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增广贤文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希陶编著的《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整理编辑而成,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俗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包,但主旨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格言排列在一起,那些精辟的格言警句绝非凭空而来,他们或来自古代文化典籍,或源于民间俚谚俗语,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和原则的总结。含有深刻的哲理,读来发人深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老幼皆宜的著作,其中的许多格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内容推荐

品读经典文化,开启人生智慧!

周希陶编著的《增广贤文》是一部古训集、民间谚语集。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主要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汇集的内容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是中国古代儿童启蒙书。

目录

一、多见多闻,借古鉴今

二、将心比心

三、认清小人,远离灾祸

四、仁义值千金

五、日久见人心

六、得饶人处且饶人

七、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八、青春易逝莫虚度

九、贫居闹市无人问

十、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十一、心随境迁好安身

十二、抓住时光,先人一步

十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十四、勤能补拙,守口如瓶

十五、虎身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十六、远亲不如近邻

十七、人微言轻,才显任重

十八、求人须求大丈夫

十九、家有诗书子必贤

二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二十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二十二、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二十三、人太察则无谋

二十四、家庭和睦幸福多

二十五、不听是非,自然无忧

二十六、书堂隐相儒

二十七、结交须胜己

二十八、财多伤身

二十九、三思而行少祸患

三十、求人不如求己

三十一、知足常乐

三十二、隔墙有耳慎言语

三十三、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三十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十五、强出头者是非多

三十六、勤学苦练,无悔春光

三十七、儿孙自有儿孙福

三十八、酒不解真愁

三十九、以酒释怀难解愁

四十、虚怀若谷,良才必得

四十一、功高宜隐,急流勇退

四十二、青山不改,绿水长流

四十三、退一步海阔天空

四十四、自强不息

四十五、养亲莫待离别时

四十六、公道自在人心

四十七、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四十八、谨言慎行保平安

四十九、许人一物,千金不移

五十、一举成名天下知

五十一、养子方知父母恩

五十二、得意莫忘形,失意莫灰心

五十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五十四、择善而从

五十五、人有善愿,天必佑之

五十六、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五十七、做客莫向后

五十八、子不教,父之过

五十九、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六十、宰相肚里能撑船

六十一、人学始知道,不学亦枉然

六十二、严明治家,子孙多贤

六十三、百行孝当先

六十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六十五、借势得成少用力

六十六、人情险恶两面刀

六十七、强中更有强中手

六十八、腹有诗书气自华

六十九、跪乳反哺,子孝父心宽

七十、覆水难收

七十一、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七十二、奢俭由人,莫贪享乐

七十三、望子成龙皆人愿

七十四、儿孙自有儿孙福

七十五、帮人即是帮自己

七十六、人劝善即向善

七十七、堂上二老是活佛

七十八、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七十九、小利莫争

八十、小不忍则乱大谋

八十一、人穷志不穷

八十二、量人为出,莫贪虚荣

八十三、鱼为奔波始化龙

八十四、天道恒常,衣食足而知荣辱

八十五、夫妻相和,琴瑟和呜

八十六、善者多福

八十七、吃亏是福

八十八、见贤思齐

八十九、雪中送炭值千金

九十、人不可貌相

九十一、寒门多仕子

九十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九十三、百善孝为先

九十四、止讼免争

九十五、人间私语,天闻若雷

九十六、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九十七、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九十八、富贵多娇子

九十九、家和万事兴

一〇〇、居安莫忘危

一〇一、积水须防旱

一〇二、书中自有粟和玉

一〇三、穷莫失节,富莫贪婪

一〇四、积德行善,广行方便

一〇五、勤俭粮满仓

一〇六、难得糊涂

一〇七、庶民公卿皆自修

一〇八、和气待人,永保平安

一〇九、公门正好修阴德

一一〇、为人不必争高下

一一一、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试读章节

小树林和火

故事发生在冬天。

一小堆炭火在小树林边隐隐燃烧。很显然,这堆炭火是路人取暖留下的。渐渐地,渐渐地,这小堆炭火越燃越微弱。炭火得不到新的柴薪,眼看就快要熄灭了,它赶忙对小树林说:“亲爱的小树林,我倒是想知道,上天对你真是不公,你的命为什么这样苦,你浑身上下没有一片叶子,这样光着身子,就不会冻死吗?”

