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达·芬奇传
内容
编辑推荐

《达·芬奇传》由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卡罗·卫芥教授撰写的书稿是迄今为止关于莱昂纳多·达芬奇的最权威的传记,也是唯一一本由研究莱昂纳多的意大利专业学者写成的专著。我们可以看到他自己记录的与其同时代的人的交往经历。这是关于莱昂纳多的最“真实”的的记录。

内容推荐

卡罗·卫芥所著的《达·芬奇传》不仅是关于莱昂纳多生平的写照,更是关于一个男人、一位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生平的写照。这本书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选取了莱昂纳多手稿笔记本上他自己随手写上的关于其日常生活的一些注意事项:备忘、地点、日期、人名、书名和阅读材料、实验等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芬奇镇到佛罗伦萨(1452~1482年)

 一、“起名列奥纳多”

 二、公证员世家

 三、母亲卡特里娜

 四、童年记忆

 五、聪慧初具

 六、“在安德烈的画室学徒”

 七、圣告图

 八、“那天的白雪圣母堂”

 九、早期圣母像

 十、吉内薇拉女士

 十一、为韦罗基奥画的天使

 十二、来自美第奇家族的订单

 十三、被控鸡奸罪

 十四、“一个朋友也没有”

 十五、为洛伦佐·德·美第奇效力

 十六、圣哲罗姆和其他圣母像

 十七、《三博士来朝》

 十八、海怪与岩洞

第二章 米兰(1482~1499年)

 一、一把银质里拉琴

 二、致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自荐信

 三、《岩问圣母》

 四、军事和城市规划研究

 五、米兰大教堂的多角圆顶

 六、米兰一帕维亚纪事

 七、致贝内德托·德伊的一封信

 八、写作练习

 九、抱银鼠的女子

 十、斯福尔扎骑马像

 十一、人之身体与大地之躯

 十二、天堂盛宴

 十三、艺术比较论

 十四、与弗朗西斯科·迪·乔治在帕维亚的日子

 十五、“贾科莫来到我身边”

 十六、节日庆典与乡野村夫

 十七、列奥纳多的工作室

 十八、卡特里娜亡故

 十九、动物寓言、图文寓言和隐喻故事

 二十、骑马塑像:梦想的幻灭

 二十一、最后的晚餐

 二十二、列奥纳多的藏书

 二十三、达娜厄

 二十四、罗马的立体古迹

 二十五、美丽的费隆妮叶夫人

 二十六、感恩修院的班德罗

 二十七、预言

 二十八、皮亚琴察主教堂的大门

 二十九、与卢卡·帕西奥利之谊

 三十、为斯福尔扎宫廷效力的最后时光

 三十一、“公爵的权力、财富和自由尽失”

第三章 从威尼斯到佛罗伦萨(1499~1506年)

 一、伊莎贝拉·埃斯特的肖像

 二、在伊松佐河畔

 三、威尼斯

 四、重返佛罗伦萨

 五、“罗马,古老的蒂沃利,哈德良之家”

 六、圣安娜的诞生

 七、纺车边的圣母

 八、切萨雷·波吉亚的军事工程师

 九、“瓦伦提诺公爵何去何从?”

 十、与萨莱的债务

 十一、佛罗伦萨时期的书籍和研究

 十二、东方梦想

 十三、比萨战争

 十四、《安吉亚里之战》

 十五、两箱书籍

 十六、“底图脱落”

 十七、列奥纳多与米开朗琪罗

 十八、“公证员皮耶罗·达·芬奇逝世”

 十九、皮奥恩比诺:城防要塞和绿色阴影

 二十、对几何学的狂热及对鸟类飞行的研究

 二十一、《丽达》

 二十二、丽莎女士

第四章 重返米兰(1506~1513年)

 一、时间与作品

 二、查尔斯·迪·昂布瓦斯的座上宾

 三、叔父弗朗西斯科的遗产

 四、“在皮耶罗·迪·布拉乔·马尔特里的家”

 五、致迪奥达利奥的信

 六、“你好,弗朗西斯科先生”

 七、另一幅《岩间圣母》

 八、伦巴第的新工坊

 九、最后的杰作

 十、论解剖

 十一、瓦普廖达达的河流和漩涡

第五章 从罗马到法国(1513~1519年)

