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圆梦天路
内容
编辑推荐

唐召明著的这本《圆梦天路》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记述了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包括他自己对西藏的感恩情怀,生动地描写了众多建藏援藏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战,修筑堪称世界奇迹——青藏铁路的历程,更有藏歌乐舞《圆梦》主创人员、藏汉族演员等不为人知的一个个平凡感人的故事,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让那些曾经和我肩并肩战斗的、目前仍然健在的或已去世的老同志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

内容推荐

藏歌乐舞《圆梦》是由国际化团队合作打造的歌舞剧,讲述了一名年轻摄影记者深入西藏腹地采访,在暴风雪中被一位藏族老阿妈所救,死里逃生后,他又帮助老阿妈患巨大肿瘤的女儿乘京藏列车进京求医的故事。本书的作者唐召明就是剧中记者的原型。

《圆梦天路》展示了《圆梦》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包括“世界奇迹”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历程,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代的建藏援藏工作者对西藏持续的深切的爱,更有《圆梦》主创人员、藏汉族演员等一个个平凡感人的故事。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讲述了他关于西藏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感人至深。

目录

第一章 吉祥“天路”写传奇

 “天路”之梦

 “天路”壮举

 “天路”列车

 绿色“天路”

 爱心“天路”

第二章 凡人善举留余香

 我与藏北之缘

 吴雨初与牦牛博物馆

 李一超:8年坚持,只为卓玛获新生

 顾虹:藏胞眼中的“活菩萨”

第三章 我们的超级团队

 中外音乐首次“握手”

 藏乐,迷倒好莱坞大师

 罗念一与《洗衣歌》

 殷梅:舞者无疆界

 演出前的台前幕后

第四章 从《圆梦》到梦圆

 咖啡馆里聊出藏歌剧

 漫谈创作二三事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热捧之作

 圆梦雪域,心“定”高原

附录:《圆梦》主创阵容与演出、录音阵容

后记

试读章节

深爱西藏这片热土

茫茫雪域高原,人迹罕至,被称为“生命禁区”。京藏列车呼啸而至,满载着各族旅客的欢声笑语。

200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从这一天起,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的姑娘小伙,以及他们的T27/28次列车开始了北京西一石家庄一西安一兰州一西宁一格尔木一那曲一拉萨的“天路”之旅。

2014年12月10日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后,这趟列车改为Z21/22次列车,他们又开始了北京西一石家庄北一太原一中卫一兰州一西宁一德令哈一格尔木一那曲一拉萨的“天路”之旅。京藏列车全程也由4064公里缩短至3757公里,运行时间从最初48小时缩短到46小时、44小时,直至41小时。

截至2016年2月5日京藏列车线路延长至沈阳站前,京藏列车的乘务员虽已换了好几批,但他们始终保持着“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他们,为旅客带来温暖,架起了民族团结的桥梁,被旅客亲切地称为“天路彩虹”。

蓝天,白云,皑皑雪山,雪域高原美景如画。然而,高原缺氧却是令人畏惧的现实。

京藏列车开始运营时,从北京出发,一个单程要穿过六省一市,行程约4000公里。进入青藏高原后,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运行960多公里,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平原的一半。从玉珠峰到安多,是550公里冻土地带。列车经过的唐古拉山,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老鹰飞不过的高山”。

“上了高原经常感到肩上像扛着一袋面一样沉重,很容易忘事,经常出现耳鸣、耳胀。”乘务员贺磊告诉我。

虽然常年在高原上跑,但列车员们仍会或多或少有高原反应。有时扫地就会觉得胸闷气喘,有时不知不觉鼻血就流了下来。

即使自己不舒服,每当面对旅客,他们也会把这一切全抛在脑后,为旅客送去温暖,献上真情。

2006年初,青藏铁路即将开通。时任北京客运段京沪车队餐车长彭海燕调任京藏车队2组任餐车长。

京藏列车运营之初,已是不惑之年的彭海燕克服人手少、工作量大和高寒缺氧等难题,以自己的实干精神,带领3名餐车服务员和5名厨师,在每趟有800多名旅客的列车上,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工作热情,为旅客提供7顿正餐、4顿早餐,以及11顿乘务工作餐。

要让旅客在“天路”上能够吃到饭,吃好饭,他们必须每天清晨5点起床开始忙碌,就连列车翻越世界上海拔最高铁路段、沸点只有70℃的唐古拉山时,也照样忙碌,并能在3小时之内接待300多名旅客先后就餐。他们创造了“天路”上的奇迹。

2011年2月23日下午5点20分,T28次列车运行至兰州至太原区间,彭海燕在巡视车厢时发现,14车厢厕所外面站着一位50岁左右的妇女,正焦急地哭泣,彭海燕赶忙上前询问。原来厕所里有老人的女儿,怀有7个多月的身孕,有早产迹象。于是彭海燕一边让广播员广播找大夫,一边联系前方停车站,并就近腾出一格卧铺,将床单挂在门框上,搭起了临时“产房”,将产妇搀扶进卧铺格内。

