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一个世俗人
春天如期而至,园子里的小缓坡上开了一株绿叶粉花、颜色混搭的树。
在周围或葱绿、或明黄、或淡紫,一派花团锦簇、纤秾合度的花树中,这株色泽别致的小树苗看上去格外美艳动人。仿似鸡立鹤群、旁若无树,颇有些顽皮鲜闹、自我逍遥的样子,睹之让人心怀大开。可谓俗得漂亮、俗得可爱。
生活,有时候难道不似这棵小花树,轻轻淡淡,便已沁人心脾?
雍容大度、亭亭玉立固然是好,可是,日子久了,自己的腰板和世人的目光都会累。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境不能老是追求或生活在那些精心点缀、大而化之的目标中。许多时候,人们还是要做棵悠闲、随意的小树苗,随地盛开、为己而悦。生活,有时候便是这么简单。
只有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才是实打实的生活。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俗社会,高尚与庸俗并存,灵智与愚昧兼容,还有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在人们身上交相闪现。
世界充满了五味杂陈的气息。放眼望去,八方水土,各色人等,熙来攘往,济济簇簇,比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要多姿多彩。
世俗的街衢上,有踩着唐诗宋词的韵脚,袅袅娜娜走来的曼妙女子;有痛饮酒,熟读《离骚》的名人雅士;还有富贵闲人、泼皮无赖,有打扮得水光溜滑的伶俐丫鬟。
命运错落,众生各异。人们看似相安无事行走在各自的人生中,脚步是平行线,心灵却探头探脑,不时张望着那些与已不同的缤纷生活。
然而,人生没有公式、没有现成答案。直到生命落幕的那一刻,命运才会悠然揭晓。
这一生里,人们究竟要耗去多少心力,为已知与未知、得到与失去苦苦寻觅?有的人,将人生的算盘拨打得噼里啪啦,最终仍然免不了一地碎珠、两手空空。
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两千年前的庄子曾经这样感叹。人生多有不得意的杜甫也带着醉意劝导世人: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的说法听上去似乎颇有些功利世俗。不过,我觉着,功利这个词在这里算不得什么贬义词,只不过是实事求是的代名词。
这是个平常且繁琐的世俗社会,尽管不少哲人志士说过人生要有理想,但人生有时候的确并不需要仰望。每天面对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也许,快乐就是生活的本义、温暖就是生存价值的体现。
一个人来到俗世,就要按照人的架构,尽世人的本分、过世俗的生活。无论怎样,人们首先得学会爱自己、爱属于自己的那份或轰轰烈烈或琐琐碎碎的生活。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景,一个人在自我生活领域,踏实地生活、努力地生活、知足地生活、开怀地生活,便算是度过了合理美好的生活。也唯有这样的人生岁月,才可以慰藉尘世中彷徨的心灵,美好与幸福也才会伴随你左右。
生活无常、心灵有恒。人们可以把握心灵,发挥灵智,改善人生。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心灵浮游于世俗中,既不过分脱离,又不格外沉迷——不要在云端、不要在低谷,就让我们生活在大地上吧。
说白了,那雅俗共赏的生活,才是值得相随的好生活。
雅俗共赏,意味着要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格局里,往更好处努力,在平淡中欢笑。人生既要安然于琐琐碎碎,并且欣享快乐。但又不能让琐琐碎碎磨损掉意识;消蚀生命的本义。
要珍惜人生的多种情态。一个踏实而丰富的心灵,既可以沉浸于清泉绕舍下,修竹荫庭除的幽致,也能够陶然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乐趣。当然,合理调节和转换两者间的心境,尽量保持清醒的生活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要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微观的生活,遥想一下不远的将来: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你就会理解云淡风轻,苦乐皆缘的含义,也会真正理解什么才是值得人们追求和努力的东西。
温暖,该是这个世间最好的馈赠品。道德直觉和理性成分都提示我们的心灵,要尽量客观地对待与我们一样风尘仆仆的世人。如同康德所说,使舒适生活与交往中的德行协调起来的思想方式就是人道。
如果说,生活是一团纷扰、俗气的麻线编织的网,我们自可正视俗世,做好己务,成为合格的世俗中人:合理欲望、恪守底线、良性竞争、一诚恳协作。既不是道德楷模,更非江洋大盗,取法中庸便好。
雅俗共赏,还意味着在生活中,要像老人一样睿智,像孩童一样率真,像家庭主妇一样尽职尽责。这或许是人们面对这个琳琅满目、纷繁复杂的世界,所应把握的生活本领和应当领略的美学常识。
所谓越懂得这个世界,你就会越爱这个世界。
意大利画家乔尔乔涅有一幅著名的《暴风雨》,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提香的《人间的爱与天上的爱》一样,同属于绘画史上的神秘佳作。在这幅经典画面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散乱场景:天空乌云翻滚,瓢泼大雨倾泻而下;一个女人坐在城外的缓坡上,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前方,一边给怀里的婴儿喂奶;一个士兵打扮的年轻人站在另一端,脸上挂着轻松的微笑,毫不相干似地望着这一幕。