 一、“从米兰出发前往罗马”

 二、罗马的黄昏

 三、大洪水

 四、医生、节食、善会

 五、两位德国工匠

 六、乔孔多夫人

 七、途经佛罗伦萨

 八、最后的归宿:克洛·吕斯

 九、红衣主教的造访

 十、庆典与宫殿

 十一、“等等,汤快凉了”

 十二、遗嘱与逝世

 十三、激烈的遗产之争

附录 关于列奥纳多的古老传记

生平年表

史料与文献

作品缩略名一览表

插图索引

中意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428年5月31目,安东尼记下了次子朱利亚诺的出生信息。没过多久,这孩子便天折了,其信息也就不曾出现在1430年的地籍登记中。好在不久以后,女儿维奥朗特于1432年5月31日诞生,为饱受丧子之痛的夫妇带来些许安慰。1433年的地籍登记显示了安东尼在芬奇镇的房产申报:“我住在芬奇镇一座带有小菜园的房屋里。”在1451年8月15日的地籍登记中,这条记录未变分毫。直到列奥纳多出生前最后一次地籍登记,安东尼才申报了儿子皮耶罗私生子的幼年居所之一:“位于芬奇镇的一所住宅,带有菜园,可为自家供应蔬果。周边邻里分别是皮耶罗·迪·多美尼科、纳尼·迪·芬奇、朱斯托·迪·佩德罗·法布罗、帕皮诺·迪·纳尼·班迪和公证员皮耶罗·迪·帕杰卡。”

继皮耶罗、朱利亚诺、维奥朗特之后,1436年6月14日,安东尼又在祖传公证簿的同一页上写下了小儿子弗朗西斯科的名字,并在1442年的地籍登记中进行了申报。四年后的1446年,安东尼在收入申报中没有提及皮耶罗和弗朗西斯科。当时,皮耶罗已年满二十,弗朗西斯科也已十岁,他俩很可能在佛罗伦萨学习。值得一提的是皮耶罗,他正学习法律,以便将来从事公证员之职(1448年,他的确如愿以偿);这份申报文件也正是经由年轻的皮耶罗之手呈于佛罗伦萨政府的。

相关文献还透露了老安东尼生活的另一桩事件,它很可能与列奥纳多的出生及成长地有关。1449年10月18日的一份私人文献表明:安东尼曾在芬奇附近安吉亚诺镇的一座农舍里打牌,后来被人叫去起草一份关于长期租赁安吉亚诺油坊的契约。这座油坊由公证员托梅代奥尔索·迪·本内德托和弗朗西斯科·迪·雅各布经营,此次打算出租其中的五分之一。参与文献起草的还有佛罗伦萨市政府的两名财税官,他们很可能是负责监督阿尔芭诺山、涅沃莱河谷及翁布罗内河谷地区的官员。这份契约是由安东尼撰写和签署的,他或许因牌局中断而略有不悦,却也不好推辞当地民众请他解决法律事务的请求。毕竟,他出身于公证员世家,父亲是佛罗伦萨僭主国的国家公证员。在父亲的高压管教下,安东尼年轻时虽桀骜不羁,却也学过一些文书的起草,纵然年迈也未曾统统忘却。值得关注的是对安吉亚诺那所农舍的记录:它位于芬奇镇附近山坡的一侧,按照当地人的说法,1452年,列奥纳多就是在那间屋子里出生的。古斯塔夫。乌切利曾留下著名的描述:“如今,关于安吉亚诺,人们只知那儿有一所房子矗立在亚平宁山支脉的半山腰。那条支脉西起皮斯托亚,向东南绵延至瓦尔达诺,山脚有开阔的平原。平原尽头可见险峻的阿普安·阿尔卑斯山脉、和缓的卢凯斯峰和比萨尼峰以及长长一线更为低矮的丘陵。它们从里窝那耸起,穿越卡斯泰里那·马里蒂马和沃特拉诺,随后在圣吉米尼亚诺停下绵延的步伐。那里有数不清的高塔直指云天,不知哪里才是它们的分界线。传说列奥纳多就出生在那里,尽管没有任何文献能够给出确凿证明。”

