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离天最近的生灵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纪录片《离天最近的生灵》的拍摄札记,同时也是对青藏高原上人与动物的生存现状的生动记录。

本书用作者(唐涓、海桀)个人的视角,写实的手法;用生动细腻、诗情摇曳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表述方式呈现了拍摄艰苦而又充满惊喜的全过程。其中融入了牦牛演化、地域风情以及作者对人与自然的深度思考、对当下中外纪录片发展态势的探究等多种元素。

内容推荐

唐涓、海桀编著的《离天最近的生灵》是对青藏高原上人与动物的生存现状的生动记录。

一个曾驰骋在远古大地上的凶猛动物:

一个起源于中国的特有牛种:

一个与藏族生活密不可分的宗教图腾:

如何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域高原上进化、生存、延续血脉:又如何面对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种群退化?

全球首次以多元的视角,深邃的内涵及难得一见的野牦牛画面,为你打开一个神奇世界。

目录

拍摄第一期盛夏

 一粒慢慢萌芽的种子

 透过摄影机的眼睛

 突然而至的意外

 安卧在草原深处的帐房

 晚风吹凉的草原

 与狼遭遇的瞬间

 青海湖北岸的风景

拍摄第二期初秋

 在哈拉湖寻找野牦牛

 望眼欲穿时的惊喜

 哈拉湖之夜

 险地绽放的雪莲

 天域净地苏里

 攥紧命运的骰子

 冈则吾结冰峰下的牧牛人

 别有风味的自创餐

 绝地追拍野牦牛

拍摄第三期深冬

 子女成群的功臣“父亲”们

 野牦牛的传奇故事

 离天最近幸福不远

 慢慢地,改变这个世界

后记

试读章节

透过摄影机的眼睛

开机仪式后的当天下午,导演决定先去拍摄牦牛群。

拍摄现场在大通种牛场三队,距离场部近50公里。汽车行驶在有些粗糙的路面上,无法放开速度。真没想到,种牛场的面积会有这么大。在此之前,我对它的了解,也只局限在一个场名而已。

汽车停在三队的队部,不能再前行了。只有那辆驮着摄影装备的皮卡车,为了节省摄制组的一点气力,仍在平缓的山坡上开足马力,拼命在向拍摄点靠近。同样没想到的还有这里诗情画意的景色。正值盛夏,山上的植被已经浓妆重彩。一些小叶片的野花,闪烁着晶莹的娇黄,和纯净的绿色相互衬托,煞是美妙。机位架设在一处平坦的草地上,四周是升起的山峦。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刚刚乌云密布的天空,却瞬间云开日出了,就好像知道我们需要明亮的光线似的。

这时我才看清,远处绿毯般的山坡上,还覆盖着大片的黑色。陪同来的种牛场副场长冯宇城说:那是正在准备归圈的牦牛。时间已接近黄昏,山峦和草地变得柔美温情,这是拍摄的最佳时刻。但随着太阳滑向天边,凉意也渐渐加重。我用手机测了下海拔,显示出3710的数字。此时这里的温度也就10°C左右,我赶紧穿上防寒服。没想到这时海桀朝我大喊:牦牛群就要下山了,你还敢穿红色的衣服,不怕牦牛顶你吗?

他的话让我既紧张又疑惑,立刻把防寒服反过来穿了。我紧张的是,尽管牦牛是青藏高原最常见的动物,却从未和如此庞大的牛群近距离接触过。疑惑的是我听说牛是色盲,对颜色并不敏感。人们以为牛见到红色会发怒,经验是取自西班牙斗牛士手里的那块红布。其实红布是为了表演的效果,牛发怒并不是冲着红布,是讨厌总在眼前挑逗和骚扰它的那个人。

摄制组的人员也已全部到位,拉开了架势。相对100分钟的纪录片,这支摄制组的阵容并不算很庞大,包括了制片、编剧、导演、摄影、助理、技术、录音、灯光等10余人,比起雅克·贝汉拍摄《迁徙的鸟》时那个庞大的团队(据说他动用了17名飞行师、14名摄影师,另外还有飞机、滑翔机、直升机和热气球等高端设备),简直是微不足道了。

