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孔延庚所著的《张伯苓与张彭春/南开故事丛书》生动地描绘了张伯苓和张彭春两兄弟的毕生奋斗历程,真实地记述了南开学校创办和发展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往事,展现了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忧国忧民、献身教育的人格魅力,介绍了教育家、外交家、话剧活动家张彭春先生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该书史料丰富,文字朴实,是一部充溢着爱国情怀和精神趣味的传记文学作品。兹编入“南开故事丛书”第一辑。
图书 | 张伯苓与张彭春/南开故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龙飞、孔延庚所著的《张伯苓与张彭春/南开故事丛书》生动地描绘了张伯苓和张彭春两兄弟的毕生奋斗历程,真实地记述了南开学校创办和发展中许多感人肺腑的往事,展现了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忧国忧民、献身教育的人格魅力,介绍了教育家、外交家、话剧活动家张彭春先生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该书史料丰富,文字朴实,是一部充溢着爱国情怀和精神趣味的传记文学作品。兹编入“南开故事丛书”第一辑。 内容推荐 龙飞、孔延庚所著的《张伯苓与张彭春》生动地描绘了张氏兄弟(张伯苓和张彭春)的毕生奋斗历程。本书共设十六章,主要内容包括:童少年时代、严氏家馆、两次婚姻、国恨家仇、南开诞生、校容和校风、校长和学生、办大学的梦、“巍巍我南开精神”、大校长的气魄、南开大家庭、校长的家、南开生命不中断、张校长七十大寿、重返南开园等。另附张伯苓和张彭春年表。 目录 当之无愧“青年的导师” 第十章 新剧运动的巅峰时期 张彭春陪同梅 兰芳访美演出 访苏演出 第十一章 校长的家 两袖清风 神鬼之能 “西 安事变” 第十二章 日寇炸毁南开 南开生命不中断 六十 三岁像四十三岁 第十三章 大后方的著名学府 “有脑子不用,不如 拿来炒炒吃了!” 不倒翁 “光着身子从 床上跳起来” 生机勃勃的重庆南开 第十四章 南开又屹立在渤海之滨 张校长七十大 寿 伟大的公民 一块向前滚的石头 一脚踹进臭沟里 第十五章 重返南开园 晚景 留下精神遗产 第十六章 永远看着南开的发展 张彭春的圆满句号 张伯苓年表 张彭春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附 录 家事回忆 “张伯苓是咱们天津的宝贝!” ——《张伯苓与张彭春》座谈纪要 后 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1876年清明节。和风吹绿了大地,自然界生机勃勃。一个小生命伴随着春天的到来降临人间。这个婴儿诞生在天津河东的一户人家里,他的出生给全家带来巨大的欢乐。 父亲张久庵已经四十三岁。他的原配夫人胡氏很早便病故,所生子女也都夭折。后来他续娶了杨氏。夫妇俩盼子心切,到处烧香拜佛,祈求上天赐给他们一个孩子。邻居家有两个男孩,一个叫“大柱”,一个叫“二柱”。“柱”的意思是稳稳当当,平平安安,也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的吉利意思。那小哥俩长得虎头虎脑,活泼可爱。张久庵夫妇十分疼爱这两个孩子,待他们如同自己的子女。为了让未来的儿女们好生好长,杨氏夫人特地到娘娘宫,在送子娘娘前虔诚地抱回一个泥娃娃,让它随大柱、二柱的顺序排下来,叫“三柱”,盼能招来一群弟妹。 似乎是他们的虔诚感动了上苍,不久杨氏夫人怀孕,生下一个女儿。夫妇俩万分感激神灵的恩赐,让女儿排行第四,取乳名“四柱”。不过张家夫妇的心愿还没完全得到满足,他们盼望再有一个儿子。今天终于得了个又健壮又漂亮的男婴,真是喜从天降!全家人乐得合不上口。张久庵兴致勃勃地给儿子取名寿春(后字伯苓),按家中老传统排行第五,乳名“五柱”。 张家祖籍原是山东,以在运河上贩运粮油杂货为生,后来为了做生意方便,于清朝初年举家迁来天津,在靠近运河口岸的河东,开了一家店铺。 在张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当年祖先在天津河东的一块荒地上,见到一只猫和一条蛇在搏斗,认为这是“龙虎斗”,所以是块宝地,便将它买下,在这里建起了家园。 店铺叫“协兴号”,取“协力同兴”之意。协兴号专养楠木船,在运河上航运货物,往来于南北各地。这样经过几代人的辛勤经营,买卖越做越大,家境也逐渐殷实起来。 张久庵是个独生子,自幼备受宠爱,从不把功名科举放在眼里。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喜欢骑马射箭,尤其酷爱音乐,弹拉吹打,样样精通,最擅弹琵琶,久而久之,得了个绰号叫“琵琶张”。每天晚上他都要弹几段,否则就睡不好觉。冬天的夜晚,气候寒冷,家里人将棉被挖两个洞。张久庵坐在热炕上围着被子,从洞口伸出两只手来弹琵琶。看到他的双手冻肿、冻裂,家里人便给他做了一副棉手套,他就将两只手套起来拨弄琴弦。他的这个习惯保持了终生,直到去世。 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张久庵显然不适宜于经商,所以由祖辈经营、兴旺起来的“协兴号”,就在他手中倒闭了。到张伯苓出生时,张家已日渐穷困。 张伯苓自幼聪明过人,父亲很早就教他读书识字。 尽管张久庵安于清贫,但他看着儿女们跟自己一块儿过穷苦日子,看着妻子辛辛苦苦为别人做针线活,心中很不是滋味,不免产生内疚之感,对自己所走过的生活道路也不无悔愧之意。