在芬奇镇居民的记忆中,安吉亚诺的历史充满戾气。那里的城堡原本属于吉伯林派的阿迪马里家族,该家族与芬奇和佛罗伦萨的归尔甫派常年结怨。1318年,安吉亚诺与芬奇缔结了和平条约。1320年,在利波·迪·安吉亚诺的带领下,镇上的居民奋勇反抗佛罗伦萨人的进攻,却在阿尔诺河畔惨败于卡斯特鲁乔.卡斯特拉卡尼的军队。1326年,安吉亚诺再次与芬奇、切雷托和维托里尼结盟。同年底,它的堡垒最终被卷土重来的佛罗伦萨军队彻底摧毁。就这样,安吉亚诺只剩下散落的农舍,成了芬奇镇的附属地。

P5-P6

序言

在相隔500余年的后人眼里,列奥纳多是史上最为杰出的名家之一。事实上,他生前已被比作古代圣贤,就连相貌也透着睿智。有人说他像亚里士多德的化身,也有人说他与毕达哥拉斯、智者赫尔墨斯相似。或许,最好将其比作阿基米德——列奥纳多本人最渴望接近的榜样。与列奥纳多类似,阿基米德亦是通过实践得出理论,且一生追求科学之趣(这一点与盖伦颇为类似)。作为列奥纳多的最后一位仰慕者和资助者,就连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也公开盛赞列奥纳多的诸多成就,向宾客们表示“从没见过这世界上其他任何人比列奥纳多还要聪慧,他不仅是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还是伟大的哲学家”(切利尼也在场,他后来曾反复引用该评价)。

弗朗索瓦一世的赞誉(大约发表于1542年,即列奥纳多去世后的23年),令后人意识到有必要将列奥纳多一生探索历程中最精彩的亮点写成传记。这其中就有人文主义史学家保罗·乔维奥:他是帕维亚大学的青年医学教授马可安东尼·德拉·托雷——列奥纳多解剖学实验合作者——的学生。1540年前后,乔维奥撰写了一篇短小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生平》,该传记直到18世纪末才得以出版。同类作品还有阿诺尼莫·加迪亚诺的传记草稿(此人是列奥纳多的同龄人)。上述两位作者描述的信息被瓦萨里部分采纳,出现在1550年和1568年版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里。此时,列奥纳多的传奇经历在佛罗伦萨几乎已被言之凿凿,在米兰则有其他门徒和仰慕者继续收集关于大师的生平及其作品信息。最为全面的当属洛马佐和阿尔梅尼尼的晚期作品:它们可谓烈焰熄灭前闪现于灰烬之间的最后的火花。当然,直到17世纪初,仍有关于列奥纳多生平的修正信息浮出水面,令人惊讶。这是一批新近发现的印刷版作品。其中,小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曾在16。00年的一本小册子中描述过一只现身于玛利亚·德·美第奇隆重婚宴上的机械狮子。这份重要的文献指出:“该装置的设计理念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为佛罗伦萨国在里昂举办庆典迎接法国国王时所设计的机械狮子十分相似。”

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关于列奥纳多的传记作品大都以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唯一流传于意大利境外的印刷版作品)为蓝本。18世纪初,随着列奥纳多的第一批手稿见诸于世,关于其生平传记的全新概念也应运而生。巴黎是最为活跃的地点。1797年,拿破仑将存于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的列奥纳多手稿作为战利品带回法国。此前,这些文献一如沉睡于地底的宝藏,无人知晓。

