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审判(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想必是有人陷害了约瑟夫·K,因为他并没有做什么坏事,一天早上却被捕了。房东古鲁巴赫太太的厨娘每天上午八点都会来给他送早餐,这一天却没有来。这种事还从未发生过。K又等了一会儿,靠在枕头上向外望去,看见住在对面的老太太带着一种对她来说颇不寻常的好奇在观察他。他觉得又气又饿,便按了铃。立刻有人敲门,一个男子走进来,是K在这幢公寓里还从未见过的人。这人瘦瘦的,但很结实,穿着一套合身的黑色西装,就像旅行服一样配有各种皱褶、口袋、扣环、钮扣和一条皮带,因此尽管不清楚这衣服有何用途,看起来却格外实用。“你是谁?”K问,随即在床上半坐起来。那男子却不理会这句问话,仿佛别人理应接受他的出现,只说:“你按铃了吗?”“安娜应该给我送早餐来。”K说。他随即聚精会神地打量起那人来,想弄清楚这男子到底是谁。但那人没有让他打量太久,便转身朝门口走去,把门打开了一点,对显然就站在门后的某个人说:“他想要安娜把他的早餐送来。”隔壁房间里响起一阵轻笑,从声音听不出来有几个人。尽管这个陌生男子不可能从这阵笑声中得知什么他先前不知道的事,此刻却还是用通报的语气向K说:“这办不到。”“这倒是件新鲜事,”K说着,从床上跳下来,迅速穿上长裤,“我倒要看看是什么人在隔壁房间里,看看古鲁巴赫太太对于这番打扰要怎么向我解释。”虽然他立刻想到他其实无须把这番话大声说出来,这样做几乎等于承认这个陌生人有权监视自己,但此刻这显得并不重要。无论如何,这个陌生人却是这样理解的,因为他说:“你不觉得留在这儿比较好吗?”“我不想留在这里,而在你没有做自我介绍之前,我也不想跟你说话。”“我是好意。”陌生人说,并主动把门打开。

K走进隔壁房间,不自觉放慢脚步,乍看之下,隔壁房间里就跟前一天晚上几乎一模一样。那是古鲁巴赫太太的客厅,在这个摆满家具、地毯、瓷器和相片的房间里,今天或许比平常多了一点空间,但不是一眼就看得出来,而最主要的改变在于有一个男子在场,这更非一眼就看得出来。他坐在敞开的窗户旁,拿着一本书,此时把目光从书上抬起来。“你应该待在你的房间里!法兰兹难道没跟你说吗?”“你们究竟有什么事?”K说着,看看刚认识的这个人,又看看还站在门里、被唤做法兰兹的那人,再把目光移回来。从敞开的窗户又能瞥见那个老太太,她带着老人特有的好奇走向这个房间对面的窗户,好继续观察这一切。“我可要去跟古鲁巴赫太太——”K说,他做了个动作,仿佛想要挣脱那两名男子,但他们站得离他很远。他想继续往前走。

“不,”窗边那人说,他把书扔在一张小桌子上,站了起来,“你不准走开,你被捕了。”“看来是如此,”K说,接着问道,“可是为什么呢?”“我们没有奉命来告诉你为什么。回你的房间去等着。反正司法程序已经展开,在适当的时候你就会知道一切。我这么和气地劝你其实超出了我的任务范围。而我希望除了法兰兹以外没有别人听到,他自己就违反了所有的规定而对你很友善。由我们来看守你算你运气好,如果你继续拥有这样的好运,那你就大可以放心了。”K想要坐下来,却发现在整个房间里,除了窗边那张椅子之外无处可坐。“你将会明白他说的全是真的。”法兰兹说,同时跟另外那人一起朝他走过来。另外那人比K高出许多,好几次拍他的肩膀。两人打量K的睡衣,说他现在得穿一件差得多的衣服,不过他们会替他保管这件睡衣和其他衣物,如果他的官司有好的结果,就会再还给他。“把东西交给我们要比送进保管处来得好,”他们说,“因为在保管处常常发生侵占事件,而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卖掉,不管相关的司法程序结束了没有。再说,这一类的官司不知道要拖多久!尤其是在最近。(P003-005)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无法比卡夫卡的《审判》写得更深入了:他为一个极无诗意的世界创造了极有诗意的意象。——米兰·昆德拉

