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阅读的盛宴
内容
试读章节

图书出借

阿纳托勒·布罗亚德

作为资深书评家、书评编辑和《纽约时报》撰稿人,阿纳托勒·布罗亚德同时也是几本书的作者和编辑,其中包括《愤怒中的卡夫卡:格林威治村回忆》和令读者陶醉的随笔集《生病了》。他还写了一本讨论生死的书。本文发表于1981年的《纽约时报》书评专栏。作者把借书给朋友的痛楚比作“我对借出去的书,就好像大多数父亲对未婚同居的女儿的感情”。

暑假正是读书的好时候,于是我的朋友们都跑来跟我借书,因为我的书比别人多。他们可没意识到,我借书出去的时候心里有多么痛苦。他们也不明白,我忍着死一般的痛苦把爱、真理、美、智慧和安慰借给他们。同样他们也不知道,我对借出去的书,就好像大多数父亲对未婚同居的女儿的感情。

这倒不是说我不喜欢借书给别人。每个人心里多少都有一些博爱,一本好书感动我的时候,我也想要让它去感动别人。如果人人都读到它,世界将会变得更好、更可爱。可是别人跑来借的却不是这类书。又有多少朋友跑来跟我借《毕肖普诗选》或《中世纪的没落》呢?

另一个借书出去的动机,不过是想要看看书借出去到底会怎么着——是否会被小孩子当成玩具。强迫别人借某书,类似于强行给客人灌酒,或诸如此类的蠢事。一些人看完了书却不知所云,那是因为他们实在是看不懂啊。

有时候我被人当作医生,他们问道:“可否推荐一本书给一个刚离了婚的人看,或是给一个心情不好的人看?”劝人离或合是积善德呢还是损阴骘?他们怎么不跑来问我什么书适合情窦初开的人读呢?

一想到那些人把我的书拿去做假日消遣,我心里就难受。我对书有若贤妻,他们却视若荡妇。他们大多滥交无度,喜新厌旧。在我看来,倘若不从乔叟或拉伯雷读起,便无理由读后来的里昂纳多·麦克尔斯。就让波德莱尔的《疯狂之翼》像海鸥一样与他们擦肩而过吧。

有时候也有人指定跟我借某一类书,我便想方设法不把这类书给他们看见,免得他们把好书给读歪了。

海伦·凡德勒曾经说,著名的诗评家I.A.理查德总是尽力不让谵妄的误读曲解那些他最喜爱的作品。马拉美也是这样一丝不苟。他说:“倘若一个智识平庸、毫无文学修养的人有朝一日看我的书,并且装模作样地说喜欢,那就是个大笑话。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

前来借书的朋友倒大多不算是家徒四壁,那我倒要问问了:“倘若你真要读这本书,你干嘛不去自己买一本呢?你把一向的慈善之心移转到文学上来岂不更好?穆里尔·斯巴克的《有目的的消磨》一书中,主人公认为世间俗人总把书本当作难得之物。对于书虫来说,读借来的书可不是一件体面的事儿,倒像是窥淫癖一样见不得人。

偶尔我发现一本极其难得的书,可不想让人跟我分享。这样的书更有一个好处:能叫那没读过的人更想要读,读过的人更能读出深意所在。这样一本书借出去,无异于羊人虎口,简直是蠢人做的事情。书的秘密就像未雨绸缪,以备不时之需。

书一旦出借,我便想念异常。按照T.S.艾略特的说法,每一本新写的书都会改变过去的一切书。同样,每一本新缺的书都会改变书架上的所有书。我的书架的颜色、样式都会破坏掉。我的头脑变得乱糟糟的。我不安于心,不稳于步,不辨爱憎、不知声色。我想知道那本书何时完璧归赵。我像在凌晨时等候年少的儿女从不明不白的聚会上归来。《被解放的楚克曼》一书中,楚克曼的兄弟想从一个女孩子手上讨还欠书,只好娶了她。那些嗜书成癖的人倒宁愿把书送人,也不愿意忍受等书归还的痛苦。

最危险的事情莫过于等朋友还书。往往在这种时候,友情系于一线。我期待朋友的是痛苦、入迷,是泪水、升华的神情,是颤抖的双手、哽咽的声音——可时常人们只跟我说一句:“我喜欢这本书。”

天哪!“我喜欢这本书”——这难道就是向我借书的全部理由吗?