牧归的牦牛下山了,导演发出了开拍的指令,我们立刻鸦雀无声。骑马的牧民开始驱赶牛群,远远望去,恍若天边飘来的一团黑云,飞速向我们压来。片刻间,裹挟着粗重的喘息和杂乱蹄声的牦牛群就从我们的眼前呼啸而过,气势非常壮观。尽管这样的画面我在动物类的纪录片中无数次地欣赏过,但亲临现场的感觉还是完全不同。我站在导演身后,望着监视器里被过滤的画面,思绪却延伸到了岁月深处。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电影曾经是那样的光芒四射和遥不可及,它凝聚了我们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如今,传媒时代拉近了我们与电影的距离,但那夺目及神秘的光彩却荡然无存……正在胡思乱想,突然监视器黑了,助理扛起设备跑向另一个机位。原来,导演准备从新的角度多抢拍些。无疑,这组镜头非常重要,需要创作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而不是重复。遗憾的是,我们摄制组只有一台摄影机,每次只能固定一个机位。当几百头牦牛奔腾驰骋在绿色的草场上,如果能在高处俯拍,那一定会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可我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当牦牛群奔跑起来的时候,我看见几个年轻的牧人紧随其后,纵马飞驰,那悠长的吆喝,骑马的英姿,真是让人陶醉。让我意外的是,奔驰的马背上,还有一个年轻女子,如果不是戴着桃红色的头巾,一时很难分辨出男女。后来我听说,她是其中一个牧人的妻子。

很多时候,也许是内心偏爱所致,我可能更敬佩纪录片导演。因为故事片是虚构的,其镜头可以失而复得,而纪录片要想拍到意想不到的镜头,常常需要一点运气,拍摄现场时时都在考量着导演的文化积累和对镜头敏锐的捕捉能力。所以有人说:“镜头是导演的眼睛。”你看此时翟导正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监视器,审视每一个镜头,非常投入。我发现每次更换机位前,他都会用取景器选取最佳角度,然后决定架设摄影机的位置。他指挥撸摄时的举手投足,单薄的身材配上那件价格不菲的美式军风衣,还特有导演“范儿”。

夕阳很快坠落到了天际线,光线瞬间一片迷离。草地上,四处闪动着牦牛游移的影子。拍完赶回住地时,夜已拉上了厚重的幕布。饥肠辘辘的我们,香甜地吃着热乎乎的面条。刚搁下碗筷,翟导就发话了,说:咱们回房间看看回放吧。于是,大家只好打起精神,聚集在了导演的房间里。

由于是第一天拍摄,导演必须通过看回放测试一下摄影设备和各种镜头的效果,尽管这对磁带有轻微磨损。播放器里,摄制组一天的成果正在透过画面慢慢展开,虽然是没有经过剪辑加工的素材,但已呈现出了高原景色独特的韵致。当然,仅凭这十分有限的画面,我还无法确定导演的创作风格。我判断一部纪录片的风格,常常取自于它的画面语言,因为再深邃的思想,也要通过画面来传递,这也是纪录片最能吸引和打动我的部分。

并不是每部纪录片在拍摄前都有设计好了的拍摄计划和成熟的剧本。就像著名的美国纪录片制作人怀斯曼,拍摄前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等拍好了足够的素材,开始剪辑的时候,主题才慢慢形成。我问过海桀剧本的事,但他对我笑笑,并不回答。那么,如何把他想表述的主旨和精神传送到导演和摄影师的眼睛和心灵里,并且能够相互呼应和融会贯通呢,这也许难以言传,只有靠心智去感悟。因此在国外,很多纪录片的导演既是编剧,同时又是优秀的摄影师。纪录片编导肖平曾感慨地说:纪录片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非凡的经历,每一次成功都是一次作者在精神深渊中的自我救赎,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在独行中的发现。P12-17

序言

青藏高域,人间佳境

杨献平

每一个生命在这片浩淼大地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而又与大的环境相和谐的生态及其循环系统。当然,每一个生命也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青藏高原,是这个世界上陆地最高的地方,它最接近天空,也与众生联系紧密。可以说,青藏高原乃是人神交汇的地方,凡是伟大而恢弘、自由和高洁的传说都出自青藏高原及其与之相连的巍峨高地。2005年,我曾经去过一次青海,一过共和县,就觉得有了一种雄峻与庄严的高度,那高度似乎带有某种神意,它使得每一个进入青藏高原的人在缓慢上升的高度中不自觉地身心肃穆,为一种近似感召式的地理和精神氛围所熏染与灌注。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也写点诗歌的人,到青海,第一个想起的当然是诗人昌耀。我一直觉得他是20世纪唯一堪与世界任何大诗人相媲美的中国诗人。那一次,西宁满街道的羊膻味,心里还不时跳出张承志关于此地的文章话语。去塔尔寺路上,正是十月,杨树叶如黄金,满坡的青草正在变得松脆。天空之蓝,好像盛满了人类内心最为澄明的梦想,天空之近,近得需要屏住呼吸。日光也显得透明和松脆,还有一种温烈的肉香味道。我不由得连发感叹,同时也觉得自己身心干净。

