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衡主编的《环境美学前沿(第3辑)》从外在现实以及内在逻辑的两个层面指出环境美学兴起的缘由;本书表明艺术本质论式的美学强调视觉中心,强调审美活动时的静观与距离。一方面通过环境美的思考构建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环境美的阐释使理论得以深化。与国外学者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与农业环境不同,本书认为环境美包括四种环境的美,即自然环境美、城市环境美、农业环境美和园林美
图书 | 环境美学前沿(第3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陈望衡主编的《环境美学前沿(第3辑)》从外在现实以及内在逻辑的两个层面指出环境美学兴起的缘由;本书表明艺术本质论式的美学强调视觉中心,强调审美活动时的静观与距离。一方面通过环境美的思考构建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环境美的阐释使理论得以深化。与国外学者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城市环境与农业环境不同,本书认为环境美包括四种环境的美,即自然环境美、城市环境美、农业环境美和园林美 目录 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是什么 环境美学的基本理念 生活(居)模式:一种理想环境审美模式的提出——论陈望衡教授的环境审美思想 科学认知途径之争与个人知识视野——当代环境美学的方法论辨析及其反思 从主客体美学到环境美学 中国环境美学的回顾与展望 生态文明与环境美学 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的构架 寻求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新途径——美国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家 柯布教授访谈录 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隆模式”——从建设性后现代视域看 生态文明与农业景观的建设 自然——罗尔斯顿专栏 白头翁花(节译) 荒野的大美学精神 自然:人之镜 试析艾米丽·布雷迪对自然环境审美的理解 访环境伦理学之父——罗尔斯顿教授 城市与园林 沉思的邀约:京都的石庭以及幽玄的概念 巴西利亚与佩雷多——两个城市,两种乌托邦 日本园林中的环境主义 城市生活的环境感受——第二自然的感受元素 城市景观的美学阐释 艺术与设计 艺术对环境的影响 日常素材:在特定环境中的艺术重构 游戏中的循环利用美学 设计中的环境诱导力——由Affordance理论引申开去 《周易》鼎卦美学思想及其环境设计启示 中国古代环境美学 古代环境美学中的“乐居”思想 孟子环境美学思想初探 《葬书》的环境美学思想 悠然之见——陶渊明环境审美方式研究 中国古代城市制度变迁与城市文化生活的发展 中国古代景观居住观 专题:新三峡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上):自然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中):人文景观 新三峡景观的美学分析(下):工程景观 别一天地 如何理解广义的美和广义的审美?——关于美学教科书的一个疑问 从龙山黑陶管窥中国人“尚黑”的审美心理 “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评《周易玄机》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环境美学前沿(第3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陈望衡 |
绘者 | |
出版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716705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15-11-01 |
首版时间 | 2015-11-01 |
印刷时间 | 201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94 |
CIP核字 | 2015204783 |
中图分类号 | X1-05 |
丛书名 | |
印张 | 2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湖北 |
长 | 234 |
宽 | 160 |
高 | 21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