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永庆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是在人民军队里成长的,是人民军队培养了他。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生命已是暮年,一切都归于平静,在安度晚年、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中,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也在搜索他自己的记忆。总想把过去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代,或许会对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教益,也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请看由陈永庆所著的《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

内容推荐

陈永庆是战争的亲历者,经历了战火洗礼;是抗战精神形成的源泉,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他们及为抗战而牺牲的众多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祖国。在暮年之际,一切归于平静之时,将过去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代,让现今的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用《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纪念曾经和老人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

目录

一、故乡的前世今生

二、我的简历

三、童年和少年时代(1926.11-1941.6)

四、战火中的青春(一)(1941.6一1945.8)

五、战火中的青春(二)(1945.8一1950.8)

六、和平年代的空军生涯(一)(1950.6-1962.9)

七、和平年代的空军生涯(二)(1962.9-1979.5)

八、我的离休生活(1979.6- )

九、我和我的老伴

附录:

 一、日记摘编

 二、手稿两篇

甘做人民忠实的“老黄牛”

本人在整党中的主要收获及今后努力方向

 三、报刊报道三篇

陈永庆:战火中的青春

曾经爱过,最终是劳燕分飞

我的第一次战斗

后记

试读章节

曾经爱过,最终是劳燕分飞

——访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男主人公原型陈永庆

二十年前,我曾看过一部电影《战火中的青春》。描写一位女扮男装的英雄高山在残酷战争环境中锻炼成长的故事。与高山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男主人公叫雷振林,记忆最清晰的一个情节是:当雷振林知道高山是女孩子时,他想起自己曾赤裸裸地站在高山床前点火抽烟,便不由得面红耳赤……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没想到我竟见到了雷振林的原型陈永庆同志。并采访了他,以下是他的叙说:

人家是写小说,那些事都有,但不一样。真实情况是1949年8月,“高山”原型郭俊卿来到我们大队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教导大队),我们大队分四个队,我是政治队副指导。她的历史我不清楚,当时她叫郭富,和男兵一样的打扮,记得有一次我带他们打柴,她只背了50斤,我在全队点名批评她:“你一个小伙子,背那么一点不害臊吗?”她低头不语,第二天,她就背了130斤,掉在最后面,我看她实在走不动了,就命令她:原地休息,我派人接你。

快毕业时,大伙都向我反映,说郭富从没和大家洗过澡,也没见她伙同别人上过厕所。我也觉得奇怪,她是班长,睡觉总离大家很远,不像一般男人打打闹闹,军事训练喊操时声音不像男的。可是在大队演节目时,扮女人却扮得惟妙惟肖,让我不得不怀疑。我便给大队政委黄家放(老红军,湖南人)汇报了一下,黄政委说:快毕业了,算了吧,等以后分配到师里再说。

毕业填表时,我想试一试她到底是男还是女,便在我俩单独在一起时,严肃地、把脸扭向别处问她:你的性别还填这个?她没有理睬我。我又问:“如果真的不是这个‘男’字,你年纪也不小了,再弄下去不太好。”她一直默默无语。最后我强调:“你考虑好,不要长期这样。”

毕业后,她被分配在炮营一连当指导员,同时也就公开了自己的性别。她以前在县大队打过仗、立过功,性别暴露后,团中央组织了“中国青年代表团”赴苏联访问参观,团中央书记冯文斌带队,成员有袁雪芬、田桂英等人,她也是其中一员。

从苏联归国后,郭俊卿在北京给我打了个电话,我说:好,去看看。当时我住在北京南苑一带,当天便看望了她。第二天,她又来看我,进来后,我给她倒了洗脸水,她一边擦脸一边问我:“你成家了吗?”我说:“你看我像成家的样子吗?”她又问我:“你有对象吗?”我老老实实地说:“什么都没有。”她笑了一下说:“你是我的老首长,咱们俩什么都了解,不需要介绍人,就这样吧?”这以后好像就成了恋爱关系,一直搞了两年。起初我很满意,愿意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她在武汉步校学习时,我们通信很多,谈得也很投机,但当时通信总谈的是工作、战争、革命,从不关心什么个人生活、爱好问题。

后来她得了妇科病要求到北京做手术,总部不同意,问她:“武汉就可以,为什么要去北京?”她说:“我有个男朋友在北京。”组织部为此事专门向总政组织部打电话,查了我的简历,才同意她来北京治病。

我每个礼拜天都看望她,护士、医生都很照顾我,一看我来了,就笑着让我进去。她是蒙古族人,烟抽得很凶。乌兰夫看望她时,特意送给她三条烟,让她好好养病,早日归部队。

在住院期间,她曾提出结婚,我说:你病着怎么结婚,等以后再说吧。以后我就觉得她变了,和战争年代不一样了。有一次看电影买票人太挤,她就插队说:我是谁谁谁,怎么的,怎么的。让人受不了。

P161-163

序言

父亲一辈子冲锋陷阵,辛勤工作,值得说的写的太多了,可他偏是个说得少写得更少的人。劝父亲讲讲过去的故事,我们用文字把它保存下来,这个愿望在近两年越来越强烈了。

那是国庆65周年的假日,跃钢、钢花带儿子炜哲回到河北赤城县老家,代表父母看望亲戚。年迈的父亲近30年没有回过故乡了。正是塞上金秋时节,落日余晖下的古长城蜿蜒起伏,金光鳞鳞,燕脂凝紫,不禁让人心生感慨。这里原是古边城,世世代代生活着守边人,父亲正是在长城脚下从军出发,一辈子过着守边人的生活。

