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虔洁
内容
试读章节

从张丽桂到泽仁卓玛

成都的富庶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丰饶肥沃、水旱从人的平原,干百年来孜孜不倦地滋养着这座城市。成都人的悠闲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知饥馑、从容度日,在这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成都近郊,一处普通民居里,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正过着她无忧无虑的童年。和所有四五岁的小女孩一样,女孩喜欢小猫、小狗和布娃娃,热衷于跳房子和吃丁丁糖。她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黄葛树,树荫下的空坝,正是她和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所在。玩得尽兴时,小姑娘特有的风铃般清脆甜美的笑声,会让树上那些会唱歌的鸟儿也自愧不如的。

女孩的名字叫张丽桂。

面对这么一个年幼可爱的女孩,没有人会怀疑她的快乐和幸福,没有人认为她的童年会很快地戛然而止,而她的命运将会来一个生硬的、90度直角似的大转弯——这样的硬转,人是很容易扭伤、很容易骨折的,而对于一副尚还稚嫩柔软的腰身,发生严重变形、甚至完全崩溃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世纪还是上个世纪,但已近世纪末了,时间已轮回了一个甲子有余了,1996年,在成都平原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张丽桂,出现在高原之地——若尔盖的一座寺院旁。

那是一座与若尔盖扎达寺院相邻不远的藏式平房,陈旧而低矮。杂乱的房顶上飘动着藏区常见的经幡,唯此才给这处窝棚似的住房,增添了几分色彩和灵动。门前挂着粗羊毛编织而成的帘子,显得十分滞重。门帘掀开处,一位皮肤黝黑、皱纹深深的老妪步履缓缓地走了出来。

你无法把她与任何一个藏族老阿妈区别开来:身着黑色长袍,包着头巾,手持转经筒,高原的风沙磨砺出来的粗糙皮肤,高原的阳光晕染出来的黑红脸色,更重要和主要的是,她已忘却了自己的母语,她完全不会汉语,既不能说,也听不懂……

老妪的名字叫泽仁卓玛。

她童年的名字叫张丽桂。

当年成都近郊的满脸稚气的女孩张丽桂,正是现在若尔盖草原上饱经沧桑的老阿妈泽仁卓玛。

在场每一个人都为这个巨大的反差,内心深感震撼。一时半刻间,大家都噤声不语。

是出嫁吗?不,虽然她身边有个亲生女儿,与她相依为命,但她其实终身未婚。

是工作吗?那工龄的计算就有些麻烦,因为得从她六岁起计,六岁那年她就参加了革命,随后参加了中国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开始了她自己一生的艰辛历程。

这一切,都要从她的身份说起。

这一切,只因为她有一个特殊的头衔:流落红军。  这是一个现在的人们并不熟悉的词汇,它特指红军失散人员。

红军失散人员在民政部门有着严格的意义:凡是1937年7月6目以前入伍,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包括抗日联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脱产游击队)的,因伤、因病、因战斗失利或组织动员分散隐蔽,离队失散,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县人民政府批准,可确认为红军失散人员。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了全国11个省,或许在这11个省、市、州、县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知道并深深懂得这个称谓的沉重和复杂。

光荣与屈辱,梦想与失落,希望与绝望,寻找与抛弃,歌颂与践踏,铭记与遗忘,致敬与伤害……要排列多少对张力巨大的反义词,才能够诠释出这个词汇的应有之义,才能够指陈出它所有的复杂内涵?

斜阳已然夕照,带着凉意的高原晚风吹拂过来,撩开了泽仁卓玛黑袍子的一角。

在场的人肃穆而立,静静地看着泽仁卓玛用她枯黑的双手,颤颤地捧出的证件。那是一个红色塑料封皮的小本子,上面印烫的金色字体已有些残缺——“流落红军证明书”,下面是颁证单位“阿坝州人民政府民政局制”,翻开后,扉页上还印着毛泽东龙飞凤舞的手写体:“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P15-16

目录

Part 1 成都与若尔盖:相互的遥望

 从张丽桂到泽仁卓玛

 这是一条景观大道

 成都,红军来过吗

 那一片新天地

 沉重的书写:红四方面军的女兵们

 在这里,妈妈松开了女儿的手

 流落的日子

 这是妈妈说的美丽新世界吗

 成都红军的后人们

Part 2 草地的前世今生

 美丽的草原,可旧的草原

 风儿还在讲述这些故事

 更多的故事没有立碑

 三百多人在他眼前倒下

 红色草地第一村

 草原传奇,生生不息

Part 3 阿俄垭口,阿俄垭口

 饥饿的尽头

 阿俄垭口的意义

 牧区文化和农区文化

 不得不欠下的债

 彩仁的一家

 流落红军,意味着什么

Part 4 沸腾的山沟

 巴西会议,源自何时何处

 九九之密,九九之谜

 一场鏖战,杀出一条血路

 司望潘州古城

Part 5 命运交响曲

 六合场走出的另一个红军

 一个叫作大黄的“天使”

