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近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杨祖汉、许惠敏译注的《近思录》逐篇纲目;(一)道体;(二)为学大要;(三)格物穷理;(四)存养;(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六)齐家之道;(七)出处、进退、辞受之义;(八)治国、平天下之道;(九)制度;(十)君子处事之方;(十一)教学之道;(十二)改过及人心疵病;(十三)异端之学;(十四)圣贤气象。

内容推荐

杨祖汉、许惠敏译注的《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目录

《近思录》导读

卷一 道体

卷二 为学

卷三 致知

卷四 存养

卷五 克己

卷六 家道

卷七 出处

卷八 治体

卷九 制度

卷十 政事

卷十一 教学

卷十二 警戒

卷十三 异端

卷十四 圣贤

名句索引

试读章节

卷三致知

有人问:“在实践忠信、体现德性之事,固然还可勉强去做,但是要在学问上真懂得道理就很困难。”伊川先生回答:“学者固然应当勉力去实践,但必须是真正知道道理才可以去实行。如果不了解道理,那只不过是像看着尧,就去学做他表面的行事,但又没有尧这样的聪明智慧,这样一来怎么能像他一样行动举止处处合于礼呢?如你所说的,只是深信忠信进德之事而勉力坚持,并不是体会到忠信进德之事是根植我的本心而自然为之。还未真正致知,就要进一步诚意,这是不顾为学的次序而越级了。就算再勉力去做,又怎么可能持久?除非能够洞烛明白道理,自然乐于遵循理则,便能持久。人性本善,遵循理则而行动,本来就是顺理的事,并不困难,但一般人不知道,以为要刻意安排,才会觉得困难。‘知’或理解有许多情况,有明显的深浅之不同。学者必须达到真知,才能知得正确明白,才能泰然自若地实践。我二十岁时,解释说明经典内容和现在没有不同,但现在从经典中所感觉到的意趣况味,和年少时自然是不同了。”

忠信进德是实践的事情,这可以勉强去做,即是说行为的实践可以勉力而为,而“致知甚难”是说“致知”的事情很难勉强。问者之意是说行为实践上可以勉力而为,但要真的懂得道理,勉强努力不一定有用,这是把知行区别开来,认为不知也可以勉力去行。此意是可以说的。人虽然不能深切了解仁义之理,但大体也了解仁义是人该行的,而且实践行动的确可以勉强,但伊川在此处强调了知对于实践的作用,即他认为必须“知”了,方行得。如果不懂道理,只模仿圣人的外在行为,是无法成为圣人的。除非人能明白道理,不然不会乐于为善。此如上一则所说伊川要用对于道理的真知,使道德的实践成为自然而然的行动。故说“才知得是,便泰然行将去也”。从这几则看来,伊川确实主张人不能停留在对道德之理的一般了解(常知)的地步,必须通过致知,使对理的常知进至真知的地步,能真知才可以自然的乐于为善,而此才是“诚意”。真知因为有常知为起点和根据,所以此知并非从外而来的经验知识;而真知含自然而然的实践,则此知并不只是了解道德之理而已。或可以如此解说,由于真知所知的理是人本有的,所谓性理,则当人真知自己本有的道德之理时,便会毫不怀疑地实践。故虽然是由知人手,最后可以达到如圣贤般实践的结果,而这种圣贤般地实践,也就是下一则所说的“贯通”,或朱子所说的“豁然贯通”。“贯通”固然是知的事,但也含实践出来自然而然之意。所以本则从致知不能勉强,而讨论到努力致知,而达至真知时,便化掉勉强之意。致知、明理时固然可以说勉强,但到真知理时,便化掉了知与行都可能有的勉强。真知是知的事情,而能否对道理有真知,应也有关于人的天分的高下,故本则开首便说致知似乎不能勉强。但如果人。根据他本有的、对道理的常知,而努力推致,则最后也可以不受限于气禀、天分,而人人都可以成圣,这应该是伊川强调致知的用心。虽然强调“知”,但伊川认为在知中有本性(性理的呈现),故在致知的工夫的努力中,可以不断地引发道德的本性的作用,他希望可以通过致知使道德的本性逐步畅通开来。后来朱子强调“致知”,认为在知或明德中有仁义礼智的道理的呈现,也是此义。此由致知、明理而达到自然而然的道德实践,为儒家的道德实践的工夫论,提供了一个以明理为主的义理论形态,此一工夫论所以能够成立,需要肯定对于道德之理是人人本来就知道的,所谓“常知”,而致知的工夫在于把本知、常知的理抽出来作充分的了解。由于有常知作根据,故格物明理并非从完全不了解理来开始。又虽然是从对于理有了解来开始致知从理,但也不能一蹴即至,因为把理抽出来作充分的了解,是需要下许多工夫的。对于理人虽然有了解,若了解得不够深切,容易受感性欲望的影响,而使人对理的了解从清楚变为不清楚(此即康德所谓“自然的辩证”,见康德《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第一章》)。又,理固然是道德之理,而且是一样的,但理在种种事情上,表现}{J来就显得不一样,对于理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如何在不同情况下给出当然的处置,也必须要用工夫考察,在这种考察的过程中,也自然对于理,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能对于理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实践出来便比较容易。P205-207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近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饶宗颐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6298
开本 16开
页数 45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5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838
CIP核字 2015262111
中图分类号 B244.7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