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
内容
编辑推荐

周昌乐著的《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是一本跨越文理的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学术随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问踪迹”主要是读书兴趣及研究 方法;“认知科学”部分收录作者在开展认知科学及其哲学思考研究中的一些随笔;“机器智能”则从智能研究者的角度讨论了大众最为关心的 “机器能否超越人类”等话题;“音乐审美”收入了关于音乐,特别是古琴音乐认知与计算研究的一些研究心得;“语言探微”主要讨论语言学的前沿研究动向,让 读者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禅学蠡测”讨论了有关禅宗史迹、禅法思想和禅思随想之类的东西;“国故新知”从科学角度阐发了中医的科学性问题、灵魂存在性问 题、周易占卜灵验问题等等。

内容推荐

周昌乐著的《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学者除了不断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问世外,还有深沉的文化艺术脉搏在跳动,还有浓郁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在流淌。年轻学子阅读这些书札,或能获得体悟,受到激励,走向深邃的学术殿堂;社会大众阅读这些书札,或能更加切实地品读我们这所大学的真实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厦门大学是个大花园”的粗浅旅游观感层次。

目录

序 文集何旨

壹 学问踪迹

 我的读书生涯

 闲话书斋

 纪念我的导师马希文先生

 接受学生采访对话录

 《无心的机器》后记

 别了,大杂烩式的研究

 我目前的学术兴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贰 语言探微

 漫谈汉字的演变由来

 汉字是如何表达意义的

 语言不仅仅是言语

 传情达意的修辞技巧

 如何表达矛盾言辞

 意群动力学刍议

 隐喻认知的涉身性分析

 言为心声的意义理论

叁 心脑科学

 何为认知科学

 脑与行为的自组织

 意识的科学研究途径

 略谈脑机接口技术

 新兴的哲学实验研究之路

 人文学科研究的实验方法

 孩子智力发展的三个关键期

 让大脑更加聪明健康

肆 机器智能

 智能科学技术概说

 《心脑计算举要》序言

 机器识别手写汉字的难点

 汉语语词切分方法刍议

 机器诗歌赏析

 视觉艺术的机器创作

 重新发现图灵测验的意义

 以禅眼看人工智能的限度

伍 音乐审美

 探索审美活动的神经机制

 音乐创作的认知机制

 漫谈计算音乐学

 美妙动人的机器歌舞

 数字化古琴艺术

 琴德最优的认知验证研究

 建议重建武夷琴派

 聆听琴乐,升华孩子们的心灵

陆 国故新知

 死后灵魂续存吗

 揭示占卜算命“灵验”底下的玄机

 重构中医的藏象理论

 国学的精华是圣学

 寄语青少年多读圣学经典

 阐释《大学》之道

 二〇一五年新年寄语

 乐易心法介绍

柒 禅学蠡测

 解读禅道之旨

 闲谈“一花开五叶”的本义

 从量子场论看归空之境

 超越悖论的禅悟机锋

 从思想实验看禅宗公案

 禅观就是一种去意向性途径

 放下自尊,明心见性

 《佛教文化》记者采访录

捌 诗文拾零

 示零儿书:姓名详解

 秋夜闲居赋

 美国“幽深美地”国家公园游感

 情人谷记

 闲谈自由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为刘会营画集作的序言

 科学解易吟

跋 乐易是谁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末,北大的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校园里有各种学术讲座、讨论,甚至辩论,还有各种形式的读书会。对于一位读书人而言,浸泡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机缘凑巧的是,当时的出版界正好出版了一批又一批译介各种西方学术思潮的丛书,读起来既方便又系统。应该说,正是我在读博期间,才对现代西方思想体系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然而,博士毕业后,带着这样的了解,我却到了一个佛教比较盛行的地方——杭州工作。

杭州,我统共待了11年,就读书生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我自己写过的诗句来形容,就是“移情书海淡生涯”的阶段,共有8年的美好时光。应该说,杭州这个城市是个非常适宜读书的地方。一则有悠久的读书文化传统,二则开设有众多颇有特色的书店,三则有湖光山色为之添彩。在这样好的环境中读书,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所以这段时间,我不但阅读的书最多,购买的书最多,而且读书的收益也最大。

读书最多,真可谓是无所不览,后来我被人誉为“杂家”,就跟这段时间的读书经历有关。买书最多,到了倾囊寻觅的地步,几乎每个月的工资,除了日用开支,通通转换成了一排排的书,以致后来还专门订制书架,把一个小小书斋的四壁,全都装点成为“书墙”。当然,有勤奋就有收获,物质变精神,收益最大,是指精神境界的升华。