此时列车长早已组织休班乘务员将热水、酒精、剪刀、急救药箱等工具迅速传至车厢,可广播数遍却没有找到大夫。时间不等人,彭海燕很担心产妇的安危,从没有接生过孩子的她,决定亲自为产妇接生。

她不停地鼓励产妇不要害怕,并找来了巧克力让产妇含在嘴里缓解疼痛。她一边打电话向朋友询问接生注意事项,一边认真、紧张地进行准备。

18时05分,彭海燕果断地剪断脐带,用绳子把婴儿脐带扎紧,又拍了拍婴儿的屁股,一阵响亮的哭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此时,彭海燕顾不上擦掉脸上的汗水,立即用消毒毛巾将婴儿擦拭干净,然后将婴儿用床单包裹好,兴奋地对着门外焦急等候的旅客说:“大家放心吧,是位千金,母女平安。”车厢里响起一片欢呼声和掌声。

无独有偶。2012年的大年初四,T27次列车正在西宁至格尔木区间运行。有位乘务员告诉彭海燕,一名叫央金的藏族妇女可能要临产。

P22-25

序言

2015年10月13日,藏歌乐舞《圆梦》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一经演出,就好评如潮,引起首都观众极大的关注和热议。

由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出品、北京圣频伽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作的这部歌舞剧,旨在向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2016年青藏铁路开通10周年献礼。与此伴生的《圆梦“天路”》一书适时出版发行,真可谓喜上加喜。

曾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过的“老西藏”,他们无论是在西藏的解放事业还是在建设事业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参与者与见证人。他们甚至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鼓舞着后来人在困难面前勇攀高山,在挫折面前横渡大海。

我曾在西藏工作多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西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为西藏人民谋幸福。因此,尽管后来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美丽的西藏,但我与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众多的“老西藏”一样,始终惦记着西藏的发展进步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在各自领域为西藏尽其所能地作着不同的贡献。

本书作者唐召明作为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成员,是《圆梦》歌舞剧里的记者原型。他曾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工作4年多,在其30年的记者生涯中,以令人钦佩的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年年上高原,不停地向世人宣传西藏、介绍西藏。工作之余,他还为西藏捐助创建了一个个“爱心书屋”,救助了一名名藏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其他疾病患者……在西藏这片“精神高地”上,他与西藏干部和农牧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在两年前完成《走遍藏北无人区——羌塘变迁纪实》一书后,现在又完成了《圆梦“天路”》一书,向读者展示了藏歌乐舞《圆梦》背后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了他关于西藏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并以朴实无华的描述形式展现给读者。

但是,与众多文学化、个人色彩浓烈的游记不同,本书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叙述,真实、准确地记述了一批批建藏援藏工作者,包括他自己对西藏的感恩情怀,生动地描写了众多建藏援藏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奋战,修筑堪称世界奇迹——青藏铁路的历程,更有藏歌乐舞《圆梦》主创人员、藏汉族演员等不为人知的一个个平凡感人的故事,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让那些曾经和我肩并肩战斗的、目前仍然健在的或已去世的老同志的音容笑貌浮现在我的眼前。这本书不仅勾起我对在西藏高原度过的那段难忘岁月的回忆,更重要的是它宣传了西藏绚丽多彩的音乐和舞蹈艺术,也宣传了西藏人民和一代代建藏援藏工作者在“世界屋脊”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使人们从平凡中见到精神,从一滴水中见到太阳,深受感染,深受教育。它是继承和弘扬老一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的好教材,是生动诠释我所总结的“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纪守法;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生动教材,也是展示西藏发展、进步、变化,帮助人们了解藏族歌舞艺术的一本好书,十分值得阅读。

长期建藏一直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它是对党的光荣传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老西藏精神”是老一代留下的宝贵财富,来之不易,今天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

在此,我以一名曾经参与解放西藏、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西藏高原的18军老战士之名,郑重地向大家推荐这本藏歌乐舞《圆梦》背后的故事书。请随作者一同走进西藏,走进藏歌乐舞……

是为序。

后记

2015年10月13日,对于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圆梦》演职人员,以及许许多多热爱西藏文化和想了解西藏文化,甚至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9时30分,藏歌乐舞《圆梦》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可谓掌声不断,好评如潮。由此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想把幕后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告诉每一位读者,故有了这本小册子。其实,宣传西藏,让更多的人了解西藏,了解她灿烂的文化艺术,也是我的职业追求所在。

作为记者,30年来我基本走遍了西藏。随着时间的流逝,对西藏的感情就像浓烈的老酒一样越发香醇、越发浓烈,在心中分量也是越来越重。

尽管我是一个五音不全、不懂歌舞的“门外汉”,但被西藏文化艺术长期“熏陶”,还是让我渐渐入迷,并患上了“不听治不好,听了反复发作的西藏歌曲病”。为了治好这种“病”,我离藏20多年来,每天在京城驾车,耳机里听的和车里放的全是藏族歌曲,百听不厌。有时,还不由自主地一个人在车里学唱几嗓子。

