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郁达夫小说经典(珍藏版)/中国现代名家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郁达夫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是文化转型时代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介于新旧文化之间的文化典型。他的旧体诗蕴含着传统的文人情怀,他的小说因为大胆率真、独树一帜的文风征服了无数青年读者的心.而他的游记散文更是优美得让人陶醉,以至有人评价他的游记散文创作在同时代作家中无人能出其右。

《郁达夫小说经典(珍藏版)》选收了郁达夫先生最经典的短篇小说8篇,中篇小说2篇。

为了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小说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内容推荐

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的形成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漂泊挣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作中,他既书写了那个时代个体的情欲纠葛,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同时还表达了一个异国游子对家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抒情性风格饱含着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以及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叙传风格,大大拓展了现代小说的样式和表现力。

《郁达夫小说经典(珍藏版)》选取郁达夫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力求全面展示郁达夫三个创作时期不同的思想追求和艺术风格。赏析和评介相结合,既有文本细读,也有理论阐释,努力做到雅俗共赏。

目录

导论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秋柳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过去

迟桂花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郁达夫年表(1896-1945)

试读章节

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

他觉得学校里的教科书,味同嚼蜡,毫无半点生趣。天气清朗的时候,他每捧了一本爱读的文学书,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贪那孤寂的深味去。在万籁俱寂的瞬间,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虫鱼,看看白云碧落,便觉得自家是一个孤高傲世的贤人,一个超然独立的隐者。有时在山中遇着一个农夫,他便把自己当作了Zaratustra,把Zaratustra所说的话,也在心里对那农夫讲了。他的Megalomania也同他的Hypochondria成了正比例,一天一天的增加起来。他竟有接连四五天不上学校去听讲的时候。

有时候到学校里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背脊上面。

上课的时候,他虽然坐在全班学生的中间,然而总觉得孤独得很;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看看他的同学看,一个个都是兴高采烈的在那里听先生的讲义,只有他一个人身体虽然坐在讲堂里头,心思却同飞云逝电一般,在那里作无边无际的空想。

好容易下课的钟声响了!先生退去之后,他的同学说笑的说笑,谈天的谈天,个个都同春来的燕雀似的,在那里作乐;只有他一个人锁了愁眉,舌根好像被千钧的巨石锤住的样子,兀的不作一声。他也很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些闲话,然而他的同学却都自家管自家的去寻欢乐去,一见了他那一副愁容,没有一个不抱头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的同学了。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一到了悲愤的时候,他总这样的想的,然而到了安静之后,他又不得不嘲驾自家说:

“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对你当然是没有同情的,因为你想得他们的同情,所以你怨他们,这岂不是你自家的错误么?”

他的同学中的好事者,有时候也有人来向他说笑的,他心里虽然非常感激,想同那一个人谈几句知心的话,然而口中总说不出什么话来;所以有几个解他的意的人,也不得不同他疏远了。

他的同学日本人在那里欢笑的时候,他总疑他们是在那里笑他,他就一霎时的红起脸来。他们在那里谈天的时候,若有偶然看他一眼的人,他又忽然红起脸来,以为他们是在那里讲他。他同他同学中间的距离,一天一天的远背起来,他的同学都以为他是爱孤独的人,所以谁也不敢来近他的身。

有一天放课之后,他挟了书包,回到他的旅馆里来,有三个日本学生系同他同路的。将要到他寄寓的旅馆的时候,前面忽然来了两个穿红裙的女学生。在这一区市外的地方,从没有女学生看见的,所以他一见了这两个女子,呼吸就紧缩起来。他们四个人同那两个女子擦过的时候,他的三个日本人的同学都问她们说,

“你们上哪儿去?”

那两个女学生就作起娇声来回答说:

“不知道!”

“不知道!”

那三个日本学生都高笑起来,好像是很得意的样子;只有他一个人似乎是他自家同她们讲了话似的,害了羞,匆匆跑回旅馆里来。进了他自家的房,把书包用力的向席上一丢,他就在席上躺下了。他的胸前还在那里乱跳,用了一只手枕着头,一只手按着胸口,他便自嘲自骂的说:

“你这卑怯者!

“你既然怕羞,何以又要后悔?

