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再续支教梦
1982年,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的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每月只有十几元的工资,可这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1999年,自强不息的徐本禹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徐本禹战胜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诸多困难,并暗自下决心,以后一定要用自己的知识来回馈社会。2003年,考取本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公费硕士研究生的徐本禹没有立即就读,而是去了贵州省的岩洞小学与大石小学支教了两年。两年里,他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从此,徐本禹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并决定用支教的方式把温暖继续带给更多的人。
没想到,徐本禹的支教愿望很快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徐本禹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中国首批派往津巴布韦的志愿者。2007年1月,徐本禹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工作——在一个国家高级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汉语。
一到非洲,徐本禹就把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中。他的任务是在培训中心对一些有兴趣学习汉语的人,进行为期三周的短期培训。这些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刚刚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工作的学生,有和中国人一起做工程的项目经理,也有近期准备去中国旅游或做生意的人。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是65岁。虽然背景各异,但学员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对汉语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课的时候,徐本禹经常会接到他们的电话,不为别的,就是为了用汉语跟他聊聊天,练习一下刚学到的口语。
出乎徐本禹意料的是,津巴布韦人不仅对汉语学习充满热情,而且有较强的语言天赋。徐本禹称:“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会教食堂的工作人员说汉语。服务台的一位工作人员,把我教他的每一句话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并用绍纳语(当地语言)注上音。就连超市的工作人员见到我,都要跟我学两句中国话……”当地人的认真让怀揣着支教梦的徐本禹大受鼓舞——他要尽自己所能帮他们学习汉语。于是,徐本禹认真思考后,决定从汉语拼音和口语开始教起,以便学员在短短三周内有所收获。他把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汉语设计成对话,在课堂上用相关情景进行再现,如自我介绍、打电话、买东西、换钱、旅游等,有时还会让学生们自己表演;在内容设置上,他尽量让学过的字词重复出现,从而加深他们的记忆。课程进行了两周后,不少学生已经会说“徐老师,我有问题”;“你有中文词典吗”;“我爱你,中国”等简单语句。此外,他们还可以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内容,虽然发音不够标准,但看到他们进步得如此之快,徐本禹感到非常欣慰。
徐本禹在向学员们传递温暖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感动,他的付出得到了当地人的极大认可。课程结束时,学员们对徐本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其中,戴夫·鲍特拉在评估表上这样写道:“出色的老师,希望管理培训局能够留下你教汉语。你是善良的朋友,真正的朋友。”此外,这里还有好心的邻居、热情的同事、善良的门卫……不过,最让徐本禹感动的还是管理培训局的60多岁主管阿姨,由于她的孩子和徐本禹差不多大,因而徐本禹亲切地称她为“妈妈”。
由于津巴布韦食品供应匮乏、通货膨胀严重,因而食用油在超市里相当难买,断货一个多月是常有的事。一次,徐本禹和队友郝东智过了三天没油的生活,每顿饭都啃干面包。当主管阿姨得知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家里拿出两升油送给他们。靠着这两升油,徐本禹和队友支撑了两个多月。津巴布韦的贫富悬殊很大,虽然世界名车满街跑,但是公共交通不发达,只有破旧的迷你巴士,而且线路极不规范,这给徐本禹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有一次,他下课以后没赶上巴士,还迷了路,这位主管阿姨就开着车四处找他。主管阿姨的这份情,令徐本禹难以忘怀。
2007年底,徐本禹结束了一年的支教工作,离开了依依不舍的学员们,回到了中国。他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他的学员中就有很多人想学好中文,将来到中国做生意。谈起在非洲担任国际志愿者的经历,他说:“虽然志愿服务的精神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海外做志愿者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着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整体形象。汉语志愿者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民间使者,不仅仅是让当地人认识多少汉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汉语教学,促进当地人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两国友谊。”
P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