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往事(潮汕一家人)
内容
试读章节

一、父母亲两个属虎人的姻缘

我母亲在娘家排行第三,娘家人都叫她三妹姑娘。她7岁时,外公因糖尿病在新加坡去世,她被外婆带去新加坡奔丧,直到13岁外婆才把她带回老家。

外婆和母亲住在大厝(北方叫“大宅”)朝南的正厅东边大房,那儿的阁楼很大,也比较亮堂,成为母亲理想的绣楼。那时候,13岁的女孩就算大姑娘了,不能随便出门,她们的活动场地就是绣楼。母亲有一个堂姐,是大伯家的,我们叫她纳姨。母亲从新加坡回来之后,就和纳姨形影不离了。大舅母有个妹妹,我们叫她娇姨。娇姨很聪明,老得到私塾先生的夸奖,尤其是她的细笔小楷字,写得特别秀气。她们三姐妹都住在母亲的绣楼,常常一起绣花、做衣服、打毛线、读书、写字,生活得很愉快。自此,母亲开始认字、练字、背诵《三字经》什么的。外婆很高兴,于是什么都备三份,把纳姨和娇姨都看成亲闺女。

那时候,女孩一到十五六岁,家里就着急给她找婆家。外婆找来一位比较信得过的姚姓媒婆,向她通了通消息。姚媒婆说:“你们家就一个三妹姑娘,她命好,得找个‘门当户对’的。正好有人托我给她家后生找媳妇,是城里有名的大户高伯昂家。你把你家三娘的‘生辰八字’写给我,我去对对看。”过了些日子,姚媒婆来回话,说他俩“八字”不合,不成,别急,等她再找。

外婆过生日那天,热闹已到尾声时,来了一个生人,是个姓吴的媒婆。她听姚媒婆说了我母亲的事,想来落实一下,外婆亲自接待。此人很会说话,给人“夸夸其谈”的印象。她要了母亲的“生辰八字”,说新溪或林家的尾少爷跟母亲一样,也是属虎的,等她去要他的“生辰八字”对对看。然后大谈林家人丁怎么兴旺,怎么有文化。外婆的生日给她搅乱了,心里觉得不舒服。其实,外婆并不喜欢吴媒婆夸夸其谈的德性,但又有点被她说动了,既不高兴又好像寄予了一点儿希望,真说不清。

不久,外婆再次找了姚媒婆,让她去打听情况,还吩咐说越详细越好。外婆去新加坡这么些年,思路也开阔一点儿,觉得嫁闺女不能只对“八字”。为了给宝贝女儿找个好人家,她必须事先了解清楚。

过了些日子,两个媒婆一起来。话还没说就笑嘻嘻地乐,说:“‘八字’对上,也是属虎的,今年17岁,在汕头高伯昂的光发银庄做事。我们等呀等,没等到他回家,所以还没看到人,但十白你老等久了,就先来回话。”吴媒婆说:“林家尾少爷早些年我倒是见过,瘦瘦的书生,身体单薄一些。林家买整桶整桶的‘脚鱼’(鳖)给他进补。现在长大了不知道怎么样,没见过可不好说。”

又过了些日子,林家正式来提亲了。正好外婆的干闺女水香姨也在,她吩咐媒婆别急着去林家回话,她叔熟悉光发银庄,等她去问一下再说。水香姨问的结果很让人满意,说尾少爷老实忠厚,身体虽不健;『士,但没什么毛病。外婆压在心上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但成亲的日期没定,说要看新加坡那边准备得怎么样。

外婆几乎把母亲一辈子需要的东西,都以嫁妆的形式让她带到林家,外婆只有母亲这个亲生女儿,而且番外婆不能生育,因此两位老人都特别疼她。外婆的姚家虽有钱,拥有一片店铺,但没什么文化,母亲连一天学都没上过:而林家有文化,人丁尤其兴旺。因此,在旁人看来,这姚家大大比不上林家。外婆怕母亲吃亏,怕她在那么多妯娌之间被人看不起,所以在嫁妆这个问题上大显一番,让别人不敢看不起母亲。因此,一切的东西,她亲自张罗,连祭祖的蜡烛台,也要专门铸造一座特大尺寸的,以显示姚家不一般。番外婆的手很巧,母亲从小就跟她学针线活,所以,番外婆为母亲准备绣花和做衣服所需的东西。什么缝衣车、成捆成扎的绣花边和各种颜色的绣花线,都是番外婆准备的。大舅开绸布店,因此,番外婆就让他;隹备各种布匹、绸缎、毛线,说春夏秋冬需要的东西都要给备齐。