“既要后悔,何以当时你又没有那样的胆量?不同她们去讲一句话。

“Oh,coward,coward!”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刚才那两个女学生的眼波来了。那两双活泼泼的眼睛!

那两双眼睛里,确有惊喜的意思含在里头。然而再仔细想了一想。他又忽然叫起来说:

呆人呆人!她们虽有意思,与你有什么相干?她们所送的秋波,不是单送给那三个日本人的么?唉!唉!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

说到这里,他那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这一天晚上,他记的日记说:

“我何苦要到日本来,我何苦要求学问。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侮的。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故乡岂不有明媚的山河,故乡岂不有如花的美女?我何苦要到这东海的岛国里来!

“到日本来倒也罢了,我何苦又要进这该死的高等学校。他们留了五个月学回去的人,岂不在那里享荣华安乐么?这五六年的岁月,教我怎么能挨得过去。受尽了千辛万苦,积了十数年的学识,我回国去,难道定能比他们来胡闹的留学生更强么?

“人生百岁,年少的时候,只有七八年的光景,这最纯最美的七八年,我就不得不在这无情的岛国里虚度过去,可怜我今年已经是二十一了。

“槁木的二十一岁!

“死灰的二十一岁!

“我真还不如变了矿物质的好,我大约没有开花的日子了。

“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苍天呀苍天,我并不要知识,我并不要名誉,我也不要那些无用的金钱。你若能赐我一个伊甸园内的“伊扶”,使她的肉体与心灵,全归我有,我就心满意足了。

P10-13

序言

张艳梅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散文《故都的秋》等。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的小说创作多取材于自身经历,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生际遇为底蕴,写出了个人的性情,及时代家国之情。作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家,他的“自叙传”小说和“零余者”形象在新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他的小说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诗意的语言,浪漫主义的幻想,真挚而奔放的情感展露,艺术地再现了五四人文主义思潮注重自我价值和自我解放的时代要求,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迟桂花》等。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的形成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漂泊挣扎,以及对文学的独特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作中,他既书写了那个时代个体的情欲纠葛,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同时还表达了一个异国游子对家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抒情性风格饱含着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以及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叙传风格,大大拓展了现代小说的样式和表现力。

其一,郁达夫所处的生存环境、个人经历、时代的变迁等现实生存状态诸多因素相互交织从而造就了其主观性、情绪化倾向。

首先,从郁达夫所处的时代环境来看,他出生的1896年,“是中国正和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他曾在《悲剧的出生——自传之一》中非常沮丧地描述当时的内外国情:“朝廷日日下罪己诏,办官书局,修铁路,讲时务,和各国谛订条约”。郁达夫成长的岁月,正是国家极为衰弱的时期,在日本留学期间,深切感受到民族孱弱的痛苦与弱国子民的屈辱。个人的身世和遭遇使郁达夫深感人生的悲苦,弱国子民的屈辱又使郁达夫感到一种民族的自卑。由于常受日本人的侮辱,加上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气息浓厚等各方面原因,使得郁达夫的心理时常处于“倾斜”状态,异国飘零,岁月坎坷,他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西方浪漫派作家和日本私小说作为学习对象,走上可以一吐积郁的抒情小说的发展道路。

其次,回国后,面对国内军阀的专制统治,积弱不振的社会面貌,党同伐异的陈规陋习,压抑人才的社会风气,郁达夫非常苦闷,更需要感情的“喷火口”,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所以在现实中也常通过“醇酒妇人”式的放浪形骸来消解,这使他蒙受荣誉上的玷污、经济上的损失和舆论的打击,给他带来的是更大的痛苦和自责,反而使压抑更强烈。对于天资很高,饱览西洋小说的郁达夫来说,流于笔端的宣泄更得心应手,可以说,正是飘零孤旅奠定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主观性、情绪化倾向的感情基础。

其二,郁达夫所特有的中西文化冲突中的精神履历,展示了他在传统文人与现代知识分子之间徘徊游荡,在新旧文化的矛盾挣扎中,他始终找不到最后的皈依,精神上萦绕着一种难以挥去的伤感和痛楚。