后记

《审判》手稿版后记

麦尔坎·帕斯里

一九一四年八月,在解除婚约之后不久,卡夫卡开始写作《审判》这本小说。他在八月十五日写道:“如今我不像两年前那样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但我毕竟还是找到了一种意义,我规律、空洞、疯狂的单身汉生活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在头两个月里,他写出了足足两百页的手稿,但写作随即停滞;等到一九一五年元月底,卡夫卡终于将这部未完成的小说搁置,比之前他只多写了不到一百页。

这部作品中,唯一让作者认为值得出版的是所谓的“守门人故事”,或是“传说”,出自“大教堂”那一章。这个故事给了他特别的“满足感与幸福感”,他曾以“在法律之前”为题,于他仍在世时多次发表。对于《审判》这部小说的主干,他则一点也不满意。“保存这种‘即便’在艺术上都失败了的作品有何意义?”他在一九一八年初写给朋友马克斯·布罗德的信里这样说,布罗德之前请求卡夫卡把手稿给他。幸好布罗德的看法不同;在一九二一年的一篇文章里,布罗德称《审判》为卡夫卡最伟大的作品。

布罗德于一九二五年出版了这本小说,作为卡夫卡遗稿中第一本出版的作品,他让这本小说看起来像是已经完成的作品,未收入明显尚未完成的篇章,而这也不难理解。虽然布罗德在后来发行的版本中逐渐又收录了这些文字,但各国文字的译本仍然是依照第一个版本,在这个版本中避开了“所有彰显出残稿性质的部分”(语出布罗德第二个版本的后记),这些译本在二十世纪三十和四十年代让这本小说成为举世知名的作品。

卡夫卡写作这本小说的方式对他来说非属典型。本来,从一九一二年起,他就习惯在没有事先加以计划的情况下,从一个明确的场景开始,严格地“以直线方式”发展他的故事,让故事的主要情节最后一步一步地自行决定。然而,在写作篇幅较长的作品时,这种创作方式就会有离题的危险:例如,在写作创作时间更早的《失踪者》(Der Verschollene)时,卡夫卡就曾抱怨,说那部小说“向四处奔散”。就《审判》而言,他在写下开头一章的同时也写下了结尾那一章;这一次,已经确定的终点应该要让故事能笔直地通往终点。可是,在主角被捕和遭到处决之间的故事中,卡夫卡也没有真正“以直线方式”来发展,而是把一连串的个别篇章或这些篇章的开头连接在一起,作为约瑟夫·K饱受折磨的那一年当中所经过的种种阶段,而且这连接往往相当松散。而这些篇章的写作顺序也未必符合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反地,卡夫卡写这本小说时一再从不同的地方切入,有时把已经起了头的这一章继续往下写,有时则把另一章继续往下写,有时又另起一章,乃至于他手中始终同时有好几条线在进行,而他试图交替地把它们继续发展下去。基本上,他似乎决定采用一种“部分建构的方式”,如同他后来在短篇故事《万里长城建造时》中所述的那样。最终,在小说的每一章里,他按照自己发展文本的惯用原则,采用那种向前摸索、即兴式的发展方式。

这部小说是写在十册四开本的簿子里,卡夫卡有时也把这些簿子用来写作其他故事或写日记。从这些簿子里,他再把这本小说散记在各处的部分挑出来,分成个别的篇章,收集成手稿。为了保存这叠文稿,他用了两个不同的办法,把已经完成的篇章和尚未结束的篇章分别保存。根据作者将手稿分开的这种方式,本书中将构成《审判》的文本分成两部分:“章”和“残稿”(关于在这两个部分里,各章的先后顺序,请参考一九九。年发行之校勘版中《审判》一书的参考资料)。

本书中保留了作者手稿在某种程度上的非正式性质,没有试图把手稿文字修得更干净平顺,这是此一版本与布罗德发行之版本最明显的差异,布罗德发行的版本从一九三五年起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让标点、拼写和句法结构符合一般使用德文的习惯”(二版后记)。

