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精选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韩耀成编译的《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精选系列》收录了奥地利著名作家斯特凡·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月光巷》《家庭女教师》等代表性作品。茨威格的作品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欲、女性”为主题,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对少男少女青春萌动的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记录了因情欲驱使而激情犯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的心灵自白,描写了暮年男女对情感经历的痛苦回忆。

内容推荐

斯特凡·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德国法西斯上台后,流亡英国和巴西,后与妻子在巴西自杀。一生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尤为擅长人物传记和中篇小说,被誉为中篇小说圣手。其作品多侧重心理分析。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自传《昨日的世界》。韩耀成编译的《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精选系列》是其小说精选集。

目录

忘却的梦

普拉特的春天

两个寂寞的人

森林上空的那颗星

朦胧夜

家庭女教师

夏天的故事

雨润心田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月光巷

看不见的藏品

里昂的婚礼

试读章节

“您还想到我,真是太好了。”她开始说道,同时向他伸出纤细、白洁、精心保养的手。他十分尊敬地用嘴唇碰了碰。

“夫人,我想非常坦诚地跟您聊聊,因为这是阔别多年之后的一次重逢,而且,我怕今后好长时间我们也不会再见面了。我到这里来,在很大程度上纯系偶然。由于这座宫殿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美丽,所以我就打听了一下,房主的姓氏使我重新想起了您,于是,我怀着深深的愧疚到这里认罪来了。”

“尽管这样,我也不会因此而不欢迎您,因为开始的一瞬间我也没想到是您,虽然在我心里您曾经是举足轻重的。”

现在两人都笑了。青年时代若隐若现的初恋仍散发出甜美的、淡淡的芬芳,它那使人沉醉的甜蜜唤醒了他们的心。它犹如一个梦,你醒来时会轻蔑地一撇嘴唇,虽然你很希望再做一次,再经历一次这样的梦。但是,美梦是恍惚迷离的,只能希冀而不敢索求,只有允诺而没有给予。

他们的谈话继续着。声音里已经出现一种真诚,一种温馨的亲密,它足以维系一半如此美好、一半已经苍白的秘密。他们娓娓谈着往事,谈着已经忘记的诗歌、枯萎的花朵,谈起已经丢失的和扔掉的饰带以及在这座当年他们一起度过青春时代的小城里互赠的小小的爱情信物。谈话中,他快乐的笑声像一颗颗滚动的珍珠不时撒落下来。这些陈旧的故事像失传的传说撞击着他们心中沉寂多年、布满尘埃的大钟。现在这些故事慢慢地、慢慢地充满了痛苦而疲倦的庄严,他们业已逝去的青春和爱情给他们的谈话增添了一种深沉的、几乎是悲伤的严肃气氛。

他用低沉而富有旋律的声音微微颤抖地说:“我在美国那边得知您订婚了。在我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您大概已经结婚了。”

对此她什么也没说。她的思绪回到了十年以前。

他们两人之间出现了漫长的几分钟的压抑的沉默。

随后,她轻轻地几乎是无声地问道:

“您当时对我是怎么想的?”

他惊讶地抬眼望着她。

“这我可以坦率地告诉您,因为明天我就要回到我的新故乡去了。——我并没有生您的气,即使是瞬间,我也未曾作出过糊涂的含有敌意的决断,因为生活本身已经把色彩缤纷的火焰冷却成了微光闪烁的同情的火苗了。我对您不理解,只是——感到惋惜。”

她的脸颊上泛起一片微微的深红,眼睛里的亮光变得更强烈了。她激动地喊道:

“为我惋惜!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想到了您未来的夫君,那个冷冰冰的一天到晚只想赚钱的人——请不要反驳我,我并不想侮辱您的丈夫,我对他一直都很尊敬,因为我在想着您这位我所离开的姑娘,因为我心里怎么也想不出您这个形象,您这个孤独的、十全十美的人,对平凡的生活抱着轻蔑的嘲弄态度的人,怎么会成为一个凡夫俗子的品行端正的妻子呢。”

“如果一切都果真是这样,我干吗还同他结婚?”

P4-5

序言

奥地利作家斯特凡·茨威格(188l—1942)生活在19世纪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命途多舛的时代,动荡不安的世界,给他的生活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有着在不同战线上的两次经历:一次是站在德国一边,另一次是站在反德国一边。他在自己的回忆中曾说,他“作为一个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恰好站在地震最剧烈的地方”。他所说的“地震最剧烈的地方”就是德国和奥地利。