每年,至少在过年和母亲过生白时,大舅j外婆、番外婆他们都会送母亲一些金银首饰做礼物。什么戒指、耳环、耳坠、手环、手链、脚环等,外婆都帮母亲一件件地收起来,说是以后给她当嫁妆。到了出嫁前那一两年,母亲已经回“唐山”(即我们的澄海老家)了。外婆吩咐大舅在新加坡采购一些珍珠,当真要给母亲备嫁妆了。所以,母亲出嫁那一盒细软,从低级到高级,都记录了她从童年到成年,家里对她的爱。

我父母18岁(那时都用虚岁)时成了亲,外婆精心挑选陪嫁娘,选中了一个30多岁的老黄和一个12岁的丫鬟阿秀。出嫁那天,听大房二伯家的静卿姐说,拾嫁妆的队伍抬着各种吃的(鸡、鹅、鸭、鱼、猪、酒、糖果、甜品、高级水果、高档药材等),用的(缝衣机、布匹、毛线、毛毯、棉被等),装饰的(窗帘、布帘、四季衣服、祭祖的蜡烛台等)送亲。从三阳巷的林宅到新溪或拱桥再到“鞋街”的路很长,加上那些吹鼓手沿途敲锣打鼓、鞭炮连着放,引来很多看热闹的百姓。给抬嫁妆的汉子发红包的丫鬟回来对外婆说,有好多的人,场面很热闹,够气派的。外婆觉得总算给姚家挣了一点儿面子,给母亲挣了一点儿地位,也了却了她一桩心事,终于成全了这对属虎人的姻缘。

P2-4

后记

由于我文学起点太低、素质很差,因此麻烦了很多人帮我补课。在我起草这篇后记时,回望这十年来的写作历程,脑海里翻腾着由始至终、从南到北一个个跨越时空的关心和鼓励。那些朋友帮我开拓思路,耐心为我批改,使我今天能基本写完这本回忆录的书稿,让它以书本的形式留存,使后辈能听听、看看我们那个年代的亲情、友情、同志情。

该感谢的人太多,有亲戚朋友、大学同学、老乡,还有我的同事。在此,请大家接受我的谢意,衷心谢谢你们,我的亲人和朋友!

2008年,我匆匆写完回忆录的第一个版本《回望一生——我的作业》,总共四章291页,历经一年的修改。当时汕头业大的郑适然教授和我高中的班主任李益阳老师都亲笔为我批改,可惜呀,现在他们都走了。后来,我再次做了删减,只剩261页,请学校给学生打印毕业论文的服务公司印了十几本,但质量都不行。

我有个研究生叫刘俊千,基于对我、对这本回忆录的感情,他利用寒假精心为我打印出一本。我忘不了他把书交给我那一刻的情景。我们坐在沙发上闲聊,他神采奕奕、笑嘻嘻地讲述书中那些好笑的细节,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时,我们谁都没有发现,死神已在这个年轻人身上降临。一刻钟后,他送我下楼,口里还不断地说:“林老师慢点儿,慢点儿,保重呀,你要多多保重!”他尽为我的身体担心,可半年以后,他走了。为了纪念他,我把那本书定为我回忆录的第一版,因为它是刘俊千留给我的唯一念想。那本书从北京传到汕头,又从汕头传到澄海。现在,由三姐的女儿王红林收藏。

2010年校庆,计算机学院工会抽出那本书的第三章“工作在他乡”,在学校印刷厂印出200本,发给本院教职员工朋友。事后那些熟人问我:“老林,你还有那些东西啊,是不是因为当时就想要写回忆录才保存的?可‘文革’时我们都把它们扔了,真可惜。”我说:“那些东西我总舍不得扔,喜欢收藏。这些东西能保存下来,应该归功于我妻子,她能理解我的爱好。”

第二版回忆录《往事悠悠》由大姐女儿曾唯哲和她家人做成并收藏。她爱人是《汕头日报》的摄影记者,有收藏的专业爱好,我相信他们一定搞得很好。第二版总共改成六篇,大约354页,内容增加了不少。

第三版回忆录有较大的改动,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按武汉钢院教9币老孙、老廖和北京的老乡编辑卢武他们提的意见修改,但结构没变,仍然是第二版的六篇,是第二版的升级版。

改好后,我先给大学同学吴振江传过去,他每看完一篇就回一篇读后感,对我非常鼓舞。我们同窗五年,得到老同学的支持和鼓励,我很高兴。接着,吴振江告诉我,“凯迪社区”网有个“百姓家史”征文,让我发到那儿试试,不过发稿前,最好能再改改。他给我提了一个意见说:“你的文章里,有很多图片、歌词,是否作些精减。现在人们都忙,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读到最精彩的内容。”

