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便是读这个国家的历史。易中天《中华史》学术顾问陈勤教授在《简明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400年历史娓娓道来。
口述历史,只讲故事--通俗流畅,有趣好玩;只说正史,凡事有出处,不乱发明历史--靠谱,有料;13万字,35幅插图,3个小时就可了解美国400年历史——简明。
图书 | 简明美国史 |
内容 | 编辑推荐 要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便是读这个国家的历史。易中天《中华史》学术顾问陈勤教授在《简明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400年历史娓娓道来。 口述历史,只讲故事--通俗流畅,有趣好玩;只说正史,凡事有出处,不乱发明历史--靠谱,有料;13万字,35幅插图,3个小时就可了解美国400年历史——简明。 内容推荐 了解世界格局,必先读懂美国。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来到这片蛮荒之地。 1776年,为了建立一个理想之国,美国脱离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经过200多年的奋斗,美国逆袭成功,一举成为世界唯独的超级大国。 易中天《中华史》学术顾问陈勤教授在《简明美国史》一书中以通俗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从1620年“五月花”号登陆到奥巴马总统约四百年间的美国历史,叙述了影响美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与重要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辅以35幅插图,全景展现了一个国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征程。 目录 引言|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 第一章 打出来的独立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 史上最高大上的独立 从《独立宣言》到独立战争 第二章 吵出来的国家 逼出来的制宪会议 吵出来的美国宪法 从总统华盛顿到首都华盛顿 第三章 西进运动:一个国家的成长 天堂在上,美国向西 美国成长三部曲 印第安人的“血泪之路” 大国崛起:西进运动的成就 第四章 南北战争 一个女人,一本书,一场内战 一个军校、四个高材生和一场战争 林肯:美国梦的完美诠释者 没有清算,只有反思 第五章 镀金时代与进步时代 崛起的现代化美国和美国企业家 美国向钱看 进步时代 扒粪运动 第六章 从美洲老大到世界霸主 美洲人的美洲 美国人的美洲 美国与中国:跨越太平洋的相遇 一条运河与一个世界大国 走出孤立主义,从一战到二战 美苏争霸的冷战与热战 历史并未终结,反恐成为新主题 第七章 光荣与梦想:20世纪的美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美国 二战后的美国 1970年代的美国 1980年代的美国 第八章 世纪之交的美国 新美国 新敌人 轻美国 后记 注释 试读章节 当时北美一位叫约翰·亚当斯(John Adarns)的律师,也就是美国独立建国以后的第二任总统,给“波士顿大屠杀”中的英国官兵当辩护律师。不可思议的是,面对愤怒的民意,他居然赢了。他把子弹走火之后的冲突、各方的责任,都辩得清清楚楚。结果,被看作坏人的那帮英国士兵,最后都被当场无罪释放了。亚当斯一战成名,成了第一个“美奸”。试想,众怒之下,他怎么敢给英国人辩护,而且法庭怎么能判英军无罪?但这就是北美,一个不一样的北美。任何时候都有规矩,一切事情都有相关法律,而且律师可以真的做到实事求是。 “波士顿惨案”已经把北美独立的这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英国想与北美还亲如一家是不可能了。在这之后,英国派来更多的军队,采取更多的压制措施,这无疑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的是,英国国内经济发展出现了问题。从远东地区获得的商品在英国本土以及欧洲大陆一直很畅销,但此时卖不动了。英国就把卖不出去的印度茶大量运到北美来出售。面对高价茶和重税,北美人民要多不爽就有多不爽。另外,当时英国和法国几乎已经要兵戎相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英法交恶,对北美反而是利好。 1773年12月26日,又有一个亚当斯出现了。来自哈佛大学的热血青年塞缪尔·亚当斯(SarnuelAdarns)带着一帮人,把英国运茶船上的高价茶叶全倒进了海里,这就是后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Boston Tea Parly),又叫“倾茶案”。这个亚当斯,是波士顿惨案辩护律师约翰·亚当斯的堂弟。 这下英国政府愤怒了。刚把惨案的事抹平,你们又来捣乱。不管是按照英国的法律,还是北美殖民地的法律,“倾茶案”都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亚当斯这帮人侵犯私人财产,而且是巨额的私人财产。如果按现在的法律来讲,还有聚众闹事、寻衅滋事等各种罪。 于是,英国政府开始对北美严厉管制,不仅增兵增税,而且给征税官员特权,为了杜绝漏税偷税,允许官兵入室搜查。对于已经习惯了自由的北美殖民来讲,这是捅翻天的事情。