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的净化与善美
内容
试读章节

十一、因果观(缘起之道)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这是民主国家人民一致的追求。然而事实上法律之前真能人人平等吗?法律不但有漏洞可钻,而且有的人还专门游走法律边缘,为非作歹,甚至法律有时也会受到人情所左右,因此法律未必真能做到绝对的公平;世间唯有因果才是最公平的仲裁者,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任谁也不能逃脱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定律之外。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瑜伽师地论》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是人间的实相,中国的一部二十六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实、最深巨的因果记录。因果也是很高深的哲学;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确性连现代的电脑科技都比不上。因果报应不但为人间所不能勉强,苍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违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种下了横亘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缘。《涅槃经》中就郑重指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因此,一个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但是不能不怕业报,不能不畏因果。

因果是由万法因缘所起的“因力”操纵,由诸法摄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独立的特性。人可以改变天意,但不能改变天理,也就是不能改变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证悟之性海,为三际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蠡测的。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旨在阐明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集又生他“果”,如是辗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因此,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合”,凡事有因有缘才有果,因果离不开缘起之道,这是我们应有的认知。

因果并不仅限囿于佛教的独门妙谛,因果是每一个人衣食住行之中,随手可拈、随处可证的真理。腹饿了要进食,进食就是“因”,肚子饱是一种“果”;有了枵腹进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饱了的“果”。

天气转凉的时候,我们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离不开因果。

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祸福生死也有因果,我们过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缘,现在就有多少福报如意。世间上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既没有异因之果,更不会有异果之因了。因此,因果如何,全在于自己的所作所行。

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管我们相不相信因果,因果是绝对存在,它像空气一样,充满整个宇宙,无时无处不在公平地执行着有情人间的善恶赏罚,或无情器世间的成坏。例如:有的人生来就住在花园洋房、高楼大厦,不受严寒酷暑的侵袭,有的人却穷居陋巷和违章建筑,受着凄风苦雨的吹打,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缘果报差异。同样生而为人,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苦?为什么有人锦衣玉食似王侯,有的人三餐不继如饥殍?这都是因为他们自作自受的因果关系不同,并不是命运和世事对他们不公平。怎么样的因地修行,便有怎么样的果证福报,因果原是相成的;造什么业障,受什么果报,这是分毫不变的。

因果,具足说来应该是“因缘果报”,因是主因,缘是助缘,由因缘和合所产生的事物称果。宇宙中,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是随着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在佛教诸多教理中,“因果观”与人生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对于因果我们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通于三世 《宗镜录》说:“经偈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果业报的关系虽然极其复杂,却是有条不紊,毫厘不差的。但是,有的人不明白因果业报的道理,只见到世上有“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是受苦报;作恶的坏人,却过着富裕逍遥的生活”,因此便认为没有因果的存在。其实,因果是通于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时。道理很简单,假如一个人过去在银行里储蓄了很多存款,现在虽然作奸犯科,你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吗?如果有人往昔负债过多,现在虽然做人善良,然而欠债还钱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为他现在很有道德修养,就不用还钱了吗?

因此,好人今生所以受苦报,是因为过去所种的恶因今已缘熟,须先受苦报;而今生虽然行善做好事,但是因为善因薄弱,善缘未熟,所以须等待来生后世再受善报。恶人做恶,反得好报的道理亦然。

再者,因果报应在时间上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的原理,譬若植物有一年生、有二年生,也有多年生。有的春天播种,秋天收成;有的今年播种,明年收成;有的今年播种,须待三、五年后方能收成。然而因果业报,如影随形,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佛教的因果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偈云:“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衣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因果十来偈》则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这二首偈语都是说明,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受过去生所造善恶业影响的结果,并非由他人所操纵,更不是命中注定。因此,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是乐观进取的道理。

