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著中国史》是台湾著名历史学者姚大中先生毕生精力创作的生平唯一著作。本书打破了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民族史的界线,以全新的架构叙述了从远古到清代的中国历史。作者具有罕见的理性概括能力,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脉动的主线,透彻、清晰、具体;引用资料宏富,文笔古雅,带有20世纪30年代钱穆《国史大纲》的叙事风格。一般的中国学者写的中国通史是将中原作为一个核心,一层一层向外看,而这部书则是从匈奴、月氏、日本、朝鲜等向内看,角度新颖,堪称世界史视野下的大历史。
《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内部的重新整合。
十世纪中国,是个历史的大转捩时代。因此,横的方面,汉族朝代与征服朝代并行或交替存立;纵的方面,近代社会以宋朝建立为标志而设定。近代中国系以汉族中止再壮大而内缩,转变明显的汉族民族国家形貌为特征,中世以前汉族中国——世界帝国的时代终结。开朗、拘谨的国家—民族性格,宋朝为断限而前后时代对照分明。汉族对世界文明升进的贡献,也自长期站立的高峰位置,从十世纪以来的几个世纪后,缓缓下降。十六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完成世界科学、技术领导者的交替。欧洲曾经历漫长的中世时代,但短短约三个世纪的近代欧洲,十八世纪后半以来便以产业革命成功,快速转换现代社会。中国领先欧洲快速通过中世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分期,时间却停滞十个世纪,清朝之末,才在痛苦的、被迫的形势下勉强向现代化举步。姚大中著的《近代中国的成立》展示了宋以后中华民族诸成员全部登上舞台的场景,及中国内部的重新整合。
北亚细亚突厥巨潮
汉族中国历史,十世纪唐末一五代一宋的嬗代,乃是社会形态自中世转入近代的关键时代。站于今日“中国”的立场,自隋朝统一届至上述时代,也是历史担当者中华民族诸分子汉、满、蒙、回、藏,汉族以外所有成员或其同系统民族均已登场.各别立定到今日所见活动位置的最早布列时代:
满→靺鞨(渤海)·女真(金)
蒙→契丹(辽)
回→突厥·回纥
藏→吐谷浑·吐蕃·唐古特(西夏)
以后,十三世纪蒙系蒙古人(元)雄飞,而“蒙古利亚”名词代表了旧大陆黄肤色人种的总称;十七世纪满系后金或满洲人(清)又总结前期中华民族诸成员间的抗争历史与最早统一其活动天地,铸定今日“中国”与“中国人”的原型。
而清朝以前,满、蒙、回、藏诸族与汉族间波涛广阔,此起彼落,壮观又时问持续长久的竞争,其性质仍是二千年前,以汉族与最早游牧民族各各成形时,所成立欧亚大陆东方游牧·农耕两个世界对冲形势的延续。演出舞台面,却自历史的北、西中国,正益益向整体“中国”延伸。
对应汉族中国中世史,代表北方欧亚大陆游牧巨潮的,是前期中华民族诸分子间的回族系统。“回”族名词由来源于宗教信仰而非血统,也自近代中国才追加,中世中国须还原到血统基准,便是汉朝记录中“丁零”(丁灵、丁令),南北朝由“高车·丁零”之名过渡到“狄历”或“敕勒”,六世纪南北朝之末汉字同音异写成“铁勒”,又以其中一脉飞跃发展而自“铁勒”类似之音分化为“突厥”,隋唐时代再以突厥系的欧亚大陆内陆世界大统一,而“突厥”(Turk)的名词统一替代“铁勒”,以及概括所有前期突厥诸种族成立为今日人类学上人种系图用词,其历史已系今日世界所有突厥系民族,包括小亚细亚土耳其(Turkey)共和国住民的共同先史。
“敕勒”改写“铁勒”的时代,含义已广域包含了南西伯利亚、蒙古地方、准噶尔的北亚细亚方面所有同一血缘关系诸种族,成分非仅汉朝时代尚居贝加尔湖南方的丁零,也已包含当初往往与丁零并列,叶尼塞河上流域的“坚昆”。简言之,已系前期突厥诸种族初步总括。“突厥”名词再转化.代表的便是诸种族政治上大统合机运来临的历史意义。五世纪北亚细亚主权者柔然支配下分散的铁勒部落中,以阿尔泰山脉西南、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为本据,得阿尔泰山中各种金属资源,特别又是铁矿生产之处,而以优秀锻铁技术从事铁制武器,并以此等制品向柔然纳贡,成立与柔然间的服属关系的阿史那部,六世纪前半,高车一铁勒诸部背叛柔然的浪潮形成时,虽似忠诚无反抗迹象,势力却也已明显抬头。阿史那部的渊源,史学界以其名与历史上曾在当地大发展的早期突厥系种族乌孙语源相同,怀疑是否便是乌孙直裔子孙①。此固仅系臆测,而六世纪中所见,天山北麓东面的阿史那部,已于族长土门(Tuman)领导下开始大发达,精良武器的制造为武力后盾,西与中亚细亚方面粟特商人携手,东在汉族中国北边长城地带与汉族维系通商关系,经济基础获得加固,而准噶尔铁勒族五万余落均被征服。阿史那部完成天山以北的统一统制。“突厥”之名,开始以此一系统的阿史那部领导势力成立,纪元五四五年(西魏大统十一年)以粟特商人中介,最早接触北魏分裂后的西魏。翌年正式派出使节,而为汉族中国所记录,却不明了便是“铁勒”同一字,“突厥”乃于中国史书中与其“铁勒”血族形成一音两译。也惟其“突厥”兴起才为汉族详知其事,所以《周书》列突厥专传而未及铁勒,正史中最早增补铁勒传系《隋书》(且后分突厥、西突厥、铁勒三传记),虽然两书均唐初著作。
P4-5
常言道,历史是一面镜子。然而,如果镜面模糊或破碎,反映的已是不明显或不周全的我;如果任令厚积尘埃不加拭抹,便任何面貌都不能反映;再如果镜面乃是变形的哈哈镜,则尤系歪曲历史。
于此,如下立场须得站稳:
第一,历史的立脚点是今日,须以今日立场说明历史(什么?)与解释历史(为什么?),换言之,今日为枢纽而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否则历史悬空的,不切实际的——有现实的我,才反映镜中的我。
第二,相对方面,不能以今日基准批判历史,或以今日教条规范历史,否则将全无是处。时代永远在进步,过去毕竟非由今日复制,今日也必不能比拟未来——现实的我,究与镜中的我有别。
人不能十全十美为众所周知,事也兼具其正面、负面因子,历史事件与措置必有需要才存立。只是,任何主义不随时代修正,定必僵化;任何良法美意不能适应时潮,抑且阻挡时潮,定必被淘汰或倒转形成反动。人类历史之初,如无阶级成立,由胼手胝足的劳力者饲养坐享其成的劳心者,文明决无由提升。科举以钻八股死胡同终幕,揭幕时却是敞开平民参与政治大门的高姿态,象征开明与前进。帮会是近代史一大社会力量,不能以今日已代表罪恶与黑暗而抹杀其历史贡献,反过来说,也不能因之曲予原宥而任凭存在,倒退回旧日道路。同一事件的“是”与“非”,必须分别辨明与衡量,混淆与偏颇都是不公平的,犹如镜面的被污损或扭曲,不论有意或无意。
中国历史是伟大的,但没落的世家子而尽缅怀昔日荣华,表示的惟是懦弱。知耻庶近乎勇。忘怀历史的民族注定灭亡,顾影自怜或自怨自艾,又或只会自打嘴巴,同样为没出息。这又是后语的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