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恒星纪元前
内容
编辑推荐

一场意外的爆炸,一个幼年时期的异梦,分别牵引出了两个惊天的秘密。一个是足以改变全人类命运的隐秘科学实验,一个是已经被湮没了一千五百年但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一段爱情传奇往事。这两大惊天秘密的线索都交织在主人公“我”的身上,陈炜喆所著的《恒星纪元前》故事就是在对这两条线索的探究中展开。

内容推荐

陈炜喆所著的《恒星纪元前》讲述:羲和,慈父般温和的太阳,无与伦比的能量之门,就在我们盗来天火的前夜,却意外地引发了黑暗森林的降临,人类即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境。然而,一座一千五百年前墓葬的惊人考古发现:一段扭转整个人类历史走向的湮没史实被揭示出来,一对爱侣感人至深的累世深情再次让历史转身。我,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了人类迎来恒星纪元曙光的壮阔史诗篇章。

目录

第一章 诡异的爆炸

第二章 倚天一出,孰与争锋?

第三章 岂日无衣?与子同行

第四章 龙潜于野

第五章 飞龙在天

番外

后记

试读章节

“轰隆”一声巨响,这是江波给我的“见面礼”。这突如其来的爆炸事故,意外地迅速打消了S所上上下下对我任职资格的质疑。我这个在部队呆了20年的军转干部,跑到科学院系统研究所任一把手,连我自己都觉得有点不靠谱,这完全是铁轨上跑汽车——明显不对路嘛。

我天生就是做职业军人的料,大学一毕业就投笔从戎,很快从多次境内外反恐实战中脱颖而出,转业前已官至某甲级集团军主力师的师长。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军队开始大刀阔斧的变革,陆军首当其冲,不仅人员裁减,而且师一级的编制一律取消,将以更为灵活的营团为单位与其他军兵种混编成联合作战单元。直到整编结束前我才非常不情愿地意识到自己的戎马生涯即将走到尽头,以近乎悲凉的心情告别奋战多年的军营,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回归平民生活,却让苏伦喜出望外。是啊,苏伦、贝贝和我一家三口能够朝夕相伴,还有比这更好的慰藉吗?我很快调整好了心态,开始规划自己新的生活。

按照我的性格和想法,本来一直打算去企业中任职,但工作联系一直不太顺利,在家等待了半年后,负责军转干部安置的同志突然告诉我,科学院下属S所的老所长刚好到了退休年龄,他们看了我的材料后对我特别感兴趣。一开始我一口回绝了这样的安排,科研院所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不过找我谈话的同志却为难地说,现在好的企业对安置我这样年龄的军转干部不是十分欢迎,而能到S所这样的单位直接出任正职是非常难得的机会,让我好好考虑一下。我回去跟苏伦商量,她却非常支持,在苏伦的劝说下我勉强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爆炸发生那天,我到S所刚满一个星期,跟即将退休的老所长、国内著名的声学权威单伯镛老先生完成了交接手续。按照我的要求,当天所里召开了全所领导干部座谈会,所级领导和全体中层干部,包括外地分支机构负责人都赶到了,将近一百人济济一堂,聚集在办公楼三楼的大会议室。主持会议的张副所长致辞后,全所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翘首以盼,准备听我的“狗嘴里能吐出什么好象牙”。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冲击波带来了剧烈的摇晃,墙壁、天花板和窗户上的碎块、尘土、碎玻璃掉落的声音,以及女同志的尖叫声混杂在一起,让会场顿时乱成了一团。反应快的躲在了会议桌下,腿脚麻利的拔腿就要往门外跑……

“不要慌!”我正襟危坐,拍了拍身上掉落的尘土,大声说道:“气体爆炸事故,大家放心,不会有二次爆炸,爆炸点在六楼基础学科实验室隔壁库房。”

听到我斩钉截铁的话语,现场安静下来。我回过头,对刚从惊慌失措转为表情错愕的张副所长说:“老张,你组织楼里的全体人员按前段时间演习的预案撤退,到楼下空地中集合,各部门负责人清点自己部门人数,行政部李部长负责统计清点结果。赶快行动!”