 在阿西茸穿越时空

 李友志一病难起

 山间,那一座极不协调的孤坟

 大骨节病让若尔盖步履蹒跚

Part 6 他们也是“红二代”

 草原上飘零的四兄妹

 一位叫“老表”的特殊红军

 红色笔记本里的秘密

 徐长友的人生档案

Part 7 求吉,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

 三军同道,勒碑为证

 蓄满想象力的给嘎神山

 向那名叫阿千的施救者致敬

 求吉寺的涅槃重生

 乡官张建荣的见解与胆识

 蒋桂花和她的“朋友圈”

Part 8 寻找红军渡

 发现羊子渡

 初生的黄河

 河曲骏马

 花湖,不只是美丽

序言

你是谁?为了谁?

距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了。

在这80年里,纪念长征的各类文章、图书,可以说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人们为长征竖起了千万座丰碑,把鲜花供奉给长征英雄,在红军烈士墓园掬一捧热泪,点一炷心香。诗人讴歌长征传奇,记者采写长征人物,专家学者考证长征政治和军事事件……这一切,已然形成了丰富的、汗牛充栋的文字记载。

但是,好像还少了点什么?

在我们年复一年持续了80年的长征纪念园地,是不是还有一个角落有待开发?

我们对长征精神的理解传承,是不是已经全面而毫无遗漏?

这个疑问,始自于多年前,第一次听到“流落红军”称谓的那一时刻。

流落,在汉语中,是形容一种飘零、漂泊、穷困潦倒而留居他乡的情景。顾名思义,流落红军,就是指那些参加长征却没能走完、又没能返回家乡的红军官兵。流落的原因各不相同,多是因伤、残、病、幼而无法坚持,有的途中走失,有的被迫留下,还有的是听从了组织的安排。从某种角度看,他们没能坚持到最后,被撂在了半途,不仅与部队失散,而且导致了自己人生的一段失败。但如此种种,并不能改变他们也是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事实,并不能因为他们的失散和失败,就让“流落红军”在长征史实中永远缺失。

历史正是这样写成的:有胜利也有失败,有波峰也有浪谷,有功勋也有白骨,有狂喜也有悲戚。时至21世纪,世界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应该让我们具备这样的胸怀、观念和认知,那就是,鲜花和掌声送给成功者和胜利者的同时,也需要向流离者和失败者致敬,向所有被历史所遗忘、所伤害的人致敬。

是时候了,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的长征史册上,也应该补上“流落红军”这一章节了。

宏伟壮阔的红军长征,可以有多层次、多视角的书写,我们特地选取了这一迄今为止鲜有人关注的特殊的角度。是因为这些流落的红军,或许都是一些小人物,但历史最真实的部分,正埋藏在这些小人物的一生中。有时候,一株荒原上摇摆的小树,在它孤独的影子映衬下,反倒更能够呈现茫茫天穹的全息影像。

这,就是我们的写作初衷。

我们选择了若尔盖县,以此为一个源点,试图揭开尘封多年的流落红军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你是谁?为了谁?

若尔盖,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个小小的县,川北高原一座小城,它是红军长征三过草地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共产党长征途中两条路线斗争最激烈的地方,更是红军果断结束争端、杀出一条血路以后,坚决北上的所在地。所以,在若尔盖,长征的遗址星罗棋布,当年的战场比比皆是,红军留下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还有元帅们共同走过的路、先后踏过的桥,领袖们曾经居住过的民居,以及包括布币、纸币、借据、标语在内的各种革命文物……可以说整个若尔盖,都是红色文化的载体,是现今人们追忆先烈、缅怀历史的重要场地。据不完全统计,若尔盖全县列为省、州、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6处,而更多的遗址,只是当地百姓出于对中国工农红军的敬仰和缅怀,自发地写上一行字、竖起一块碑、垒起一堆玛尼石……

而我们选中若尔盖,是因为当年这里聚集了很多的流落红军。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若尔盖的流落红军证书发出去了近二十份,更多的或者已经去世,或者已经失散得无影无踪,无法调查无法统计的流落红军,应该数倍甚至数十倍于这个数字。

也就是说,在若尔盖这片土地上,生话着很多流落红军,他们或者改名换姓,或者隐姓埋名,完全丢弃了自己的家乡父母、兄弟姐妹、家族姓氏、列祖列宗等等一切,无姓无名、悄无声息、永远永远地生活在了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若尔盖为何有这么多的流落红军?当年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些流落红军从何而来?为何失散?又是如何在这里生存、生活、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至最终扎根在这里的?

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经历了多少的苦难和艰辛?付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而新中国如一轮太阳升起在地平线上以后,留在雪山草地上的他们,又得到了多少温暖和泽被?

若尔盖的草原和雪山又是怎样接纳和包容了他们,养育和抚慰了他们,以至他们对这里如此难以割舍,最终心甘情愿地永留此地?

