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茗著的《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涵盖了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概述了文化理论,阐述了文化概念的不同含义,语言、符号、广告、艺术、电视等文化载体的交流与表达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文化中存在的权力与平等问题,研究涉及一些重要的文化研究领域,对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不同阶层、种族与年龄的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与视觉表达进行了学术的阐述。
图书 | 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 |
内容 | 编辑推荐 罗小茗著的《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涵盖了文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概述了文化理论,阐述了文化概念的不同含义,语言、符号、广告、艺术、电视等文化载体的交流与表达功能,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文化中存在的权力与平等问题,研究涉及一些重要的文化研究领域,对文化的地理分布与历史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对文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的联系、不同阶层、种族与年龄的亚文化现象、视觉文化与视觉表达进行了学术的阐述。 内容推荐 解析当代文化生产机制,探讨文化研究教学议题。 罗小茗著的《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研究的是:面对现实,文化研究从没有任何知识上或道德上的特权。它所做的,从来都是直面“船票难题”,在美好未来的指引下,和一切因固着于现实而放弃未来的教育体制和其他制度,和固化为心智地形图的知识现实,以及和自身限度的现实——没有人可以真理在握,做近身的格斗。这一近身格斗,既是文化研究教学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积累积极正面的斗争经验,获得理论和现实之间转化的基本能力以及树立更强大的信心的过程。 目录 序言 通向未来的船票:作为通识教育的文化研究 一、“船票”的难题 二、通识教育的地形图 三、以文化研究的方式教育改造社会 第一章 作为问题的当代生活 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 二、自相矛盾的“现代” 三、中国的“现代”态度 第二章 当代生活中的“文化” 一、就是一套生活方式吗? 二、作为武器的“文化” 三、文化研究:敲碎硬壳 第三章 “上大学”:消费还是生产? 一、现代大学的兴起:两手空空的力量 二、变革中的理念:从“新民”到“人力” 三、“一流”之争 四、身份的困惑:“大学生” 第四章 消费之惑 一、“喋喋不休”的商品 二、意义的生产:表征 三、呼唤“消费者” 四、我们生活在“消费社会”吗? 第五章 网络时代的知识生产 一、当技术刺入“现实” 二、你是潜在的技术决定论者吗? 三、编码解码,拼的不仅是智商 四、“利用真理,有所作为” 第六章 谁是“大众” 一、面目不清的“大多数” 二、霍克海默vs.费斯克 三、知识分子和大众 第七章 何谓“市场” 一、“1,2,3,我们都是经济人” 二、一项发明:市场诞生记 三、争夺命名权 第八章 何谓“国家” 一、可爱的国家 二、全球化时代的“跨国国家” 三、一条叫做“中国”的道路 结语 “遥望”的生活感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罗小茗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81339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5-12-01 |
首版时间 | 2015-12-01 |
印刷时间 | 2015-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62 |
CIP核字 | 2015260600 |
中图分类号 | G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29 |
宽 | 149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