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乌蒙脊梁--文朝荣
内容
试读章节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安美珍坐在铁炉边上,佝偻着背。孙子往炉子里添着煤,铁炉里的火苗腾腾往上蹿。火光的映照中,老人满脸的皱纹清晰可见,腮帮因为没了牙齿而更显凹下,毛线帽下面露出已经白透的细发。添完煤后孙子把煤盆放在炉子边上,老人伸出皱褶密布的双手,用铁钎慢慢推着铁盖把炉口盖上。

以前村里人都在堂屋中间挖出火塘,冬天取暖、烧水煮饭全靠它。现在住砖房,没人挖火塘了,都改烧铁炉子。

“奶奶,刚才你说了,我们村环境变好和文爷爷有关系,以前环境变坏和他没关系。变坏就没关系,为什么?”孙子握着笔,疑惑地看着眼前的老人。

“那时他还是小孩,比现在的你还小。”老人调整了一下坐姿,看着自己的孙子。

“那你说说变坏之前,我们村是什么样子吧。”孙子已经十四岁了,上初中,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中有关于生态的作文。初中生对生态没有太多的认识,老师就让大家写自己住的村子现在和以前的不同。和奶奶一起聊天,他知道了在此之前海雀村恶劣的环境。随着一问一答的深入,他才发现比这更早前的海雀村也是绿水青山,环境出奇的好,比现在还要好。这一发现顿时让他精神抖擞。

已经聊了将近半个小时,安美珍略显疲态,不停地变换坐姿。但是看着孙子瞪大的眼睛和专注的表情,她意识到该回忆更远的过去了。

我小时候啊,海雀村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树多草多水也多。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祖宗们把村子建在高山顶上,人户分布在峡谷的两面坡。一条溪流穿过寨子中央,顺峡谷流到坡下,是牲口喝水和洗衣用的水源。此外,还有七八口水井。村里除了“牲口路”外,其他的啊都是山间、地里的羊肠小道。1958年政府修了一条从乡到村的乡村道,这条道同样是弯弯曲曲,爬坡上坎,后来也成了“牲口路”,村里人还是愿意走原来的小路。那时村里人基本上不与外界交往。如果有交往,那就是赶集。我们边上就是云南,大家多去彝良的宁口和镇雄的寸田坝赶集。那时,村子里也就将近50户人家,5户彝族,其他的就是苗族。你文爷爷就是彝族,我们家是苗族。

苗族什么时候迁来我不清楚,记忆中只知道最早是从威宁搬来的。听我父亲说过迁来的原因,说是几个老人打猎到此,就搭了一架棚子,晚上在山沟里过夜。感到地方好,回去后带着十家人来住,开了一方土种荞子。后来陆陆续续有人搬来,就有了海雀。至于更早的来历,连我的父亲也不清楚。祖辈们到海雀的时候,先是到大竹林。这个地名现在不用了,就在出村子往云南方向走,估计有10公里左右,那里现在都是树林。从“大竹林”这个地名,你就可以想象到当时那里就是一片竹海,风景好得很,用现在的话就是山好水好。  刚来的时候,找不到地的主人,后来才打听到这里属“雄所”土目的地方,大伙带着鹿茸去认主。开始的时候,雄所家说,不要租子,住了再说。老祖宗们高兴得不得了,但想想不放心,不定租子心里总是不踏实,又找到雄所家说起租子的事,雄所家才说:“那么你们十家,一家三石荞租算了,不要底子。”底子就是押金。

我父亲说过,百多年前吧,村子里还有老虎、豹子什么的伤害牲畜。老祖宗为了防范侵袭,沿着住宅周围都竖起了用木棒做的栅栏。在放牲畜、赶牲口回圈时,沿途都有村里人,有在牲口边上吆喝的,有在前面侦察放哨的。除了野兽,村子附近还发现过梅花鹿。

祖辈住在海雀,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养牲畜,男的天天上山打猎,女的则在家操持轻微的家务劳动。打到的鹿啊虎啊还有熊啊,就吃肉,毛皮和麝香就卖出去。那时养牲畜比种庄稼好,打猎又比养牲畜好。当时粮食不值钱,野物贵,卖野物换粮食合算。

临近解放时,村里的猎手们还经常出去打猎。常去的地方主要是云南镇雄县的牧马坝、棕棕庙、牛场一带,时间大多在秋、冬两季。去的时候全村人高高兴兴的,都当成了一件大事。外出打猎大家都开心,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被别处农民邀请去消灭兽害,那是人家看得起,还有当地人要负担他们的伙食。二是打到的猎物全部归猎手,每家的餐桌上多了野味,还多几件老虎皮啊鹿皮衣服。农闲时候组织人去打猎,怎么算都划算。那时候的皮衣不像现在是高档货,差不多每个人有一件,有的还是整皮的。当然了没现在的好看,也不怎么软和,都是当妈的做的。

那时我二十几岁,我父亲出去打猎,每次都是我给他做准备工作。打猎的工具是弩和箭,箭头涂有自制的毒药。毒药从一种植物的果实提炼得来,每斤果实可提炼二三钱,提炼一次时大约需七八小时。

猎手们回来的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把打来的野兽往河边一抬,洗好分成大块,家家有份,毛皮归猎手。那时的生活过得很原始,但很快乐,很自在,不知道什么叫愁。现在都说毕节一直以来都是贫困落后,我不同意,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海雀以前日子很好过,这都是托大自然的福啊!

