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号在呼唤
号音穿越草地,钻过密林,飘到我身边。我放下正在阅读的《敬畏生命》,抬头眺望。不曾想到华北燕山脚下,竟有如此绚丽缤纷的植物园。远处是逶迤的黛绿色群山。松林从起伏的山坡上蔓延过来,一直伸展到我脚下。在我身后,分别是丁香园、碧桃园、花卉园。花圃旁的绿篱修剪得有棱有弧,造型颇具匠心。有蝴蝶、蜻蜓在郁金香、金鸡菊、大理花上飞翔。草丛与草丛间,一行墨线似的蚂蚁蠕动着。一只黄蜂,震颤着透明的翅膀,飞向一片勿忘我花。当蜂儿接近蓝色花朵时,停顿了瞬间,然后收敛翅翼,钻进花蕊,尾部向上一耸一耸贪婪地吸吮着花汁。一只长尾巴喜鹊从树顶上倏地扑下来,贴着草皮飞向远方。我抬头仰望,欣喜地看见树权里筑有一个鸟窝。一根根枯枝,衔着鸟儿对于生活的梦想,竹篾般编织成一个安乐窝。那是喜鹊的栖息所,是它温暖的家园。我的到来,是否干扰了它的宁静?自从四十多年前离开了故乡,便离开了童年的鸟窝。今日又见鸟的窝巢,顿时有了回归故里的感慌……
缥缈的号音从远处传到身边,把我从静观默想中唤醒。我感到号音里夹带有草香、叶香和花香,还混合着鸟声、蝉声和山洞那边的泉声。吹号者吹奏的是一支《友谊地久天长》。他吹得并不娴熟,但情意绵绵,似乎触景生情,怀想起往日一起远游、促膝谈心的亲密友人。某种无比深沉的情愫,从每一节缅怀的号音里流溢出来,令人感动得无可言说。我想象着吹号者是一个有阅历的人,他从尘嚣、烦乱的城市里出来,置身于这辽阔的草场和馨香的植物园,耳目为之一新,便用小号吹奏出对大自然的爱恋,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友谊的呼唤。我想象铜号的杯形吹嘴和喇叭口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红缨随着吹奏者呼出的气流轻轻飘拂,白云碧草繁花在小号金属表面上映演出斑驳的碎影。我想象着向着远山蓝天昂头吹奏的号手,宛如一尊巍然雕像,挺立在燕山斜曳出的陡坡之上,铸成一个不凡的景观。
这是七月的清晨。展望眼前似曾相识的地形,我联想起十年前我和友人在新疆天山脚下伊勒克草原看到的情景:辽阔无垠的绿草地,像是大地波动的曲线,一直伸展到天的尽头;一群白色骏马,扬鬃甩尾,从远方地平线奔驰而来;疾走的马蹄践踏着草海花浪,身后尥溅起缤纷花瓣,宛如彩蝶追踪纷飞。就是最杰出的画家,也想象不出夏天草原上呈现出多么丰富的色彩、多么生动的画面……
我坐到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又拿起书来。《敬畏生命》是法国哲学家、医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写的。他从小就用自己编写的祝词为大地上所有生物祈祷,请上帝赐福于一切生灵。七八岁时,他的同学约他到树林里打鸟。他害怕同学嘲笑,便勉强跟随着。树林里的鸟儿们正在晨曦中欢乐歌唱。他的同学在弹弓皮带里夹上小石块,拉紧它,瞄准鸟儿。正当他焦急之际,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来了。这天国的声音回荡在朝霞里,把鸟儿召唤走了。他这才如释重负,心想这是天神在护卫着大地上美丽的生命。成人之后,他自愿到非洲终身义务行医。一次乘船去为病人出诊,在日落时分的河面上,他看见四只河马带着它们的幼仔与舟船并排着向前游动。他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概念:“敬畏生命”。人生活在世上,不仅与他人发生交往,而且与一切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生物发生联系。因此,人应该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与其他生命同生同乐,共存共荣。