当时多数的北美白人普遍认为自己的家、自己的店铺、自己的工厂,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官员居然敢入室搜查,翻箱倒柜,这实在是触及底线。 最让北美人民无法忍受的是,本来英国驻军就是用来对付他们的,可军费还要他们掏。而且,军队进城后还要入住居民家里,简直前所未有的奇葩。占了他们的家、他们的房,还要来镇压他们,是可忍孰不可忍! 首当其冲的是北美殖民地的有产者们,这回也坐不住了,这帮北美的社会精英们互相串联,商议对策,于是便有了大陆会议(Continental Congress)。 从1774年9月到10月,大陆会议开了近两个月,北美12个殖民地的代表都来了,就差佐治亚州的代表没来。他不是不想来,而是因为地处最南边,太远了,来不了。当时的交通本来就不太方便,再加上英国到处设立关卡,结果就“遍插茱萸少一州”了。 在费城召开的第一届大陆会议,通过的不是《独立宣言》,而是《权利宣言》《大陆协定》和《致国王请愿书》。。北美殖民地的有产者们的初衷并不是造反,更没有想着谋求独立,只是想要请愿维权而已。 P18-19 序言 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 1620年11月11日清晨,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科德角的汪洋上,飘荡着一条名叫“五月花”号的帆船,41名成年男子正在船上的大舱里聚会,他们可不是在过光棍节,而是在顺次签署一个契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 这一群天真的“书呆子”,怎么也没料到,他们此时签署的这份写在羊皮纸上的书面契约,居然开创了一个伟大的美利坚民族,而美国的历史也就此开篇了。历史的细节之处,真是总充满着太多的惊喜和意外。 《五月花号公约》的正文,不过寥寥数语,完整地译成中文就是这样一百多个字:“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个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这个公约,看起来稀松平常,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其实,它本来就只是“五月花”号上的这群人,基于对无常命运的恐惧,而定下的权宜之计。 当时,“五月花”号正飘荡在哈德逊河口附近的大西洋上,距离原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还有两百多英里。可船上的食物已经短缺,存储的饮用水就快见底了,更有多名乘客和船员生病,又遇上了恶劣的天气,这条长27米、排水量仅180吨的三桅盖伦式帆船,明显已不适合继续航行。“五月花”号的船长琼斯(Christopher Jones),因此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结束航行,就近登陆。 登陆点的突然变更,引出一个出人意料的法律问题。船上102名乘客手中持有的英王特许状,还有他们与弗吉尼亚殖民公司签订的开发协议,只适用于哈德逊河以南的弗吉尼亚地区。这就是说,琼斯船长选择的登陆点不在协议范围内。 下了船该怎么办?作鸟兽散,各顾各?肯定不行。因为这片处女地上,还没有出现政治和法律,也没有国家,严酷的冬天又已经来临,单个的自由人谁也无法在严寒贫瘠的新大陆熬过冬天,可能瞬间就会被诡异莫测的陌生环境吞噬,而饥荒、疾病和神出鬼没的印第安人,更随时都有可能来夺命。抱团取暖、彼此合作,当然是求生的不二法门。 可问题又来了,这102人虽然都来自英国,但却不是一伙的,而是分成了两拨人。一拨人是圣公会(英国国教会)的分离派清教徒,他们完全按照《圣经》的原则要过“清洁的生活”,精神独立,不仅不买罗马教皇的账,还不承认英国国王的宗教领袖地位。这36名清教徒,是为了逃避英国国王严厉的镇压和迫害,义无反顾地前往北美新大陆寻找“伊甸园”的。而另外一拨人的成分就复杂多了,66人中既有破产者也有流浪汉,甚至还有白人契约奴。这拨人是出身低微、有勇无谋的冒险者,敢以命相搏去换个前程,好勇斗狠,谁都不服谁,几乎是一盘散沙。这么两拨人想要合作,那就必须先立好规矩,否则肯定没戏。 这就是订立《五月花号公约》的缘由。要强调的是,在订约过程中,清教徒起到了主导作用。船上的这批清教徒是一个信仰坚定、理想远大的群体,其中不乏能言善辩、远见卓识之士。更重要的是,这些清教徒已经共同生活了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彼此之间建立起了非同寻常的精神联系,组织化程度颇高,可以说是铁板一块。36人对66人,人数少的一方却占了上风。这说明了一条人类社会的公理——以有组织对无组织,有组织者恒胜。 于是,规划登陆后的生活,就成了清教徒的任务。今天看来,《五月花号公约》是清教徒向历史提交的奇迹般的完美答案。对于普通人来说,契约社会可能是天方夜谭;对于清教徒来说,却几乎是天经地义。作为崇尚独立、自治的新教教徒,源自《圣经》的契约精神早已浸入他们的血液与灵魂。因此,在构想产生一个新政府的基础时,订立以平等协商为基础的契约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最为可贵的是,虽然这些清教徒是虔诚甚至狂热的新教徒,但饱受宗教迫害之苦的他们并不强求异见者的归化。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政教分离的好处,他们的宗教理论也认可了这种与宗教分离的世俗政府的合法性。因此,他们构想的社会秩序不以统一信仰为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拨人中的成年男子签署了这份由清教徒起草的契约。