守边就是冲在最危险的时候,父亲的守边就是保家卫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父亲不满15岁时参加了八路军。从此,长城内外打日寇,河北江南扫敌顽。游击队里,他是“麻雀战”中的排长,出生入死;野战军里,他是尖刀连长,勇往直前。十年浴血奋战,胜利后才第一次返乡探亲。

守边就是冲在最需要的岗位,父亲的守边就是筑造长城。他是新中国建设空中长城的第一代战士。这对于一个没有进过学校课堂,从炮火硝烟里冲杀出来,身体伤残,头上还残存着弹片的军人来说,需要克服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艰苦的边干边学的特殊战役中,他由陆军军官锻炼成一个合格的空军后勤保障指挥员。

守边就是冲在最艰苦的地方,父亲的守边就是建设家园。人到中年,他义无反顾地飞赴雪域高原,几乎是在挑战人类的生命极限。他顶着高原反应,多次昏倒爬起来,与干部战士同甘共苦,在海拔4300多米的地方建起了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飞机场和雷达网。在雪域高原极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一直奋战了14年。

从中国最早筑长城的那时起,就有“赳赳武夫,国之干城”的诗赞,到如今比喻人民军队是长城,“战士本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父亲用他走过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雪域高原90年的历史,证明了他对党、对国家的忠诚。人常道“少不出关,老不离川”,为了保家卫国,父亲偏偏是少年出关;为了排解儿女们工作的后顾之忧,父亲又偏偏古稀之年出川,离开成都干休所,跟随我们进了娘子关。父母一辈子的家国情怀教养如海,做儿女的何以报答!

故乡饱经沧桑的长城,遭受了多少战争的创伤,然而无语;长城内外“四海于今正一家,生民何处不桑麻”,然而无语。长城是那样的浑厚朴素、无所畏惧、坚忍不拔、赤诚忠实,越想越觉得我们的父亲就像是长城。然而,我们只从家乡给他带回一辫谷穗,老人家却高兴地称赞我们是替他了了一桩心愿,他要把谷穗永远地珍藏。

长城的砖石告诉世人的绝不单是个体的风雨沧桑,父亲的讲述却是实实在在的家国情怀。就这样把父亲断续讲过的事、零碎写过的字编缀成一册,作为我们传家的教材吧。其中文字语句,粗糙业罢精细也罢,但它会像家乡的谷穗一样,能养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长城禀赋的“守边人”!

女儿:陈宪秋

儿子:陈跃钢

陈跃武

二○一六年五月于太原

后记

我出生于1926年11月22日(农历十月十八),可以说是一个“世纪老人”了。

我这90年,经历过战乱的年代,也享受了和平的时光;目睹了国家的变化,也感受到社会的变迁。抚今追昔,总有良多感慨在心头。

1941年6月,我15岁的时候,在家乡河北省赤城县参加了八路军,所在部队属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解放战争时期属冀热辽军区和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参加大小战斗60余次,负伤6次,立大功1次,小功3次,受嘉奖4次。新中国成立后我从陆军转入空军,直到1979年离休。

我出生在旧社会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是在人民军队里成长的,是人民军队培养了我。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5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4年获授中校军衔,1969年任空军拉萨指挥所副主任(副师职)。1948年获解放东北纪念奖章,1950年获华北解放纪念奖章,中南军政委员会颁发的解放华中纪念奖章,1954年获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纪念奖章,195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自由奖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上述这一切成就,归功于伟大的党,归功于光荣的人民军队。

生命已是暮年,一切都归于平静,在安度晚年、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光中,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也在搜索自己的记忆。总想把过去的一些事、一些人、一些经历记录下来,留给后代,或许会对他们有所启发、有所教益,也可以说是自己一生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大儿子跃钢对这件事很上心,他的姐姐宪秋和弟弟跃武也很支持,于是就有了这本回忆录。2014年秋天在女儿宪秋、女婿祝成和老伴淑芳帮助下,我开始回忆和口述,在跃钢的具体指导下,由太原理工大学的研究生杜倩、王凌雁、马潇雅、马丽娜同学进行记录和整理。乔运鸿、齐荣晋审阅了全部书稿。我非常感谢他们付出的辛劳。由于年事已高,加之身体欠佳,这个过程断断续续经历了两年,到今天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感谢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和教育,给了我理想、事业和光荣;感谢可敬可亲的父母,是他们在艰苦的岁月给了我生命,养育了我,让我成人;感谢我的老伴王淑芳,是她操持家务、照顾老人、抚育了三个子女,没有她就没有我奉献一生的军旅生涯;感谢儿女们对我和老伴无微不至的照护,我也欣喜地看到了我的品德、事业、理想在他们身上的延续;感谢空军太原干休所的领导和干部战士们,由于他们的辛勤工作和周到服务,我的晚年很温馨、很快乐、很安逸。

我的一生是战斗的、丰富的;是充实的、幸福的;也是快乐的、愉悦的。

谨以此书纪念和我曾经一起同生死、共患难的战友们;谨以此书奉献给培养、教育我的人民军队,奉献给关心、帮助、支持我和我家庭的同志们和亲友们!

陈永庆

2016年6月于空军太原干休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这九十年--陈永庆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永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54109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2016217824
中图分类号 K825.2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