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钧主编的《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是根据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采访汇集成的非虚构纪实文集,收录了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个人回忆:迁徙漂泊、辗转求学、敌后杀敌、远征缅甸、文艺抗敌……
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讲述、手记,用故事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那场战争的另一种路径。个人的记忆,呈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图书 | 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钧主编的《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是根据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采访汇集成的非虚构纪实文集,收录了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个人回忆:迁徙漂泊、辗转求学、敌后杀敌、远征缅甸、文艺抗敌…… 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讲述、手记,用故事和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触摸那场战争的另一种路径。个人的记忆,呈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真实。 内容推荐 张钧主编的《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是口述历史类Mook,致力捕捉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独特记忆。内容选材主要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现有的采访。涵盖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讲述,将为《述林》的存续,提供丰富的选题灵感。 目录 辗转 国难当头,百姓沦为难民,辗转他乡。 人总是无奈地被时代裹挟,漂泊如浮萍。 但求学、读书,热爱生活、憧憬未来, 再恶劣的环境也挡不住年轻人的快乐和成长。 走向离战火更远的地方,然后活下去。 少年漂泊记(潘际銮) 老迈的学童生涯(金敬迈) 没有毕业的联大学生(周锦荪) 孙景瑞辗转求学路(孙景瑞) 直击 政治背景各异,作战方式不同。 他们中有正规入伍的军人、灵活机动的武工队员,也有随军迁移的家属。 他们身份各不相同,却面对同样的敌人,经历同一场战争。 抗联的三种死法(卢连峰) 父亲口中的“西安事变”(卫道然) 武工队里的高中生(李耐因) 我在山东做敌工工作(符浩) 我在湖南打游击(谭昆山) 随军家属的战时生活(谢雪萍) 跨洋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之一。 归国华侨参战,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援助,“驼峰航线”物资救援。 无处,不是战场。 远征缅甸第一枪(罗远跃) 南侨雄鹰长空逐日(彭嘉衡) 报务员(吕和声) 演绎 特殊的抗战年代,戏如人生的背后, 更有错综复杂的人生故事登台。 演艺界,也是一方战场。 孤岛及沦陷区的上海影剧界(吕玉堃) 抗战演剧队(胡宗温) 韦家院坝16号(任宗德) 甘粕正彦之死(张奕) 后方 战时烽火,尚有 歇脚的地方,长大的地方, 学习的地方,出发的地方。 从未抵达的前线(夏世铎) 在伪满军校“反满抗日”(刘凤卓) 在“保小”长大(王敏清) 在陕北公学的日子(徐桑楚) 附录 微言抗战 后记 试读章节 在那住了一段时间,父亲说你们俩总待着不行,还得去上学。他就在附近找了个学校,叫云瑞中学。这是我第二次上中学。云瑞中学离我家有二十几里地,要翻三座山,当时叫三座梁。我们每个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下午再到学校去,路上大概要走三个钟头。有一次下大雨一一云南的雨一来,大得不得了,我们一人撑一把伞从村子出来,翻完了第三座梁,看见山洪“哗哗”从山上冲下来,风很大,把我的伞一下子吹到山洪里去了。二哥舍不得那把伞,要把它捡回来,就说你拉着我,我去够那把伞。当时地上非常滑,“哗”一下,他就掉到河里去了,我也拉不住,跟他一块掉到河里去了,结果我们就被洪水一直冲下去好几里地,我已经昏迷不醒了。幸好岸边有几个农民,也赶巧他们正好拿着竹篙子一一云南那个竹子是很长的一一就用竹篙子把我们捞上来了。捞上来以后,问我们要到哪儿,我们说要去云瑞中学,这几个农民又把我们送到学校去,看我们换下湿衣服,没有问题了,他们就走了。我现在想起来,云南的老乡真是忠厚,救了我们的命,都没有来得及对他们说声谢谢,他们就走了,所以到现在我都非常感激那时候的云南老乡。 念了大概一学期,学校闹风潮,也不知道什么背景,开始搞校长,我们就退学了。我姐姐那时候刚好去禄丰县工作,父亲就说你们俩跟姐姐念书去吧,我们俩就跑到禄丰中学念书了。当时县立中学水平很差,我们去了以后,学校挺高兴,看到我们两个人成绩还不错,很重视我们。但是哥哥对那个学校不满意,说学校水平不行,就想要转学。要转学得有个证书,二哥说证书好办,叫我放哨,他一个人偷偷跑到校长办公室,把证书拿出来,但是没找到校长图章,我就照着校长图章刻了一个。我们俩就这样拿上转学证书出来了,他说我们转到城里去吧。城里有个教会学校叫天南中学,我们就转进去了。 天南中学比较贵,在那待了半年,家里负担不起,我们就出来了。后来父亲被滇缅铁路局调到弥渡办公。那儿有一个滇缅铁路局的子弟学校一一镇南联合中学,我们铁路子弟上学免学费,父亲就把我们俩送到镇南中学去念书。镇南中学也是教会学校,教学很认真,当时教外语的老师都是美国人,他们不会中文,全部用英文讲课。第一次上外文课,他问我叫什么名字,我没有听懂,因为我们学外语的时候是一个字一个字读的。“What is your name?”他一连读“What’s your name”,我一下子就懵了。 在那念了不到一年,日本人打缅甸,中国决定取消修建滇缅铁路,我父亲就失业了,家里没有钱了。父亲托关系在昆明二十一兵工厂当了个职员,姐姐在易隆整车厂一一昆明郊区一个小的汽车修理厂一一找了份工作。那时候为了过日子,没有办法,父亲把二哥带到二十一兵工厂当临时工,姐姐也把我带到易隆整车厂当临时工。当时分配给我仓库的登记工作,有一张桌子,我就坐在那登记,没事的时候就看放在抽屉里的高中课本,领导一来就把抽屉关起来,就这样把高一、高二的课本自学完了。 后来,妈妈带着妹妹去陪姐姐和我一起住。我妈妈摆了一个香烟摊子,我就帮她卖香烟。那时候,卖香烟不是一条一条地卖,也不是一盒一盒地卖,而是一根一根地卖,一根几分钱,这么个卖法,能赚点钱补贴家用。另外我妈又想了个主意,她叫我去昆明齐家村买水果,然后晚上到这边的戏园门口卖。从昆明到齐家村有一段铁路,坐火车要钱,我妈说你就冒充兵工厂的职员吧,穿上兵工厂的制服就不用买票,这样能省点钱。 