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在场的信仰/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繁华中的静谧:香港赤柱清真寺

人其实是生活在一种感觉中。香港浅水湾附近的赤柱广场,前面是海岸,广场附近开着各种各样的欧式餐馆和饮品摊。如果不去想这里的地理落脚,把时空错位一下,一定会觉得自己不是站在东方某个旅游景点,而是站在欧洲、美洲的什么地方。世界各地的人似乎被任意挑拣了一些放在这里,让他们在共同的一个场景中享受共存的一刻。

我站在一个角落,一个奇怪的想法产生: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个群体组成了这样一个场景,而是所有人共同的存在,在某一时刻产生了这样的全球化的片段。后现代社会,从人种上已经难以判断人们属于哪个洲、哪个国家。民族、族群、国家与地域基本上已经断裂,经过融合和一些“洗刷印染”之后,在这个场景里难以区分。这可能只有在像香港这样高度全球化的地方才能感觉到。

从广场出来,前往赤柱有名的监狱博物馆,其后还有一所监狱。我对监狱和监狱博物馆都没有兴趣,想去看的是赤柱下面那座金黄色的清真寺。

把清真寺和监狱联系起来,第一错觉是,肯定有很多穆斯林罪犯被关押在监狱,人性化的英国殖民者给他们提供礼拜的场所。其实不然,这是英国殖民者别出心裁的柔性治理方式。当年这里的确是监狱,不过狱警大多为印度人,其中有很多是穆斯林。赤柱附近不仅有监狱,还有狱警和他们的家,像一个简单的穆斯林社区,和中国西北的寺坊有些像。经过申请,也是为了稳住这些印度人,英国殖民者答应给他们一些地皮,让他们自己修建清真寺。

时间从1895年飞速地流向1946年,印度人设计出了类似南亚造型的清真寺,并自己筹集资金,盖起了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并被今天香港政府确定为文化遗产的清真寺。

进入赤柱清真寺,得经过监狱门口的安检。警察看到我过去,点点头,问我去哪里,我说去看看清真寺,他说随便看,不过不要拍照。

沿着通向海边的路走下去,赤柱清真寺就隐藏在路的右侧。再往下走,便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知道的人,难以区分这是哪个宗教的场所。外面没有大门,也没有人阻挡,只看到一个标识:进门拖鞋。推门进去,几个小朋友坐在地上,用木架支着《古兰经》,正在诵读。我认识的年轻阿訇坐在最里面,见我进来,热情地打个招呼,让我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他则继续教小朋友认读。

走出去看看四周,金黄色的墙壁,南亚建筑的风格。后边是一个洗浴的棚子。再进门,看到大殿分开两部分,用围栏挡着,一边是给妇女做礼拜的,一边是为男性准备的。小朋友见我进来说一声色俩目,然后用普通话字正腔圆地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穆斯林。他们都笑了,我知道他们是在笑他们的伙伴讲的汉语我能听懂。  阿訇是个30岁的巴基斯坦人。他9岁来香港,在九龙清真寺念经,直到18岁能够完全背诵和讲解《古兰经》之后,被他在香港打工的爸爸带回巴基斯坦,举行结婚成人仪式后又带回来。一个阿訇就这样培养成了。他先在九龙清真寺做义工,后来被派到赤柱清真寺。

1995年,有人提议把空置的清真寺拆除,香港伊斯兰联合会得知消息,马上向政府申请,保住了清真寺。随后他们开始安排专人来守住清真寺。这个清真寺虽然比较冷清,只是偶尔有经过的穆斯林会用一下,但是它却隐藏着历史和记忆。

(发表于2012年5月8日

《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文化》)

目录

◎香港有个柴湾清真寺

◎繁华中的静谧:香港赤柱清真寺

◎些利街上的“摩罗庙”

◎从铜锣湾时代广场到爱群道清真寺

◎九龙清真寺:

走过百年的穆斯林精神家园

◎走近跑马地“回教坟场”

