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黄陈怡文是哈佛大学教育硕士、教育专家,四个孩子的母亲,是将美国式的在家教育中国本土化研究实践者。

《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是作者应国内学校、幼儿园、学习中心及教育机构之邀讲座的精彩集纳,是多年既是妈妈又是老师的经验结晶,是西方与中国教育理念的融合。

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到老都不偏离,道理几乎人人都懂。不过,一遇到现实问题,家长往往陷入束手无策、火冒三丈的尴尬境地。黄陈怡文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教育两女两男四个孩子的“爱中管教的教战手册”,可操作性强。作者跟我们分享的家教智慧,翔实精细而又趣味横生,是爱的全心陪伴,是细节中的点滴启蒙。本书谈的不是怎样能提高孩子的成绩,而是告诉你怎么立家规定后果,教养出身心灵健康、阳光,对社会有爱又有益的全人。

内容推荐

养育给孩子爱多一点,还是管教多一点?保护孩子远离痛苦是否有益无害?给予孩子爱的同时是否也要给他们经历失败的权利?黄陈怡文老师在《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中毫无保留地分享她在“爱的管教”中养育四个孩子的实战经验。怡文老师是美国教育专家、哈佛大学教育专业高才生,在教育理论、养育实践、中美两国中小学校教学一线,三者之间自由切换,用学养与母爱为孩子们编织一张看得见的安全网。十台文老师让“不冷不热原则”“正漏斗管教模式”“制定家规”这些冷静的词语充满了爱的力量。爱是容器,容量越大,管教越有力。唯有“爱的管教”,才能让为人父母的我们放下教育的焦虑。

目录

序言 成长中的父母 

感谢 

第一章 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财产

 一、子女的所有权:你把儿女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吗?

还是学习做一个忠心的管家? 

 二、学习放手,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成长 

1.给父母减压,有了爱的能力 

2.确立正确的亲子关系,放手的家长会重视自己,在放手的过程中体现对孩子的尊重

3.和孩子一同成长,和孩子建立共同的价值观、道德观,成为他人生的航标

第二章 爱与管教的关系:是左右平衡,还是有前后顺序?

 一、爱不下去,怎么办? 

1.瞻望未来 

2.回顾过去 

 二、什么是爱?爱好辛苦 

1.扭曲的爱之一: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所爱的人身 上 

2.扭曲的爱之二:满足我的欲望就是爱 

 三、正确的爱,要如何表达 

1.沟通的四个层面 

2.看不见的爱 

3.成为爱的渠道 

 四、管教包含了教导与训练 

1.教导 

2.训练 

第三章 成长的五大要素

 一、身体健康 

1.吃的智慧:先情商后智商

2.定时定量,吃出感恩,培养礼仪

3.健康的标准没有起点

 二、心理健康健全 

1.随时随地的爱语浇灌

2.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软硬件教育投资

3.肢体语言:永不嫌多的有温度的语言

4.最好的教育是从父母的膝盖和被窝开始的

 三、品格与道德 

1.无声胜有声:父母榜样的力量

2.为自己、为孩子立界限

3.怀怜悯心的处罚,孩子感受到的是爱

4.在实践中塑造品格,一举数得

5.做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情结

 四、天分与才能 

1.别在孩子身上圆你的未竟之梦

2.缺乏享受的天分发掘,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亚于灾 难

3.如何按天赋培养孩子

4.关于潜能开发

 五、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1.施比受更有福

2.存怜悯心,说造就人的话

3.数学,逻辑推理,动手实验,目的是造福人群

第四章 家规的理论基础:儿童道德发展和管教的关系

 一、两位道德发展学理论先驱:皮亚杰和科尔伯格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道德水平(建立习俗礼节之前,是具体个人的观点)

2.习俗道德水平(已经有习俗礼节)

3.后习俗道德水平(超越习俗礼节之上,超社会的观 点)