通常,那段时间的读书生活是这样,如果没有讲课任务,经常是携书一本,径上宝石山,或在初阳台上,或在抱朴道院右前向的小亭子里,一读就是半天。如果是周末,有时还会跑到更远的地方去读书,孤山公园、灵隐寺后山、玉皇山顶、凤凰岭、植物园等处,都是常去的地方。

那是一段难忘的愉快时光,但光阴飞逝,8年很快就过去了。在当上教授之后,读书生活突然间换了一种新的局面。学术性事务越来越多,读书的时间则越来越少。教学、科研,有时还要做一些行政管理工作,于是我在杭州的读书生涯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收获,就是写了《无心的机器》一书,并于2000年正式出版。

写《无心的机器》可能算是一种奇迹,不但几乎是一气呵成,而且引用全从脑中记忆而来,不查阅引著。虽然没注出处被读者诟病,说不合学术规范,但引述内容居然很少有记错的地方。此书出版后,没过多久,杭州11年的读书生涯也就结束了。2001年,我调到厦门大学工作。

到厦门后,清闲了半年,便开始忙于学院的行政事务。先是创办软件学院,后是接管信息学院,淡定读书的时光不再了。好在还有老本吃,加上所指导的研究生们的努力,写书的成果倒是斐然。逻辑、心脑、禅宗、中医、语言以及古琴,都有涉猎。

或许是厚积薄发,或许是到了收获的季节,总之,在厦门的10年间,主要是教书与写书,而不是读书。当然,零零星星,书还是读了不少的。这期间读书的类型主要是随著述的需要而变,大致以科学读物、语言哲学、禅宗经典、心脑科学、中医经典以及古琴艺术等图书为主。

可能是当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的缘故,经常出现的现象是书读不到一半就弃之不顾了。总会有一种书越来越不耐看的感觉,可能是学风日下,市面上销售的图书都比较急功近利的缘故吧!

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再容忍将大把时间消耗在行政事务之中了。于是请了学术假到美国去游学了一年。由于熟人几乎没有,在美国的一年,又进入了读书人本有的生活之中。一天到晚,除了起居生活,时间全部用于读书之中。

美国的图书馆藏书不但非常丰富,而且几乎没有什么“禁区”,学者们研究什么的都有,这自然大开了我的眼界,也大饱了我的眼福。不过,我最关心的还是学术书。记得在哈佛读了几天书,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一方面,美国的自然科学图书都非常优秀,成果前沿、思想活跃、语言生动,一看就知道饱含了作者对所探索问题的满腔热忱与执着信念,这与国内功利性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方面,就人文著述方面,虽然也一样都是作者满腔热忱与执着探究的结晶,但其思想的深度与境界,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深度与境界相比,却无法同日而语。

因此,在美国的最后几个月,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我居然将大藏经中有关禅宗的典籍统统研读了一遍,收益颇丰。感谢美国一年的访学经历,我是满载而归。

P4-5

序言

厦门大学,一所闻名遐迩的高等学府,经过近百年的岁月洗礼,她根深叶茂,茁壮成长。厦大校园背山面海、拥湖抱水,早年由南洋引入的凤凰木遍布校园的各个角落,于是,一级又一级的海内外求知学子满怀憧憬地相聚在凤凰树下;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依依惜别于凤凰树下。“凤凰花开”成了学子们对母校的青春记忆,“凤凰树下”成了厦大人共同的生活空间。

建校近百年的厦门大学现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厦大人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铭记校主陈嘉庚建设一流大学的嘱托,在较少政治喧闹、较多自由思考的相对安静环境中,做着相对纯粹的真学问,培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一大批厦大人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里成果卓著,他们除了发表论文、出版专著,贡献自己高深的科研成果之外,亦时有充满灵性的学术感悟文字、感时悯世的政治评论短札,时有思索道德人生的启示益智言语、情感进发的直抒胸臆篇什。这些学术随笔其文字之精练,语言之优美,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不仅体现了厦大学人深厚的学术积淀,而且也是值得传承的丰富文化宝藏和宝贵的出版传播资源。