◎走进湾仔陈东里七号

◎与穆斯林青年会在一起的日子

◎香港回教妇女会的慈心善举

◎爱国爱教的“香港回教协会”

◎香港伊斯兰联合会:走过百年联系四方

◎斋月行走重庆大厦

◎香港穆斯林的斋月

◎后现代社会中的香港穆斯林

◎斋月里的一次探访

◎传承与放弃:

一个香港穆斯林家庭的信仰变化

◎博爱仁慈,认主独一

◎华人穆斯林张广义哈志的百年口碑

◎体验香港穆斯林过“圣纪”

◎过年

◎走进消费市场

◎大陆农民在香港的感受

◎国际阿訇阿里丁

◎“神灯”熄灭

◎儿时记忆

◎清真与Halal

◎去爱群道清真寺

◎在路上

◎那些流出来的眼泪

◎清明见闻

◎清明节去坟地

◎田野纪实:香港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过程的记述

◎葬礼过程

◎敬老会

◎香港穆斯林的葬礼

◎认同:一个历史的记述

◎让座文化

◎外出

◎从丽景酒店出来

◎甜蜜的悲哀

◎参加一个活动

◎香港的小巴

◎香港亲戚

◎从新界到港岛

◎路不拾遗

◎不喜欢去超市

◎背运奶粉的记忆

◎印尼女佣的泪水

◎在朋友的婚礼上

◎小商贩的生存空间

◎香港坟地随想

◎不可预知的邻居

◎墓碑上的内容

◎皇后大道上的锡克教庙厅

序言

承智慧世,回族文学之时代乐章①

在全球化语境中,面对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迅速发展与变化,民族心理结构的重组与来自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汇,当下的回族文学正处于觉醒与嬗变、返璞与升华之阶段,明显表现出一种认知本土、多维建构之态势,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之成就。这是广大回族作家选择既开放又坚守之文化策略,以其先进性与科学性认知回族文学的价值取向与民族现代性之建构。

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其历史悠久、区域性影响广泛,同中亚与西亚以及世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拥有众多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传统,构成现代文学之雄厚基础,成为考察其回族现代民族性之前提与依据。华夏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质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从古代回族神话、口头文学一直延续到当代回族作家文学,其间浩浩乎经历了几百年之历史烟云,成就了璀璨的回族文化。尤其是近代以来,回族作家文学浸润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精神,凸显着一股蓬勃鲜活之气。回族文学在新时期以来的发展,基础扎实、步伐持重,故成就突出,百花满园,涌现出了强大的文学队伍,老中青三代回族作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艺术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并在文化想象与文化表达上具有一致性,皆能展现出其独特的自我意识。他们共同努力,勤奋耕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不断涌出,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学界形成优势阵容,在中国文学长廊里亦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宁夏人民出版社历来关注和助推回族文学的发展,力荐优秀作家与作品,为回族文化留下丰富的心灵传记与动人的时代乐章,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主张。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就曾推出一套“当代回族作家丛书”,相继编辑出版了木斧、胡奇、张承志、马犁、马连义、张宝申等在中国文坛具有代表性的一批回族作家的作品。