最后,特别值得提出来的是两处不恰当的校正,在此一版本中已经取消。第一处是关于约瑟夫-K前往行刑地的途中。那两位押解他的先生此刻容许他来决定行走的方向,而他根据在他们前方那位小姐所走的方向来决定。不是因为他想要赶上她,也不是因为他想尽可能久地看着她,而只是为了不要忘记她所意味的提醒。

“‘现在我唯一能做的,’他对自己说,而他和另外那三人的规律步伐证实了他的想法,‘现在我唯一能做的,是直到最后都保持冷静分析的理智。’”

布罗德在此处把“三人”改成了“两人”,这一改意义重大,因为这减少了布斯特娜小姐在此一重要段落对约瑟夫·K的意义。第二处是关于“在大教堂”那一章里提到的一个时间,在该处卡夫卡写道:

“K准时抵达,他进来的时候钟正敲响十一下,那个意大利人却还不见踪影。”

在此处,布罗德把“十一”改成了“十”,显然又是以为作者写错了。然而,这一改又错看了那种神秘的“时间滑动”,在这一章里,一如在“初审”那一章里一样,这种“时间滑动”暗示着从公领域到私领域之间的过渡。但是按照约瑟夫·K“个人的时间计算”那时是十点:他在大教堂里消磨了一个小时之后,他自己的表才指到十一点(在小说中,叙述者明白地这样告诉我们)。这是个在卡夫卡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主题,不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在他的生活文献中。例如,他在一篇短文《一则短评》(Ein Kommentar)中(参见《(那对夫妇)和出自遗稿之其他文章》该册)写道:

“当我比较一座钟塔和我的表,我看出时间比我所以为的要晚得多……”  他曾在日记里写道:

“时钟之间互不一致,内在的时钟以一种魔鬼般或恶魔般或至少是非人的方式向前飞奔,外在的时钟以平常的步伐缓缓前进。”

就在卡夫卡写作“在大教堂”那一章时,他在下面这段写于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四日的日记里,以令人惊讶的方式解释了“个人的时钟时间”的字面意思:

“我想过一种幻想的生活,只顾及我的写作,对此我不做任何退让,她(菲莉丝.包尔)想过一般的生活,不为所动地抗拒我所有无言的央求,她想要舒适的住宅,她的兴趣在于工厂、丰盛的食物、夜里十一点就寝、有暖气的房间,把我从四分之一年前就快了一又二分之一小时的表调到实际的时间。”

目录

逮捕

和古鲁巴赫太太及布斯特娜小姐的谈话

初审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事处

打手

叔叔/蕾妮

律师/厂主/画家

商人布罗克/解聘律师

在大教堂

结局

残稿

 布斯特娜小姐的女友

 检察官

 去找艾尔莎

 与副行长对抗

 那栋屋子

 搭车去看母亲

附录

 《审判》波兰文版跋/布鲁诺·舒兹

 《审判》手稿版后记/麦尔坎·帕斯里

导读

 落后于时间/赵晓力

法兰兹·卡夫卡年表

内容推荐

由姬健梅所翻译的《审判(精)》一书是奥地利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却从此陷入无休无止的官司之中。他寻求各种帮助,但所有试图“帮助”他的人,不是将他引向自由,而是为了控制他教他顺从。最终,在一个黑夜里他被带走,并秘密处死……

编辑推荐

《审判(精)》一书是奥地利作者卡夫卡最为著名的作品,在欧洲以及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米兰·昆德拉说,我们无法比卡夫卡的《审判》写得更深入了,他为一个极无诗意的世界创造了极有诗意的意象。

首次涵盖卡夫卡未完成遗稿:与市面上的版本不同的是,本书首次将卡夫卡未完成的多篇遗稿,翻译成中文出版,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卡夫卡被誉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在全世界有众多卡夫卡迷。

封面清新阳光:市面上的版本,多为阴郁灰暗的封面,本书特别设计了清新的人物插画,以及阳光的欧式建筑和风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审判(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卡夫卡
译者 姬健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267943
开本 32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548
CIP核字 2016009761
中图分类号 D9-5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9
158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