从他的教育背景来看,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世界一直充满着新旧矛盾。他7岁进私塾,9岁入书院,奠定了旧学的根基。但当他步入少年时代,新学已经勃兴,从11岁起,他就进入了富阳当地的新学堂,开始学习英文、算学、地理、体操、图画。以后,他在嘉兴府中学、杭州府中学、之江大学预科、杭州蕙兰中学就读,接受的都是新式教育,18岁起留学日本近10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读的是经济学,懂英文、德文、日文,还懂一点法语。在他的“风雨茅庐”的藏书中,有大量各种文字的文学作品,当然也有大量的线装书。青少年时代,他读古书的兴致始终没有泯灭,喜欢晚明小品《西青散记》之类,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的《两当轩集》。成年之后一有钱就跑旧书铺,把买柴米油盐的钱换成了旧书。他最早在报纸上发表的作品就是他的旧体诗,那时他还不到20岁。他一边写新小说、白话散文,另一边从没有放弃过旧体诗的写作,他一手拿线装书,一手读原版外文书。既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熏陶,又饱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

在新旧文化之间漂泊游荡,是郁达夫终其一生无法走出的精神苦旅。郁达夫的思想里有着双重底色,现代人的精神自由和传统文化的文人情结。郁达夫是一个坚守作为文人的自尊的流浪者,一个不愿与艺术背离的自由职业者。他的漂泊不同于古人为官的漂泊,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漂泊,因而具有现代性,然而这种现代性始终伴随着它固有的传统性。传统的一面表现为内心深处的对古代名士精神气质的认同,郁达夫把自己与古代名士视为同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而现代的一面就在于他捕捉到了新时代的气息,开始挣脱旧文化、旧文学的桎梏。作为一个定格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上的人物,郁达夫就是这样一个介于新旧文化之间的文化典型。他是如此热爱传承了几千年的旧文化,这种热爱不光停留在他对旧体诗的早熟、他对古老文化自然而然的接近;同时,他贪婪地汲取了英国、德国、俄罗斯及世界各国文学中的异质营养,他自述在日本读经济学期间,大多数时间泡在外国文学上面,几年至少读了上千种小说。郁达夫的旧体诗蕴含着典型的文人情怀、文人心态,带有浓厚的传统烙印,然而作为新文学开山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之所以打动那么多年轻读者,是因为他终究开始挣脱旧文化、旧文学的桎梏,呼吸到了新时代的空气。他是文化转型时代的代表人物,一个可以不断阐释的经典。他在现代文化史上的象征意义,在更深层次上,要比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他的灵魂在新、旧文化之间游荡漂泊,没有找到最终的归属,感情世界的内在矛盾挣扎,使他身上总是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也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如此个性丰富的郁达夫。

一往而深的情怀

其一,个人之情。郁达夫小说突出表现了属于生存个体的生的苦闷、性的苦闷和精神苦闷。小说中塑造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受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大多是孤身留学海外,或学成回国为生计而奔波。他们在经济上受压迫,政治上不得志,生活上遭遇不幸。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态炎凉,或以种种变态行为以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由自我拷问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这种“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社会里,承负着格外沉重的情感负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压抑与悲哀。在《沉沦》、《茫茫夜》、《秋柳》和《迷羊》这类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主人公渴望爱情,不满现实,当理想破灭后,就酗酒、纵情,乃至走上绝路。他们意识到社会的黑暗与丑恶,但苦于性格上的懦弱,不能奋起反抗,而只会消极的抵抗,把对现实的不满发泄在自己身上:要么想用死来解脱;要么沉溺酒色、放浪形骸来麻醉自己,甚至自戕;要么行尸走肉一般地活在世上,等待着最终毁灭的结局。郁达夫以自叙传的方式大胆暴露隐私, 无情拷问灵魂, 剖析主人公的内心奥秘, 勾勒“生的苦闷”。他塑造的主人公始终在自我放纵和自我忏悔轮回交替的心灵矛盾之中挣扎。《风铃》的主人公于质夫到了人生的中途, 辗转反侧于痛苦的人生抉择中,对将来失去了希望, 而过去的半生却又是“一篇败残的历史”,回味起来只有眼泪与悲叹,自我意识苏醒后而又无所适从, 这是何等的悲哀。这些深刻的描写反证了社会的不义和罪恶,在当时的时代很容易引起读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慨。在理想的幻灭,自身经历慢慢的沉沦堕落,读者能从主人公的沉沦历程,深刻反省时代的弊病,从而自醒并开始觉悟后的自救奋起。