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企业家家庭。他的父亲是犹太人,除了德语,还会说法语和英语;他母亲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金融世家,从小就说意大利语,家族成员分散在世界各地。这样的家庭环境为茨威格掌握多种外语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茨威格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维也纳度过的。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1867—1918)的首都。这个老朽的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君主国,在世纪更迭时期,它面临着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和社会各阶层、各阶级之间的严重对立,政治上呈现一派颓败景象,但是首都维也纳却仍是处处歌舞升平,流光溢彩。这里汇聚了欧洲德意志、斯拉夫、匈牙利、西班牙、意大利、法兰西、弗兰德的各种文化传统,以及各种思潮和流派。这座城市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把一切有着极大差异的文化熔于一炉,使维也纳成了欧洲著名的文化中心。当时文坛上群星璀璨,流派纷呈,自然主义、印象主义、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文学艺术流派先后或同时崛起,奥地利文学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维也纳则成了现代派文学的大本营。前卫的“维也纳现代派” (又称“青年维也纳”)因倡导新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而名震一时,造就了奥地利文学的辉煌。巴尔、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施尼茨勒、穆西尔、弗洛伊德、施特劳斯父子、马勒、勋贝格……这些当时世界上出类拔萃的人物都汇聚在这里,像群星闪耀在维也纳的上空,放射出熠熠的光辉。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指南,弗洛伊德的近代心理学则为现代主义文学转向内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茨威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文学艺术的熏陶。他就读的中学是维也纳的一所名牌学校,以历史上德意志国王兼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利安(1459—1519)的名字命名。他班上的同学对文学艺术都怀有狂热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和新出版的报刊,了解新鲜事物,吸取新的营养。维也纳浓郁的多元的精神文化氛围,为年轻人文学才华的发挥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从思想修养上培育了茨威格作为欧洲乃至世界公民的种子。当时,中学生对正在兴起的势不可挡的现代主义潮流如痴如狂。里尔克23岁就有了很高的文学声誉和许多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霍夫曼斯塔尔,这位十六七岁就写下了不朽诗篇和后人难以企及的散文的文学“神童”,对年轻的茨威格起了强烈的冲击作用。直到晚年,茨威格还深情地回忆起当时他读霍夫曼斯塔尔作品的感受:“总而言之,这位中学生、这位大学生所写的一切,如同水晶一般从内在深处散射出光彩,同时又显得深沉和炽烈。诗歌、散文,在他手中犹如伊米托斯山上芬芳的蜂蜡,紧紧地糅合在一起。他的每一篇诗作,从来都是恰到好处,不多也不少,不落窠臼,人们总觉得在那前人足迹未至的道路上必有一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在神秘地引导他。”在这种文学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茨威格很早就开始文学创作,十六七岁的茨威格,不仅知道波德莱尔或者惠特曼的每一首诗,而且还能背诵重要的名篇。他16岁(1897年)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诗歌和小说,早年创作以诗歌为主。像这样文学上的早熟,不仅在马克西米利安中学茨威格的班上是这样,在当时维也纳的其他中学里也有类似的现象。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人心里总有一种诗兴或写作冲动,这种在心灵中泛起的涟漪碰到适宜的环境,就产生出了一批文学“神童”。

1900年,茨威格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哲学、德语文学和的遭遇和不幸。对律师瓦格纳的妻子依莱妮和年轻的钢琴家发生的婚外情,非但没有“围观”,还给予了温馨的谅解(《恐惧》);那位满头银发的c夫人当年委身于赌徒还遭到辱骂的痛苦经历,丝毫没有受到耻笑和鄙视,还赋予她的行为以高尚的动机,对她的所作所为给予了真诚的理解和同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饭店跑堂对伯爵夫人一见钟情,竟以殉情来了却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并没有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对他表示同情和惋惜(《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作家把无私奉献的爱、坚忍不拨的品性、不卑不亢的自尊等这些人类的美德都赋予了这位陌生女子,以此来与“上等人”的生活空虚和道德败坏相对照……这样的例子在茨威格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茨威格始终坚持人道主义理想,对人,特别是对“小人物”、弱者、妇女以及心灵上受着痛苦煎熬的人充满同情和爱心,对主人公的遭遇和不幸,对他们人性的缺憾和弱点给予真诚的谅解和宽容,对他笔下的人物都给予人道主义的同情、理解、包容、宽恕和关爱,显示出作家那颗金子般的心。

茨威格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样更便于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有的作品中虽然出现第三人称叙述者(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但小说的主体部分仍然是主人公的自述。茨威格的作品,语言富于音乐性和韵律美,结构精巧,故事引人入胜,情节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想,心理描写和分析极为细致,景物描绘十分出色,擅长“戏中戏”的技巧,读后能给我们留下一些隽永的回味。这一切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的这些艺术特色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习惯,所以在我国,“茨威格热”一直经久不衰。  最后还想说几句关于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和戏剧作品的话。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一直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推崇。他以《世界的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系列小说《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斗恶魔——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 (1925)和《三诗人——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1928)创作上也不囿于传主经历线性发展的外在现实,而是将心理分析的解剖刀直接切入人物内心,以传主的激情为主线,从人性的层面细致而又满怀激情地刻画传主的人格形态、性格特征和精神气质,揭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他的其他传记作品,如《罗曼·罗兰》(1921)、《约瑟夫·富歇》 (1929)、 《玛丽·安东内特》(1932)、《玛丽·斯图亚特》(1935)和《巴尔扎克》(1946)等也都以心理描写为主。可以说,茨威格的传记小说是一个个人物的精神画像。

茨威格还是一位杰出的剧作家。他写了大量有名的剧作并在欧洲著名的大剧院上演,如《泰西特斯》(1907)、《耶利米》(1917)、《沃尔波纳》(1926)、《穷人的羔羊》(1929)、《沉默寡言的女人》(1935)等。可是,人们在谈到茨威格时往往忘记或忽视他在戏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2015年9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茨威格短篇小说精选/世界著名作家短篇小说精选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斯特凡·茨威格
译者 韩耀成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454860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2016013757
中图分类号 I521.45
丛书名
印张 8.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