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耶路撒冷告白
内容
试读章节

一个爱与黑暗的故事前传

我第一次遇见里欧是在愚人节,那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刚搬到伦敦三个月。我那时顺利通过伦敦大学某个学院的面试,;要在该校研究印度教与佛教,同时我也替BBC进行特约新闻采访。此外,我还通过BBC孟加拉国分部的一位同事介绍,替一份马克思主义学生报效力。该刊物定期于伦敦大学学生会某间会议室开会。某次我要去参加会议,结果提早到了,索性溜进拥挤的学生酒吧消磨时间。我走向室内唯一的空位,里欧就坐在一旁,把脸埋进报纸里。我问他能否坐这个空位,他用不耐烦的眼神看着我,接着烦躁地玩弄报纸与矮桌上的空啤酒杯。

我对他说“嘿!”,他一脸惊吓地指着身旁空位,“脑袋一片空白”是他事后针对当时反应的解释。

我对他微笑。浓浓的香烟烟雾在人群上空缭绕。我看了看手表,还得在这儿耗上十五分钟会议才会开始。

“你常来这里吗?”他问道,“我以前没见过你。”

戴着圆框眼镜的他,让我想起早年的伍迪·艾伦。

“不,不,我不常来。我等会儿要去参加一场会议,但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去。坐在这里观察人群挺有趣的。”

“什么会议?”他抬头看着我,我们第一次四目相接。我立刻对眼前这个不知何故紧张兮兮的男人有了好感,但我连他的名字都还不知道。

“如果我说了,你一定会笑我,因为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通常不会再把美好的夜晚拿来讨论马克思主义。听起来就很老气!”

“好有趣!你其实是苏联特工之类的人吗?”

“可以这么说吧。”我笑了,“我说不定无意间曾效力过KGB,因为我来这里前替俄罗斯新闻社工作了一年。”

“你替俄罗斯新闻社工作?太酷了!他们办公室在哪里?我无法想象它就在伦敦!”

“你的问题太多了!”我说,“这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我还没准备好要进一步谈论有关我在俄罗斯新闻社担任助理编辑的工作。

“这很有趣,因为对我们来说,”他说道,“我是说,对西方世界的人来说,很难理解世上竟然还有年轻人相信苏联式革命。学生政治在西方世界几乎已销声匿迹,但在亚洲国家则足以扳倒一个政权!我很惊讶那些学生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与支持。你可以想象‘那些事件’发生在特拉法尔加广场。吗?”

我捧腹大笑。

“要来点洋芋片吗?”他边说边把手上那袋吃得津津有味的洋芋片递过来,我拿了一片。

“你会议结束后如果有空,也许我可以给你一点建议?”他说道,而我一片又一片默默吃着他那袋酸醋口味的洋芋片。我对这次邂逅暗自感到兴奋。我心中涌上一股奇怪的激动,仿佛让我有机会了解这个陌生人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试着不露痕迹。

“如果有时间的话,我很好奇你打算给我什么建议,但是我恐怕三分钟之内就得走了。”我不知道自己为何要这样说,因为我对那场会议半点兴趣都没有,只想坐在这里喝喝啤酒,和我的伍迪·艾伦一起享受微醺的滋味。

“三分钟很长了,至少可以告诉你我的名字。我叫里欧。”

“里欧,你是这里的学生吗?”

“我也是来这里开会的,和一些英国伊斯兰主义者……”

“伊斯兰主义者?你是指英国穆斯林?”

“你一定是从印度次大陆来的吧?”他问我,“你是穆斯林吗?”

不,别问那个问题,我心想。为何我无法逃开这种自我解释的无聊问题?“第一个问题,没错。”我说,“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不确定该怎么回答。如果我问起你的宗教,你会有什么感觉?”

“哪边?”

“什么意思?”

“你来自印度次大陆哪边?”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哪里?”

“就是孟加拉国,这个答案你哪里不满意?你的祖先又是从欧洲哪里来的?你的黑色鬈发在我看来不大像英国人,你是吉卜赛人吗?还是犹太人?”P1-3

后记

找到属于我们的和平

里欧与我不像其他分居怨偶一样彼此间有个缓冲区,也有人会把那样的缓冲区称为“三不管地带”。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交战。我们之间如此纠缠难解,是因为彼此的动力、抱负与热情都太过相似,只不过我可能过于情绪化,而他又过于严谨。

这样说听起来或许古怪,但我们已找到和平。

漫游在革命后的阿拉伯世界里让里欧找到属于他的和平,这是他在中东这么多年以来头一回得以舒展身心。他不再被困于巴以冲突之中,不再永远徒劳地想促成双方和平。

而我借由书写本书找到属于我的和平。

和平也来自我终于悟透了某个过去时常听到却未曾留心的道理,因为过去我总觉得那与我的人生无关,那道理就是:你无法改变他人,所以必须改变自己。这并不一定意味着投降,而是要懂得与时俱进,毕竟这正是达成和平的手段之一。

菲妲目前与她的丈夫定居在多伦多(她没有嫁给马哈穆德,马哈穆德并未持有能解除她无国籍枷锁的护照)。她如今跟一位加拿大籍巴勒斯坦人育有两个孩子,并且正等待着属于她的加拿大护照,如此一来她便能申请观光签证,回到她位于以色列北部的出生地探望母亲与兄弟。

塔玛目前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准备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业。她也结婚了,她跟一位美籍以色列商人育有一女。她丈夫喜欢与以色列的“冲突”蓄意划清界限,而塔玛多年来总将激进的政治带入私领域,如今也希望自己的家能维持清静。至于她是否已达成所愿,我并不知道。