 三、道德发展理论应用于漏斗管教原则 

1.倒置的漏斗与失败的管教

2.正立的漏斗与成功的管教

3.按年龄分为三个阶段

 四、有恩典的爱 GRACE 

1.Give 给予自由

2.Respond 敏锐的回应

3.Allow 允许透明

4.Communicate 沟通饶恕

5.Express 表达爱

第五章 建立家规——实践篇

 一、立家规 

1.何时可以开始制定家规

2.制定家规的益处和注意事项

3.管教不是……

4.规矩,执法者和受罚者的心态与行为

5.家规与成长的关系

6.家法

7.事后的安慰与接纳

8.责骂

 二、家规实践计划 

1.写下家庭使命

2.夫妻共同列出几条家规

3.邀请孩子参与家规的制定

4.黄家家规及其处罚后果

5.赏罚的关系:犯错有后果,遵守有奖赏吗

6.管教与冲突的化解

7.好朋友规则

 三、家规范例 

1.家庭使命

2.家规的内容

3.后果的种类

4.制定后果的注意事项

5.家规范例

6.希望孩子达到的行为标准

第六章 自律是真正的顺服

 一、真正的顺服,是达到自律的途径 

 二、培养自律的方法 

1.尊重家规

2.灌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念

3.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为孩子提供帮助

5.表达强烈不满的同时要说出你的期望

6.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7.为孩子提供一种选择

8.让孩子体验行为的后果

 三、怎样生活怎样学 

 四、爱的真谛 

附录1 父母是我安全的港湾——为妈妈的书写的话 

附录2 新的角色——从女儿怀孕未期的阵痛开始

试读章节

1.给父母减压,有了爱的能力

我发现自己在管教子女的过程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往往是我和孩子的意志斗争。当我明白了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是上天的恩赐,家长只是管家,代管这些孩子;当我认识到天赋人权,孩子生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自从孩子离开母体,我就要接受他们的成长和分离;当我尊重每一个生命,以谦和的心态爱我的孩子,承认自己需要努力,愿意学习做称职的父母,教导、引导我的孩子慢慢长大……我的内心就豁然开朗,没有压力了。

有时,我也会觉得孩子实在太不可爱了,会觉得爱得好辛苦,爱得好累。这个时候,我会休息一下,通过精神食粮的补充来增加自己爱的力量。抚养子女的成长是件很耗费心力的事,没有爱的信念支撑,是很难常常充满喜乐,做称职父母的。

犹太人的谚语里,把子女比喻为勇士手中的箭。“少年时所生的儿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

如果以射箭为例,父母就好像是射手,孩子是父母手中的箭,箭靶就是人生的道路,是孩子成长后的终点站。如果父母不放手,不管前面的目标有多美好,孩子永远都到不了。越是舍不得放手,弓抓得越紧,箭射出去时,越容易偏离方向。放手的练习越早越好,有了十八年的练习,箭真正要射向目标时,就会轻松自如。每一次练习,就是对准了生命中的小目标,放手让孩子飞出自己的控制范围。如果孩子在没有父母监管的时候,仍然守住家庭教育的规范,选择正道,那就是一矢中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平时不断地练习,给他们设定范围,放手给他们选择的机会,最后孩子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就是我们最后一次放手的机会。但愿前面的练习,让每位家长都成为智慧的神箭手,不论你箭袋里有多少支箭,射出去时必定百发百中。