书啊,对那些偷书的人、借书的人、借书不还的人,你变成他手上的一条蛇吧,咬他,叫他瘫痪,让他的家业败落,让他在痛苦中萎靡,大声求饶,让他痛苦到死。让书蠹噬啮他的肚肠……直到最后一项惩罚——被地狱之火永远焚烧。

——无名氏,《对偷书贼的诅咒》,西班牙巴塞罗纳圣佩德罗修道院

P54-56

后记

石涛

关于书:

因为6岁时读了一本《古希腊神话故事》,从而跟书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中的女人们既美好又色情,专门挑动男人去格斗厮杀,正像我在幼小的年龄已经观察到的事实那样。

犹如中世纪的教堂,书成为专制社会里人们心灵的避难所。在那样的时代,书可以让人像开小差一样逃离政治斗争的战场,心里满怀着惊恐的甜蜜。当然,也可以像被抓住的逃兵一样遭到枪毙。上初一的时候,我因为读了一本20世纪30年代的言情小说《长相思》而遭到全班批判。老师在怒陈我的错误时说,一个小小年纪的学生,居然想“经常”相思!我忍不住说,老师,不是经常的“常”,而是长久的“长”。于是招来老师和同学们更猛烈的批判。

书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如果世间没有书,人的智力就会枯萎。但书的危险在于,它引诱你堕人情网之后就撒手不管了,把你孤独地扔在世界上寻找阅读的最高境界。而事实上,你根本找不到最高境界,就像一个男人以为世间存在着完美的女人,便毕其一生寻找,但最终一无所获。原因很简单,世间既没有完美的女人,也没有完美的书。

本雅明有一个极端的说法,他把书比作妓女,说书和妓女都可以被带到床上,她们把夜晚变为白昼,把白昼变为夜晚。任何一个曾经彻夜读书的人都知道这个滋味——激动的不眠之夜和白天的昏睡不醒。

关于出版:

我极其讨厌被人称为书商。只有出版家才是正当的称谓,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创造想象力和神话的人,一个是依靠人类的好奇心挣钱的动物。后者更准确的名称是——卖废纸的商人。我以为,不能因为卖装订好的废纸就可以被称为出版。出版的原始含义有向公众发布见解的意思,而不是仅仅卖掉印上文字的纸。而见解,可不是每个人都敢说有的。

当然,在一个把肤浅的调侃当作见解,或者把互联网上的文字杂耍和语言碎片当作文学的时代里,卖废纸的商人时不时地也能称自己的营生为出版。

关于读者:

“读者”并不是读书人,他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图书消费者。图书消费者和其他消费者一样,都是花钱买商品的人。他们不是个体,没有姓名,可以被抽象为两个字,也可以庞大到成百上千万。他们是出版家头上的暴君和主宰,对书籍的命运握有生杀大权。

有的时候,读者还不如其他消费者行事得体,因为他们常常只看不买,在书店里就完成了消费,然后把商品放下一走了之。读书人则不一样,他们必须先占有了书之后才开始享受阅读的乐趣。如果用结婚做比喻,读者和读书人的差别在于,读书人必须把媳妇娶进门来进了洞房才能行合欢之好;而读者呢,还没等把新媳妇接上花轿,就急迫地要在娘家行房事。

关于畅销书:

畅销书古来有之,但要论规模则是今天才有的事,因为过去能识字的人已经是少数,即使每个读书人都买一本,也不足今天的九牛一毛。不过,尽管今天的人差不多都会识字,但他们却绝不都是读书人。事实上,按比例来说读书人的数量几乎没有增加多少。他们虽然是好书的真正买主,但光有他们买书还不足以让任何书畅销。因此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什么书成了畅销书,那一定不是什么太像样子的书,因为恰好是读书人之外的所谓“大多数”在购买。他们按照识字的要求浏览,而不是按照审美的标准阅读。比如“奶酪”一类的书,就是标准的弱智畅销书。如果谁读了“奶酪”而没有变得更傻,那他不读它们也不会糟到哪里去。

好在偶尔会发生点例外,于是有些好书竟然成了畅销书,大众也会跟着一窝蜂地去看热闹。这倒应了辛格说的一句话:“猪吃泔水,你给它蛋糕它也照吃。”

关于图书市场:

简单讲,“图书市场”是一个由怀着各种各样实用目的的人、焦虑的半文盲以及学生构成的买方。他们读书就像吃劣质快餐食品,不分好坏地往下吞咽,目的只是为了填饱脑瓜里的另一只胃。这样一来,什么书能最快地填满这些人的空虚,就有市场,相反就没有市场。

有人对图书市场做过详尽的研究,发现买书比买其他商品更盲目,买其他东西人们还能依据其功能进行直觉的判断,但买书人们的脑子就不够用了,需要跟从别人的判断。这好比在暗示人的肉体比头脑还要健全,当然事实也的确如此。无怪乎王小波厌恶愚昧更甚于偏见,因为愚昧让你和动物没有多少区别。这着实让人觉得没面子,几千年的文明不是白费了?