因为“五月花”号是从英国普利茅斯(Plymouth)港起程的,所以这102名移民将他们在新世界的落脚点同样起名叫普利茅斯,并选出了一位清教徒出任新殖民地的总督。立好了规矩,双方合作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五月花”号上的102名乘客,终于在1620年11月11日的白天,踏上了北美大陆。 这102人,一踏上北美大陆,就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食物严重缺乏,也没有御寒的衣物和房屋。在上岸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有半数人冻饿而死。这就是说,从船上走下的102名乘客,只有一半人活过了到北美后的第一个冬天。 幸运的是,第二年的春天,在青黄不接的最艰难时节,这些幸存者得到了北美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热心救助。这些还处于石器时代的古老部落,非常慷慨地送给可怜的“新人类”许多生活必需品,还教他们种植玉米、捕鱼和饲养火鸡。秋季获得了大丰收之后,这些新移民邀请原住民,共度了一个盛大的感恩节,餐桌上摆满了玉米、南瓜和火鸡。从此,感恩节成为北美大陆的原创节庆。1863年,林肯总统正式宣布,将感恩节设为全美国的法定节日。1941年,美国国会将其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美国人是要对印第安人感恩的。因为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有超过3500万的美国人,可以将族谱追溯到这批“五月花”号上的幸存者。换句话说,这些幸存者的后裔大约占当今美国总人口的12%。这些后裔中,不乏鼎鼎大名的人物,其中包括亚当斯父子、布什父子、富兰克林·罗斯福等九位美国总统,还有韦氏辞典的编纂者韦伯斯特以及演艺明星玛丽莲·梦露等人。 但在历史上,美国人对印第安人是有过大亏欠的。感恩节很快就过去了,印第安人没有圣诞节,古道热肠的患难之情经不住冷酷现实的消磨,“新英格兰人竭力消灭那些曾经欢迎过并拯救过他们先祖的土著人,同时也消灭了他们先祖的生活方式”。这是美国历史中不幸、不义和极不光彩的一面。美国历史学家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NathanielPhilbrick),在《五月花号:关于勇气、社群和战争的故事》一书中,曾讲述了两条船的故事:1620年9月,“五月花”号帆船从英国普利茅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为美洲带去了102名移民,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1675年9月,一艘名为“海上花”号的帆船,从美洲的普利茅斯起程,乘客是178名印第安人,目的地是加勒比海种植园。虽然都是乘坐帆船远离故土,但前者的102人是要在新土地上建立自己的人间天国,而后者的178人却是战败后被贩卖做苦役的奴隶。 对美国而言,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血缘上,“五月花”号上的乘客都举足轻重。但如此显赫的历史地位,这群人当时完全没想到过。他们签《五月花号公约》的时候,想的只是怎么能在新大陆活下去,并且努力活得好一点。他们绝对没想到,自己意外撒下的种子,日后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数世,滋养亿万人。 《五月花号公约》在美国乃至世界史上,获得了至高的地位,首先是因为《五月花号公约》创建了一个先例,即政府是基于民众的自由意愿而成立的,并且应当依法而治。《五月花号公约》树立了一个典范,即人民可以通过自己的公意决定集体行动,从而以自治的方式管理自己的生活;行使统治必须经过民众的同意;人民可以通过公议的契约建立秩序,而不是由人民之上的权力强加。“自治”意味着一切公共事务必须征得全体自由民的意见,由此开创一个自我管理的社会,这标志着“政府需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这一文明原则,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得到认同和实现。 《五月花号公约》的意义,并不在于契约本身,而在于对契约的信任和遵守,从而实现了政治的文明。因而,西方的新理想国成立了。 美国几百年历史的根基,就建立在《五月花号公约》这短短的一百多字之上。信仰、自愿、自治、法律、法治、宪章……这些关键词几乎涵盖了美国立国的所有基本原则。 《五月花号公约》是北美大陆此后无数自治公约中的第一个。它所呈现出的依法管理、民众自治理念,成为许多居民点和后来殖民地竞相效仿的模式,对《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五月花号公约》不仅树立了“美国精神”,也标榜了文明的尺度和国家道德。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划时代的。从此之后,人与人之间除了基于暴力的杀戮、征服和奴役之外,又多了一个选择,这就是基于契约的合作。 二百六十多年后,在“五月花”号驶过的哈德逊河口,树起了一尊美丽高傲的自由女神像,她左手捧着《独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面向着辽阔的海洋,迎接着向往自由和梦想跨海而来的人们。 如同一个美丽的童话,一艘小船满载着梦想,最后开创了一个国家,这是奉献给一个悲惨世界的最伟大的礼物。