因此他决心对子女严加教育,让他们学有专长,将来好在社会上有个立足之地。 P4-6 序言 楔子 1898年,“通济”舰驶进威海卫军港,碧蓝色的海水掀起了白色的水翼。 船上的见习驾驶官张伯苓,是一个身材高大、容貌英俊的天津青年。他望着波涛滚滚的海面,望着雄伟壮丽的港湾,望着远方飘扬的刺眼的太阳旗,一股强烈的悲愤在他胸中沸腾。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这位七尺男儿两眼已经湿润…… 几年前甲午战争的风云又出现在他眼前: 1894年9月17日,日本海军进犯中国黄海,北洋舰队立即还击,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海战。黄海海面上硝烟蔽日,水柱冲天。中国军舰五艘沉没。尽管将士们拼死力战,重创日舰,但仍不能挽回败局。关键时刻,炮弹用尽,“致远”舰管带邓世昌驾舰撞向敌舰,不幸被鱼雷击中。一声巨响,一代英杰的强国梦随同军舰一起沉人海底……全舰官兵数百人全部壮烈牺牲! 黄海海战失利后,北洋舰队接到李鸿章的命令,退守威海卫军事基地。转年1月,日军海陆两路夹攻威海卫。经过三天战斗,威海卫被攻陷。刘公岛最后一批军舰在绝望中苦战……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拒绝投降,吟诵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服毒殉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中国政府花费巨大财力建立起来的北洋海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作战能力上,都同日本海军相差无几。但由于晚清朝廷的昏庸和腐败,竟在抵御日寇侵略的战役中,打了个大败仗。 今天,张伯苓望着那茫茫大海,心潮澎湃。 滔滔的海水啊,你吞噬了我们多少的骨肉同胞?我们有多少英雄豪杰葬身海底?浪涛冲击着峻峭的岩壁,发出阵阵轰然巨响,仿佛是那些不屈的英魂在怒吼、在呼号。 自从那天以后,威海卫港口就升起了这面该千诅咒万诅咒的太阳旗!然而帝国主义者并没有到此罢休,在签订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耻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列强又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德、法、俄先后强租胶州湾、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英国一见,生怕吃亏,大肆叫嚣“利益均沾”,强租九龙半岛和威海卫。然而威海卫已被日军占据,因此英帝国主义强制日方将威海卫归还中国,然后再由中方转租给英国。 今天“通济”舰载着清朝官员到威海卫,就是来办理接收和转租手续的。 舰船抵达威海卫的当天,港口上空悬挂的那面可憎的膏药旗被撤了下来,升上清政府的龙旗。而到了第二天,在蓝空飘扬的龙旗又被降下,代之而起的是大不列颠帝国的米字旗,它得意忘形地在我国天空狞笑…… 张伯苓参加了整个接收和转租仪式,深深体会了两日之内“国帜三易”、祖国山河任人宰割的奇耻大辱。他不禁肝肠寸断。 记得小时候,在一个公园门口,他曾见一名邋里邋遢的清朝士兵,身穿号衣,怀抱一只哈巴狗,因要进入公园,遭到洋人踢打的情景。他既为洋人的飞扬跋扈而愤怒,又为同胞的猥琐懦弱而羞愧…… 他还想起在刘公岛上见过两个士兵:一个是英国兵,身材魁梧、军装整齐,脸上流露出一股高傲的神气;另一个是中国兵,个子矮小、脸色憔悴,穿着一件胸前有个“勇”字的破军服,同那个英国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使他不能忘怀的是,从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在“通济”舰服务的三年中,他见到的那些军官,个个萎靡不振,自暴自弃,没有国家观念,只知道升官发财,成天在赌场和妓院里混日子。 “这样的官兵怎能打仗?!如此下去岂不要亡国?!” “不,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但是人的精神不振。要挽救危机,复兴中华,就必须造就新人!” 于是,教育救国的理想,就在这位二十二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心中萌生出来。 从威海卫回来,张伯苓毅然离开了海军。 后记 我写张伯苓校长和张彭春教授,说起来很惭愧,过去我对这二位先生一无所知。 1959年我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分配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当时我很高兴,因为我从小就知道,南开是全国的有名学府! 在校多年,我只模模糊糊听说南开的老校长叫张伯苓,但具体的情况依然一无所知。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南开校友通讯》上,我偶然读到几篇回忆张校长的文章,顿觉眼前一亮,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物啊!我被这个巨人所强烈震撼,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当即采访了张校长的在津亲属瞿安贵女士,以及几位南开元老——谷源田先生、张镜潭先生、黄钰生先生、侯洛旬先生,写成一篇两万多字的文章,投寄北京《传记文学》杂志。