P9-10 序言 自2002年底,崔永元团队开始做口述历史的收集工作,至今已近14年。数千老人、数十万分钟的历史记忆通过影像得以留存,但除了少数影像在电视和网络上以电视栏目、纪录片的形式有所披露和传播,绝大多数内容都未面世,依旧存于磁带和硬盘里。 2012年2月,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被提上日程。挖掘整理现存的口述历史资料,不定期地出版《述林》,就是这种努力的一次尝试。 我们希望它的出版,能为仍显荒芜的口述历史出版领域送上一点切实的果实;为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仍保有热情和兴趣的朋友开一条回望过去的小路;为那些拿出宝贵时间坐在摄像机前和我们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老人,送去一点微薄的慰藉一一如今他们正日益衰老,有的已离我们而去。 口述历史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述林》也将始终把个人的命运置于大历史的背景之前,用人物、故事、细节去勾勒口述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历史。《述林》的内容,将主要取材于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现有素材。数千老人,涵盖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讲述,将为《述林》的存续,提供足够多的选题灵感。 把原生态的口述变成更具历史价值和阅读快感的文本,是《述林》努力的方向。书中呈现的文本,是我们运用历史学方法对原始文本进行校订、注释、考证,对口述者讲述的历史背景、史实和细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辨析后的产物。文字上,在不损害口述者原意和其口语化特点的前提下,我们主要做了“缩水”工作,“水”是口水一一口语中的零碎、重复的内容,与主题不相关的累赘表达,等等。我们希望在《述林》中展现的文字,是通顺的、亲切的、逻辑清晰的。而每篇正文后的“校注手记”,则是采访者或校注者对口述者、历史背景和相关事实的介绍和补充,希望这些手记,能够为读者的阅读,清除一些障碍。 取名“述林”,是因为这名字简直就是我们研究中心最好的代称。 述是讲述,林喻众多,“述林”者,众多讲述的集合也。林是树组成的,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纹理,切开来都有自己的年轮,而对每个老人口述历史的采访难道不正是勾画纹理、抚摸年轮的过程吗? 架桥筑屋,木可堪材;构建历史,口述历史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我们十多年所做的,不正是这让木成材的工程吗? 我们不指望一夜成林,只希望通过对《述林》日积月累的浇灌。一棵棵小树苗能早日长大,直至林立。 后记 到2015年,抗战胜利已经七十年了。七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一切消逝,年轻的容颜、爱情、活力、记忆,甚至生命。就像书中那些老人讲述的一切,其实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结束,都不在了。 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些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当兵、求学、逃难、出国,这些年轻人在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上艰难地层开着自己的生活;沦陷区、游击区、解放区、大后方,不同属性的土地上都有年轻的中国人顽强成长;仇恨、恐惧、愤怒、喜悦、难过,人类的种种情绪更不会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磨殆尽。 这正是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能感受到的。我们试图通过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使今天的年轻人对那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战争产生一点新鲜的感受。你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们当中的一个,想象自己在那样的境遇里可能会有怎样的选择。人性从来都是接近历史真相最好的工具,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如果能洞悉人性,你就很可能会洞悉历史。 我们希望这些老人的讲述能带给你更多关于抗战的故事和细节,尽管这些故事和细节有时会显得琐碎、絮叨,但它们会让你暂时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飞机大炮这样的暴烈中挣脱出来。历史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触摸和探寻的所在。 这些老人后来的人生境遇、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我们在编辑此书时,也刻意消解掉这些标签,这不重要。在书里,在1931年到1945年的十四年间,他们是更为平等的一群人一一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巧合的是,完成这些口述稿的校注整理工作的一群人,绝大多数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有的老人当年的年龄差不多。我相信,在字斟句酌的推敲,对当年历史背景的探寻,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追索中,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也获益匪浅。 时隔七十年,两代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对话,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张钧 |
绘者 |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958929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3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0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2016254515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广西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7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