P6-8

后记

创作的过程既是学习也是煎熬。

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只能恶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方方面面的知识,只要有空就把书捧在手上,边看边做笔记。同时收集整理了关于老支书的大量新闻报道,衷心感谢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翔实介绍,一个有血有肉的偏僻农村老支书鲜活形象在大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2014年底,在大雪封山前,我来到了海雀村。在村里来回奔走,有时和大伙围坐在村委会的铁炉子边,有时走进家中,有时又钻进一眼望不到头的松林,见到了林海、美丽乡村和朴实的乡亲,这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充实最难忘的一段日子。河镇乡人大詹以香主任、妇女主任赵玉凤,海雀村支书何涛、村干部邓永红,还有文正全、王学方、王付华、罗召明、王光德、王国友、王永开……向我讲述老支书,讲述海雀的过去和现在,讲述还未被岁月淡忘的件件小事。近两个星期和海雀人同吃同住,一起回忆,一起开心,一起动容,用笔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过去岁月中那村那树那人慢慢理出了头绪。

回到贵阳,在期末工作收官阶段动笔。在办公室只要有空就敲击键盘,回到家中再敲到凌晨一点。好在有个假期,为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整个假期,除了吃饭、睡觉,以及饭后的遛弯,其余时间都在写作。即便春节回到老家,笔记本电脑也始终不离左右,第二稿就完成于四川眉山家中除夕夜。

笔记本电脑边的烟灰缸满了无数次,抽烟的过程就是大脑飞旋的过程。

隔着阴阳界和老人面对面,每次都能看到他皱纹深嵌、黝黑瘦削的脸上,眼神放着光芒,喜怒哀乐清晰而自然。还是那件深灰色的中山装,永远挽起的裤脚,从没扣过的衣领扣。还是腰板挺直,动作利索,举手投足间能感受到他的朴实、真诚、坚毅和美丽心灵。老人就在我的面前,我在他身边静静地看着他和乡亲们说话,分救济粮,开群众大会,坐在教室学习,赶着马车走在回村的路上,寒冬腊月带着村里人种树,当然了还和他一起巡山,眼前的一切让我真切感受到他对海雀对松林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当看到老人试种半夏失败后,粗黑枯糙的双手捂面痛心疾首;把家里为待产的二女儿准备的50个鸡蛋拿上山,和大伙在山上吃年夜饭;听到挪用农业税款的王光德跪在老人面前,大声哭诉还记得在自己家饿了两天之后老人伸出的援手,从那以后就认老人是自己永远的二叔……站在一旁的我忽然感觉眼里多了一层薄薄的泪雾。

修订第三稿时,从新闻里看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于2015年2月25日全面启动。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绿色贵州”计划将在三年内再造林绿化1200万亩,改造低产林1200万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绿色贵州”已经快马加鞭。  而此时,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4%。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同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既通俗易懂,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财富资源,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在“两座山”中,“绿水青山”最可宝贵、最值得珍惜,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越是深入了解,越是唏嘘感慨,感慨不甘落后、不怕困难,一心为民、清正廉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老支书就在我身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读者捧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日积月累的耕耘,希望读者在掩卷之后能够感受到老愚公文朝荣平凡而伟大的付出。

2015年10月28日

目录

引言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二、让人吃惊的发现

三、特殊的清样

四、历史的际遇

五、洋芋晚宴

六、我来带个头

七、第一个独生子女户

八、海雀的烟叶——黄不了

九、长不出来的半夏

十、吹垮的权权房

十一、情定华山松

十二、让人揪心的年夜饭

十三、欢快的劳动号子

十四、让放野牲口的付出代价

十五、万亩林海的基石——村规

十六、不当乡长的支书

十七、处分王光德

十八、神奇的地膜覆盖

十九、海雀新变化

二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海雀巨变

写作后记

内容推荐

《乌蒙脊梁--文朝荣》作者高勇采访了海雀村的许多人,用平和的笔触将那些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渲染,没有煽情,就像一部乡村电视剧,带着我们走近文朝荣真实的生活状态。读者跟着文朝荣探索的脚步,跟着海雀村发展的步伐,真切地知道“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简单却有效的“文氏道理”。

编辑推荐

1988年,贵州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只有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3元。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几十年,硬是在石漠化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的乌蒙山深处造出了万亩林海,实现全村基本脱贫,而他也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2014年6月,文朝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高勇所著的《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带着我们走近文朝荣真实的生活状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乌蒙脊梁--文朝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269123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6197091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