在我的眼里,藏族歌曲才是真正的“天籁之音”,能让人陶醉,能让人动情,能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美丽而辽阔的青藏高原。

我人生的34年时间,是在青藏高原度过的。至今,血管里还流淌着青藏高原那博大而充满野性的血液,常常响着马蹄的声音,不为别的,只因我在青藏高原上走过。

从西藏到北京的25年间,可以说,我不论是身体还是心里都没有离开过西藏。在京城,我除了年年走上青藏高原外,只要有“藏”字的人或事我都会主动前去采访报道,并与北京西藏中学、北京藏医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建立了长期联系,以至于许多建藏援藏工作者,以及藏学家、藏医和在京藏族学子都与我相识,有的还成了挚友。

25年前,我从西藏调到北京,离开了我所热爱的西藏大地,从零起步,开始采访报道京城的人与事。在干好工作,与妻子团聚,生儿育女,享受了一段天伦之乐之后,心却不再宁静,我知道它在向往西藏。

我不知道是西藏雕刻了我,还是我雕刻了西藏。但我心里明白,我心之所感、情之所钟的西藏,与足之所至、眼之所见的西藏有相当的距离。虽然前者是从后者生发的。

我的生命在青藏高原上延伸了30多年之后还在进行着。尽管奋力前行,可是离开西藏25年后仍茫然于此行的意义。公开场合可以大谈其社会功利,私下里却在斟酌西藏对于自己的意义。是西藏成就了我从汽车司机走上新华社记者的成功之路,还是在西藏能够拍摄到更多的美图,或是追求另一种人生……我与许多建藏援藏工作者都像“中毒”一样,将自己的生命与西藏相牵,而难以解说其中的缘由。  我知道在我所熟悉的已调回内地的朋友中,中石化首批援藏干部李一超还想第二次援藏,无奈上级考虑他年龄偏大没有批准。还有,援藏干部王晖,在西藏海拔最高、最艰苦的藏北双湖县连续工作4年后,刚回到北京,又提出第二次援藏来到藏北尼玛县。至今,前后已有7年光阴……我想,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爱西藏,究竟是爱这块土地还是爱这土地上的人们,说不清楚。比如对藏北草原,我为她进行了无数次图片和文字报道,却莫名所以然。如果没有那些掏心窝的藏汉族朋友,没有那些丰富的藏文化,没有那么多的美景,我还会对藏北那样一往情深,还能把她称为“我的第二故乡”吗?

有一点是确信不疑的,那就是我对“精神高地”的追求,以寻求心灵上的满足与幸福。我的文字功底很普通,人也不够聪明,几乎所有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愚钝憨直。是西藏赐予了我文采,是西藏对我呵护有加,再加上自己的勤奋才弥补了不足,也才有这本小册子的诞生。

《圆梦》导演贾新民曾对我说:“我第一次来西藏,短短7天就被这里的一切所陶醉,回到北京这么多天依然感觉是在梦里,所带回的物件成了我最珍贵的纪念品,所有的记忆全部在日记里,唯有照片成了我对西藏留恋的寄托。然而,为其创作就是我此刻最大的欲望,因为我被这块富有灵性的土地彻底征服了。”这就是西藏的神奇、西藏的魅力!

世界有情,高原有情,人间有情。为此,我短暂的此生将努力不负此情。

最后,借此感谢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和圣频伽文化团队新老藏友和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使我能够有信心完成此册子的写作和整理;还要感谢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原京藏车队所有乘务员10年间在“天路”列车上所给予我的厚爱;也要感谢能让我借鉴圣频伽微信公众号有关《圆梦》文章的作者;更要感谢为此书作序的“老西藏”阴法唐将军、协会副会长朱强,以及良师益友的协会会长毛如柏和副会长范小建、朱晓明等人。

再有,感谢与我两年多来一同捐建西藏“爱心书屋”的挚友、新任北京客运段党委副书记的王博轩;感谢为《圆梦》视频提供青藏铁路铺轨图片的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我的校友与同事觉果;感谢帮助我阅读修改文章的影友朱文鑫;还要感谢和我一起多次采访《圆梦》的新华社记者程云杰,以及为我提供部分剧照图片等帮助的张爱东、王铁生、王京广、王全福、刘秀军、胡林庆、洪敏、刘联民、马志宇等摄影大师;更有许多没有提到名字朋友的帮助,在此也一并深表感谢。

借出书的机会,我还要特别感谢为西藏“爱心书屋”积极捐赠的新华通讯社北京分社、北京铁路局、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客运段、文狐网、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第六党团支部、《中国西藏》杂志社、民进北京朝阳区委、民进北京朝阳分院支部、北京维士达诊所、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北京府学小学、海淀区羊坊店第五小学、丰台区小井小学等,以及许许多多相识与不相识的爱心人士。你们的热心捐赠,使贫困山区的藏族孩子也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替藏族孩子向你们致谢,并通过你们向每位爱心人士道一声:谢谢!祝愿“扎西德勒(吉祥如意)”!

2016年8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圆梦天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召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535210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9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2016211282
中图分类号 J82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5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