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语古音学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李开、顾涛编著的这本《汉语古音学史》将中国古音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前古音学时期、古代古音学时期、现代古音学时期。作者梳理古音学史,强调其内在逻辑。提出“某韵半”概念,区分入声调和入声韵,区分古合韵和古通韵,区分群经用韵的言语形式范畴和古韵分部的语言形式范畴,颇有创见。

内容推荐

李开、顾涛编著的这本《汉语古音学史》以汉语古音学研究实践的历史发展为贯穿,以语音发展史为学理逻辑背景,绎述从宋代吴械至现当代海内外古音学的发展。古代部分注重历史文化新视角的解读,现当代部分多从诸问题,如古韵分部、古音构拟、方音、声调、复声母、介音、主元音、韵尾等入手,传统与新说并重,以叙事法叙述了各家学术成果的本意、他意,为读者提供研读信息和学理启发。本书主要供专业工作者阅读,也可为其他读者提供传统文化精英之一的古音学别样文化大餐。

目录

缀言

第一章 什么是古音和古音学

 一 时间观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空间观在古音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期

 四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及方法

第二章 早期古音学的研究和陈第古音学说

 一 宋以前的古音研究及“叶音”说

 二 古音学的奠基人吴械及其“通转”说

 三 对宋代“叶音”说的评价

 四 陈第关于古音学研究方法的建树

 五 陈第的古声调说

第三章 《音学五书》和顾炎武古音学

 一 顾炎武其人及其学说

 二 《音论》古音原理举要

 三 《诗本音》对文例的揭示

 四 顾炎武古音研究的重要贡献

 五 顾炎武上古声调说

第四章 江永的古韵学说

 一 江永古韵分部的底层——《诗经》韵例的研究及其古韵分部的一般方法

 二 江永古韵分部系统的格局

 三 江永古韵分部中的“数韵同一入”

 四 江永古韵分部的杰出成就

 五 江永的“方音转”

 六 江永上古“四声杂用”说

第五章 段玉裁“五表”和他的古韵学说

 一 段玉裁古韵分部的突破

 二 “本音”和“音转”

 三 《古十七部谐声表》的解读与应用

 四 段玉裁六类十七部的内在音理

 五 段玉裁的“古合韵”说

 六 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第六章 戴震古音学和《声类表》研究法

 一 戴震的古音学著述

 二 祭部独立是戴震古音学的重大特色

 三 真文合并是祭部独立后的逻辑必然

 四 侯幽不分的错误来源

 五 戴震古韵分部中的歌部

 六 《声类表》研究法

 七 戴震的音转说

第七章 孔广森古音学的特色和严可均的修订

 一 孔广森的九阴九阳十八部

 二 由阳声韵冬部看《诗声类》的体例

 三 冬部独立来自文献考古

 四 孔广森否认上古之入声调

 五 严可均对孔广森韵部分合的修订

第八章 王念孙的古音学说和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通训转

 一 王念孙分古韵为二十一部

 二 王念孙古韵分部的创获

 三 王念孙上古声调说

 四 《广雅疏证》创通“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五 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通训转是古音学的应用系统

第九章 钱大昕等人对古声纽的研究

 一 钱大昕上古声纽论的四大贡献和研究方法

 二 “古无舌上音”的基本原理和补充含义

 三 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是“古无舌上音”补充含义之推广

第十章 清代古音学巨星江有诰

 一 江有诰的《音学十书》

 二 江有诰的二十一部及其内在学理

 三 江有诰以《入声表》作检测和修正

 四 质部是否独立:江有诰、王念孙二十一部之比较

 五 江有诰“古有四声”说

第十一章 章 太炎二十三部音准、音转和黄侃“古本音”学说

 一 章 太炎的队部独立及其古韵二十三部

 二 章 太炎“二十三部音准”是古音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

 三 《成均图》音转说

 四 黄侃的“古本音”学说

 五 章 太炎、黄侃上古声调说

第十二章 王力和罗常培、周祖谟的古韵分部

 一 脂微分部跨出了古音学的一个时代

 二 王力从早年二十三部到晚年二十九(三十)部定论

 三 罗常培、周祖谟的三十一部

 四 古韵分部之余波

第十三章 高本汉上古韵部构拟和音理

 一 以韵母说明韵部,腭化和历史音变

 二 主元音变化及其音理

 三 音位间的同化引起的音变

 四 古音中的异质语音音变,裂变说和方音举证

 五 复合音 短元音 韵尾-r

 六 古音构拟中的类推

第十四章 古音构拟和关于古音学的三次大讨论

 一 高本汉以前的西方汉学对汉语的研究

 二 第一次大讨论:关于古音研究材料问题的争辩

 三 第二次大讨论的发端

 四 西门·华德与高本汉从争论走向融通

 五 第三次大讨论及相关问题

第十五章 上古主元音构拟十家说

 一 高本汉、李方桂主元音之争始末

 二 主元音构拟十家两派的主要理论分歧

 三 上古音系拟音的配置方法

第十六章 古音构拟中的介音构拟问题

 一 严学窘上古无介音说

 二 董同龢的介音构拟原则

 三 用线性音系公式演绎介音构拟规则

第十七章 古音构拟和重纽、非重纽问题

 一 重纽的古音溯源

 二 古音构拟与《韵镜》重纽指认

 三 古音构拟与《韵镜》非重纽指认

第十八章 异质语言世界的新开拓:上古方音研究百年

 一 汉语方言研究的古典传统不绝如缕

 二 由历史文献语料考索古方音残留之踪迹

 三 由《切韵》之综合音系上推其古音渊源

 四 关于系统构拟上古方言音系

 五 汉语通语史研究的崛起及其意义

第十九章 民族语言接触视野和汉语古音学

 一 民族语言研究的理论建树

 二 邢公畹由史前文化变迁和原始汉藏语变异说明语言分化

 三 从个别形态同源词的比较到汉藏澳泰语系

 四 编纂法视野中的汉藏缅、苗瑶、侗台语族同源发生证例及其上古音反观

 五 在汉藏语同源背景上看待汉语文化

第二十章 以“中体西用”为研究法的复声母元语言解释系统研究

 一 上古复声母材料收集时期的三大家:林语堂、高本汉、陈独秀对材料的发现及其初步构拟

 二 上古音体系确立时期的复声母研究三大家:董同龢、李方桂、陆志韦对材料的归类及其构拟

第二十一章 境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汉语古音的研究

 一 关于汉语古音的音理、音史和研究方法的探讨

 二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声母研究

 三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上古韵母研究

 四 关于汉语古音中的声调研究

第二十二章 俄籍古音学家雅洪托夫和斯塔罗思金以系统构拟为主的古音学

 一 关于上古语音史的分期及其相关研究理论

 二 关于声母系统的构拟

 三 关于古汉语的中上古韵部、韵母各部分的构拟

第二十三章 新派学者郑张尚芳和潘悟云的古音学研究

 一 郑张尚芳的古音学

 二 潘悟云的古音学的一般原理

附录:古音学十四家韵部分合对照表(含拟音二家)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语古音学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李开//顾涛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76968
开本 16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504
CIP核字 2015151101
中图分类号 H1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