后来,又陆续策划出版了一批以回族题材为特色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有力地促进了回族文学的持续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的回族文学,在历史记忆、文化想象、族群认同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局面。文学的民族性是以该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美学观作为一种本质性之精神实体,艺术地表达一定社会与民族独特的历史与精神生活,在精神与实践之具体运动过程中不断变化与深化,并在文学文本中圆满地得到反映。民族文学一方面体现民族历史、社会特征,另一方面展示地域文化形态,两方面皆存在于民族文学的每一个结构层面里,最终体现在多层面组成的民族文学总体风格特色中。一个民族总是生存在特定之社会环境中,传承着特定的文化基因,有同其他民族文化特定之交汇,这是寻觅民族文化心理轨迹之出发点。长期的游牧农耕文化铸就了少数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之特性,这就是少数民族文学生存繁荣之土壤。在民族社会生活之表层,揭示出一种深刻的意蕴,亦即那些能够左右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之特质,民族赖以生存之自然地理环境,特有之历史文化氛围以及特定的文化归属、情感归属、灵魂归属、信念归属、民族心理结构与民族性格。回族作家追溯本民族特定之精神文化与族群记忆,并对文化的积淀、地域的影响、生活的特质与当下现实进行深入探索,通过异彩纷呈的民族生活、特有的民族韵味,创作出了具有民族审美特质的作品。作品挖掘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回族人民的勤劳质朴、豪爽宽厚、勇敢机智的性格内涵;让世人真实地了解到这一民族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之内在因素。与此同时,回族有着很强的内聚力,这是回族人民生存之需要。有许多有识回族作家反思内聚力之二重性,在讴歌本民族这种内聚力所形成的勤奋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之同时,还揭示了这种内聚力的消极之一面,即它所带来的封闭、对新事物的不敏感等,皆是阻碍本民族进步之痼疾。很多回族作家的作品触及与揭示了这些心理细节之复杂内涵,这表明了回族作家已经认识到困扰本民族发展之因素,这种反思与觉醒,对于文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助推作用。

决定一个共同体之成为共同体的是文化,体现民族文学中民族性的也是文化。民族文学怎样获得民族性,说直接一些就是怎样表达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从本质上来看,文化是日常性的,就是人们日常之生活,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情感形式,人们的精神信仰,以及人们为表达精神信仰所创造的一系列仪式符号。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之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皆是民族命运。而要表达民族生活,揭示民族命运,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的回族作家有丰富的文化想象力与感受力,而这种想象力与感受力则是在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日常生活有皈依感之前提下才能获得的。回族作家对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生活之认同,对于作品民族性之获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活在自己的民族中具有更多的优点。它提供了被重要的他者承认的可能性,不管这个他者是自己的长辈还是同辈。他们理解我,就像我理解他们一样。而这种理解在我的内部创造了在这个世界上我并非无足轻重的感觉……民族生活使个体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光凭自身不能体验的自我实现。”(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80页)当民族与民族生活对我们的回族作家有这样的意义的时候,回族作家创作中的民族性,就一定是一个自然之过程。亦即说,回到民族文化中去,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回到民族生活中去。这样,回族文学的民族性就一定能够得到彰显与强化,这是保证回族文学获得民族性之根本。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

我们由衷地希望这套“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所传递的民族精神延伸至全国与世界。因为回族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对本民族的精神表达与民族性建构,还为构建文化强国贡献着独有的精神智慧;即便在全球化语境中,回族文学对维系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并拓展华夏文明与世界文化对话,仍有不可替代之效用。我想,这正是“智慧天下”之意涵所在。

内容推荐

透过这些散发着浓郁回族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个承载着坚韧、清洁、挺拔与希望的博大、宽厚的精神载体,看到了记录时代、紧贴大地、挖掘普通人内心世界的民间情怀,此乃源于回族作家对生活的丰厚积累和深刻洞察。这些作品,是对回族优秀文明及其精神信仰之依赖与传承,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某种浮躁之风的抵阻。因为昨天的文化自觉,回族作家开始了对自我的审视与书写;因为今天这些作品的呈现,使我们对未来的回族文学充满更多的文化自信与美学期待。《在场的信仰》由马建福编著。

编辑推荐

马建福,回族,宁夏海原县人,人类学博士,现供职于北方民族大学回族学研究院,主要从事回族文化与社会研究。2004年开始从事文化人类学研究,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受专业影响,喜欢上了散文随笔创作,自此坚持不懈,先后在《民族教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二十一世纪》《中国穆斯林》《回族文学》《明报》《文汇报》《民族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发表散文随笔、书评等。作者长期关注底层社会,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己任,旨在传承文化,书写民众日常生活的故事。《在场的信仰》是该作品之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在场的信仰/回族当代文学典藏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建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60222
开本 32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2015246170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10
14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