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日
我怎么就不知不觉地做了父亲呢?你——我可爱的小兔儿(注:当时还没想好给女儿取什么名字,因为她属兔,所以便暂时称她“小兔儿”),怎么会如此不可抗拒地给你的还没有当爸爸的思想准备的爸爸一个措手不及而提前整整半个月来到人间呢?——对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我一定要审问你,你也必须“坦白交代”!
小兔儿,你害得我好苦——本来计划中的找学生谈心只好中断,还在写作中的一组语文教研论文只好停笔,即将动笔的中篇小说《青春备忘录》只好推延……于是,我将把本来应该听学生谈心的时间用来听你的哭声,我将放下手中的笔,收起洁白的稿笺而皱起眉头拿起奶瓶和尿布……
尽管如此,对于你的诞生,我还是无限的欣喜。
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和你妈妈又兴奋又担心,当然,更多的还是憧憬: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你是像我呢,还是像你妈?我曾跟你说过很多话(还骂过你),你听见过没有?我还给你放过一些优美音乐,你欣赏了吗?为了你,你的妈妈吃得太好了,我多次“攻击”你妈妈过“地主生活”,其实,都是为了你呀!后来,随着你一天天长大,我更是肆无忌惮地取笑你妈妈:“胸怀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心中,都为你的健康成长而感到喜悦。
有一天晚上,为了给你取一个好的名字,我几乎彻夜未眠。既要有意义,又要好听,还要写起好看,更不能与别人名字相同。至今我还没有为你取一个合适的名儿。前两天,我取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句中的“晴鹤”二字为你命名,意形均不错,可你妈妈嫌不好听,只好作罢。
你在妈妈腹中长到七个月时,妈妈去做了一次B型超声波检查。由陈焱妈妈带着去检查,我满以为可以看到你的性别,可医生说:“今天不巧,娃儿是扑着的,偏偏看不清性别。”我张大眼睛看着屏幕,医生直说:“快看你的娃儿!”可我什么也看不懂,只见屏幕上乱七八糟,混沌一片,可医生却说道:“这是头,这是嘴,这是屁股……”当时,我已猜着十有八九你是女孩。——如果是男孩,医生会骗我说“看不清性别”吗?唉,这医生也太低估我的“觉悟”了!
有意思的是,叔叔、阿姨们茬猜测你的性别时了大多说你是男孩,我知道这其实是一种偏见,连我班(高90届一班)学生彭毅在与刘泉打赌时,也断定你是男孩。
今天凌晨,在妈妈腹中,你大概不耐烦了,妈妈直说肚子胀。早晨起床后-匆匆吃了饭,我便陪你妈妈乘公共汽车来到乐山市人民医院,经过检查,住进了住院部妇产科4号床。
中午12点左右,你妈妈开始真正的阵痛了——大概你在腹中也已待得不耐烦,想早些出来。开始是每隔几分钟便痛一次,一次一分钟左右,后来阵痛越来越密。这时候你母亲的神志是极痛苦的:咬着牙,皱着眉,闭着眼,两手死死地抓住我,浑身都在抖。你妈妈很坚强,不轻易呻吟,因此我看她那表情,自然联想起看电影时,音响出了故障:只看图像,没有声音。到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她便叫我(甚至求我)狠狠地掐她的手,我怎忍心掐呢?于是她终于不耐烦地吼道:“掐狠些……”小兔儿,你看,你在腹中手舞足蹈,给你妈妈造成了多大的灾难!
说实话,看着你妈妈这么难受,我心中并不十分痛苦,而是一种期待的喜悦,因为我知道,你妈妈如此挣扎,正是幸福的前兆。正如我上午回校时对学生们说,你妈妈得的是“令人兴奋的‘病’”。下午4点20分,你妈妈正式进产房,我想随之而入,却被拦在门外。你妈妈知道没人陪她,很不愿一人进去,但又无奈,看着她进入产房的背影,我心中生起一股怜爱之情。
我在外面焦急地等待着,思绪万千。一个新的生命即将诞生,从今天起我就是真正的爸爸了,可我脑子里还没有形成“我的孩子”这种概念。今天是12月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可我的人生将揭开新的一页,而你将开始你的人生。我突然想:何不把你今天的哭声留下来呢?何不把你最初的啼叫记下来呢?
