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插图修订本)
内容
试读章节

灾难是突然降临的,就像晴天霹雳,让我和家人措手不及。我对自己的身体一向自信。这不仅因为每年一次的体检指标都正常,还因为我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比如从不抽烟、酗酒。而且我还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所以,当医生宣布在我的颅脑、肺叶和肝脏上都发现恶性肿瘤的时候,我平生第一次感觉到与死亡如此接近!

那一天是2007年2月12日。当时我站在北京医院脑神经外科的医生办公室里,看着我的颅脑和胸部胶片悬挂在一个巨大的灯箱上。荧光灯的光线从胶片背面透过来,苍白凄厉,有点刺眼。确切地说,胶片上还显示出腹部造影。

“这里有,这里有,啊——肝上也有。”医生一边在胶片上面指指点点,一边说,“已经不能手术了,只能全身化疗。”

“是吗?”我下意识地追问一句。

停了一下,他又补充道:“不说百分之百吧,也差不多了。”

他转过脸看我一眼,好像突然意识到什么:“啊!你还不知道啊?那……那……请你在外面等一会儿,我要和家属谈一谈。”

我走出房间,站在走廊上。四围的墙壁好像是刚刚粉刷过的,一片惨淡的光向我挤压过来。

马晓先在我身后跟着,寸步不离。因为职业的敏感,她显然已经明白了一切,所以特别紧张地看着我,嘴巴动一动,却什么也没说,只是伸手碰碰我的胳膊。这个60多岁、瘦小精干的女人,是这一代人中最富有人生经历的人之一。退休前她是北京医院的护士长,再早一些,是中南海高层领导人的贴身护士。她为人忠直,勤勉细腻,富有同情心。在刚刚过去的两天里,她一直陪着我,还与我的妻子赵晓东在医院里跑前跑后,寻找她认为最有经验的医生。

“他是什么意思?”我问,期待她给我一个更确切的解释,“情况不妙吧?”

“是不好。”她回答。显然是因为了解我的个性,她不打算对我隐瞒任何实情,所以直截了当地确认了这个坏消息,“他说……肝上也有。”

先是颅内,然后是左肺,现在又是肝……我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脑癌、肺癌,再加上肝癌。这不就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吗!

“你进去吧。”我对马晓先说,“去看看晓东。”

我担心晓东会受不了,转过身,透过虚掩的门缝去搜索屋内的情形。

我可以看到晓东的背影。她坐在窗前,独自面对着那位医生。还有一群医生的目光在前后左右包围着她。窗外灰蒙蒙的天空衬托着她僵直的身影,我极力想看到她的脸,可惜看不到。

我等在门外,过了几分钟,也许是十几分钟,终于看到医生做出结束谈话的表情,可晓东还是僵直地坐着,一动不动。我走进房间,站在晓东身后,轻轻拍拍她的肩膀。她站起来,犹豫了一下,然后像是鼓足了勇气,转过身来面对我。我看到了她的脸。

她的脸色大变,嘴角微微抖动,眼里一片哀伤。在和她共同生活的25年里,我从没见过她的脸色如此暗淡阴沉。她后来告诉我:“我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在他们面前哭出来。”

她把我扶到医院走廊的椅子上。两人并肩而坐,沉默,还是沉默。有很长时间,我们之间一句话也没有,全身心沉浸在绝望沉闷的空气中,彼此想要回味眼前的事情到底意味着什么,可是没有办法把思想集中起来。

周围人来人往,行色匆匆。有一会儿,晓东似乎回到现实中来,蓦然抬起头来,把眼睛直对着我说:“如果是最坏的情况,你愿意知道吗?”