2.确立正确的亲子关系,放手的家长会重视自己,在放手的过程中体现对孩子的尊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句话常常被提起:“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又说“血浓于水”。这用来形容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原本是很合适的,但是在我们的文化里,父母常常觉得孩子是自己的附属物,对于亲子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体现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延伸,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的面子,如果孩子表现不好就会让父母脸上无光。因此,不知不觉中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种不正确的亲子观念影响了很多家庭,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常有人说,老婆可以再换,妈只有一个。所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旧时代里许多妇女,在父母的安排下进入没有感情的婚姻。由于更看重母子的关系,娶进门的媳妇往往成了生产的工具,儿子只要听父母安排,尽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对于婚姻和妻子可以不负责任。于是,这位被冷落的妻子,又把爱全部放到自己的儿子身上,等儿子长大了,母亲也不肯放手,更不愿意和儿媳妇分享儿子的爱,于是这样的悲剧反复地重演。虽然如今封建制度早已废除,但是这种思想的烙印却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一胎政策,现在这种现象也不限于儿子。许多家庭把亲子关系看得重于夫妻关系,有了孩子之后的家庭生活变成以子女为中心,忽略了夫妻关系,最后孩子依恋父母,导致父母无法放手。父母控制子女的心态在孩子的学业、事业和婚姻上都留下可见的痕迹。

我们还常常听人说:“这个孩子的出生是个意外,我们本来没有打算要孩子。”事实证明我们没有“生杀”大权。我们要存敬畏的心,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时间一长,父母就忘记了孩子刚出生时带给我们的刹那的惊喜——怎么就能从我们的身体里诞生出这样一个生命——那种喜悦,真是幸福新奇。可慢慢地,大多数父母都忘了这种感受,只记得孩子的不听话,孩子让自己很没有面子。有时在气头上,还会冲口而出:“早知道你这么不听话,当初就不该生你!”

当我家老三出生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我应该算是比较有经验的了。但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带给我的瞬间感受,还是令人难忘。你还记得宝宝初啼的声音吗?如果你做过父母,肯定还记得那种对新生命的盼望和喜悦。老三出生的时候,脐带绕颈几圈,还险些得了呼吸系统吸人性疾病。我无法想象,也无从预料,这一切都是做父母的左右不了的。所以,一个孩子能够顺利地出生,印证了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次奇迹,生命真是值得我们敬畏的。

正因如此,我们做父母的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是我怀的,也是我生的,孩子的生命就应该由我来操纵,一切理所当然。回想一下,从十月怀胎到孩子顺利出生,这整个过程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做父母的要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是上天赐予的一个无与伦比的礼物,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

可惜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是属于自己的,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因此时常听到家庭暴力事件发生。P19-22

序言

成长中的父母

献给每一位学习、成长中的父母

(包括未来的父母)

当我再次思考亲子教育这个课题时,我发现在中国家长热衷教育的激情下,他们更注重的往往是如何改变孩子,有什么妙方可以让孩子一个个乖巧听话,成龙成凤。这个现象在华人社区也普遍存在,包括我自己研究教育这个课题时,也是这样开始的。但是在第一次上完美国的亲子教育课程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问题的根源在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身上。在美国关于亲子教育的课程,称之为“Parenting”,就是如何为人父母。出发点是怎样做称职的父母,目的是改善自己、成为更称职的父母,而不是去学习一些改变孩子的方式。读的书越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越多,我才真正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真义。

过去这些年来,在许多亲子教育课程里,我的许多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于是更坚定了我开发一套教材,帮助有心的父母们共同成长的信心。特别是华人家庭在家庭教育上,更是面I临一个新时代的挑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我们面对传统文化和新生代理念的碰撞,同时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受到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为人父母者不努力学习,和孩子的沟通就更加困难,家庭问题也会层出不穷。

有些价值观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也不会轻易改变,但是执行的方法,却是需要有心的家长,陪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学习。2012年,当我们全家从北京搬回美国圣地亚哥之后,我看到这里华人社区对于家庭教育问题指导的需要有增无减。因此我开始着手修改《都是喂了爱》一书,加入更多实际操作的讨论和小组分享互助的建议。希望这本书能鼓励您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家长共同成长,成为陪伴成长中的父母的学习手册。让我们彼此鼓励、分享,共同成长。

黄陈怡文

2014年12月4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黄陈怡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89099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2016088311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6-3393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