厦门大学出版社秉承“蕴大学精神,铸学术精品”的出版理念,注重挖掘厦门大学的学术内涵。我们将以“凤凰树下随笔集”的形式,编辑出版厦大学人的学术随笔、学术短札,在凤凰树下营造弥漫学术芬芳的书香氛围,让厦大校园充满求真思辨的探索情怀。年轻学子阅读这些书札,或能获得体悟,受到激励,走向深邃的学术殿堂;社会大众阅读这些书札,或能更加切实地品读我们这所大学的真实内涵,而不至于停留在“厦门大学是个大花园”的粗浅旅游观感层次。

我们更期待《凤凰树下随笔集》走出校园,吸引全球更多的学者走入这片凤凰树下,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学者除了不断有高精尖的科研成果问世外,还有深沉的文化艺术脉搏在跳动,还有浓郁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在流淌。

后记

乐易是谁?

官方的资料里,他是一位跨界“大牛”。博士就读北京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师从马希文教授(被誉为北大史上“十大才子”之一),1990年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大连理工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被聘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厦门大学人工智能基础(理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医学)、浙江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学)、厦门大学逻辑学、厦门大学国学(哲学)五个不同学科门类的博士生导师。历年培养各类研究生100多人,分属中文、外文、哲学、中医、数学、计算等6个学科。已出版9部学术专著:《视觉计算原理》、《手写汉字的机器识别》、《无心的机器》、《认知逻辑导论》、《心脑计算举要》、《禅悟的实证——禅宗思想的科学发凡》、《意义的转绎——汉语隐喻的计算释义》、《中医辨证的机器推演》、《古琴艺术的机器演绎》。这些成就既专且博,跨界自如,令人仰之弥高。

那么这些成就光环背后的他,究竟是何方神圣?请听听认识他的人怎么说,再听听他自己怎么说。

学者同行说,他是个奇人。很少参加学术会议,不参加应酬活动;研究的领域太深、太广、太怪,多年来研究什么脑科学前沿、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机(事实证明不是怪而是超前,国务院2014年确定的十大科技发展就有以上三项);现在的研究重点更是脱俗前瞻、闻所未闻,如机器意识、脑机融合、心法实证……

他先后在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汕头大学、重庆大学开设通识课程“跨界论道——科学走进人文”,听课的本科生说,他是一位博学有趣的“大胡子”老师,是一位可爱的读书人,是厦大2014年度“我最喜爱的十大教师”之一。每次“跨界论道”的讲座都是一次“沟通文理,启迪智慧”的洗礼:大学宗旨、意义表达、物质本性、宇宙缘起、混沌现象、生命演化、神经机制、意识返观、灵魂幻象、精神作用、理性限度、心法自在、诗乐涵养、琴艺熏陶、养生原理、生活幸福、文化融合……

有缘聆听其公益讲座的社会各界人士说,他是难得的人生导师。热心公益,平易近人,普及科学,推广圣学,春风化雨,指导人生。他创办主持公益读书项目“乐易读书会”,其书目既有四书等圣学经典,更有量子物理、宇宙学、非线性科学、生命科学、脑科学等科普著作。于是,隔周的周末下午,鹭岛厦门一隅和杭州西溪深处,圣学和科学经典的解读,花开两朵,遥相呼应,交织出独特的精神风景……

家人和亲近的学生说,他总是笑容满面从不生气。物质要求极其简单而精神世界无比丰富;吃食堂饭,穿十几年的旧衣,左书右琴,自得其乐;早睡早起,精力充沛,清晨4点到7点是绝佳的工作良辰;生活技能欠奉,不会洗衣做饭,有时冬衣夏衣不分,令人不禁莞尔却又油然而生敬爱……

在大多人的眼里,他如父如兄,可亲可近,是诲人不倦的智者、仁师,如何美言欣赞都不为过。学术活动可以推辞,大中小学、公益团体的讲座却总能挤出时间;研究和授课繁忙,求教、求助的邮件却总是第一时间回复;下课后每每耐心解答围过来的种种疑问,浑然忘却曾粉碎性骨折的右脚因久站而疼痛不已;住院拒绝高干病房,在简陋的三人病房间与病友相谈为乐,伤痛未愈之际还想着要把读书会开到病房里来……

外界的美誉,他人的敬仰,于他只是积极进取、随遇而安之道的自然显发而已。

对于其多年来坚持的颇具前瞻性和带动性的艰巨科学研究,他在《无心的机器》序言中引德国哲学家Johann Georg Hamann之语:“我啃着这块硬骨头,并将终身啃咬下去。对我来说,在这一深渊之上始终幽暗莫测。我却也总是翘首期待一位天使,为我捎来一把开启此深渊之门的钥匙。”