于是,我去陈焱家借来录音机,拿起新买的宝宝相册进了产房——此刻正是下午6点过,大部分医生已下班,陈焱妈妈说了情,我才得以“混”进去。
你妈妈躺在产床上,显示出的痛苦表情难以形容,她似乎已没有了其他的思维,只有憋气和喘息,不时发出一些撕人心肺的呼喊:“痛死我了!……”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总要以母亲的痛苦作为代价,这就是生命辩证法。我真正明白了,平时把某种新生事物(比如说改革)比作婴儿的诞生,是何等的准确。
你老是出不来,妈妈已经筋疲力尽,_医生说要采取“其他措施”,我又被撵出了产房。在病房里等了几十分钟,突然听见你文方阿姨在外面惊呼:“李镇西,生了!”她闯进病房又附在我耳边说:“是一个女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跟着陈焱妈妈来到产房的婴儿室。我第一次看到了你的“尊容”:一切都是小巧的——小巧的个头(据说有47厘米),小巧的脑袋,小巧的鼻子、眼睛和嘴。脸红红的,没哭,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在静静地打量这个陌生的世界。只看了几十秒钟,我出来了,回到病房,又激动地戴上了耳机,听着你刚才对着话筒(很像是唱流行歌)录下的啼叫:“哇——哇——哇——”你的声音嘹亮而高亢,悠扬而有力,这是生命的赞歌,是你在向世界庄严宣告:地球,我来了!
P3-5
回忆藏的蜜(代序)
李晴雁
我终于在26岁这一年,遇见了二十几年前那个咿呀学语的自己,和我那对曾经整日慌乱与欣喜交错的新手菜鸟爸妈。
如果不是那一天,我妈默默地从衣柜最深处那个“藏宝箱”里翻出四本泛黄的备课本放到我面前,我大概永远都想不到,自己断片的记忆中那段稀里糊涂摸爬滚打的“熊孩子”岁月,竟然被爸妈一字一句全部记录了下来,这一记录,竟然就是整整六年。
爸说,你看看当年我们给你写的成长日记吧,非常有意思。于是从出于“非常有意思”而翻开1987年12月1日的第一篇章开始,我立刻就像被卷进了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人生的镜头按下了16倍速的快退键,瞬间的瞬间,我猝不及防地带着26岁迷茫困顿的身心,“咻”的一声掉回了1987年的乐山一中:进校门绕过池塘穿过教学楼,从操场边自行车停放处旁的小门拐进去,红砖房的二楼阳台上,我看见自己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梳着希特勒式光整的二八分头,惊恐又新奇地看着四周,外公、外婆和妈妈在逗我,年轻的爸爸端着老式的海鸥相机在拍照……然后我神奇地打量这个50厘米高的自己,不知所措又充满好奇。“你好,小晴雁,我是26年后的你。”我这样小心翼翼地喃喃自语。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远远超出了预期的仅仅“有意思”。看到菜鸟爸妈第一次面对一个婴儿时的笨手笨脚、惊慌失措,我心中偷笑;看到自己生病输液,爸妈焦急难耐,我提心吊胆;看到自己荒诞滑稽的行为举动,可笑又可爱,我忍俊不禁;看到自己刚上幼儿园时每天哭到喉咙嘶哑的可怜挣扎,我跟着难过;看到妈妈为我每天翘班去买鱼熬汤,爸爸拿着微薄的工资今天给我买书明天给我买玩具,我感动又愧疚;看到爸爸去成都工作,与我和妈妈分隔两地,不舍离开,日思夜想,我也眼眶泛红;看到健健康康的外公外婆陪我玩耍、教我识字,我已泪流满面……我才发现,原来没有储存进记忆里的那段记事前的时光,是如此的丰富精彩,欢笑不断又泪水不停,惊心动魄又其乐无穷。
我就这样一页一页地翻着这几本明明我是主角但我却感到陌生大于熟悉的成长日记,看我爸潇洒的草书和我妈隽秀的楷体一字一字跃然纸上,拼凑出了我从蹒跚学步到翩翩起舞,一天天、一岁岁逐渐长大的身影。我在感慨万分和感动不已的同时,突然开始想,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去在意自己是如何成长的呢?