我俩早就有过一个约定:无论谁得了不治之症,都不该彼此隐瞒。现在,她既有此一问,一定是想起了这个约定。

“我已经知道了。”我对她说。

晓东被击垮了。她躲在我看不到的地方偷偷哭泣。马晓先陪着她默默掉泪。我的眼睛无法睁开,但我能够感受到她正在用一种悲恸欲绝的眼光看着我。

那天回家的路上,车里气氛低沉。晓东紧紧拉着我的手,似乎担心我突然消失,却又一言不发。她本来是个喋喋不休的人,可现在,所有生机灵动的声音全都消失了,她整个人沉浸在巨大的惊骇中,剩下的只有沉默。

而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绝望”。

我想让内心静下来,恢复思考的能力,却发现无法让自己集中精力,于是索性让思想信马由缰,或者什么也不想,只是细细体会身体内部那些被医生指证的岌岌可危的部位。头痛目眩,这一定是“脑瘤”的征兆了!可是肺癌呢?肝癌呢?我怎么一点感觉也没有啊?如果肝上长了那么大的一个异物——就像医生所说,那应该是能够感觉到的,比如说疼痛感甚至凸起来的硬块。我下意识地伸手去摸索,渐渐地,还真的在腹部感觉到一种异样。更准确地说,是健康人的“异样”。

我饿了,而且激起了一种旺盛的食欲。

P2-5

书评(媒体评论)

@整装重新出发:看完了@凌志军的《重生手记》,最大的体会是他是用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判断力实现的自我救赎,很多人在当时的情境下很难做出他那样的决定,很难敢于承受如此巨大的风险,这需要内心强大的力量和勇气,看淡生死的大气,极强的分析事物辨析是非做出抉择的能力。一个人的思维、内心力量在这个时候拯救了自己。

@凌志军:谢谢@整装重新出发提酲了我一件事:价值观对于正确判断选择有很大意义——我这样做了却还没能说出来。比如我信奉诚实,信奉自知之明,信奉尊重他人。所以对于白吹自擂、草率和自以为是、只把病人当病例的医生总是抱有疑问。这可能会让我失去一些好的治疗机会,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我犯错误。

后记

2012年3月15日下午,家里笑声不断。我们不断说着一些开心的话题,彼此觉得心情异常轻松。有好长时间,我们都没意识到有什么变化,直到晚饭时,才发现原来是因为这天上午刚刚完成新一轮复查,结果出乎意料地好:颅内病灶几乎完全消失,肺部和腹部未见新的异常,癌胚抗原指标回归正常,脚踝骨的阴影正在淡化,手术后幸存的那片肺叶竟也生长壮大起来,把空荡荡的左边胸腔差不多都充满了。这意味着,肺癌切除手术后失去的部分肺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补偿。

“这是五年来第一次!”晓东不住地说,“这是五年来第一次!”

这是真的!五年来第一次,医生在我全身上下没有发现任何新问题。

医生笑眯眯地对我说:“不要再把自己当作病人啦!”

这天晚上,我俩说了很多。过去五年,我们经历了平生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实在不能想象,我们居然熬过来了。

我们开始念叨那些朋友、同事,还有读者。没有他们的关心、帮助和鼓励,我们无法渡过难关。我在心里感谢他们,同时默默历数他们的名字,数到后来,竟是数不清了。其实有很多人我并不熟悉,甚至从未谋面。他们只不过是听说我病了,就在遥远的地方表达自己的祝愿——发来一条短信,写下一篇博文,送来一本《圣经》,或者点上一炷香,默默为我祈福。

我还想到我曾寻访过的所有医生护士,由衷地感谢他们给予我的诊断和治疗,也感谢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学识、德行和智慧引导着我的康复之路。他们帮助我认识了这种疾病,懂得了自己的身体,就连他们的弱点和过失也让我学到很多。

我也暗自庆幸自己的这番经历。

如果不曾与死神如此接近,我永远也不会了解自己精神中最脆弱的一面,也永远不会明白,我还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学习,还有那么好的境界可以修炼。

在经历了与死神的对话之后,我开始理解生命的真谛。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茶余饭后也增添了更多的话题和笑声。很多曾被我忽视了的东西,如今在我的生活中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我们——我、我的家人和友人——学会了一起面对生命中的坎坷,互相嘘寒问暖,相濡以沫。除了能和相知相爱的家人相依为命、能和情真意笃的友人风雨同舟,我不知道人生最后一段旅途上还能有什么更美好的事。