正当大家纷纷离开时,我叫住了保卫处的刘处长:“刘斌,你跟我到爆炸现场勘察。”

“陈所,还是我带几个人去吧。”刘斌说道。

“少废话,执行命令!”我不容置疑地说。

本来上任前,科学院马院长跟我谈话时重点强调,要我尽快完成从部队领导到科研院所科学工作管理者角色的转变,部队那种命令式的领导风格完全不适合研究所的脑力工作者。但此时,在部队多年养成的工作作风一下冒了出来。

我的话让刘斌这个已经从部队转业五六年的小伙听得一愣:“是!”后脚跟一并,差点敬了个军礼,接着他跟在我后面迎着下撤的人群往楼上跑。前几天正是这个精干的年轻人向我汇报了所里安全保卫工作的情况,我不动声色地观察了一个星期后证实,所里的安全保卫工作按照我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也是基本达标的,也正是从他口中得知上个月他刚组织所里搞过一次全员参加的安全事故演习。

在往六楼攀爬的过程中,我大脑在迅速地判断,爆炸位置可以精确定位在基础学科实验室东面的那间库房里,对此我有绝对的自信——当年我正是凭着仅靠听觉就能精确判断爆炸类型、方位、当量的绝技在全军比武大赛中技惊四座。而且我还听出刚才的爆炸确凿无疑是两次间隔时间极短的爆炸,总体爆炸当量相当于5.5千克TNT,第二次爆炸是混合气体爆炸,氢气爆炸的可能性最大。但诡异的是第一次爆炸,我真有点含糊了,爆炸冲击波扩散速度极快,达到了爆轰的级别,但能量释放却很小,二者完全不相称,这样的爆炸范式,完全超出了我这个全军著名爆炸专家的经验范围。

“核爆?”莫名其妙的想法浮现出来,这个念头刚冒出来时连自己都觉得好笑,核爆之后又引起了常规氢气爆炸?这个想法实在太疯狂了。即便是最低当量的核爆在这栋楼里发生,恐怕楼里的每个人也早已经气化了,而这座全国闻名的科学城也将被夷为平地。这个时候想这些毫无意义,不过,让我心安的是,这不是已知的任何人为的爆炸类型,基本可以定位为某种事故,而且经过这种爆轰级别的冲击波清理后,再发生次生爆炸和火灾的可能性也很小了。

大脑快速运转的同时,脚下的步伐更快,我和刘斌已经来到了爆炸现场,看到库房门口三个惊魂未定的小伙子带着哭腔,惊慌失措地朝里面大叫:“江波!江波!”

我轻轻吸了一口从门口弥漫出来的烟尘,证实了刚才的基本判断。除了氢气爆炸,我还不知道别的什么爆炸能有如此干净的“气场”,但第一次爆炸的类型仍然萦绕在我脑子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时候己经顾不得什么了,我大声问道:“屋里还有谁?”

“江波!”门口的三个人齐声回答,他们已经在渐渐消散的烟尘中认出了我。我之前走访过各部门,他们应该都见过我,尽管我还不能全部叫出他们的名字。

“所长,爆炸前我们看见江波刚进去。”其中一个人说。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糟糕,难道我刚来一个星期就要出人命事故吗?”我一个箭步冲了进去,刘斌也紧紧跟在了后面。

P2-4

序言

科学与人文的新纪元

读到《恒星纪元前》这本小说纯属机缘巧合。炜喆先生是我的大学同班同学,上学时彼此交流不多,毕业后又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奔忙,致使将近20年不曾相见。世事变迁,如今的我早已放弃了本科的专业,在大洋彼岸教授中国文学和电影;而老同学居然主、副业兼顾,在工作之余做起小说来,令人刮目相看。及至捧卷在手,不禁惊叹作者庞大的知识储备和超群的想象力!我发现自己不仅深深被作品吸引,而且受到鞭策和鼓舞,仿佛自己一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率先被别人做了而且做得很好,每个毛孔都受到刺激。

这是一本集科学幻想、历史传奇、能源危机、国防安全以及爱情家庭为一体,探讨世界格局和人类文明走向的大书。历史和未来交错,科学与人文并举,其别致的布局和高远的立意让人惊羡。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

我对科幻小说了解不多。这除了说明我阅读有限,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科幻小说还没有进入大众文化的主流,或者说还没有足够成功的作品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当好莱坞以《星球大战》《E.T.》《骇客帝国》《阿凡达》《星际穿越》等大片横扫我们的票房,并把外星人和科技异化人类等概念深植人心的时候,我们在这方面的发展远远滞后。不仅没有类似的影视作品,连可以与之媲美的原创小说也凤毛麟角(刚听说《三体》即将上映,期待)。中国科幻文学总体来说还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园地。虽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幻文学是否应该有国界,或者说有民族特色?如何将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立于西方的情感结构,似乎是中国科幻作家面临的挑战。

