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传)/常春藤传记馆
内容
编辑推荐

张相宽著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传)》介绍: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选派出洋肄业的留学生,12岁即在美国生活学习,在耶鲁大学土木工系学习铁路专业。学成归国后,他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完全由中国工程师主持的近代铁路。更为重要的是他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年轻的铁路工程师,坚持统一中国铁路路轨标准,为中国铁路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同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推崇现代而又汲取传统的思想理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内容推荐

张相宽著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传)》是常春藤传记馆丛书之一,由温儒敏先生担任丛书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传主覆盖范围广,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

目录

第一章 幼学之年,负笈重洋

 家道中落 南海开蒙

 机缘巧合 留学美国

 刻苦求知 快乐时光

 坚毅勤勉 脱颖而出

 错失军校 走进耶鲁

第二章 留学归来,蹉跎七载

 内外交困 无奈归国

 归国之初 备受冷落

 辗转七年 随遇而安

第三章 献身铁路,峥嵘岁月

 北上天津 投身铁路

 滦河大桥 声名鹊起

 忍辱负重 投身津卢

 关内外路 大显身手

 独当一面 建成新易

第四章 筑成京张,名扬四海

 力任其难 勇挑重担

 勘测全线 拟定办法

 攻克难关 设计“人”字

 建立标准 培养后进

 筑成京张 震撼世界

第五章 大江南北,为路奔走

 修筑张绥 勘定洛潼

 川汉粤汉 爱国保路

 民国使命 汉粤川路

第六章 洵洵君子,魅力人格

 琴瑟和鸣 舐犊情深

 刚正不阿 宽厚仁爱

 病逝汉口 遗风长存

试读章节

机缘巧合留学美国

晚清政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选派中国幼童出国留学呢?为什么要去美国而不是其他国家?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也和一个独特的人物有关。

当19世纪60年代的晚清政府还在封建社会末期躏跚前行、日趋衰朽没落的时候,英国早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逐渐战胜封建阶级的统治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得到确立,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飞速发展。随之,英国工业革命的浪潮迅速波及西欧和北美,不仅德国、法国和美国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就连东欧的俄国和亚洲的日本也步人工业革命时期。这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些业已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列强,对于腐朽衰弱而又地大物博的封建王国——中国,无不虎视眈眈,希望从中国掠夺经济利益和获取政治利益。

英国首先发难,于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爆发后,英军很快攻破广东、福建和浙东,紧接着攻陷了镇江并扬言要攻入南京。清政府虽然组织了一系列的抗战活动,但终因武器落后、指挥不当等原因而惨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不得不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按照条约的规定,同时丧失了关税和贸易主权。从此以后,中国就在英国的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中国陷入长达14年的内乱之中。太平天国运动给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时机,英国与法国于1856年10月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这次英、法两国的侵华行动得到了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比,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更为惨重,北京被攻陷,圆明园被焚烧劫掠,皇帝仓皇逃往热河,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辉条约》等一系列卖国条约。英、法、俄、美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利益,侵略的触角从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大片领土被割让,进一步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堕入了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险境。

1861年,当詹天佑诞生的时候,詹氏家族的辉煌已成过往,第二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圆明园上空的冲天火焰仿佛还未消散,太平天国的分散力量依然在各地负隅顽抗……

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内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以“自强”和“求富”为目的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这场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期以甲午战争惨败而告终,前后持续了35年之久。他们编练海军、制造枪炮、开采矿业、发展运输、制造民用产品等,而派遣幼童出国留学,则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出国留学在现今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但是在清朝之前,除了唐朝的僧人玄奘曾去印度求取佛经,我“泱泱华夏文明”“天朝上国”基本上是等着他人来朝拜学习的,因此官派幼童出国这一计划在当时的确“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那么这一史无前例的想法究竟从何而来呢?它源于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的“西学东渐”之思想观念。