巨大的、太多的问号,足以在心底扭成一个结,让人难以忘却,更难释怀。而且,这个心结随着年轮的流转,一圈一圈,缠绕得越来越密匝,一层一层,包裹得越来越沉重。因为我们心底都很清楚,岁月不饶人,随着这些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每一个春夏秋冬,每一轮风霜雨雪,都会带走一个流落红军。

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去世,都会带走一段不为他人所知的历史。难道就任由这些秘密和这些老人一起下葬、深深埋进土里而消失无影无踪吗?

难道共和国史上不可或缺的这部分流年往事,注定就要在若尔盖的某个天葬台上,随风飘散吗?

……我们踏上了寻觅之路。

虽然脚下都是当年红军走过的路,但这一次,远非大家已然耳熟能详的那种“重走长征路”。

我们走草原,踏雪地,钻林子,进山沟,以若尔盖为重点区域和辐射中心,尽可能地寻找流落红军的家庭,探访这一神秘人群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了解他们以及他们后代曾经和现在的生存状态,感受具体的、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爱恨的失散红军人员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对于我们的到来,采访对象反应各不相同。在资料搜集和采访的全过程中,我们见到了这一群体各种各样的神色态度,可谓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可以说匪夷所思:有流落红军的后代,当听到“流落红军”这个词汇时,其态度竟然是避之唯恐不及,起初我们对此是很不理解的。当然,也有热情接待,认真回忆的,甚至还有对我们此行抱有很大期望,指盼着我们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但其中也有冷淡和漠然的,有的拒绝采访,婉言谢客,有的借口不在家而闭门不见。

这些异样的反应是因为什么呢?

我们深深地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流落的经历绝对是苦难的,甚至是不幸而屈辱的,其中有着不堪回首的往事和难以言说的委屈。

光荣与屈辱,梦想与失落,希望与绝望,寻找与抛弃,歌颂与践踏,铭记与遗忘,致敬与伤害……要排列多少对张力巨大的反义词,才能够诠释出流落红军这个词汇的应有之义?才能够铺陈出它所有的复杂内涵?

深埋心底的压抑的复杂情绪,甚至在解放以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得到纾缓和排解。因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处于被遗忘的状态,其后,对他们如何认定的相关政策又迟迟未能制定,全国对于流落红军的查询认定工作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才开启的。

也就是说,在解放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只是一群被搁置在半路的伤兵残员。当胜利的号角吹响时,他们并不在场;当宣告新中国成立的声音响彻大地时,他们或许并没有听得很清楚。因为他们身处之地太偏远了,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太卑微了。

他们虽然为新中国的诞生经百战、洒热血,但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却迟迟未能洒向他们。

每一个人都有其局限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再宏伟的历史,他所能触碰到的只是极其有限的部分,有限得几乎让他意识不到这份宏伟。这些多年来含辛忍辱、隐姓埋名地生活在异乡的流落红军,伟大的新中国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如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一轮红日,让他们觉得如此亲近,却又如此遥远。

就这样,他们在流落之地辛勤劳作,和本地人毫无二致。不,他们还远远不如本地人,因为他们举目无亲,无,衣无靠,没有家庭氏族的根基,没有社会支持的网络,他们在本地的生活,只能凭借微弱卑微的一己之力。加上流落红军大都是十几岁参军,没有文化,缺少技能,在语言不通、民族隔阂的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没有沦至乞讨的话,他们也只能做一些放牛放羊以及帮人打零工的事情。

若尔盖县党史办、民政局曾经对全县流落红军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他们的子女受文化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

在这个意义上,流落红军对革命的贡献,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倾听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苦难,学习他们的坚韧,珍惜他们的奉献,也是弘扬和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内容推荐

张夫、高虹所著的《虔洁》是第一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关于流落红军题材的非虚构作品。

流落红军,特指那些参加了长征却没能走完、却又没能返回家乡的红军官兵。

在川北高原若尔盖,聚集和藏匿了很多流落红军。他们或者改名换姓、或者隐姓埋名,置家乡父母、兄弟姐妹,家族姓氏、列祖列宗于自己的生活之外,悄无声息、永远永远地生活在了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地方。

本书以若尔盖县为中心,集中探访了流落红军群体,试图揭开尘封多年的这一群体的真实面貌。作者到了流落红军的每家每户,探访这一神秘人群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流落红军及后代的生存状态,感受具体的、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爱恨的流落红军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编辑推荐

张夫、高虹所著的《虔洁》为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以若尔盖班佑县红光村一位不会说汉话的汉族女红军张丽桂(泽仁卓玛)的故事展开。以女红军曲折的人生命运为引子,带出”那一批”红军及他们的精气神,以及他们顽强的生活态度。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向纵深引进。从而以不同的视角,写出这群红军们不屈的生命历程。本书内容翔实,调查深入,文笔流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虔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夫//高虹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成都时代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417424
开本 16开
页数 3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85
出版时间 2016-09-01
首版时间 2016-09-01
印刷时间 201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08
CIP核字 2016229558
中图分类号 I253.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1
16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8: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