我在第三版里,的确增加了不少内容,还收集了更多照片,兄弟姐妹的结局每人也都写到了,大约有419页。的确太长了!于是,我找我们以前的系主任、管教学的老严帮忙删了一些,吴振江说的“成婚”等都删了,准备以后扩大,独立处理。删了以后,读起来就紧凑一些,我试着给“凯迪社区”网发去,很快内容就被贴了出来,目前点击次数已经超万。在百度输入“百姓家史·往事悠悠”进行搜索,就能搜出来我的《往事悠悠》,我的网名是“abc1938117”。

我又找了两位很细心的老师,帮我从头到尾看一遍,挑挑毛病。他们提了一些意见,尤其提到第六篇第一章,写得特别精彩,但内容是写亲戚的事,与兄弟姐妹没有一点儿瓜葛,搁在家史里不合适,建议另作处理,还提了一些章节结构上的修改。他们说,一般同学、在校同志,更关心“工作在校园”,而老家的亲友,更关心“故乡和亲人”。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最后把《往事悠悠》改成上、下两集,传给二姐的女儿林丹。她公公郑适然教授已经走了,后面的审稿工作都由她完成。我惊讶地发现,她虽是学计算机软件的,但很有文采,很能理解我的思路,实在令我太高兴了。经过来回折腾,删删插插,改成300多页,这就是我回忆录的第四版了。

今年10月,林丹到广州参加农行的培训,她和在华南农业大学读大二的儿子郑凌蓝一起,把第四版的回忆录印出30本并寄发。当我看到快递送来的那10本书时,高兴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记得我最后一次看到郑凌蓝是在20世纪90年代,他那时整天穿着开裆裤在楼梯上跑上跑下地玩,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如今已长成1.9米的大二男子汉了,真令我高兴。他说书稿是印出来了,但觉得尾部有点结束得比较匆忙,建议加个“后记”作些补充,我听后很高兴,马上起草。

我的回忆录写作至此已到尾声。时光匆匆,往事悠悠,许多故事还在继续……林家后代,英才辈出,我相信他们会把家族历史书写得更加精彩。本书构筑了一个普通家族的历史,从一个点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权当抛砖引玉之作。

林式藩

2015年11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故乡18年

 一、父母亲两个属虎人的姻缘

 二、日本人来了

 三、日本人终于投降了

 四、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子里

第二篇 走向大学

 一、再见故乡

 二、大学生活

 三、毕业实习下武钢

第三篇 工作在校园

 一、我来到天津大学

 二、我来到武汉钢铁学院

 三、我来到北京工业大学

 四、退休

第四篇 1949年后的父亲、母亲

 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老家侨联会

 二、20世纪60年代的父亲、母亲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父亲、母亲

第五篇 命途多舛的兄弟姐妹

 一、引言

 二、我的四个姐姐

 三、我的五个兄弟

第六篇 林家和姚家

 一、父亲林家的祖先

 二、母亲的姚家

后记

序言

朋友,打开中国地图,你在祖国大陆的东南角,不难找到潮汕地区,那里生活着大批和我们家一样的华侨。

我从未想过封建礼教包办的婚姻能让我属虎的父母相敬如宾,生下我们10个兄弟姐妹,其中还有6个大学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炮声中,有我亲人的身影;在共和国的建设岁月里,有我亲人的足迹。但是,20世纪的天灾人祸,却让我8个兄弟姐妹和3个姐夫,在他们最年富力强的时候溘然辞世。

近80年来,那些让我们家或兴高采烈、或提心吊胆、或哀伤无奈的瞬间,汇集成我们兴盛辉煌与遭害无奈的家史。

林式藩

2015年于北京工业大学

内容推荐

林式藩所著的《往事(潮汕一家人)》以林氏家族自抗日战争爆发至今、前后70年的变化发展为主要内容,从故乡十八年、走向大学、工作在校园、解放后的父亲母亲、天灾人祸中的兄弟姐妹五部分着手,以个人命运变化为线索,引出身边亲人乃至先祖的生活,以小见大,折射出潮汕社会这70年来的风云变化与巨大发展,是一本将家庭生活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的回忆录。

编辑推荐

林式藩所著的《往事(潮汕一家人)》为潮汕当代社会家庭生活的真实反映。本书从故乡十八年、走向大学、工作在校园、解放后的父亲母亲、天灾人祸中的兄弟姐妹五部分着手,以个人命运变化为线索,引出身边亲人乃至先祖的生活。本书构筑了一个普通家族的历史,从一个点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往事(潮汕一家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式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6817228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8
CIP核字 2015308548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4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