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县人。因为家境贫寒,7岁时便被他的父亲送进澳门西方传教土创办的免费的马里逊预备学校学习。后来几经周折,马里逊预备学校搬迁到香港,容闳也随之来到香港。容闳在读书期间学习非常刻苦,是学校里极为优秀的学生,深受美国传教士布朗校长的喜爱。1847年,容闳作为班里最为出色的学生之一,跟随布朗校长来到美国学习,后来毕业于耶鲁大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从美国名牌大学毕业的民间留学生。当时的容闳原本有很多机会可以留在美国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有关资料显示,容闳在留学期间曾经多次表示,将来自己学成之后必定要回到自己的国家,拯救它,报效它。美国友人杜吉尔对容闳的评价是,“从头到脚,身上每一根神经纤维都是爱国的。容宏热爱中国,信赖中国,确信中国会有灿烂的前程,配得上他的壮丽山河和伟大历史”。面对多灾多难、积重难返的文明古国,一个青年学子的拳拳爱国心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但是,仅有爱国之心还不够,重要的是方法,不是空谈。到底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呢?容闳本人在《西学东渐记》自序中写道:“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是我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但是,要想在经济凋敝、思想落后、政治腐败的清政府实现自己的理想是极为困难的。容闳回到中国后,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接近清朝高官,希望自己“教育救国”的理念得到理解和执行。好在经历了诸多困难,他的官派留学生的主张最终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得以条陈于清政府。幸运的是,这一想法与当时力推洋务运动的朝廷重臣曾国藩和李鸿章的主张不谋而合,他们从扩充洋务派实力的角度出发,采纳了容闳的建议,并上奏皇帝。P7-11

序言

十多年前,我主持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其中选修课就专门设置有《中外传记选读》一种,我自己还动手编写了这本教材。因为受高考“指挥棒”影响,一般学校的选修课未必真能让学生自主选修,很多选修教材编出来都没有使用,但《中外传记选读》一直很受欢迎,每年都有重印。这让我对传记的阅读推广有了特别的关注。

我还注意到最近三四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一种趋向,无论全国卷还是其他省市卷,阅读题往往都选传记作为材料。比如今年(2016年)全国卷的甲、乙、丙三个卷子,文言文阅读的材料全是传记,包括《明史·陈登云传》(甲卷)、《宋史·曾公亮传》(乙卷)和《明史·傅珪传》(丙卷);现代文阅读的实用类文本也多用传记,节选了《吴文俊传》和《陈忠实传》。可见传记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考试也有意往这方面引导。

中小学语文教材也应当多选一些传记。现在教育部正组织编写一套新的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聘我担任总主编,这套新教材就选了不少名人传记,并鼓励学生多读传记。

为什么中小学生要多读传记?我曾在《中外传记选读》的前言中说过理由,这里不妨转述一下:

同学们都渴望能拥有健全、快乐和成功的人生,现在的学习阶段就在做准备,而且其本身就已经是你人生经历的一部分。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习。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从历史人物或者成功的人物身上学习宝贵的生活道理、人生哲学以及获取成功的途径。这就是励志教育,是人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人都需要不断添加生活的动力,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偶像和楷模,有高远目标的激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让同学们从那些杰出的成功的人物身上吸取人生的经验,从前人多种人生道路的选择中寻找我们各自的“契合点”,这就是我们设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

这里说的“设立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其实也是我们推出这套“常春藤传记馆”丛书的目的。

“常春藤传记馆”丛书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编写,长春出版社出版。全套丛书初步设定为100种,每本10万字左右,其选目、内容和写法都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作为基本图书进入中小学图书馆。和其他同类传记图书相比,“常春藤传记馆”丛书有四个特色:

一是传主覆盖范围广。包括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名人,涉及政治、军事、科学、实业、社会活动、文学、艺术、革命等领域。重点考虑有代表性的、在精神层面可以给学生激励的那些名人。

二是和课程教学有呼应。中小学除了语文,各个学科的教材和教学都会涉及中外古今各个领域的著名人物,选择主题首先考虑这一情况,选取学生有所接触又可能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那些名人。这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三是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本套传记不是专业性强的评传,而是重在勾勒传主生平事业贡献的小传,内容和文字力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有趣有味。阅读对象接受水平可以定位在初中程度,也可以稍高一点。特别是有些理科方面的传记,主要面对高中生。其实,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取法乎上,他们可以读这套为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设计的书。

四是内容安排上特别注重励志及健全的人格心理引导培养,在叙说传主生平事迹时,适当地自然地凸显这些方面的思考。

丛书取名“常春藤传记馆”,有特别的含义。“常春藤”是一种多年生常绿藤类灌木。美国哈佛大学等几所著名的私立大学,组成体育联盟,叫“常春藤盟校”,其起名是因为这些老校的校舍墙上常攀缘有常春藤。本丛书以“常春藤传记馆”作为标识,是虚拟的意象,可以联想到著名的学府,也可以联想到古代的书院,从而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和宁静的心境。另外,“常春”和“长春”同音,暗含这套丛书是由长春出版社出版的。

但愿广大师生喜欢这套书,也期盼大家提出批评建议,共同来经营好这套书,让“常春藤传记馆”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特别是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满足语文教学的需求。

2016年6月30日济南历下

(温儒敏,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聘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总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传)/常春藤传记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相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46751
开本 32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7-01-01
首版时间 2017-01-01
印刷时间 201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
CIP核字 2016280378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185
13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3: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