关于列奥纳多的研究迎来了热潮,大批史学家、文学家纷纷投身其中:有知名学者穆拉托利、马祖凯利、亚弗,还有波塔里、德拉·瓦莱等《意大利艺苑名人传》新版的研究专家。1651年,《论绘画》第一巴黎版面世。杜弗雷撰写的生平章节采用的颂歌口吻很快遭到抛弃(尽管1766年杜拉兹尼仍大力推崇此种写法),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史料档案,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确定列奥纳多出生及去世日期的文献。以挖掘史料为基础的探索热潮终于使列奥纳多的形象走下神坛,尽管对列奥纳多的神化一直充溢着整个19世纪——尤其是在文学领域,利奥和乌塞耶的作品在法国流传,而梅列日科夫斯基的著名俄文小说则在1900年出版,并被先后译成多国语言,至今仍有再版:那部作品是基于乌切利的详细历史研究(于1872年至1896年间出版),然而乌切利研究的年代范围仅限于1500年以前。至于针对1500年以后事件的描述,梅列日科夫斯基便越来越多地倚靠自身的想象,甚至凭空编出了一本博塔菲奥的日记。在这部虚构的日记中,博塔菲奥描绘了大师在人生旅途上最后几年的日常琐事。如此,一个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英雄形象传承至20世纪,以至于邓楠遮将列奥纳多视作代表人类智慧巅峰的典范,弗洛伊德也尝试深度剖析他沉睡了几百年的潜意识世界。

20世纪末,列奥纳多的形象已被人们固化为那个披着长袍的智者:即使尚在壮年也留着长长的白色胡须,戴一顶富有波西米亚艺术家风情的宽檐软呢帽——1872年矗立于米兰斯卡拉广场的达·芬奇塑像展现的恰恰是这样的形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俄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爱森斯坦仍旧从列奥纳多的形象中汲取元素,用于塑造智慧的英雄形象,同时融入伊凡四世的外貌特征。因此,如今的传记作家若想回归本源.,塑造出突破传统、不夸大其词的列奥纳多的形象,可谓难上加难。由于神话远比现实引人入胜——甚至连写故事的人也这么想,这件原本是理所当然的工作反倒变得不切实际。对此,曾在大银幕上塑造过诸多伟人形象(摩西、米开朗琪罗等)的查尔顿·赫斯顿可谓深有体会。他在自传的卷首写下这样的警句:“任何历史事件都无法与回忆者的叙述重合。”在此,我们或许该引用阿诺尼莫·加迪亚诺的描述,看看他遇见列奥纳多时究竟有何印象:“一表人才、比例和谐、气质优雅、相貌英俊。尽管众人皆着长衫,他却常穿一件齐膝的红色短褂,长及胸口的头发被整齐地束起。”

首先,我们能够确定列奥纳多并没有大胡子。正如路易莎·维尔托瓦新近提出的观点(十分令人信服),列奥纳多即使留有胡须,也是短须——这一习惯一直保持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然而,神话的力量终归是强大的,斯卡拉广场上的雕塑在剧场、影院、电视屏幕等诸多媒介上找到了同盟。难怪比尔·盖茨举全世界专家之力制作的电子程序以列奥纳多的形象呈现——那幅肖像并非都灵版自画像,完全是基于对17世纪时美第奇宫廷文化的臆想之作。乌菲齐美术馆肖像厅里的那幅画布油画后来被多次翻印,成为斯卡拉广场上的雕塑原型。早在1939年,x光片就已表明,那幅作品实为伪作,是在一幅17世纪描绘衣冠不整的抹大拉的画作基础上完成的。  卡罗·卫芥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打破先前的神话。他通过研读当代学者撰写的文献资料,重新审视了列奥纳多勤奋多产的一生,并恰到好处地加入对当时历史、政治、文化环境的描述,用高雅清晰的文字塑造列奥纳多的形象,并适时描述他与家人、友人、资助者、委托者及敌对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该作品的最大亮点可谓内容丰富完善,不仅延续了先锋派传记作家索尔米和卡尔维的风格,更添加了相当数量的细节描写,使得整部作品信息充足、风格独树一帜、引人入胜。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也是一本关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工具书、一部细腻的心理分析佳作、一本值得细细品味、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其中的主题充满了数不胜数且难以名状的矛盾冲突、一种深得评论者欢心的引人苦思冥想的文字、是一部被列奥纳多称之为“文字游戏”的书籍。

卫芥在该作品中表现出极为敏锐的分析眼光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他曾将列奥纳多的手稿一一进行整理。正是由于对手稿文字的了解,卫芥凭借语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优雅,使这部传记作品充满新意。