我的目光从书本上抬起来,环视四周:牡丹园旁大槐树的枝叶间,张着一面阔大的蛛网。那缀网的蜘蛛不知到哪儿去了,只有一片树叶被粘附网上,在微风中上下翻动。阳光照在草地上,蒸腾起一股股热浪。远处绿林里,闪露出千年古刹一角红墙。翠荫掩映的石板道上,有僧人提着塑料桶前往山泉源头处汲水。附近时闻松塔、青果、海棠坠落地上,啪哒有声,惊飞起草丛里的蚂蚱。蚂蚱因惧怕伤害而披上了保护的颜色。不禁催发玄想:既然生命是宇宙中最高的创造,人为什么要无缘无故残害生灵呢?像深山古寺中僧侣们那样,爱生、放生,普度众生,让一切生物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繁衍、物竞天择地代谢,那有多好。正如我目前身处的场所,既是植物的乐园,又是动物的天堂,更是人类向往的地方。万类在此和谐共处,组成一个葱茏郁勃的生态环境。
忽觉耳边清静,那吹奏《友谊地久天长》的号音,海市蜃楼般消失了。我站起身,穿过松林,走上草地,想找到那位不认识的吹号者与之攀谈。但来回寻觅许久,方圆数里之内,杳无人迹。我纳闷,我刚才听到的、那沉湎于往昔回忆之中、呼唤着和善与友爱的号音,难道只是我自己的心声,我所向往和追求的梦境!?
P8-10
自序
第一辑 纵笔抒怀
林中速写
角落
小号在呼唤
我赞骏马
离别的时刻
你就是爱
感情小品四则
寻找勿忘我
秋林随想
树根赋
颐和路的怀念
河流的启示
废墟上的春天
我思念故乡
夜车穿越武汉
第二辑 生活集锦
读苏东坡《潇湘竹石图》记
水,生命之源
鄱阳夜话
长江口的芦苇荡
三晋古树记
老船
节日是生活的花朵
雨中
又听《二泉映月》
心祭——献给G.W.
长陵楠木
拾粪者
动物园的变迁
请你尊重动物
图书馆佳话
河流是城市的母亲
古道
日出
金秋,到长白山去
记前门大街
西双版纳素描
与友人谈画录
的士里的天籁
情书笔谈
春天的郁金香
历史一瞥——天安门广场丙辰清明之夜速写
撑筏者说
感悟天坛
第三辑 思念故旧
悼徐迟
最后一位文人作家汪曾祺
怀念张贤亮
我的挚友张一弓
我的恩师
我在孙犁家中
作家的书画
建功,平民化的写作方式
铁凝印象
与王蒙的交往
冯骥才的半天
中山陵祭堂思絮
怀念和仲锷在一起的日子
苇岸,大地的歌者
祭母亲文
文坛英才余易木
轮椅上的背影
回忆青年诗人骆一禾
管桦竹
回忆吴伯箫
我和张弦的友谊
文坛伯乐冯牧
怀念荒煤
第四辑 旅途随笔
旅游者说
多伦多的墓园
从傍晚到黄昏
夏天,我见到了《睡莲》
九鹿图
海明威和鱼
芝加哥的云
华裔建筑之光
到密歇根大学看望李陀
罗马的石头
白天鹅咖啡馆
荷兰一瞥
巴黎迷路记
牛津之夜的美梦
沿着徐志摩的足迹
日本长野读画
眺望富士山
俄罗斯白桦林
秋在普希金的皇村
澳门,我并不了解你
南海晚霞
金代亚沟石刻随想
在那人鱼同乐的地方
向日葵
清平湾一日
黄昏速写六则
第五辑 序跋杂记
《世界美文观止》前言
梁邹平原的艺术描绘——李登建散文集《平原的时间》序
品格独特的植物散文——《草木和恩典》序
有艺术魅力的散文——《露水硕大》序
心归何处——《漂泊》序
大地的赞美者与悲悯者——景阳散文集《谁还能衣锦还乡》序
故乡是精神家园——《祖父是一粒粮食》序
有味道的短篇——《老白的枪》序
原生态的浮世绘——长篇小说《香香饭店》序
萌娘的笔是一支魔棒——跋《秋天的钟》
苦难结出了硕果——《从维熙文集》编辑随感
敬畏自然,爱惜生命——《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编后感言
漂在心河里的灵魂——跋赵翼如散文集《倾斜的风景》
《白马》编辑杂感
《屠格涅夫散文选》译后记
《高山下的花环》编后记
