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南地北厦大人
内容
编辑推荐

建校九十多年来,厦大校友用自己的勤奋与智慧,将“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深深地镌刻在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史册上。如今他们虽已遍布世界各地,但无论何时何地,厦大都是他们一生难以割舍的情结。詹心丽主编的这本《天南地北厦大人》为厦门大学校友总会“天南地北厦大人”专栏文章的结集出版,全书共30余篇文章,集中介绍了厦门大学的代表性校友。

内容推荐

詹心丽主编的这本《天南地北厦大人》的主体部分收录的文章,皆为当时刊登在《厦门大学报》上的原文。全书共有三十五篇,记录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优秀校友的独特风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汇聚于厦大这个知识圣殿,邀游学海,孜孜以求,战火摧毁不了他们求知的决心,贫困磨灭不了他们上进的信心,母校淳朴亲切的关怀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力量。而后他们走遍天南地北,或大刀阔斧成为金融名商,或一展所长化身行业领头羊,或倾尽一生桃李天下,或走遍基层身系万家……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厦大校训的执着践行者。他们用一言一行真正做到“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

目录

菲华儒商邵建寅

周咏棠:知无央,爱无疆

周纯端:一片冰心在玉壶

陈一坚:忆往昔航空救国梦,论今朝厦大校友情

肖培根:六十余载绿药情

叶雪音:献了青春献此生

陈汉涛:岁月成就精彩人生

张永青:用厦大人的品质书写创业传奇

王少华:勤业奋进善持家,玉壶冰心寄慈善

“7701”——永不褪色的“番号”

朱守道:艺海求真谛,翰墨抒豪情

朱德贞:淡定从容才是真

苏新专:100%的疟疾科学家

王灵岚:厦大人的担当

黄辉:坚毅成就梦想

徐一帆:数绘社稷乾坤,文写统计人生

李小加:行路艰难,初心未改

孙小荔:执着创业坚守良心,母校精神激励前进

郑列列:从“蓝色戎装”到“绿色建筑”的华丽转身

吴新春:真心付出,援疆无悔

刘奇凡:学成回家乡,黔途变通途

谢毅:顺其自然的科研“哲学”

于小央:极致平凡的重复创造极致非凡的辉煌

陈光昶:不忘校训严律己,廉心审判二十年

曾凤飞:“金顶”凤凰,飞自南强

我与医学院同起跑——访首届厦大医学院校友

卢瑷珊:中泰“民间大使”——华教是毕生事业

吕炳车:自强不息天酬勤,止于至善报春晖

叶楠:支教路上的追梦者

岳拓:缘结南强学,情倾汉语推广

康冰:梦想会让命运开出花

吴琼:定向生的责任与担当

许剑辉:“村官”里的“发明家”

刘东莱:用笔讲述新疆动人的故事

林凯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最近几年的校庆典礼上,少不了邵建寅的身影——每年校庆时节,这位耄耋老人总是不远万里从菲律宾飞回厦门,一则为给父母扫墓,克尽孝道;二则为参加母校校庆,饮水怀源。

温文儒雅的邵建寅在校庆典礼的致辞中,总是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勉励年轻学生并深情寄语母校。其中,厦大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85周年校庆时,代表海外校友的致辞——“85年来,厦门大学已栽培了无数的青年才俊,但难能可贵的是厦大校友不管如何举足轻重,名扬四海,大家还是一样能尊师爱校,恪守校训,紧抓中华文化之根,不负母校和恩师的化育之功。”这是邵建寅的心里话,也是他对母校情感的真实写照。

萨本栋言行影响一生

1943年,17岁的邵建寅以保送资格经复试进人厦大,就读于机电工程系。就是在那里,他遇到了让其感念一生并影响其一生-的萨本栋校长。

当时,萨本栋除了主持校政外,还要在机电工程系讲授包括微积分等在内的5门功课,“萨校长讲课前后呼应,结构紧凑”,至今,邵建寅仍记得张存浩学长(后成为中科院院士)对萨本栋讲课的一句贴切的评价,“犹如一首交响曲,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并层层引人入胜。”

邵建寅进校时几乎身无分文,在厦大却没被饿着,这得益于萨本栋带领的学校为学生们提供的免费饭,“早上是糙米粥,佐以黄豆二两,中午和晚上是糙米饭,青菜豆腐就把我们养活了。”但学校经费不足,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经常要“缩衣节食”——萨校长只领35%的薪水,而教授们也只领原薪水的60%。