说起来或许也算巧合,当列奥纳多的手稿还藏于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时,阿莫雷蒂.卡罗就曾凭借对它的第一手了解撰写了关于列奥纳多的传记,这是被克拉克.肯尼斯称为“第一部基于史料撰写的列奥纳多传记”。该作品曾作为前言被录入1804年版的《论绘画》一书。如今,卫芥的《绘画之书》(列奥纳多本人钦定的标题),系据失传原本的抄写本与梵蒂冈图书馆的乌尔比诺拉丁文手抄本1270仿真本编纂而成,且属于佛罗伦萨基恩提出版社列奥纳多系列书目出版计划。也已问世,为其他学者的考据工作提供了相当全面且准确的资料。然而,光有上述两部作品还不够,必得加上这部列奥纳多传记,该系列才算完整:这也算是效仿两个世纪前阿莫雷蒂·卡罗的做法吧。

后记

本书作者卡罗·卫芥(Carlo Vecce,1959~),意大利著名文艺复兴研究专家、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意大利文学教授、巴黎索邦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客座教授。

20世纪90年代起,卫芥开始专注于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的研究,并于1994年成为“芬奇委员会”((20mmissione Vinciana)成员。其研究成果包括:《绘画之书》(基于乌尔比诺拉丁文手抄本1270,1995年)、《阿伦德尔手抄本》(伦敦,大英图书馆,1998年)、《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集》(1992年)、《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记》(1998年,2006年再版)。卫芥曾参与法国卢浮宫“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展”(巴黎,2003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列奥纳多·达·芬奇手稿展”(纽约,2003年)、意大利盎博罗削图书馆“《大西洋手抄本》中的寓言和笑话文稿展”(米兰,2013年)的策展工作。此外,卫芥还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托,组织了“列奥纳多的多重世界”国际研讨会(米兰,2002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传记》首发于1998年,2006年再版,先后有多个语种译本发行,深受学界好评。作者凭借语史学家的严谨和文学家的优雅,在仔细研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人性化的视角审视了列奥纳多的一生。意大利资深芬奇研究专家卡罗·佩德雷蒂称该书“不仅是一部‘传记’,也是一本关于列奥纳多的工具书、一部细腻的心理分析佳作、一本值得细细品味、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卫芥曾亲手整理列奥纳多的手稿,正是由于对手稿文字的了解,卫芥在该书中表现出令人叹服的敏锐眼光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不仅描述了列奥纳多成果丰硕的一生,还恰到好处地加入对当时历史、政治、文化环境的描述,深入解析了他与家人、友人、资助者、委托者及敌对者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内容丰富翔实、文风引人入胜。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传奇人物,其出身之神秘、命途之坎坷、性情之独特、才华之卓著、成果之丰硕,鲜有人可堪比拟。他的仰慕者和资助者之一、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曾公开表示从未见过任何比列奥纳多更为聪慧的人,并盛赞他不仅是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还是伟大的哲学家。然而,纵然拥有过人的才智,列奥纳多亦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之线,1519年5月2日,列奥纳多在法国小镇昂布瓦斯溘然长逝,将大量没来得及整理的手稿和未能完成的作品留给了后人。有意思的是,这些遗物不仅没有因为列奥纳多本人的离世逐渐褪色,反而越来越被后人所关注,并随着时光的流逝闪现出愈发神秘的传奇之光。

中国读者对“达·芬奇”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但就普遍意义而言,国人对列奥纳多较为深入的了解仅仅始于近二三十年,并且历经了从抽象到逐渐具体、从片面到逐渐全面、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起初,列奥纳多往往以“达·芬奇”这一名字出现于各类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之中(读者们甚至并不知晓,“达·芬奇”仅能说明列奥纳多的祖籍是芬奇镇,而不能表明其身份),人们对他的认识,也仅限于“意大利著名画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名画的创作者”等。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意两国文化交流日趋紧密,一系列以列奥纳多为主题的展览、研讨在国内举办,国人因此有更多机会对列奥纳多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对其“身份”的定位也逐渐由单纯的“画家”扩展至“雕塑家”、“音乐家”、“发明家”、“建筑师”、“设计师”。2003年,美国畅销小说《达·芬奇密码》出版并被译介至国内,迅速引发了一股达·芬奇热。该作品以离奇、惊悚、玄奥的情节将列奥纳多塑造成了一位背负着特殊宗教使命的神秘艺术家。随着该书被改变为影视作品,越来越多的人钟情于与列奥纳多相关的种种传闻,甚至将其推演到极致,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神话”。