散文这种文学体裁,是我一生最爱。进入耄耋之年,我想做两件事:一是把我一生研读各国经典散文的收获,择其最佳者精编一本《世界美文观止》,以便读者一册在手,尽览天下精华,——这本《世界美文观止》已于2014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二是把我五十多年来所发表的,有的已编入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有的荣获各种征文奖,有的刊登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文汇报》、《光明日报》上且已编入年选的作品,汇总成个选集,敬请方家和读者指正,——这本《小号在呼唤一张守仁散文选》拟交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近六十年来,我一直像集邮爱好者收藏珍奇邮票那样,收集国内外散文集供自己学习、研究,迄今已有数千册之多。故有关出版社约请我编《当代散文选粹》、《外国经典散文选》时,我不必去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借阅复印,家中藏书已足够我使用了。
总结五十多年写作、编辑、翻译、研究散文的经验,深知它是一种最自由的文体,却易学难工。一篇佳作,除了具备纯熟的语言、生动的细节、深邃的思想、独到的识见,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角度外,首先要有个性、要有我。无我即无个性。散文就是要写自我,要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世上每一个我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天下绝没有另一个和我相同的我。每个人的出生、籍贯、教养、阅历、兴趣、爱好、职业、体验都不同,所以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识见、情感写成的散文,就有独特性,就不会与别人雷同,就会闪耀出个性的光芒,就像新鲜水果那样,汁多、味美、有异香。
散文乃情文,是含情量很高的文体。古今中外感动过我们的散文,大都是作者倾注了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的心血之作。除情感外,散文更应有独到的、别人从未言及的识见。比如人们都赞美秋山红叶,世上有多少画家、诗人、作家讴歌秋天华丽、斑斓的色彩。但我到森林里仔细观察之后,发现那些改变颜色的叶子,那些变橙、变黄甚至变红的叶子,大都系材质较差的杂木、灌木、藤本植物所长。它们因为经不住霜冻和寒风,就过早地萎缩、变色,显示行将凋落的病态。这些艳丽的色彩,实际上是孱弱和早衰的迹象。而那材质结实、身姿挺拔的青松,都傲霜斗雪,永葆生命之树常青的本色。这样一想,那染醉秋林的红叶,何美之有?有何赞美之价值?据此顿悟写成《秋林随想》,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还被多次转载。再比如人们都认为鸳鸯是爱情鸟,其实并非如此。我作为中国野生动物协会资深会员参加过多次观鸟活动,并和有实践经验的动物学家探讨之后,确认鸳鸯绝不是爱情鸟。它们一般只在发情、求爱期才成双成对。它们的爱情并不专一,是临时夫妻,谈不上白头到老。当一只鸳鸯不在时,另一只鸳鸯会和新的异性交配。如果一方死去,另一方便另觅新欢,更换配偶。相反,天鹅才是真正的爱情鸟。天鹅雌雄共筑爱巢,轮流孵化,同甘共苦,相守终身。若一方受伤,另一方形影不离,殷勤看护。若因病死去,另一方痛不欲生,突然高飞,直冲云霄,猛收翅膀,垂直栽落,殉情自杀。侥幸不死者,便誓作义鹅,为鹅群站岗放哨,终身不找新欢。我把这一新的认识,写成了《鄱阳夜话》,明告读者。
我认为散文写作不宜受到种种束缚,应放开手脚,百花齐放。它需要冲破樊篱,向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绘画去学习,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法。散文可以像小说那样描绘人物,可以像戏剧那样展开对话,可以像诗歌、音乐那样,蕴含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可以像绘画、雕塑那样突出视觉形象。散文应广纳姊妹艺术的长处,拓宽文路,别开生面。杂交在生物学上可使新品种富有生命力,在文艺领域杂交也可使作品呈现崭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