对于其科研中始终坚持文理交叉、将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研究相结合的“跨界”思路,他在《禅悟的实证》后记中这么解释:“当然,不可否认,先哲们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如何夸张其深远意义都不为过。但时代毕竟是在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所形成的新的文化格局,是先哲们所不可能了解的。这就需要我们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学者,不断构建我们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这科学与人文不断交融的新背景下,如果我们不能站在先哲们的肩上,将现代科学成就汇入先哲们的思想中来加以发展,那么这将是一种历史的失职。”

对于自己科研工作的阶段性回顾,他在《古琴艺术的机器演绎》后记中这么小结:“在新的科学昌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复兴,就像宋明理学吸收佛道两家思想重注儒家经典一样,要充分吸收科学技术的合理成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草创、发展与成熟的历史过程,任何像我这样的个人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过,能够在中华文化的重建复兴事业中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还是非常值得欣慰的。”并呼吁:“在这一崇高而伟大的文化重建使命中,希望能够有更多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家、哲学家、人文学者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之中,在这一崭新的领域能够出现划时代的大家f”

那么,你会问,这样一位跨界大家是如何炼成的?是跨界的历练滋养而成。自幼秉承国学,求学时精研科学;工作后因机缘得以亲近有道之师,于是通晓易理,深谙禅道,贯通圣学;更兼自修琴艺数年以“乐”之名而了然琴学,被聘为福州古琴研究会的名誉会长。

于是其为人师表的风范中便得以科、艺、禅融通,言传身教便总是别开生面,令人洗心开窍。“读书三境界:博览群书,融会贯通,隐于无形”;“读书须慎:初学者,往往着迷于华丽之辞藻;继之者,欣喜于一得之见解;只有知止者,能实证于具体之行为”;“真善美的终极之书:真之《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善之《祖堂集》,美之《红楼梦》”;“何为智慧?日知为‘智’,知识积累,是量变;彗心为‘慧’,心头一亮,是质变:‘智慧’就是日积月累,一朝顿悟”;“生活修为三句话:破除迷信知天道,调养性情致中和,关爱社会行良善”...…·

如此的履历罗列,如此的言语描述,也还不尽言他。所谓“情深而文明”,“极深而研几”,却又“博学而无以成名”,他又何须以标签定义?

或许,在他自己的诗赋里,你可以领略他的至情至性、别致深趣。“缘情言志笔下诗,爱意泻成心上音”,“娇妻论诗情态雅,幼女学话声口甜”,他笔下的爱妻幼女;“长疼及短痛,肇始何茫然”,“腿殇之苦,苦于下炼狱,侧身右望长咨嗟”,他住院戏作的腿殇之苦;“索居异国少游历,喜有幽深美地园。终是眷恋难抛却,人语淹没万籁间”,他的美国国家公园游感;“岵岩留过客,彩云送飞鸿。宴坐息灵机,起步思凡庸”,“静虑世俗有真意,动念佛道无神仙。无事眼前读经卷,有心日后写圣贤”,他心中的人间禅境。

或许,在他的微博自述里,你可以一窥妙高峰顶的意味。“一个字:士;两个字:书生;三个字:读书人;四个字:博雅君子;五个字:游戏三昧者。”读他的微博和博客,也如同在听课。师者是和现实中一样的谦谦君子,听者是和现实中一样的如沐春风。因为他从没有把微博和博客当作名利场,而总是戒慎启发,辨器施教。“‘微博’博什么?博‘微’也,所谓辞微旨远;‘博客’是何人?乃博‘雅’之君子。因此,开微博,做博客,不亦难乎?不当慎乎?”

又或许,在他的“以易道为旨,以禅修为法,以圣学为用,辅以科学手段”的“乐易心法”禅境里,你可以切身体验机锋险峻、诚服圣道的禅悦。万法归易,易归何处?乐者何仁,易为何智?乐者何性,易为何理?乐者何心,易为何道?乐者何人,易为何法?遇事安乐,乐安何处?一句话:乐易是谁?

乐易是谁?他是谁?他,到底是谁?不如,你到跨界课堂、读书会,或是他的文章著述里,亲自会一会他!

嘉叶

2015年7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博学切问(凤凰树下随笔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昌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55668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134211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