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
内容
试读章节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我们修道次第——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下士道的目的,就是不堕落三恶道。一旦堕落到三恶道,就不容易听到佛法了。所以只有修好下士道,生生世世才能够有暇满的人身来听闻佛法。修中士道的目的,是因为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一直随着业力在轮回,不能自主。如果修好了中士道,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在生死中获得自在。修上士道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为了利益一切有情,为利众生愿成佛,然后来修行。所以三士道各有不同,一个是为了不堕恶道,一个是为了于生死中得自在,一个是为了利益有情,修道成佛。

一 天人的痛苦

六道——三恶道、三善道。恶道的众生很苦。三善道——天、人、阿修罗。为什么说天人也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呢?天人会有哪些痛苦,会有哪些问题?大家请翻开《广论》,看第168页最后一段,一直到第169页的倒数第2行,大家念一下。

“思惟天苦分二:欲天三苦。上二界粗重苦。今初

“初死堕苦中有二。死殁苦者,如云:‘诸天趣乐虽极大,然其死苦大于彼,如是思已诸智者,莫爱有尽天趣乐。’谓较昔受天欲生乐,将临殁时,五死相现,所起痛苦,极重于彼。五死相者,即如彼云:‘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萎,衣服垢染身出汗,是于先时所不出。天趣报死五死相,起于住天界诸天,等同地上诸人中,传报当死诸死相。’堕下处苦者,如云:‘从天世间死殁已,设若全无少余善,彼无自在往旁生,饿鬼地狱随一处。’悚慄苦者,谓由有成就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天子生时,诸薄福天子,见已惶怖,由此因缘受大忧苦。斫裂杀害苦者,谓天与非天斗争之时,受断支节、破裂其身、及杀害苦。若断其头,即便殒殁,伤身断节,续还如故。驱摈者,谓诸具足强力诸天,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又如《资粮论》云:‘所有受欲天,彼亦无乐心,遭欲贪炽然,内火而烧煮。若诸心散乱,彼岂有安乐,非于无散心,刹那能自在。散逸扰乱性,终不能寂灭,等同有薪火,遍受大风吹。’又云:‘如病愈未久,食所不宜食。’

“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于死于住悉无自在,故彼亦由粗重为苦。又如《资粮论》云:‘色无色诸天,超越于苦苦,以定乐为性,住劫不倾动。然非毕竟脱,从彼仍当堕,似已得超越,恶趣苦暴流,虽励不久住,等同空飞鸟,如童力射箭,堕落为边际。如久然诸灯,刹那刹那坏,诸行变坏苦,仍当极侵恼。’

“如是思惟五趣六趣,总别诸苦,厌患生死意欲出离,便当观察其因,念云如是生死以何为因。”

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这三界诸天都有种种的痛苦。天人在欲界天中有五衰:“身色变为不可爱,不乐本座华鬘(mán)萎,衣服垢染身出汗。”这是欲界天的有情,在死亡的时候,有这样五个特点。这里的第三个特点“华鬘萎”,在其他经论里是排在第一位的。“华鬘”就是天人戴的帽子,这种帽子是用花做的,这种花不是人间的花,而是非常庄严的。“花鬘萎”就是说当天人要死亡的时候,这些花就会凋谢,天人看到自己戴的帽子上的花不新鲜了,枯萎了,就知道自己的寿命差不多了。

第二个是“衣裳垢腻”,我们这里写的是“衣服垢染”,这在一般的经论里也是第二个特点。天人穿的衣服不像人间的衣服穿了需要洗,天人的衣服永远不沾染尘埃,不会脏。当天人业报尽的时候,快要死的时候,他就会出现诸如衣服肮脏、衣服垢染的现象,这是第二衰。