散文应有文采,讲究语言的锤炼。“言之无文,行之弗远。,,我写一篇千字文,往往要经过一两个星期的苦心琢磨,才能动笔。其中每个句子、每个字词,都要像老农选种那样,寻觅、选出最饱满的那颗。散文的语言如果粗粝、艰涩,那还能叫美文吗?我翻译《屠格涅夫散文选》,常常是前一天晚上把原文默读数遍,烂熟于心,先在脑子里酝酿一夜,然后第二天清晨起来动笔。一个早晨,一般我只译五六百字,生怕译多了,笔力不逮,减损这位世界级语言大师的丰采。
写散文者,必须睁大眼睛,随时随地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情、景,应有摄影师抓拍瞬间美的本领。我常细心倾听人们有趣的谈话,捕捉自然界的种种形象、声响,并不辞辛劳,坚持记日记,尤其要记下难得一遇的、金疙瘩般的细节。有的连精彩的梦境也要记下来。有一夜我梦见一群小鱼:我站在河岸边,向河里撒下一把细沙。细沙立即变成一群翠绿色的小鱼,拥挤着向我游来。它们张开小嘴,发出一些唼喋之声,似乎要求我给它们喂食。我摸摸口袋,没带鱼食,心里一急,便醒了。醒后觉得这个童话般的梦境,很有文学性,便记录下来留作创作素材。
思想是作品的灵魂。写散文的人,要在思想上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思想不能超前而随大流,作品必然平庸。只有思想领先,他才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写出带有预见性的、能启迪读者的妙文来。
写出好散文,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要博览群书,学点历史、地理,学点古文、外文,学点生物学、建筑学。要关注其他文艺体裁的新进展。要不断从非文学类的杂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这样当你运笔时,才能浮想联翩,文思泉涌,左右逢源,下笔如有神。
积半个多世纪写作经验,我已形成九个字的散文观,那就是写散文“要有我,写独特,独特写”。我就是用这个散文观,指导自己写出每一篇新作来。
本选集共分五辑。第一辑“纵笔抒怀”,大都是抒情的篇章;第二辑“生活集锦”,记下了我生活中难忘的感触和花絮;第三辑“思念故旧”,写下了我对去世的名家、老师、慈母的追思,表达了对健在文友的怀念之情;第四辑“旅途随笔”,则是几十年来我在国内外旅途上的见闻、感想和思索;第五辑“序跋杂感”,则是精选了我为一批年轻作家第一本书所作的序跋以及编辑几部名著后撰写的后记和杂感。
2016年3月22日
《小号在呼唤--张守仁散文选》共分五辑。第一辑“纵笔抒怀”,大都是抒情的篇章;第二辑“生活集锦”,记下了作者张守仁生活中难忘的感触和花絮;第三辑“思念故旧”,写下了他对去世的名家、老师、慈母的追思,表达了对健在文友的怀念之情;第四辑“旅途随笔”,则是几十年来作者在国内外旅途上的见闻、感想和思索;第五辑“序跋杂感”,则是精选了作者为一批年轻作家第一本书所作的序跋以及编辑几部名著后撰写的后记和杂感。
笔者张守仁把五十多年来所发表的、有的已编入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有的荣获各种征文奖、有的刊登在《人民文学》、《北京文学》、《上海文学》、《文汇报》、《光明日报》上且已编入年选的作品,共分成五辑,汇总成这本《小号在呼唤--张守仁散文选》,以飨广大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