P3-5
铁打的尘世流水的人
一
尘世长存,人生短暂。如何提高有限人生的生存质量,考度人性的诸多分样,辨析文明社会的价值指向,是这本书的意旨所在。
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看,若不以经济发展、公私所有制等划分,而是以“人性改善与价值观”来划界。可分为:(世俗)剥削社会——(世俗)人文社会——(世俗)文明社会。
(1)初级阶段:剥削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盛行野蛮价值观(又称掠夺价值观、剥削价值观)。这是一个剥削制度大面积存在,充满暴力、牟利的社会。(2)中级阶段:人文社会,盛行人文价值观,以“人文情怀与理性精神”为共同特征。(3)高级阶段:文明社会,盛行良本价值观。这一阶段,以文明规则、社会秩序为普遍约束力。
由上可见,世俗人文社会在于抓住人性这个根本,加以合理导向;世俗文明社会则是人性与德性的高度协调。
因之,从平常道德论——公序良俗法——良本价值观,在个体与社会的齐抓共管、相辅相成下,人类社会从低到高、循序渐进,最终步入文明之境。
就个体而言,指向三个归宿。肉体的归宿——世俗剥削社会、世俗人文社会;精神的归宿——世俗文明社会;灵魂的归宿——神界(彼岸世界)。
如何活,当由自己选择:你可以活成合理生存的世俗人,有底线,追求平常道德即可;也可以活成《文明阶梯》里的文明人,追求良本道德,向更高的文明境界攀升;还可以活成智慧人,造就智慧人生,追求超我道德,注重灵魂修为。
总之,本书主题,一方面是世俗化,一方面是文明化。因为,只有回归人性,才能认识人性,也才能梳理人性,在洞察人性的基础上改善人性。
从世俗化到文明化,不是虚夸藻饰的扭曲拔高,而是一脉相延的自然升华。
人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人生亦如是。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平衡。使得短暂的人生既不失生之乐趣,又兼具壮美意义。
在这里,我指出了人文社会与文明社会的一些区别及努力方向。当然,现阶段,文明社会的某些主张对世人来说的确难以做到,说实在、的,有的时候我亦难免不落俗套。但这不是人们放弃自我砥砺与文明向往的理由。我意在呈现一种世俗观照与逐步改进的文明方向,我想,到了未来,科技发展与文明意识累积到一定程度,伴随着个人自主性增加,精神因素提升,国家政治力量减弱,社会功能有序健全,人类文明的全方位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基底,人们的自我改进也相应地会摆脱许多不必要的世俗束缚,向着更加完善的自我与更加美好的人类生活迈进。
就让当下的我们,朝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二
铁打的尘世,流水的你我,我们一起正在经历一个过程——生活。身前身后,左旁右侧,一拨一拨的人浪潮似地你来我往。
人这一生,说慢也慢,说快也快a今天的我们,坐在夕阳余晖下,叙说着前人的故事。一眨眼的工夫,时光嗖嗖嗖地过去。未来的人们,也许会在某个闲暇的空间,从发黄的字页里翻检我们的故事。
生活,就这样滚滚向前。那时的我们,人在哪里,心又安否?
为了让这一世的人生少些懊悔、多些快乐,我们须慎重思索眼下的生活。
如果说,时至今日,一代一代的人们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之类的问题依然莫衷一是。那么,对于现实情境总该有一个基本判断与把握。
人们来到这个世间,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人应当怎样活着?另一个是人怎样才能活得好一些?前者关乎客观世界与道德理念,后者关乎主观意愿与行为程度。为了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人们必须认知自我与世界,并且进行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改造。
然而,遍览现实世界,人们生活在一个又一个谬误以及自筑壁垒中。难以计数的人性异化、社会丛礁、政治迷津等,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判断与价值抉择,使得原本可以更加美好的生活跌跌撞撞,困境频仍。。
生活中,许多时候是生活选择人,而不是人选择生活。千百年来,人们虽然自称为灵长类动物,然而,人的灵智远未发挥指导生活的作用。:在嘈嘈杂杂、充满纠葛的现实世界里,灵智不仅被束之高阁,而且常常被自我蒙蔽。
有一个问题困惑良久。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留下许多薪火相传者的足迹。细加观照,为什么在重大、关键的生存课题上,人类的认识往往空前地一致,而行为却又千差万别,不尽如人意呢?一代又一代人,总是局限在自己的时间段落里,喋喋不休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千思万想的结果,世界是一个循环体系,人们的认识也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然后随着人生流逝不断清零的过程。所以,人类的表现总是如此没有长进。