杂志编辑马上回信答复采用,并说,像张伯苓这样的人物可以写成大传。于是我便把它列人了创作计划,积极准备。 在搜集资料时,我意外地发现了有关张校长胞弟张彭春的材料。原来这也是一位大才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长期不被提起,其事迹更鲜为人知。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决定把写张校长扩展为写张氏二兄弟。 在浩瀚的资料海洋里,我看到一片散落的明珠,我又惊又喜地将这些闪光的珠子一粒粒、一颗颗搜集起来,然后进行精心的编缀。 在撰写过程中,我曾拜访申泮文院士,就有关问题向申先生请教。南开大学刘焱先生、滕维藻先生、崔国良先生、梁吉生先生,以及马翠官女士,在图书资料上给予了热情帮助。另外,我还参考了多位学者、专家的著作(详见“主要参考书目”),在此一并致谢。 稿子完成后,我将它送到《天津日报》文艺部,以连载形式(1996年1月7日至2月27日)首次问世。这得感谢罗文华、宋曙光二位编辑。 连载刚刚到第五、六期,我便开始陆续接到读者热情洋溢的电话和来信,其中南开校友反应尤其强烈。 作品受到读者如此关注,这在我还是生平第一次。我从事俄苏文学研究工作已有十七年(以前搞外语教学),出版和发表过专业方面的著作十几部、文章几十篇,可是很少收到读者来信。而这部唯一不属于自己专业范围的作品,却得到读者的喜爱,对我来说真是一个意外。不过我明白,这并不意味着是自己写得好,主要是所写人物本身好,再加上题材贴近现实生活,能引起人们(特别是南开人)的兴趣,而且《天津日报》拥有十分广泛的读者。我的作品正得益于这些客观因素。 在连载期间和连载结束后,读者纷纷要求出书。许多南开校友更是希望能在1996年南开校庆前夕,也是重庆南开中学建校六十周年前夕出书。为回报读者,我尽自己之所能,再次搜寻新资料,再度拜访瞿安贵女士,并举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最后将全稿重新补充修订。就在最紧张的时刻,我接到一个新课题。任务重,时问紧,我只好将这部书稿的结束工作交给我的先生孔延庚。好在我写这部作品时,常常被所写的人与事所激动,不时向他讲述自己的感受,因而他对书稿的内容早就十分熟悉。 由于筹措出版经费颇为周折,因此没能在1996年校庆前出版。今天它终于与读者见面,这里面凝聚了不知多少人的心血! 瞿安贵女士主动热情地将家藏的珍贵史料借我阅读,并在许多方面给予了无私援助。 《天津日报》宋曙光编辑,始终把本书的出版记挂心上,多方奔走,帮助联系出版社。在宋先生的努力下,终于得到百花文艺出版社薛炎文、颜廷奎二位先生的支持。 南开中学校友会十分关心本书的出版,校友会理事长申泮文先生、副理事长罗明镝先生、孙成湖先生、秘书长李溥先生,以及赵伯勋先生,都做了许多工作。 老校友丛林先生不辞辛苦,给予热情帮助。老校友田鹏先生专门写来一份详尽的材料,针对连载文中某些内容做了修正与补充。 南大外文系六位同学——赵薇、张玲、李伟、吴丹、陆华娟、张曼,帮助誊写书稿。 南开校友于安丽先生读了连载后,给《天津日报》寄去二百元,表示愿为此书的出版尽一点力。 南开校友、《经济日报》高级记者和铭先生,得知本书出版经费有困难,慷慨捐赠四百元。 在增订工作中,南开中学、北京南开中学校友会负责人何瑞源先生、南开大学外文系蒋华上主任、南开大学旅游系李维树主任,以及南开校友高达利先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对所有给过支持、帮助的前辈和朋友,在此一一鸣谢。另外,特别还要提到,在我的恳请下,瞿安贵女士写成一篇回忆录,首次披露了张校长在家庭生活中许多感人故事。 在我的恳请下,申泮文先生欣然题写了书名。瞿女士的回忆文章和申先生的题写书名,为本书增添了光彩! 总之,这部作品从搜集素材,一直到出版成书的整个过程,我觉得自己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洗礼。诸如:面对那些珍珠般的素材所引发的感触,读者给予的、自己始料未及的厚爱,由于这部作品而结识的一批新朋友的无私帮助。所有这些,使我体会到张伯苓精神、南开精神的崇高、伟大,和它所具有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我相信,只要这种精神存在,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 龙飞 1996.10.17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张伯苓与张彭春/南开故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龙飞//孔延庚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南开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100510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4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67 |
出版时间 | 2016-08-01 |
首版时间 | 2016-08-01 |
印刷时间 | 201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 |
CIP核字 | 2016104061 |
中图分类号 | K825.4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天津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