第三个就是“身出汗”,在一般的经论里说的是“两腋出汗”“腋下出汗”,他平时是不会像我们人一样,天天身上会冒汗的,天人不出汗,他一出汗就说明要死了。

第四个是“身体臭秽”,在这里是“身色变为不可爱”。当天人要死的时候,身上就有很不好的气味。这种臭味出来了,就说明他要死了。

第五个是“不乐本座”。本来天人天天都是在禅定中的,忽然有一天他就坐不住了,入不了定了,这就说明要死了。这些是六欲天的有情,欲界天的有情,天人的五衰。

色界天的有情,“色及无色上界诸天,虽无此诸苦,然烦恼随逐,有诸障碍”。色界天有四禅,初禅天有火灾,二禅天有水灾,三禅天有风灾。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这些都是灾难,各种各样的灾难。火烧初禅就是说,在色界初禅天中,天人寿命将尽的时候,自己内在有无明、烦恼的火,这火不同于世间的火,慢慢就把自己烧死了。到二禅天的时候,就是发大水;三禅天的时候,就是风吹。这些都是天人的一些灾难,使天人也不得自在,有种种的痛苦。

这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天人也不是我们的皈依处,天人也不是究竟处,天人也一样会死,也一样会有种种的苦恼,总之是不究竟的。这样我们对天人才不会有一种向往之心。日常生活中,对于天上的有情,我们总是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个世界比较近,因此比较有兴趣去了解。实际上,天上的众生只是造的善业比我们人要多,但他们要听到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世间的一种禅定的状态中。人道的众生——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听到佛法,听到佛法的人也是很少数的——听到佛法之后,能够很认真地去实践,就更加不容易。如果不能很认真地去实践,那是因为对生命的状态,对轮回的痛苦认识不清。P127-135

目录

第1章 觉悟之道

第2章 真正的皈依

第3章 念死门中勤修皈依

第4章 用智慧心观照无常

第5章 调伏烦恼寻找本心

序言

我们的人生恰似一段旅程,或短或长,有快有慢;每个人的路数也都不一样,时空不一,风光不同。

但是,所有旅程都有关键的一个因素——方向。

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是迷惑的众生,我们所要完成的是内心的觉悟,从无明中醒过来,看破这场痛苦而迷幻的人生大梦,洞察每一段苦难的人生旅程,认识它,了解它,从中解脱。凡夫很难做到这一点,由于习性的缘故,通常只能随着岁月之流、业力之流,漫无目的地跋涉,下滑;圣者可以通过慈悲和智慧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帮助更多的人走上觉悟的人生之路。

这是对修行之路的一个比喻、一个说法。

觉是觉醒,悟是领悟,道就是方法。

这个次第常常被解读为教理行果。我们需要明理,需要文字,需要教法,需要过来人的讲说,需要认真听闻和领纳。先做一个明理的人,懂得了道理,就知道哪个是人生正确的方向,哪个是错误的方向。静下心来,仔细地盘点自己过往路途的闪失,思考未来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要抵达哪里。

明理之后,我们要去行持,去落实,一步一步地,在每一个当下用心、用功,持之以恒,不屈不挠。

佛法究其根本还是心路历程,是人内心的道路,所有的觉悟都是内心的觉悟,是内心世界的事情,而不是外在的。通过学习来改变错误的思维模式,获得正确的思维方式,并最终领悟佛陀为我们开示出的苦、空、无常和无我。

人生,不管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总是要在路上,或者继续迷惑,或者觉悟,这取决于我们的起心动念,取决于我们用功的程度,取决于我们领悟的程度。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是可以觉悟的,告诉我们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有多少众生,就有多少法门。

但是,方向只有两个,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

内容推荐

学诚编著的《一切都还没有注定》是一本集心灵疗愈漫画与佛学经典开示语录于一体的修行之书。书中从工作、生活、情感、理想等多方面,向信众开示如何在无常人生的修行道路上,做到从迷惑到清醒、从愚昧变智慧、弃烦恼寻本心的觉悟。帮助身心俱疲的大众斩断烦恼,脱离苦难,回归宁静;指引努力奋斗的青年释放智慧,主导命运,获得福报。

编辑推荐

学诚编著的《一切都还没有注定》是中国传统国学大师学诚先生面向大众讲授在节奏匆匆的时代,如何妥善处理好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如何做好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道路中遇到的困境,通过有效的努力,迸发出心灵深处的正能量,以保持宁静、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灵状态与人生态度的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切都还没有注定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学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808566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6040147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6: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