(三)凡事各有因果 世间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为所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为浅显易懂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不爽的业报思想对社会人心的规范,远远超越法律条文有形的束缚。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佑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如此错乱因果,自然无法所求如愿,这也是必然的因果。

(四)果报自作自受 《地藏经》云:“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一语道尽“善恶因果,决定有报”“因果业报,自作自受”的至理。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因果不是宗教教化的戒条,是人人心中的一把万能尺,度量着自己一生的命运,也刻划着人世间善恶的长短,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未来的我。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一般说来,维系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有礼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还是“因果”;法律的约束是有形的,道德礼俗的制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观念深深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做严厉、正直的审判。

因果,不仅是观念上的通透,更要靠行为的印证。现代的社会,常被有道之士批评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为什么会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呢?主要的原因就是今日社会大众,普遍缺少因果观念!因为不明白因果,不怕因果,因此到处是能骗则骗,能贪则贪,能抢则抢,能占则占,横竖法律不是万能宝典,违法也不一定有人知道,即使有人知道,法律也不一定能制裁。殊不知法律或许不会制裁,但因果是绝对丝毫不爽的!

一个人如果做了违背道德的事,逃得了法律的审判,但逃不了良心的审判,逃不了因果的审判。日本楠正成(按:倒幕名将,武士精神典范者)死后,在衣服里留了五个字“非、理、法、权、天”,此五字的意思就是“非”不能胜“理”“理”不能胜“法”“法”不能胜“权”“权”不能胜“天”,“天”就是因果,因果是最后的胜利者。

即连佛陀住世的时候,也和我们常人一样,有老病死生的现象,在因缘里面,都不出因果的范围,这是很伟大的思想,因为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谁也逃不了因果业报。

吾人的生命,推之往昔,可谓“无始”而来;望之未来,可说无穷无尽,在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中,生生不已,业报历然。吾人现在的穷通得失,睽之三世,因果真乃丝毫不爽。因果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人的一生,一时种下的因,其产生的结果可能影响及于一世,甚至牵动生生世世的祸福安危,因此吾人岂能不慎于一时的言行举止呢!为了我们的一世,甚至生生世世,我们凡事一定不能不注意“一时”的因果!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就是自己的警察、导师,因果就是自己的法律准则。所谓“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天就是因果,因果是非常公道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应该大力建设因果的观念,有了三世因果观,可以让我们舍恶行善,趋乐避苦,乃至今生受到苦果,也不致怨天尤人,而能心存还债观念,甘心受苦,进而扭转恶缘为善缘。

尤其,从三世因果观中,知道业道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互为眷属。有了这层体认,必能激发“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如此,不但今生能得圆满自在的人生,来世更能感生善趣。因此,能够清楚地认识因果业报,必能把握业力而谋求自己的幸福。

P67-P74

目录

自序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

人间佛教的蓝图(下)

三皈五戒的人间意义

论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义——诠释三皈、五戒及生权的内容

从四圣谛到四弘誓愿——论大小乘佛教融和的开展

序言

(一)

“天下文化”是以传播进步观念为志向和事业的出版社,走过了三十年,出版了二千余种书;这使我们自己也惊喜,因为经营的资金靠自己,收入的来源靠读者。社会上一直有逆耳的忠言:“害一个人叫他从事出版”,此刻我们相信:出好书有好报。

“天下文化”创立于1982年,那是台湾地区的一个意气风发、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识饥渴、向外学习的年代,那也是一个政治上威权、党外运动萌芽发展的年代,那更是个人生命力施展与冒险的年代。回望那段历史,当时真是台湾快步前进的黄金时期。

2012年的台湾已进入另一个年代一一前进中产生了迷惘,改变中遇到了泥石流。

四小龙“经济奇迹”中的台湾,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的急剧变化,台湾的应对与调适不够快,不够准,十多年来一直陷入困局。