1944年的一天,厦大校区多处被日机轰炸扫射,萨本栋是现身视察同安堂(注:时为学生宿舍)损失的第一人。而邵建寅当时就住在此,事后,邵建寅在自己床上捡到几块足以致命的炸弹碎片。“萨校长往往是敌机袭击长汀时,最先站在防空洞口,指挥员工进洞避难,又是最后进洞的人。”

就这样,战火岁月中的厦大时光,不仅没有给邵建寅留下任何阴影,反倒在其心中“投”入了一笔让其受用一生的精神财富。69年后,当回忆这段往事时,86岁的邵建寅说:“萨本栋校长的其言其行及学校员工在长汀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我后来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

不领薪俸的义务校长

邵建寅一直被外人认为是个勇者——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毅然将其放下,选择回归日渐式微的华文教育。因此,便有了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事业卓著的实业家,但同时也是一位热心教育的教育家。”

1947年,邵建寅毕业后留校任教。两年后,南渡菲律宾,在圣多玛尔大学获数学硕士学位。20世纪50年代,他在当地华文学校教书,后来转而经营工商,“机遇加智慧”,让邵建寅的事业风生水起,鼎盛时期,其实业涉及菲律宾椰业、布业、钢铁业、石矿业、土地开发、房屋建筑等诸多领域。

但命运似乎注定了邵建寅与华文教育有解不开的缘。1976年开始,菲律宾对华校实行全面菲化,华文教育日渐式微,菲华社会出现了放弃华文的消极倾向。1989年6月,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学校——中正学院董事会礼邀他出任中正学院院长,以期挽狂澜于既倒。

一边是如日中天的事业,一边是日渐式微的华文教育,何去何从?经过周详考虑,已离开华文教育33年的邵建寅毅然把庞大的事业暂搁一旁,正式出任中正学院院长。熟悉他的一位朋友说,那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教育永远是其割舍不掉的情怀。

在中正的五年,邵建寅以企业管理方式管理着学校,兢兢业业,尽心竭力。至今仍然被外人称道的是,邵建寅在中正的五年,不领取学校一分薪俸。学院董事会将他五年的薪俸积蓄下来,最终,他把这笔钱以中正学院名义捐赠于复兴华文教育的各种用途上,成为菲华校史上罕有的义务校长之一。

1994年,在他离开中正学院时,该院已成为一家拥有550名教职工、7160多名学生,含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和研究所等在内的综合学院,成为菲律宾最大的华文学校。

理科出身却满腹经纶

出身理科的邵建寅博古通今、满腹经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温文儒雅的工学学士和数学硕士,“颠覆”了人们心目中的理科生形象。

这与邵建寅的书香门第的家庭出身不无关系。邵建寅祖籍厦门鼓浪屿,一家两代出了9位教授和10位校长。他的祖父是位传教士,其父邵庆元先生于1921至1926年任职于厦大,不仅担任厦大出纳簿记课主任兼林文庆校长秘书,同时兼任文学院国学讲师。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邵建寅从小小年纪便开始接触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邵建寅回忆说,自己从小看书比较杂,看得懂的、看不懂的都看。对于那些自己不理解的,第一遍不懂没关系,接着看,到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慢慢就融会贯通了。

再后来,这种兴趣便慢慢变成了习惯。正是这样爱读书、读杂书的习惯,让邵建寅拥有了广博的知识和文理交叉的视野。时至今日,邵建寅仍坚持每天读书至少两个小时。只是受限于视力问题,酷爱读书的他不得不一再缩短自己的阅读时间。

P2-4

序言

一所大学要成为一所卓越的大学,毫无疑问,她必定是数代甚至数十代人奋斗的结果,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条件或要素的集成。在这迈向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哪些是最根本的要素?专门研究大学发展史或高等教育史的学者普遍认为,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众多爱校的校友是建构一流大学的三大基石。

确实,在现实中人们对一所大学是否卓越的评价,理念、教师和校友都是最重要标准。就校友而言,一所大学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其毕业生,即大学校友的素质上。一所大学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贡献大小或成就多少,主要是通过这所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对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或成绩来衡量的。所以,社会主要是通过至一所大学校友在社会上的表现或贡献来评价或衡量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或质量的高低。

社会通常还通过一所学校的校友来观察一所学校校风。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都形成自己的校风。而社会对一所学校校风差异的评价,主要经由各校毕业生或校友在各自工作岗位的工作表现、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日常言行举止的风格等等而得出一所学校校风的印象。因此,每当社会上在赞美一所学校的校风很好时,它实际上是千万人对这所学校无数校友的观察与接触后得出的结论。反之亦然。