其二,时代之情。郁达夫小说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在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知识分子曾以“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为武器猛攻旧道德、旧传统,并热切地期望以此拯救民族,复兴祖国。郁达夫笔下的主人公常常带着难以排遣的忧郁苦闷,恰恰反映了五四时期那些在重重压力下,有所觉醒而又不知如何变革现状的青年共同的心理状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沉沦》主人公的人生遭际和最终结局中,我们不难看出,冷酷的现实是怎么样一步步把一个正常人的生理需求逼向畸形变态,以致最终连这个人都逼向沉沦的深渊的。作家的社会批判立场明确,正因为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原因和广阔的社会背景,加上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严肃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这篇小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揭露黑暗、抨击社会、反帝反封建的积极意义。在批判黑暗的旧社会,展示文人愤世嫉俗的笔锋与战斗色彩的同时,作者也表现出满怀温情的一面,我们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这种愤世忧生的情绪表现在描写失业和辗转的生活所造成的生计艰难,对孤苦无依的被剥削者的同情,以及下层劳动人民身上所具有的美好品质的发掘和赞美。在《薄奠》中,作者思想上更加关注国计民生,忧人力车夫的遭遇,忧知识分子的无能为力,以及人力车夫与失业知识分子的窘困生活。反映了知识分子与劳动人民真挚的情意,揭示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悲惨的命运。作品显示出郁达夫的思考重心并不仅在于一个车夫的凄惨命运,而在于整个社会底层人物有悲无欢,有离无合的飘零身世。在《春风沉醉的晚上》等篇中,透视其所蕴含的时代原因和社会问题时,我们都能看到贯穿始终的严肃的人道主义精神。

其三,家国之情。郁达夫小说还表现出异国游子普遍的家国深情。郁达夫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面对内忧外患不断的民族,风雨飘摇的国运,他笔下的主人公们不可能无动于衷,因为他们的命运、遭际无不与国家命运、社会现实相联系。他的早期代表作《沉沦》即把现代青年人的痛苦与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行深切的体味。主人公最后蹈海高呼:“祖国啊,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能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作品的立意得到升华,境界自然也得到了拓展。他的爱国主义往往是以自我的感受开始,却定格在自我实感之上。他能始终把自我同民族等同起来,把自我的痛苦与民族的痛苦等同起来,把自我的意愿与民族的愿望等同起来。在他的个人情感中透视出民族的衰败、屈辱和痛苦。《风铃》中的于质夫,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渴望为国家强大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不过,满怀报国热忱却遍寻不到自己的用武之地。《茫茫夜》里于质夫对卖笑为生的妓女给予了满怀的同情,到头来却是连自己都帮不了的弱者。那样的时局,那样的社会无法给予他们一个合适的位置,注定了于质夫等人悲剧的命运。在郁达夫的笔下,这些“零余者”虽然深切感受到了民族的苦难,国家的贫弱,但缺少积极反抗的意识,更多的是哀怨,以躲避而终,缺少直面苦难根源的勇气和魄力。

从文学观、美学观及艺术情趣等方面来看,郁达夫是一个有“悲哀之词易工”美学见解的作家。他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侧重描写人的悲苦和不幸,试图通过病态的人物来揭露丑恶的现实,在畸形的心理中反观情感的价值,于性格塑造中探索人性的尊严。郁达夫在美学表现上对感伤情调和病态美的艺术处理上,有着独特的成绩和贡献。用他评价卢梭的话来说就是:“他是一个热爱人类的人,然而处处被人类的阴险毒诈所刺伤以后,就不得不厌弃人生,厌弃社会了。”他想牺牲一己的安乐荣利,来大声疾呼中华民族的腐劣遗传,用手中的笔来挽回那堕落的人心。作为一代著名的小说家,优秀的散文家、诗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堪载史册,他的“自我写真”的抒情艺术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书选取郁达夫中短篇小说代表作,力求全面展示郁达夫三个创作时期不同的思想追求和艺术风格。赏析和评介相结合,既有文本细读,也有理论阐释,努力做到雅俗共赏。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方家和广大读者指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郁达夫小说经典(珍藏版)/中国现代名家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郁达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6822249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8
出版时间 2016-10-01
首版时间 2016-10-01
印刷时间 201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2016212839
中图分类号 I24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9
164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8: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