当然,这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我们知道,个体意识虽然无法延续,但不断叠加的人类共同知性,可以告诉人们超越生存的认知。说起来,人类真正的优越性不在于个体思维,不在于语言功能,而在于穿越生命的往返,不断地发现和积累理性,让有限的人生体验与人类的生存理智相对接。
有了这般思索,或会发见,符合世间秩序,为世俗所认可或鼓励的言行,不一定是对的言行。反之亦然。因为,人间之上,在人们的目力之外,有着更为深厚的秩序根源。它建立在广阔的宇宙空间,贯穿古今时序。所有的人生从那里出发,在红尘中经过洗练,按照至高无上的秩序进行衡量与编排,然后一一回到自己该去的地方。古罗马诗人维吉尔说:这许多灵魂,都由命运安排好,等待去投生。他们在里兹河边渴饮了河流,就忘掉前生的一切,无忍无愁。
无论前世所为,无论后世何往,来到这个人世间,生而为人,人们首先要学会做一个世人,合理有度、努力认真地过好这一生。但同时,人们又不能局限于做一个“时人”,那种目光短浅,只看得到手心里的时光和利益,浑然不觉未来岁月叮咛与因果循环的人,势必谬误丛生。
俗话说,草里失针草里寻。既然人们因为谬误分散和浪费了过多精力,时下重要的便是突破自我错讹和世俗樊篱,回归生活实质,重新认识人类的生存意义。在正本清源、务实进取中创造生活、享受生命,建设我们共存的人间家园。
当我们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一心为自己奔忙的时候,还须留意一下或近或远的世界,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同行者。身处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球,无论相识与否,无论聚首也否,命运的经纬线已将我们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无论携手并肩,或是遥相祝愿,当是人们共有的生存理念。
从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华而不实的政治身份,回归到一个“人”的实质,由此出发做人做事,这是以人文情怀与理性精神为共同特征的世俗人文社会“人文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如前面所述,若以价值观嬗变为界,人类社会迄今经历了世俗剥削社会、世俗人文社会(又称文明阶梯社会)发展阶段。从以暴力现象、恃强凌弱为鲜明特征的野蛮人,到以人权平等、人性关怀为普遍取向的世俗人,人类正处在迈向世俗文明社会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长期共存、参差不齐、文明与野蛮不时较力的世俗人文社会中,人性与理性当共同考量、相辅相成,以筑就人们的文明意识及整体价值观的不断提升。在这一阶梯状的进程中,无论什么传承、什么派别、什么主义,人类的精神活动及社会行为都应当建立在基本的人之架构上,围绕人以及人的生活来进行。所谓生活是正途,一切制度架构及人性改观,均是为了更加美好的人类生活。
三
生存突围,这是关乎一个时代,又不拘囿于一个时代的话题。
身处当下,为了使此生更加合理而美好,也为了给将来的人世或人生积累良性发展的因果要素,人们需要更好地厘清自我以及现实世界。不断突破人性羁绊、利益迷局;克服目光短视、政治癫狂等积弊;立足“人本主义”,积极探索和推进公序良俗、良性政治。切实建造个体人生与世俗社会。这不仅裨益于现实生活,也将凝聚起共同理性,使人类社会向着更高层次的文明迈进。 这些一鳞半爪、轻轻淡淡的文字,是我献给这个世界的一束心灵小札。我是一个喜爱文字之人,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文章。多年前,跟随时潮加入作协,在创作上热乎了一阵子。后来随着世事延续,愈渐怠惰,或写或停,文学的概念也似乎愈来愈远。但无论如何,心灵深处对于文字的喜爱仍然不能磨灭。
在我看来,文学是一项神圣而美好的事业。屈原吟诵着《离骚》完成了人格的表达,司马迁挥洒着《史记》创造了人生的逆袭,帕斯卡尔思考着《思想录》实现了心灵的皈依。无论时光轮序、人生得失,文字永远涤荡着心灵,给人们以信念与力量。
由于个人局限,这些文字对错难免,看法亦逐步更新中。但无论如何,在尽可能的范围内,让文字不偏不倚,是我努力的方向。因为,我深知,遵从心灵的自由乃是真自由,脱离格局的文字方为大格局。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感谢相识与不相识的朋友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鼓励、帮助与支持。
2015年8月12日于北京
人类生活在一个又一个谬误以及自筑壁垒中。难以计数的人性异化、社会丛礁、政治迷津等,从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理性判断与价值抉择,使得原本可以更加美好的生活跌跌撞撞、困境频仍。
就中国而言,历史走到今天,社会痼疾屡屡显现,人性陋习积重难返。这个跋涉千年、步履蹒跚的文明古国,走到了新的历史节点。
制度改革、社会改造与人性改善是当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刘守珍著的《文明的阶梯》力求秉持客观理念,从中国实际及国际视野出发,考度人性的诸多分样,辨析文明社会的价值指向。
尘世长存,人生短暂。如何提高有限人生的生存质量,考度人性的诸多分样,辨析文明社会的价值指向,是这本书的意旨所在。
刘守珍著的《文明的阶梯》谈及生活、人性、社会等内容,力求从中国实际及国际视野出发,考度现实人性的诸多分样,辨析世俗文明社会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