好的科幻作品犹如一次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旅行。在想象的世界里,让未知冲击已知,或者让已知引领未知。脱离开写实的羁绊,它可以是烛照人类命运的灯塔,也可以是影射现实的寓言,或者兼而有之。而时空的穿越使这一切成为可能。几年前国内穿越戏盛行,致使网络上有人调侃,美国人执着于未来是因为没有过去,而中国人醉心于过去是因为看不到未来。虽是调侃,但也反映出我们民族心理中对历史的迷恋——现在和未来总要以过去为参照。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的历史观、天下观或许已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遗传基因,因而必然渗透到对现在和未来的观照里。古装的穿越戏虽然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却可以为中国科幻作品提供历史的滋养,使其摆脱西方模式的藩篱而具有中国特色。

《恒星纪元前》恰恰在这一点上走在了前沿。它把历史和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最终以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为人类的未来指点迷津。作者在书中指出,科技的发展能够解决能源危机,使人类摆脱自然的限制;但它不能解决人类自身的狭隘,国家种族的隔阂只能在科技的辅助下使人类走向灭亡。而中华民族的博爱、包容精神能够促使科技共享,化解民族矛盾,从而实现世界和平。

一个世纪以前,胡适、陈独秀、张君劢等一批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后来以“赛先生”取得胜利而告终。时至今日,主客观世界的二元对立模式再次被打破,科学与人文的界限已不再泾渭分明。回望那场并不遥远的辩论。《恒星纪元前》似乎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小说中“硬科幻”部分听起来丝丝入扣,合情合理,我没有资格评判,还有待方家点评。但如作者所言,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现有知识的合理的想象,或许会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前瞻性预言。果真如此,我们已有幸窥得先机。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能够把中华民族的“大同”理想融入科幻作品而探讨未来世界格局,这是一大创举。不同于《阿凡达》式对技术殖民霸权的反思和批判,也不同于其他科幻作品把人类描绘成一个抽象的共同体对抗自然,《恒星纪元前》为可以预见的自然和人为的危机、灾难、霸权均提供了答案。仅凭这一点,这部小说就应该在中国科幻文学界占得一席之地。

阅读本书,我常常不自觉地想起“帝王作家”二月河谈论自己小说时说的话。他说希望自己的作品像肥美的莲藕一样,其中一节的腐败并不影响其他节的鲜嫩可口。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许会希望这里那里有所改进,但不管你是科幻迷、历史迷、军事迷、还是言情控,都会在本书中找到有营养的东西,进而得到启发教育。《恒星纪元前》像一位骨感美人,虽有些部位尚欠丰满,但天生丽质难自弃,通体透着高贵的风韵,吸引你去接近她、了解她。

希望读者像我一样喜爱这部书。

钱坤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

2015年7月30日于美国匹兹堡

后记

2013年,利用“五一”长假,我驾车与家人到大同游玩。临行前在网上下载了上百首歌曲,统统拷贝在了车载MP3播放器中。一路歌声,一路美景,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车过宣化,接近晋冀边境时,一首歌曲从汽车音响中播放出来,立即打动了我。“繁华声遁入空门折煞了世人,……”这是林志炫参加《我是歌手》比赛时演绎的《烟花易冷》,虽然歌词并不能完全听清楚,但旋律和意境拨动了我的心弦,似乎跟眼前的景象和此行的目的地有某种暗合之处。我将播放器设置为循环播放模式,反复听了十多遍,直到车上我家的领导和小朋友抗议为止。

一路行来,甚是愉快。大同这座北魏的故都平城,处处都有那个远去的苍茫朝代的遗迹,云冈石窟、悬空寺、如奔的恒山,不一而足。北魏,这个孕育了隋唐盛世的朝代并不为大众所熟悉,但它在中华历史上所起的关键作用,以及当时如璀璨星辰的杰出人物,与任何朝代相比都不逊色,悠悠千载,让人神往。

回来后,有心百度了一下,惊奇地发现,《烟花易冷》的歌词居然是从《洛阳伽蓝记》一书的意蕴中脱化而来,而该书正是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短短四五十年间由极盛到衰亡的历史写照。词作者方文山真是中国风的歌词圣手,将《洛阳伽蓝记》中沉痛的家国情怀和他臆想出来的凄美爱情元素演绎得相得益彰,完美动人,扣人心弦。不过百度百科的说明文字却让我倒了胃口,给出的是一个俗得不能再俗的爱情故事:“一名将领因缘邂逅女子后,俩人一见钟情并且私定终身,此时将领却被朝廷征调至边境征战。连年的兵荒马乱,帝都洛阳已沦为废墟,残破不堪,女子苦守将领不归,落发为尼。待将领历经风霜归来寻至女子出家的伽蓝古寺,她却早已过世。人们告诉将军,这里一直有一个女子在等他。”不知道是词条的作者胡编乱写,还是周杰伦团队中负责文案的人做得太差,总之是辜负了一首好歌。

