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笔德著的《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是以印度与中国现代性中的灵性、世俗、宗教及巫术之间的关系为主旨。印度与中国社会展现的形态表明,这些关系正在塑造现代民族。社会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助于将现代民族国家及其治理的民主形态概念化为世俗的,它的形成依赖于替代共同体的宗教态度,而现在的研究并不想给民族主义与宗教假定一种既定的关系。与此相似,在现代化社会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性之本质的意识形态观念中的关于世俗化与世俗主义的假设,是无法根据其表面价值来进行判断的。
图书 | 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范笔德著的《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是以印度与中国现代性中的灵性、世俗、宗教及巫术之间的关系为主旨。印度与中国社会展现的形态表明,这些关系正在塑造现代民族。社会学与政治意识形态有助于将现代民族国家及其治理的民主形态概念化为世俗的,它的形成依赖于替代共同体的宗教态度,而现在的研究并不想给民族主义与宗教假定一种既定的关系。与此相似,在现代化社会学理论和西方现代性之本质的意识形态观念中的关于世俗化与世俗主义的假设,是无法根据其表面价值来进行判断的。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印度与中国 东方的灵性 宗教与民族主义 比较的框架 比较与翻译 文明的研究 受伤的文明 主题与视角 第二章 现代社会中的灵性 灵性的与世俗的 抽象与灵性 物质主义与“大变革” 全球转换 印度的灵性 圣雄甘地 泰戈尔 中国的灵性 时代精神 第三章 东方宗教的形成 现代东方主义 传统的历史 帝国相遇中的传统重塑 殖民知识与新的比较宗教学 缪勒与理雅各 大众东方主义:1893年世界宗教议会 第四章 印度与中国向现代性的转变 印度与中国的耶稣会士 印度的种姓、部落与婆罗门教 中国的基督教与鸦片 宗教的反帝运动 基督教教育 基督教协会 基督教的辩论与本土的回应 基督教的乌托邦与千禧年 印度的种姓与中国的千禧年论 第五章 世俗主义的巫术 韦伯式的“觉醒” 民间宗教 理性宗教 传教士对本土宗教的攻击 巫术与现代性 巫术的“东西” 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 巫术的治疗 印度与中国替代西方科学的方法 第六章 “拆庙建校”:比较印度与中国的世俗主义 中国的世俗主义 印度的世俗主义 中国的无神论与印度的世俗主义 第七章 灵体(The Spiritual Body) 灵性的民族主义 政治的灵性 印度与中国的身体政治 第八章 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亚洲的扩展 今日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作为“局外人”的穆斯林 作为“局外人”的印度与中国的穆斯林 第九章 结语 参考书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亚洲的精神性(印度与中国的灵性和世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德)范笔德 |
译者 | 金泽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8179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6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6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首版时间 | 2016-09-01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政治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08 |
CIP核字 | 2015238902 |
中图分类号 | D09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7.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5 |
宽 | 167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13-5862号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