我知道未来的康复之路并非万事大吉,复发和转移的危险还没有彻底消除。然而,我再也不会谈癌色变。对于死亡,我也不再恐惧。

死神是天堂里的最后一位天使,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最后一个礼物。

目录

修订本前言

前言

第一章 别让医生吓死你

 死到临头的感觉

 危险的陷阱

 中国式的“专家门诊”

 恐惧的由来

 中外医生之对比

 医生怎样对待不懂的东西

 希望在我们自己手里

 西医好还是中医好

 开胃汤和牛筋汤

 预知死期的一个好处

 向读者告别

 选择治疗方向比选择治疗方法更重要

第二章 癌症不是绝症

 最好的灵丹妙药

 倾听自己的身体

 改变了对癌症的看法

 水静心闲

 路上的风景

 *最想做的10件事

 医疗领地上的“割据”与“门户”

 医生也会犯错误

 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我们的腰包救命

 *少犯错误的10条原则

 前三个月里最容易犯的错误

 我的生活回到正常轨道

第三章 做一个聪明的患者

 新的威胁悄然降临

 感觉不到的“敌人”才是最危险的

 我们相信什么样的医生

 “不要被那些表面的光环蒙蔽了”

 走上手术台的前夜

 假如这是我的“最后一天”

 癌症病房

 家人和友人

 我为什么不化疗

 别让医生治死你

 最好的武器是自己的身体

第四章 康复九策

 非医学意义的治疗

 *康复九策

 三项基本原则

 *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

 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做好五件事:吃、喝、拉、撒、睡

 每天步行五公里

 日光浴

 深呼吸

 身心合一

 重返雪山

后记

爱的力量

读者评论及微博互动

序言

本书初版发行于2012年,以后又经6次重印。它在读者、癌症患者和医生中持续地引起那么大的反响,是我当初没想到的。

现在编者希望将此书再版,问我是否需要修订增删。我对原书的叙述、观察与议论,均无更动。现在只想再说一句话:我还活着。

我这样说,是因为近两年不少癌症患者和他们的亲属总在询问,“凌志军还活着吗?”很多病友把我当作他们的“榜样”。他们说,只要我还活着,他们就会看到自己的希望。

我并不愿意被病友当作“榜样”——从医学的立场说,任何一个癌症患者的病例都不应该不加辨别地被其他患者仿效。但我觉得还是有义务给读者一个交代:自本书出版以来,我一如既往地走在康复之路上。即将结束的这一年里,我有大约130天在外旅行,另外还有30多天是在滑雪场度过的。剩下的几周,我还将登上雪山。就像我在这本书的结尾一节所说,能够从雪山之巅飞身而下,对我来说既有实际价值也有象征意义。它让我相信,疾病正在离我远去!

为所有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祈福!

凌志军

2015年12月8日

内容推荐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插图修订本)》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

2007年,凌志军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即“肺癌晚期”。北京、上海两地名医会诊,几乎一边倒地判定,活不过三个月。他和家人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惧中。真的没有生路了吗?

外科、内科、中医、“太医”,分别给出了大相径庭的治疗方案。要不要手术?要不要做化疗?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该不该使用特效药?该把性命托付给谁?

他调整心态,积极搜集诊疗信息,甄别真伪。他仔细观察医生的得失,也观察病友的成败,最终选择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走出适合自己的康复之路。九年了,他不仅活了下来,还活得越来越健康。

他真切地认识到,癌症不是绝症,只要不恐惧,不盲从,不走上错误的治疗之路,癌症患者就有更多生的机会。

编辑推荐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样的医生?为什么我们对癌症的看法是错的?怎样选择正确的治疗之路?什么是导致治疗失败的思维模式?《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插图修订本)》,一部助你摆脱恐惧和绝望、叩开康复之门的生病智慧书。作者凌志军抗癌九年,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走向康复、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李开复、毕淑敏、柴静、何裕民、于莺感动推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插图修订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凌志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74997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4
CIP核字 2016047460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5
16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4:4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