“容我再等,历史转身,等酒香醇,等你弹一曲古筝。……千年后累世情深还有谁在等?而青史岂能不真?魏书洛阳城。……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我听闻你仍守着孤城……”诵读这些唯美又沧桑感十足的歌词,6世纪中后期北魏王朝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在天崩地陷中孕育隋唐盛世的宏大历史浮现出来,而一个深深打动自己的故事框架也在此时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明月公主与陈庆之的故事。刚好前段时间阅读冷聚变的科普书籍时,构想过一个通过能源革命来拯救人类文明的科幻故事,我意识到这两个故事有某种奇妙的暗合之处,两个看起来毫不相干的故事竟然可以用一个梦合在一起,这个想法实实在在让我兴奋。

我不是一个勤于动笔的人,尽管自认为还算一个富于想象、善于编故事的人,从小到大构思过不少相当有趣的小说框架,但从来没有尝试过要将它们变成文字,最多也就是把故事梗概写下来,或者偶尔讲给我家领导听听,如此而已。不过这一次似乎有点不同以往,在两个有趣的故事推动下,同时觉得这个构思的框架和题材比过去构想过的其他小说更容易把握。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自然而然地开了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创作的过程非常愉快,差不多每天晚上小朋友睡下后就开始动笔。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场景都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夜深人静的时候沉浸在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中也是一种享受。坚持了半年时间,竟然完成了。小说总体还算满意。篇幅大大超出了最初的设想。这里建议有兴趣创作而又没有勇气开始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创作带来的喜悦感会超过构思情节、琢磨文字和查阅资料带来的辛劳感,如同每天看着自己孩子成长一般,成就感油然而生。

出版前重新校订时,重温了一遍自己的文字,总结了一下,有两方面还是比较得意的。第一个是明月公主这个核心人物的设置非常巧妙,她具有多重身份:元魏皇族公主、北魏王朝的最强者——尔朱荣的爱女、柔然故太子妃、南梁军神陈庆之的红颜知己、隋文帝杨坚的养母、对突厥可汗燕都有不杀之恩的大恩人,而北齐和北周创建者等南北朝后期的大量重要人物都是明月父亲的部属,她与同时代的各大势力和影响历史进展的大部分重要人物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是这个枢纽人物将终结黑暗中世纪、开启隋唐盛世关键转折点上的历史脉络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给了读者。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尔朱明月这个人物以外,书中出现的其他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差不多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书中出现的事迹、年代、官职、相互关系等几乎都可以在史书中找到依据。为此,我还专门排出了明月的年表和小说中的其他历史人物进行了对应,呵呵,感觉它们就像中国古代复杂的木榫结构一样,咬合得严丝合缝。在创作过程中,通常是先设置好相关情节,才去查阅涉及的历史人物及生平事迹,让我惊奇的是,这些人物的生平和发生的年代每每都能“配合”小说情节的需要。例如。为了安排明月收养幼年杨坚的情节,需要有杨坚的父亲——杨忠从朔州任上调往南方的安排,查看历史上杨忠的履历,巧了,杨忠还真就有从朔州刺史调任荆襄的记录,而且年代大致差不多。再如,为安排陈庆之搭救独孤姐妹的情节,发现独孤信还真有流落到梁朝与陈庆之同殿为官的经历。还有,查阅《齐民要术》相关的学术文章时.提到该书涉及的植物种类中约有23%的比例来自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而作者贾思勰生活在北方,从来没有在南方生活的经历,这刚好又与陈庆之从南方带来农业专家的情节契合上了。如此奇巧,比比皆是,似乎散落在史书中的大量零散榫卯构件需要明月这个枢纽才能构成完整的结构。有时候你不得不怀疑,明月这位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的角色就是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

明月可以说是自己创作中最钟爱的人物,但遗憾的是,由于小说框架安排的需要,明月这条线是作为副线发展的。为了不至于喧宾夺主,结构上不允许我铺展开,所以大量内容只能一笔带过,蜻蜒点水般交代一下。用一位读者的话说,就是感觉在读一个电影脚本一样,只是个故事梗概。这确实是比较遗憾的地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尝试将明月这部分的故事进行独立成篇的再创作,相信具有“火”一把的潜质。