这一次之后,青海成为我常新常在的一个念想,一个渴望而又没有太多时间,甚至根本就无法接触的世俗精神愿望。好在,在草木繁茂、气候温润的成都,我再一次读到了青海作家唐涓、海桀两人合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离天最近的生灵》的书稿。从这本书中,我再一次感受到了青藏高原的神秘与丰饶。当然,是那一种可以使得生命强韧,精神和灵魂获得更多向度与品位的丰饶。如这本书中写到的诸多生存在青藏高原上的生命,牦牛,这种在高海拔以沉默著名的生灵,在外人看来,他们像农耕之地的黄牛和水牛一样,是木讷和逆来顺受的代名词,但在唐涓和海桀两位作家的笔下,牦牛竟然如此富有个性,如此让人心生喜爱。狼,这一牧人和草食动物的天敌,在青藏高原,它们却也是极尽妖娆,让人敬畏而又为它们的那种不妥协的战斗精神,乃至惊鸿一瞥的奔逸,而感到一种飘逸之美。

唐涓和海桀,不仅是优秀的作家,而且是纪录片的主创者。在当下文学普遍走向自我和内宇宙,时尚和消费,猎奇甚至隐私展览的大环境下,两位作家却将思想与观察的焦点对准了那些与雪山之雪同样高贵的自然生命。这本书中,两位与自然心有灵犀,怀有感恩和敬畏之心的作家,用一种开阔、自由的笔调,记录了他们在雪山圣域之间的行走过程与心灵痕迹。如《与狼遭遇的瞬间》《望眼欲穿时的惊喜》《子女成群的功臣“父亲”们》《绝地追拍野牦牛》《野牦牛的传奇故事》等篇章,那么具有现场感,他们目击和追寻的都好像是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生物发现和一幅前所未有的生命景观。我在阅读的时候,被那些带有人间体温和精神光亮的场景所吸引,也忍不住赞叹两位作家笔力之雄健、叙述之优美和表达之生动。

与此同时,两位作家的笔触还写到了他们在拍摄纪录片过程中一些传神的细节与细微的体验。如“夜幕又一次沉落在空寂的草原上,我钻进睡袋,露营的感觉已迥然不同。我不再怕达太加的几只大狗了。这两天里我有意亲近它们,偷偷把自己带来的火腿肠和大家吃剩的骨头留下来。狗实在聪明,喂过一次就记住了我的相貌和声音。当我呼唤它们时,远远地就向我跑来,狗还能敏锐地判断出人对它的善意及恶意。如今我甚至敢蹲在它们身边,轻轻抚摸它们的脑袋”,“宁静的荒滩上顿时扬起烟尘,野牛朝着冰川下延伸过来的山沟狂奔而去,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最多也就七八秒,野牛在飞扬的尘土中越来越小,很快消失在凸起的山丘后”,“久旱的高地上,铺着一层一柞多深的松土,上面长着些尚未完全枯死的高山植物,而就在那远山的脚下,在那低垂的天幕和长云的下方,哈拉湖静静地躺在奇异的光照中,翡翠般的蓝色里幻动着无以言状的鲜活和安详,视域辽远起来,心境空透起来,醉人的澄净里,我单纯的意识渐渐迷离……”如此等等的文字,那么精确而富有动感,读起来如临其境。

如此的文字在这部书稿中比比皆是,读起来,好像是一帧帧动感的画面,那么亲切和舒展,那么自由而又灵性。我相信,这是大自然,尤其是青藏之地所赋予他们的一种类似天才般的能力。人一旦真正地容身自然,那被信息充塞的身体便会袒露开来,在青草与积雪,岩石和茅草之间,获得一种天地融合的新鲜和苍茫气息。尽管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我还是感觉到了一种快意,一种欲罢不能。唐涓和海桀带给我的,不只是一个探访生命及其神秘性的旅行记录,且还是一曲人和自然的协奏与交响,人和自然的一次深切的相互体察和会晤。这种感觉,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身心洗涤和灵魂冶炼,也无疑是一种类似天籁般的辉映与启示。