毫无疑问,列奥纳多·达·芬奇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作为父亲的非婚生子,他从小不曾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尽管如此,他却凭借自身天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好奇心,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佛罗伦萨汲取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精髓,在诸多领域取得卓越成就。除了上文中提及的身份,列奥纳多还拥有多张“名片”:“军事工程师”、“城市规划师”、“解剖学家”、“物理学家”,不胜枚举。此外,列奥纳多的文笔流畅生动,留下了一系列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科研笔记和大量富有哲理的寓言、谜语、笑话等文本,体现出不凡的文学造诣。事实上,从列奥纳多写给米兰大公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自荐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从未将自己定位于单纯的“画家”或“艺术家”,在他看来,各个学科之间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界限,所有人文主义学科的精髓都是相互融会贯通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通才”的普遍特征,而列奥纳多无疑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然而“金无赤金,人无完人”,“通才”并不意味着“完美无缺”。列奥纳多尽管才华横溢,却也是芸芸众生之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具有弱点和缺陷:由于不曾接受系统教育,他养成了用左手反向书写的习惯,字迹难以辨认,且文稿中的语法错误屡见不鲜;由于从小与生母分离,他在家庭生活中屡受排挤,缺乏安全感,并形成了不同于主流的性取向;由于青年时期怀才不遇,生活拮据,他常常纠结于日常琐事,斤斤计较;由于性情散漫,三心二意,他屡次受人之托,却不能忠人之事,许多作品和研究都没能最终完成。

可以看出,列奥纳多的确堪称天才,却不应被刻意神化。我们只有以人性化的视角,将列奥纳多放入一个“人”的维度中加以审视,才能了解他作为普通人所经历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他的伟大之处,才会对人类的智慧和潜能肃然起敬;否则,倘若我们非要硬生生地将这个“人”推上“神坛”,那么他的惊世之才反倒会变成一种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的理所当然。

1519年6月1日,列奥纳多逝世一个月后,其弟子弗朗西斯科·梅尔兹致信列奥纳多的亲属,通报其死讯。在这封信中,梅尔兹说自然界再也无法产生如列奥纳多般伟大的巨人——这并非妄言,而是发自肺腑的沉痛缅怀之语。在人类历史中,如列奥纳多一般的天才人物并不多见。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他集中体现了那一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

与强调一切以神为中心的中世纪相比,文艺复兴时期对于“人”的关注是空前的。人作为上帝的相似,是宇宙之中最具有尊严的生灵。因此,人类有权利也有责任凭借自然赐予的理性去探求关于人类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奥秘。正是在人文主义光辉的沐浴之下,人类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潜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挥,以列奥纳多为代表的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摆脱了先前那种对于权威理论的盲目崇拜,以自然为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最可靠的方式,孜孜不倦地在各个领域探寻真理,逐渐走上了现代科学的研究之路,开启了人类社会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

五百年后,我们对于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介绍和研究不应止于对其天才的赞叹和崇拜,更应探究促成所有这些成果的内在动因,如列奥纳多一般从最大程度上发掘“人”的潜能,推动人类社会继续前行。这或许是在当代继续介绍和研究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2015年,第42届世界博览会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作为世博会期间的文化推广项目之一,意大利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处和上海书店出版社合作引进了卫芥教授的这本专著。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王璇编辑直接促成了该书的译介。由于原著中摘引了大量15—16世纪的古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文献和列奥纳多本人的手稿,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幸得作者本人耐心答疑,加之北京外国语大学王军教授悉心指导,方能较为准确地将上述部分译成汉语。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此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张倩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高如、杨逸、刘尧参与了《参考文献与缩略语详解》和《人名对照表》的翻译和整理工作,另有许多师长和朋友给予我直接和间接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达·芬奇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意大利)卡罗·卫芥
译者 李婧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811827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96
CIP核字 2015246234
中图分类号 K835.465.72
丛书名
印张 3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70
3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2: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