第二个自认为还值得一读的地方当然是科幻部分。坚持硬科幻,杜绝玄幻和穿越,这是创作之初就定下来的原则,但其实相当地费力不讨好,会吓走大量的潜在读者,注定本书只能是小众化的自娱自乐。在写作之初,我找过几部最火的网络小说,想了解一下,当前大众化读者群的阅读口味。说实话,比较失望,这些动辄上百万字的大部头,全都是看个开头就没法读下去了,当然不是说这些作品不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可以说这样的阅读,营养性太差了,哪怕是破万卷恐怕也不会让人有大的长进。因此,我在创作中不改初衷,所有科幻元素都试图给出自认为合理的科学解释,哪怕这在真正专家眼里是牵强附会或者根本就是谬误,只要能在书中自圆其说就好。在想象力方面自认够格。例如,每一代羲和装置的原理解释、甲烷大爆发、梦境的遗传机制解释、量子纠缠通信机、.息壤、驭龙工程、神农工程、“视网膜”以及“止戈”演习中敌我双方的斗法等,都是原创。或许有一天这些想象会变为现实,如果到时候有人想到本书曾经“首创”过这些理论和技术,那么本书也可以算经过时间的沉淀,忝列“三不朽”了,算是本人一点小小的奢望。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步的一双翅膀,也是知识泛滥的互联网时代保持个人价值最可贵的品质,希望本书具有阅读的价值。

小说中唯一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就是贝贝,言行举止差不多是我家小朋友的翻版,尤其是攀登灵山那一段,是创作最轻松的段落,几乎就是现实生活的“原音重现”。等孩子到了合适阅读本书的年龄,看到这部分情节大概能会心一笑,算是父亲送给他成长的礼物。

悲剧让人深刻,在我最初的构想中,应该有更为“深刻”的结局,但我家领导不肯让书中的任何人物受到伤害,妥协的结果就是让伤害降到最低,最悲惨的部分就用一个噩梦代替了,如此才算通过了“审查”。虽然创作的“自由”被严重地干扰,但领导说了,感觉这些人物都像是自己家人一样,这让我放弃了“顽抗”的念头,也算是向善良的人性致敬吧。喜欢深刻的朋友见谅了。

当然遗憾也很多,包括上文提到的明月公主部分;书中一些涉及技术描写章节的可读性一般;某些情节交代上过于仓促,过渡不合理;场景描写和小说文笔方面也暴露了自己业余写作的真面目。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本书试图在文明冲突、环境危机、华夏文明的价值等重大社会主题上实现自己的表达需求,但无奈修为不够,如同七八岁的小孩试图舞动一柄沉重的大刀,动作笨拙,明显力不从心,也影响了本书的可读性。如果还有机会创作的话,希望尽量能避开自己的短处,选择更加轻灵一点的主题。

本书初稿完成以后,恰逢2014年春节,利用探访亲友的机会,驱车到洛阳一游,一路上给我家领导指点着明月等人当年的踪迹:这里是明月与陈庆之初相会的荥阳;此处黄河大桥之下正是当年陈庆之和尔朱荣麈战过的北中郎城;远处的低矮山丘是明月父亲尔朱荣埋骨的邙山;伊河边龙门石窟的造像下可以想象一下明月陪同胡灵太后礼佛的盛况;闻阖门遗址处追寻当年明月往返皇宫和洛阳太学的场景。

寻踪之旅的最高潮是在驾车往白马寺方向行进的道路上。一块永宁寺塔遗址的指示牌意外地在车窗边一闪而过,我喜出望外,一个急刹车,掉头下坡,沿机耕道辗转到一道没有任何标识的铁门外。看门的农民大姐没有想到,料峭寒风中还有人追寻到这样冷僻之地,于是热情地开门锁狗。进去才发现残留的塔基比预想的要高大完整,登到台上竟然发现夯土中仍然保留有相当多的木质残柱,焚烧后的痕迹仍历历在目,似乎千年以前的烟火气还隐约可嗅。高台四周是青青的麦苗,远处断续线状分布的土墙应是当年洛阳城墙的残留,近旁陇海铁路上的火车呼啸而过。1467年前,杨炫之在此处凭吊后,因感而发,最终完成了千古名篇《洛阳伽蓝记》;按小说中的描写,1470年前明月也到此地凭吊过洛阳废墟;再往前追,1498年前,永宁寺塔在此地落成。现实、历史以及小说中情节的交替往复,让我徘徊良久,不忍离去。从塔基边上拾捡到数片断瓦和残木,端详这些1500年前的物件,一种超越时空的奇妙感觉油然而生——我与书中的人物有了真实的联系。最后在小朋友和我家领导的催促下,才依依不舍地归去,为这次寻梦之旅画上了句号。

是为记。

陈炜喆

2015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恒星纪元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炜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480823
开本 16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523453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6
168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1: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