“五月花”号开创了一次改变世界的航行,并留下一段感动人类的文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一群群古老英国的清教徒加冒险者们,飘零到北美新大陆,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国度,而这个国度,现在居然是世界上最受移民向往的地方。这其中,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故事? 后记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观念组合起来的世界,人是观念的载体。这观念就是时下被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笔者发现,当下中国人的世界观,即国人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观念与认知,首先并集中表现为对美国历史与现实的看法,提及世界,说到国外,人们最先也最多想起的一定是美国。可以说,美国观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无论是在互联网络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国人的美国观又是严重两极化的。 其中一个极端是神化美国,认为美国是人间天堂。在一部分国人心目中,无论是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军事实力、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科技实力,还是像苹果手机这样的消费电子产品,以好莱坞、美剧和NBA等为代表的流行文化,美国都是世界之最。看迪士尼动画,听格莱美音乐,吃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喝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进影院看好莱坞电影、上网追《生活大爆炸》等美剧,到星巴克点杯咖啡与朋友小聚、穿NIKE服饰去健身等,在80后、90后的中国都市年轻人中,几乎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美国也因此成为这部分国人最向往的国度,有钱的投资移民、把子女送去美国接受教育,甚至扎堆去美国生孩子;没钱的也想方设法去美国,甚至不惜偷渡去打黑工。 另一个极端是将美国妖魔化,认为美国是一个邪恶之地。以“愤青”为代表的一部分国人,指责美国在历史上对印第安人实施种族灭绝,对黑人搞种族歧视,现在又穷兵黩武,在世界上搞霸权主义,还时常以民主自由和保护人权为名干涉他国内政,是世界动荡的总根源。最不能忍的是美国借了中国那么多钱还抹黑中国,在国际上打压中国。有一些极端的甚至认为,中国所有的不顺,都是由美国的阴谋造成的。 这个如此两极化的美国观,无疑是个哈哈镜中映射出的美国,无法告诉人们真正的美国到底是什么样的。 这几年,我在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时,总说学传媒、做传媒的年轻人要建立起正常的、有人味的世界观,特别是美国观。于是学生就要我推荐一本轻松、有趣、好读的美国史入门读物,但我一直没找到一本合适的。2015年去过美国后,才读小学的儿子九九也常常问我,美国有这么好吗?美国有那么坏吗? 为了回应学生的要求,更为了系统地回答宝贝儿子的提问,我这个学历史、做传媒、教新闻出版的北京印刷学院教授,决定干脆自己来写一本简明美国史。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本小书。 为了让小学生都能看明白,我努力说人话,避免宏大叙事,争取讲一个好故事,即一帮移民在一片荒原中努力建设理想国的故事。 本书力图以全新的新闻传媒和历史学相交叉的视角,带着读者一同去探寻北美大陆400年的拓荒史,美国240年的建国历程。希望写出的是一本没有被扭曲的、平实、有趣、可读的简明美国历史,让读者体味到一个有温度的、鲜活的、有故事的、有人味的美国。 本书的写作,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刘芳豫、余斌斌、杨胜忠、李孟远等的有力协助,特别是张胖胖和袁紫千两位同学,还帮我整理出了部分初稿。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特别鸣谢的是我的好友易中天先生和知名出版人路金波。易先生在闭关写中华史的百忙之中,还挤出时间通读了我的初稿并提出了有见地的修改意见。而路先生的激励和果麦文化两位优秀编辑吴畏、谭郭鹏的得力工作,更为本书提供了品质保证。 陈勤 2016年9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简明美国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215286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8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99 |
出版时间 | 2017-01-01 |
首版时间 | 2017-01-01 |
印刷时间 | 2017-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 |
CIP核字 | 2016249685 |
中图分类号 | K712.09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云南 |
长 | 214 |
宽 | 152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