“有什么办法呢?冬天,我只能站在纷飞的雪花中,发不了绿,开不了花。”小树林这样回答炭火。

“唉,对我来说这就是小事一桩!”炭火接过它的话说,“要是你跟我交上了朋友,我保证能给你带来温暖。我是太阳的弟弟。在冬天,我能像太阳一样创造奇迹。你只要到温室里去打听打听,就知道我都帮助它们做了些什么。隆冬腊月,大地都被冰雪冻得严严实实,可温室里照样开花结果,哪个不夸我神通广大,感谢我给他们如此的温暖?其实我也知道,像这样自卖自夸是不大好的,事实上我也不喜欢自我夸耀。不过要达到太阳的那点儿本事的话,我还是绰绰有余的。太阳白天还能逞逞威风,可一到落山的点儿,它对冰雪就无能为力了。至于我嘛,那就太不一样了,你要是想在冬天也能出绿吐芳,那么你就让我往你身边靠靠,只要我一靠近你,你身上的积雪就化了,就会感到像春夏一样的温暖。好啦,你不妨给我一小块地方试试!”

事情就这样说妥了,火苗一进了林子,就成了一个火团,火团往粗枝细桠上一蹿,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烈火顷刻间就蹿遍了整个林子,一下子把树林烧得干干净净,连那热天过路人歇脚的阴凉处,如今也只剩几个树桩了。

说来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树怎么可以跟火去交朋友呢?

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由于遇到风浪,就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一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俞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俞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俞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俞伯牙昕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没想到,在这野岭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于是,他问明打柴人名叫钟子期,并和他喝起酒来。俩人越谈越投机,相见恨晚,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和钟子期洒泪而别后的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俞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P6-8

序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谏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对他的大臣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比培根早了将近一千年。仅此一斑,足以管窥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她蕴藏的每一部历史典籍,就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我们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为了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经典文化源头可分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尽管其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过曲折,甚至是断层,但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既是中华智慧的先祖们的丰功伟绩,也是我们的福分和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渊源上源远流长,在思想上也包容扬弃,而且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譬如《易经》,号称万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密码,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承接伏羲八卦,以八八重叠演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六十四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遂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更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中医典籍,古代兵法,风水玄学,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可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的分法,当时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苟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道、墨、法”和外来的佛学,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除此,其余皆为从属地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其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命相、风水是古老易经文化的具体应用,是国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符合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原理。而中医理论则是来源于对历代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融汇。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当代新儒家的兴起,点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薪火,代表哲学家主要有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及第二代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由于诸位大家各自的传统文化功底扎实深厚,独树一帜,学问融贯古今,其教化涵盖儒、释、道,兼及医卜天文、诗词歌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么卓越的贡献。他们多是学术殿堂的教授、也是生活实践的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

唐代韩愈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符读书城南》)梁实秋先生说过:“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曾在香港向中文大学的师生提出了研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的要求。

事实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化典籍,其文体均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文言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无不透露着一股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还是战国后期的骚体,也无论是汉魏晋时期的古体诗,还是有唐以后的格律近体诗,抑或是宋词元曲等等,都有一股浓浓的沁人心脾的中国味道。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体的多样性,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激发今人延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新整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丛书的意义所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是以吸《大学》《中庸》之醍醐。初读《大学》部分,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无憾与清爽。《大学》之所以受到2000年多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就在于它极为简明扼要地回答并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大学》)。可见,大学为千古立志作君子者树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诗经·国风·卫风》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就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变得更加的精致,要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尊重自我,对得起天地良心,则应当注重修为,人前人后一个样。因为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操守。正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若要是非黑白一眼洞穿,这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也只有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尚书·秦誓》)。”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宽厚仁慈,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间,而静默不语,人有才,应容之、惜之、爱之、举之、助之。是以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如此,则“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礼记·大学》)。”这就是所谓实现社会大同的标准,就是“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语出屈原《离骚》)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形而上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故,中庸之道,为的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而“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如若明白了中庸之道,那么,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味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实实在在的平凡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我们把这些具体而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启迪与思考呢?“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语出《中庸》)。”尽管一个人的修为要达到中庸的程度有如此难度,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不能放弃对中庸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史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思考自己过去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明了事物发展兴衰的客观规律,吸纳前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宝贵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因之深深植根于自己心灵深处,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再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终日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我们总是因之深深感到,中华优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如沐甘露。我们只有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知识的教益,体味其中的意趣,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

我们真诚地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若能使读者在其帮助下,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修为,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如此,我们更加地相信,在我们和读者共同的孜孜追求和发愤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多么令人喜悦的幸事!

胡奇川

乙来年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增广贤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 周希陶
译者
编者 (清)周希陶
绘者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486579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822
CIP核字 2015017877
中图分类号 H194.1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53
179
3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