在这部书稿中,唐涓和海桀还为我们展示了青藏高原那些神一般的自然奇观和人文遗迹,如《哈拉湖之夜》《天域净地苏里》《离天最近幸福不远》等篇章,无论是写自然风景,还是先民留在岩石上的图画,都带有明显的敬仰之情与欣喜之心,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与先民们的谜一样的“身世表白”,他们都给予了足够的热爱,还有合乎常理的猜测与基于研究成果的“告知”。这种严谨与本真,体现了两位作家良好的思想素质与人文养成。我还看重的是,这些文章当中对具体人的关怀,对同道生命乃至陌生人生存状态的“用心”观照。这是最能体现作家心地与良知的。这些文章,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细究原因,是人和人之间的真诚、互助、体贴,使得这些文字有了透彻心扉的人性之光和温暖向上的力量。

文学写作始终有“道”在其中,归结起来,就是大地原声与现场精神,人间烟火和众生关怀。作为非虚构或者散文来说,这几点更为重要。唐涓、海桀的《离天最近的生灵》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别样的人间境界,是人在自然现场的个人行状与心灵呼应,是青藏高原及其诸多生态和生命在纸上的一种呈现与“活动”。可以说,两位作家给予了青藏高原足够的敬畏、爱意与仰望,也从中体现了书写者本身的一种基于众生平等、自然本我的价值观与人文主义精神。在这本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帧帧静美、肃穆、庄严、灵性的人间场景,看到的是青藏高原在纸上的“姿态万千”与“高耸的辽阔”。作为本书较早的一个读者,在阅读当中,我总是能够觉得一种纯粹的力量,自由的蓬勃,还有生命的高贵与精神的庄严。也有一种暖意,让我为之心有所动,思有所想。因为这本书,我也决心再去一次青海,以个人漫游的方式,去用心朝拜,追寻那卑微的存在、无尽的秘密与内蕴丰沛的人间美境和精神“佳域高疆”。同时,也向唐涓、海桀两位身在青海的同道致以敬意。

后记

这本书里的20篇短文,先前在《青海日报·影视版》连载,持续了近一年半的时间。现在它们聚拢到一起,那些已经沉潜在记忆里的场景又一点点地浮现了出来,恍若昨日。对于喜爱纪录片却没有什么造诣的我来说,用有限的文字去呈现这样一个光影之旅无疑是困难的,也仅仅是所尝试的一种学习方式。

按照记录片拍摄的节奏,节稿也被分成了三期。由于对自己体质的不够自信,拍摄第二期我没能跟随摄制组前往现场。记得那天傍晚走在街上,在城市的嘈杂声中接到了海桀的电话,听到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终于活着回来了。那一刻,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泪水突然奔涌而下。后来,从海桀惊心动魄的文字中,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那一幕幕的险象环生和高海拔追的艰辛。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一切最终以这个样式保存了下来。借此我要感谢《青海日报》的马钧先生、兰新天女士;青海人民出版社的王绍玉先生、杨敬华先生、钱丛女士及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单万里老师的举荐和鼓励;感谢作家杨献平在百忙之中的拔冗赐序;感谢朋友们提供的精美图片为本书增添了雪域高原的无穷魅力。还有,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得到了青海省广播电影电视局、青海省农牧厅、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委县政府、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委县政府、大通种牛场等单位的大力帮助,我们将铭记在心。

可以说,这本书赐予了我更加深远和开阔的写作视域,同时,也享受了这些挚爱纪录片的朋友共同的担当与责任,共同的感思与领悟,这是我一生的幸运。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的作者们,也是纪录片《离天最近的生灵》的创作者们,如果没有对雪域高原的敬仰,这部纪录片不会拍得如此感人。如果没有对牦牛的挚爱,创作者们不会花费六年时光制作这部纪录片。起初的兴奋过后是长久的坚持,长久的坚持过后是成功的喜悦,成功的喜悦过后是难忘的回忆。简洁而朴素的文字中,饱含着作者对雪域高原的敬意和赞美,与读者分享着影片背后精彩而难忘的故事,还有清新而纯净的空气。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

唐涓、海桀的《离天最近的生灵》,为我们打开的是一个别样的人间境界,是人在自然现场的个人行状与心灵呼应,是青藏高原及其诸多生态和生命在纸上的一种呈现与“活动”。

——作家杨献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离天最近的生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涓//海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5049854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2015157664
中图分类号 J95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青海
239
16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5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