社会对一所学校最好的赞誉之一,莫过于认为这所学校是一所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的学校。而一所学校是否有爱心、有责任、有担当从何体现?最根本的体现还是看她的校友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是如何去感悟爱心、责任和担当的。乃至于,世界上著名的大学或高等教育评价机构,通常都把一所高校的校友在社会慈善榜上的排名,把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度,包括对母校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作为评价一所高校排名前后的重要指标。

厦门大学是世界上很少的一所将创办人尊称为“校主”的大学。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厦大人,以至于后来人将他尊称为“校主”。这朴素的二字饱含着厦大人对陈嘉庚的崇敬,同时也昭示着厦大是一所传统与文化特别鲜明的大学。这传统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就是厦大的校友文化。

厦门大学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三十多万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离开母校之后成为校友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一份宝贵的贡献。众多人成为各自领域的栋梁之材。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厦大的校友对母校有一份特别深厚的情怀,他们不论走到哪里,也不论从事哪一行干的哪一业,但共同的一点是都时刻在关注母校的发展和进步,并尽自己的所能去支持和帮助母校的发展和进步。厦大的校友以自己的勤勉奉献为母校增光添彩赢得声誉,厦大的校友以自己的感恩情怀回馈母校反哺母校。说校友是厦大发展的基石那是一点不为过的。

近年来,《厦门大学报》开辟了《天南地北厦大人》这一专栏,登载介绍厦大校友的工作、生活情况,讲述他(她)们平凡但又感人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这些故事发表之后,受到众多师生与校友的好评。因此,在母校建校95周年之际,学校宣传部和校友总会秘书处精选了其中的35个故事汇编成册,结成《天南地北厦大人》一书。书中的校友年长的已90多岁高龄,年幼的还不到30岁,工作与生活有在国内、有在海外,职业更是五彩缤纷各不相同。虽有如此之多的不同,但你细细品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不同之中有相同,这相同的就是厦大人血脉相传、绵绵不断的爱国爱校的情怀。我相信,天南地北的厦大人,炽热滚烫的厦大情,是母校发展最给力的宝贵财富,她必将是学校朝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动力!

谨为序。

(序者为厦门大学校长、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理事长)

后记

95年风雨岁月,铸就了厦门大学这所富有南国温润气韵的著名学府,它以其宽广开放的胸怀迎接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又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由“南方之强”走出的优秀学子,裹挟着厦大精神,在天南地北继续发光发热,他们是厦大的永恒骄傲,是众多新一代在校学子的鲜活榜样。我们能否开辟一种新的途径,来再现厦大毕业优秀学子的先进事例;提供一处新的平台,来抒发校友对母校的情怀;搭建一座新的桥梁,使校友与母校、与年轻后生再续前缘,以此激励年轻学子奋发图强,让厦大的明天更加美好?“天南地北厦大人”这个专栏,就是在这些最朴素念头的激发下创建起来的。恰逢厦大95周年华诞,遂萌生了将当初在《厦门大学报》上发表的这些文章汇编成册的想法。

此次主体部分收录的文章,皆为当时刊登在《厦门大学报》上的原文,校友职务等信息如有变动以该篇文章注脚为准。全书共有三十五篇,记录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优秀校友的独特风采。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汇聚于厦大这个知识圣殿,邀游学海,孜孜以求,战火摧毁不了他们求知的决心,贫困磨灭不了他们上进的信心,母校淳朴亲切的关怀给他们自强不息的力量。而后他们走遍天南地北,或大刀阔斧成为金融名商,或一展所长化身行业领头羊,或倾尽一生桃李天下,或走遍基层身系万家……尽管他们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厦大校训的执着践行者。他们用一言一行真正做到“致吾知于无央”、“充吾爱于无疆”。

本书能如期付梓出版,要感谢学校领导,是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强大的支持,推动了书籍编辑工作的有序开展。

感谢各界校友的热心支持,特别感谢1944级机电工程系沈咏仁校友的夫人殷凤娟女士,慷慨捐资本书的出版费用。

感谢承担大量具体工作的厦大党委宣传部、校友总会秘书处、厦大出版社的同仁们,他们多次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商议书籍内容,认真校对每一篇文章,是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本书如此迅速地与读者见面。

《天南地北厦大人》记录了一群厦大人的故事。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经历践行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的厦大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还有更多厦大人的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属于厦大人的精彩还在继续!

本书编委会

2016年3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南地北厦大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詹心丽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60037
开本 32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2016059765
中图分类号 K820.7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10
142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