民主的“宁静革命”带给台湾人莫大的骄傲,但也同时带来了不宁静的折腾。幸有2008年马英九的当选,打破了两岸僵持,否则,台湾更将被抛在世界舞台之外。

令人难以预料的是,民主的果实在台湾还未硕壮,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四个“民主病”,却同时提早出现在台湾:政党对立互斗,利益团体操纵,媒体偏两极化,中产阶级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识分子必须挺身而出,发出另一种理性的呼唤。这就是为什么“天下文化”在三十周年之际。由王力行、张作锦与我发起,要出版十本自选集。

这套选集。取名为“前进的思索”,汇集了社会上大家推崇的作者。他们有专业、有热情、有理想,不断以文字、演讲、专著及实际参与等方式与社会各界分享他们的才情、焦虑与思索。

十位作者有开创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兼具深厚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沈君山,新闻媒体人张作锦,倡导法律正义的陈长文,“永远站在病人这一边”的黄达夫,“教育创造未来”的洪兰,充满“台湾想象”的严长寿,“星空之下永远有路”的姚仁禄,“与时代的对话”的王力行,以及我自己的“宁静革命不宁静”。(其中由于沈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选集由张作锦与沈夫人曾丽华编选。)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愿望是通过他们的自选集,凝聚社会向上的力量,产生我们期盼的“前进的思索”。

“前进的思索”是跨党派,跨族群,跨时代,跨私利。凡是对社会长期发展有利的观念、政策、主张,一起来献策,一起来思考,一起来推动。十本选集所提倡的包括了教育的革新、创新的推动、正义的落实、宗教情怀的分享、医病关系的改进,也包括了要走向均富、创造就业、扩大税基、节能减碳、两岸双赢等。

如果因为这十位人士的说服力,“思索”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及改革的力量,那么失去信心的台湾人民,也许渐渐地会发现:

1,媒体及民意代表减少了起哄及作秀。评论时展现了理性的平衡。

2,争取自己人权与自由的同时,减少了伤害沉默大众的利益。

3,“利益团体”不会明日张胆地自私与强势。

4,除了低收入及弱势团体需要照顾,“有能力的人多付税”,财政赤字必须要下降。

5,二种心态必须要去除:(1)靠“保护”来阻挡开放及外来的竞争;(2)靠“白吃午餐”来占公家及别人的便宜。

6,高层执政者,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如辩论、座谈、专访),说服大多数人民,加快各种改革。

“另一个年代”就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种呼唤”必须是“前进的思索”。

2012年6月于台北

内容推荐

由星云大师著的《人间的净化与善美》是星云大师为了破除以往对佛教理解的支离和空疏之弊而著。他根据佛法经论和古德懿行中有关人间佛教的各种实践,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实际,提炼归纳出现代人所应树立的伦理、道理、生活等方面的观念,提出了住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的佛学理念,并详加阐释。本书不仅是从事个人身心修行的指南与纲领,更是对净化社会、传播美善并激发众生走向幸福圆融之途的精微开示。

编辑推荐

六十多年来,星云大师所推动的佛教,是佛法与生活融和不二的人间佛教。在这本书里,虽已风靡世界但一如既往低调的星云大师,系统阐述了日常修行的主要内容,以及他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宗旨:现实重于玄谈,大众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山林,利他重于利己;凡一切有助于增进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六祖坛经》云:“不悟,佛是众生;一念转悟,众生是佛。”人生百年,能否开悟,靠的可不仅仅是所谓慧根,日常的自我修炼必不可少。而自我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自我管理。因此,星云大师说:高明的管理不是管理,最高的管理是自己管理自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通过自我修炼而达至开悟,这是每个人得到幸福、自在的不二法门,由此也是整个社会获得平安、净化、善美的重要途径。

星云大师这本《人间的净化与善美》既是对人间佛教的完整诠释,也是指明修行之路,通向人间的净化与善美的最佳引导性读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的净化与善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星云大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777999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94
CIP核字 2016073954
中图分类号 B948-49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5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