸟蛋的故事

第12章 季节的七弦琴:鸟歌的故事

第13章 老苹果树上的众鸟之家

第14章 果园的秘密

第15章 寻找鸟巢

第16章 鸟巢的悲剧

试读章节

自然并不是一本神秘的天书,而是一本知识无穷无尽的无形之书,翻开它的书页,就在我们周围的树林、田野、湖泊、沼泽中,等着你去阅读。如果你仔细观察和用心思考,往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惊喜地发现自己从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大自然中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自然界从未停止过演绎的一幕幕小小的戏剧:家麻雀智慧如人,盗窃邻居的财物并转移赃物,等安全后才偷偷搬回家;三声夜鹰为了保护自己的巢穴而佯装受伤,欺骗人类远离雏鸟;王霸鹟以小搏大,得意洋洋地骑在鹰的肩上……

精明的鸟类窃贼转移赃物

当我注意到眼睛之间相互强化、相互支持,我就常常这样疑惑:如果一个人能不断睁开一只只眼睛,比如说先后睁开十几只眼睛,效果会如何呢?我经常这样疑惑,让自己开心。如果情况是那样,那么他又会看见什么呢?也许看见的不是无形的事物——不是花香,也不是空气中狂热的微生物;不是显微镜中的无限小,也不是望远镜中的无限远。这并不是要求人们需要拥有多少只眼睛,而是要求人们需要拥有一只配备着不同棱镜的眼睛。可是,人类会不会提高自己的能力来看穿景象的自然界限呢?

无论如何,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睁开了更多眼睛,他们以这种力量明察秋毫,他们的视力穿透混沌与朦胧之境,而其他人的视力则犹如虚弱无力的子弹或强弩之末,失去了穿透力。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睁开了多少只眼睛?美国自然作家、诗人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睁开了多少只眼睛?美国鸟类学家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又睁开了多少只眼睛?一个视力堪与鹿、驼鹿、狐狸或狼的敏锐机警的感觉媲美的猎人,又睁开了多少只眼睛?他们睁开的并非外在的眼睛,而是内在的眼睛。任何时候,只要我们的观察超越了事物的外形轮廓和普遍特征,我们就都睁开了另一只眼睛——任何时候,我们都掌握了这个面具掩盖着的特别细节和特有标记。科学赋予我们新的视觉力量。

无论你什么时候学会区分鸟儿和植物,或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你仿佛就增加了一只更为敏锐的新眼睛。

当然,人们不能仅仅去敏锐地观察,还要正确地理解自己所见之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活中的事实,犹如观察者要排列成一行行句子的书面语,否则那文字就会成为密码,如天书般难解,观察者必须配备开启观察目标的钥匙。有一天,我观察到一只雌黄鹂(oriole)在一间小棚屋下面入了迷,马厩的废物就扔在那里,这只黄鹂在家禽中间四处跳动,一旦家禽靠它太近,它便尖声叫起来,叱责那些接近它的家伙。马厩就在那边,黑漆漆的,如同巨大洞穴一般。这只鸟儿在外面没有找到自己所需之物,便大着胆子展开翅膀,贸然飞进了马厩,但不久就被农夫捉住了。我们想知道的是,既然这只鸟儿如此大胆,它究竟需要些什么呢?(P004-007)

序言

译序

董继平

“我的书不是把读者引向我本人,而是把他们送往自然。”——约翰·巴勒斯

在长达1 00多年的美国自然文学史上,高潮迭起,人才辈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矗立在美国生态名人堂中的两座丰碑——“两个约翰”:“鸟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巴勒斯(John Burroughs,1837-1921)和“山之王国中的约翰”——约翰‘缪尔(John Muir,1838-1914)。这两位自然文学大师不仅深谙自然科学之道,而且在文学方面也颇有造诣。一方面,他们留下的文字为美国自然文学增添了极其生动而又抒情的一笔;另一方面,他们对于自然的科学观点影响了当时和现在的美国自然环保政策。可以这样说,当今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得还十分完好,就跟他们当时的观点和建议不无关系。

约翰·巴勒斯,1837年4月3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罗克斯贝里,在卡茨基尔山区他父亲开垦的农场上度过了童年时期,因此从小就深受大自然的影响:充满鸟语的森林、飘溢花香的田野、淙淙的溪流、峻峭的山峦以及各种习性奇特的动植物。这些自然要素逐渐成为他生活中的有机部分,尽管他后来从事过多种职业,但他的精神一直沉浸在大自然中,骨子里散发着自然的清新气息。其实,在巴勒斯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并不喜欢写作,甚至讨厌写作。可是大约在17岁的时候,他开始阅读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和美国超验主义作家爱默生的作品;到了20岁,他便迷上了写作,还下定决心要做个作家。1857年,他在写给新婚妻子的一封信中竟这样说:“有时我认为,我成不了那种总是适合你的好丈夫。如果我活着,我就要做个作家。我的生活将是学习研究。珍爱这些想法,也许是我的弱点之一,可是我不由自主啊。”

成年后,巴勒斯先后做过教师、记者、银行职员。美国内战期间,他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财政部任职,工作之余便阅读、写作。此间他阅读了大诗人惠特曼的作品,后莱两个人还成了好友,惠特曼鼓励巴勒斯从事自然文学、哲学与文学评论的创作。1871年,巴勒斯把自己在华盛顿任职时利用闲暇写的自然散文结集,以《延龄草》为题出版,中文译本名为《醒来的森林》结果深受读者欢迎,这本书是他的第一部自然文学著作,从此他的自然文学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1873年,他回到家乡哈得孙河谷的卡茨基尔山区,在那里开辟果园,身体力行种植果树,并继续写作他那些涉及自然的文字,时不时还远足到邻近的山中观察和研究自然。从那时起,他平均每两年就要出版一本新著作。1874年,他在埃索普斯溪畔买下一个小农场,建起了他的“河畔小屋”,悠悠然然地做起了“我们时代的乡村圣人”;1875年,他又与儿子一起在离“河畔小屋”不远的山中盖起了“山间石屋”——“山间石屋”尤为著名,当时就吸引了众多名人到那里做客,其中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大诗人华尔特·惠特曼、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以及他的同行兼朋友、另一位自然文学作家约翰·缪尔。在后来的岁月里,巴勒斯多半是在这两处贴近自然的乡间小屋中度过的,在那里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他的愉悦。到了1911年,巴勒斯把位于他的出生地附近的一间旧农舍修葺一新,并取名为“花白旱獭之居”,在那里避暑和写作,直到去世。1921年3月29日,巴勒斯在从加利福尼亚返回东部的一列火车上去世。1921年4月3日,即他84岁诞辰的那一天,家人把他埋葬在他童年时常常游玩的一块岩石脚下。后来,人们为纪念他而成立了“约翰·巴勒斯协会”,该协会每年为一部遴选出来的自然著作颁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鸟的故事/自然物语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约翰·巴勒斯
译者 董继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5050157
开本 32开
页数 2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203168
中图分类号 I712.64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青海
205
142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3:4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