最后,关于好书:

尽管对什么是好书的定义越来越模糊,但人们心里还是明白,好书除了能带来阅读乐趣和益智之外,如果还能击中潜在的社会文化心理,掀动起一大批人的期待、渴求和愤怒,那无疑是绝无仅有的好书。照这个标准,《格调》无疑是近年来真正的好书,并非因为我是该书的译介者就自卖自夸,而是因为它不仅卖得好,而且还在中国创造了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让生活品味与社会等级话题在沉默了半个世纪以后,又回到了中国人的生活里。至于有人痛恨社会等级,于是连带着也痛恨生活品味,于是连带着也痛恨《格调》这本书,那就不是我需要关心的事情了。因为,谁能指望原本智力低下的人对书有鉴别力呢?

目录

打开我的图书馆/瓦尔特·本雅明

《论出版自由》(节选)/约翰·弥尔顿

十三号/瓦尔特·本雅明

读书的艺术/林语堂

书籍和财色/鲁迅

书房/梁实秋

书籍是心灵之窗/亨利·比彻

影响我的几本书/梁实秋

买书/朱自清

买书的惯例/若布·卡普兰

如何进入图书行业/斯图亚特·布朗特

图书出借/阿纳托勒·布罗亚德

论朋友还书/克里斯托弗·莫里

为你的藏书辩护/翁贝托·艾柯

如何“管理”公共图书馆/翁贝托·艾柯

塞缪尔·佩皮斯的图书馆/尼古拉斯·巴斯班尼

收藏家/苏珊·桑塔格

枕边书/克利福顿·法迪曼

新终生读书规划/克利福顿·法迪曼、约翰·梅耶

三个趣味书单/安娜·昆丁兰

从好书中得到心灵安慰/乔治·哈姆林·费奇

爱书之人/罗杰·罗森布莱特

书痴/古斯塔夫·福楼拜

拯救书籍/索利·加诺尔

未曾读过的书/托马斯·西晋生

阅读的价值/蒙田

书籍收藏/罗伯逊·戴维斯

恋书成癖的人/约翰·米歇

名副其实的狂热/哈罗德·拉宾诺维奇

《华氏451》的选择/罗伯·卡普兰

最后的赛跑/爱德华·纽顿

我的朋友/彼特拉克

读书怎样改变了我的生活/安娜·昆丁兰

谈谈老书/A·罗森巴赫

创办书友会的大好时机/阿尔弗雷德·塞弗曼

出版家阿尔达斯/威廉·奥尔库特

完美无瑕的书/威廉·凯迪

藏书家/威廉·塔哥

阅读与收藏/赫伯特·韦斯特

如何保管书籍?/伊丝黛拉·艾利斯和卡罗琳·西博

后记 我的书话

序言

当《新周刊》在2003年9月说这个时代无书可读的时候,我就想到要编一本关于书籍的书。我并非企图改变眼下“无书可读”的现状,而是仅仅希望能给自己一点宽慰。因为我向来认为,只要你去寻觅,就能找到可读的好书。古往今来所有的爱书之人,都知道这个秘密。他们与书共处的经验,尤其令人感动和安慰。历经一年,我把找到的天下爱书之人的文字收集在这里,与和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们共享。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所有的爱书之人,都知道这个秘密:书籍就是飞机,就是火车,就是大道;书籍中有着无尽的目的,无数次的旅行;书籍就是人类的家园。石涛编著的《阅读的盛宴》收集了三十余位爱书的中外名家的感想。他们与书共处的经验,尤其令人感动和安慰。而他们关于读书、收藏图书、对文化的感受也颇有借鉴意义。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又该如何读书,相信你读完本书后就能知道答案。

编辑推荐

林语堂、鲁迅、朱自清、梁实秋、福楼拜、苏珊·桑塔格、弥尔顿、瓦尔特·本雅明、翁贝托·艾柯、蒙田、罗伯·卡普兰、安娜·昆丁兰、威廉·塔哥、赫伯特·韦斯特、艾丝黛拉·艾利斯和卡罗琳·西博、阿尔弗雷德·塞弗曼、A·罗森巴赫、爱德华·纽顿、哈罗德·拉宾诺维奇、约翰·米歇、罗伯逊·戴维斯、托马斯·西晋生、索利·加诺尔、罗杰·罗森布莱特、斯图亚特·布朗特……跟着石涛编著的《阅读的盛宴》,与大师一起分享读书的艺术和乐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阅读的盛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涛编
译者
编者 石涛
绘者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0454486
开本 16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2
CIP核字 2015243336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