当我学会了说话,变得能言善辩,我就常常与父母陷入争吵;当我学会了走路,变得健步如飞,我就总是希望离家去远方;当我学会了思考,变得千思百虑,我就渐渐减少了和父母的沟通。当我一步一步成长到了今天独立健康的26岁时,成长好像很容易就会被误解为是一个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存在,而这看似一气呵成、天经地义的成长背后,有多少父母和亲人倾注的爱与关心与期盼与喜悦,这么轰烈地经过,稍不留神就被我一个拥抱未来的骄傲转身而忽略了。在我漠然地想着“大家不都是这样一眨眼就长成了今天这副模样”的时候,这一沓泛黄的日记猛地敲了敲我的后脑勺,对我说:“你看你看,是谁牵着你的手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你的青春,是谁给了你这么多的爱和温暖让你长成了今天的你。”
爸妈说,当初写日记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你会看到这些文字。我想象着二十多年前无数个我酣睡的夜晚,他们守在我身边,昏黄台灯下伏案写下这些点滴琐碎甚至像流水账的字句,诚实记录下我每一次“进步”的细节和“惊喜”的瞬间,内心想必是充满欣喜和期待的。我在时间的这一端面对眼前十几万字的白纸黑字,看见的是时间的那一头我年轻的爸妈在一笔一画为我勾勒成长的足迹。我回头望向身后一路走来的清晰脚印,惊觉我的成长是年龄的增加,是身心的成熟,也是父母对我爱的堆积。
有人会讲,谁不知道父母的爱有多伟大啊!是啊,我也曾经对于这份伟大的爱感到太习以为常了,以至于它就几乎成了一个口号或是口头禅,是谁都会说可又谁都看不见的形式概念。直到我从头到尾读完全篇的成长日记,我才恍然大悟,这爱根本就有迹可循,而且还铁证如山:它不是仅仅用来敬仰和膜拜的“伟大抽象的爱”,它是不顾一切又不计一切的“本能实际的爱”,也是需要感受和回应的“赤忱热切的爱”。
于是我再读龙应台的《目送》,我会说,让父母总是目送背影远去的儿女,如果懂得感恩,大概会挽着他们的手一起走;我再听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会说,感慨时间带走父母年轻容颜的儿女,如果知道珍惜,大概会把流失的时间变成宝贵的回忆;我再审视自己,我会说,请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仅仅是为了不辜负父母给予的爱和期望,而是为了认真对待这一路父母陪伴我每一步一脚印踏实成长起来的人生:曾经咿呀学语不是为了讲诳话,曾经蹒跚学步也不是为了走歧途,成长日记里面那个健康快乐努力长大的自己,我不能让她失望,我想要告诉她,小晴雁啊小晴雁,你长大以后会是一个很不错的女生哦。
我想起故乡外公外婆的家里,阳台的木头门框上刻满了我小时候每次量身高时留下的痕迹,那时候我觉得慢慢长成大人的过程好像就是不断地在门框上刻下新的数字。等到我真的长大了,门框被拆掉了,我以为我就要这样失去成长的证据,但这套成长日记的出现,填充了我记忆里面最初的美好,重新为我画上了刻度。
二十几年过去,外公不在了,外婆住进了养老院,老家的红砖房成了再没有人回去的空屋子。爸妈问我看成长日记时想不想得起里面的细节,我说小时候的事情怎么会有印象,但是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你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我应该会这样告诉他:穿过乐山一中的操场,从自行车停放处旁的小门拐进去,沿着红砖房第一个单元的长楼梯走上去,推开二楼左边的房门,小晴雁正靠着阳台门框站得笔直,爸爸拿着一本书平放在她的头上,妈妈比着书沿在门框上画下一道崭新的刻度,外公外婆坐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小晴雁又长高了!
感谢我如此文艺的老爸老妈给了我这份弥足珍贵的成长纪念。希望天上的外公也能欣慰地看见这本成长日记的出版。
2014年4月1日夜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为女儿写的0—6岁成长日记,也是他养育女儿过程的生动记录。作者用深情细腻的文字和生动精彩的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女儿从出生到上小学六年间的点点滴滴和日常育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他给女儿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启蒙教育,注重孩子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良好品行、善良人格、独立精神的培养,为广大家长提供了早期教育的优秀示范和参照提醒。
本书还收录了他女儿晴雁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海外交换学习及读研期间的成长日记和随笔,我们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优秀教育专家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培养出来的优秀品质及良好素养,见证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孩子的层层蜕变、羽化的过程。
爱的书写成为珍贵的礼物,你成长的每一小步都被我一一记录;美好的瞬间定格成永恒的画面,你的一举一动都被我仔细珍藏。亲切而熟悉的日常育儿生活日记,让孩子在爱中成长。
《陪你走过0-6岁--李镇西爱的育儿日记》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为自己女儿写的成长日记,也是作者教养女儿的日记。作者用二十几万文字和一百多张照片完整地记录了女儿从出生到上小学7年间的点点滴滴,阐述了以爱心、民主和尊重为核心理念的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幼儿时期的启蒙教育、好习惯的培养、善良人格的塑造、读书习惯的养成、传统文化的熏陶……为孩子的早期家教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具体的操作模式。作者在成长女儿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情况和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作者和女儿共同成长道路上的做法,形成了一套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模式。作者一路以来正确的指导和牵引,使得女儿不仅拥有独立坚强、心地善良的良好品性并且成绩优秀。他教养女儿的过程,对于千千万万的家长是极好的参照和提醒: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