哈穆迪娶了一位法国女子,很快就有了两个孩子。既然他已取得通往自由的护照,他又何必放弃?因此,他开始与妻小长居在波尔多,以色列政府发现此事,警告他若继续滞留国外将可能失去他的身份证,根据以色列的缺席者财产法规定,这意味着他也会失去他在耶路撒冷的房子。他不想冒险,于是带着法籍妻子与孩子们在二○一三年搬回了旧城区维亚多勒罗沙街上的那栋房子。

我再也没跟欧莉说过话。

至于里欧的表亲阿默思,那位好兵帅克在服完兵役一年后便断然不再信教,他扔了犹太礼帽,并且开始在周五夜晚现身在开放的德温酒吧。

目录

序幕/满怀喜悦与责任的人生新页

Part 1 爱与黑暗

 1. 一个爱与黑暗的故事前传

 2. 母亲不是犹太人

 3. 今年在耶路撒冷

 4. “无宗教”条款

 5. 太多幸福

 6. 也门的葫芦巴酱

 7. 我的“以色列”女儿

 8. 艾梅克勒方街鬼魂的诅咒

Part 2 合法异乡人

 9. 一瓶安宁

 10. 菲妲

 11. 菲妲与塔玛

 12. 合法异乡人

 13. 犹太军营大街

 14. 撤退

 15. 分居伴侣

Part 3 百年孤寂

 16. 穆斯惹拉的棕榈树

 17. 耶路撒冷的移居者

 18. 拍摄纪录片

 19. 玛亚上学去

 20. 百年孤寂

 21. 耶稣气味之海

 22. 公交车站的哈瑞迪犹太人

 23. 成年礼

 24. 渴望归属

Part 4 毁灭之城

 25. 希望破灭

 26. 崩溃

 27. 菲妲与塔玛的难题

 28. 毁灭之城

 29. “黑寡妇”来袭

 30. “好”宝宝

后记/找到属于我们的和平

致谢

序言

听说我的The Unlikely Settler(《耶路撒冷告白》)一书要出简体中文版,我非常高兴。这本书是我在耶路撒冷的回忆录,它记述了我在那个中东最受关注的城市的生活。该书已在台湾以繁体中文的形式出版,而现在,它将面向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广大读者——真是荣幸之至。

出版方如此大力地推广The Unlikely Settler,真是不敢当。这本书概括了我八年来在耶路撒冷的生活、工作和养家糊口的经历。在此.我要向广大的中国读者们解释,为什么应该对这本书感兴趣。

The Unlikely Settler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可它同时也是非常个人化的。一开始这是我代理人的主意,她让我把个人化的东西加入到政治日记里。她劝我说,我们可不想再出一本会淹没在茫茫书海中的关于中东冲突问题的书。没过多久,她就说服了我。

将个人化的东西混合进政治内容里,这样一来,熟悉巴以现状的读者和不了解巴以现状的读者,就都能看懂了。

那个“unlikely settler”不是别人,正是我。2005年夏天,我来到了西耶路撒冷一座旧式阿拉伯房子的门前。就像带有阿拉伯特征的房子出现在没有阿拉伯籍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周围全是犹太人的地区一样,我的出现显得有点格格不入。我是两个带有南亚血统的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却来到耶路撒冷,和我的犹太家人一起生活。当时,我是BBC伦敦新闻编辑部的记者,为了去我家人想去的地方,我休了长假。

我首先是一个母亲,其次才是一名记者。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带着恐瞑和好奇,观察着这座城市。这八年里,有挑战,也有激动。在此期间,我既要养家,还要了解这个对我半推半就的城市。我和家人一起目睹了两次加沙之战、第二次黎巴嫩战争、汽车炸弹袭击、持刀袭击、检查站枪击等造成的创伤,从此,这个城市对我的影响开始加深。

这种创伤已经从政治层面渗透到了个人层面,我也是后来才发现这点。

The Unlikely,Settler里的故事是从我第三个孩子在耶路撒冷出生开始,以倒叙的方式讲述的。在我之前,有很多外来者想要在这座城市定居。多年以来,我也渴望成为这里的一分子,而他的出生证实了这一点。

一开始,这个城市像谜一样,让我困惑不已——宗教民族混杂;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展开了房地产争夺战,前者因为被剥夺了公民权利而深感不满,后者相信《圣经》上所说的土地是上帝赐予的。后来,我着手开拓自己的空间、领地和舒适区。最后,我觉得我做到了——我的孩子们长大了,我学了希伯来语,这里的文化和复杂性在我身上扎了根。我不再是带着一点南亚斯多葛学派思想的西方自由主义的产物。  我无法再像局外人一样站在外围,我要加入那整个吞没了我的家庭和地区的日常的战争。我受到了挑衅,我要还击。我对这座城市享有权利。

也许最能吸引中国读者的地方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试着加入耶路撒冷——那座城市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特有的世界大同主义。走在雅法大道(Jaffa Road)上,你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印度人、苏丹人、美国人、波兰人、俄罗斯人、北非人、阿富汗人……和中国人。那里有一个小社区,里面住的是中国籍犹太人和那些在英国管辖期间来到这里并定居的商人。雅法路上的“曼达林”(Mandarin)是以色列最古老的餐馆,它是联结这座城市不同人群的通道。大家都在试图对这座城市、这个地区宣告自己的权利。乍一看,它可能拥挤不堪,可是它容纳了所有的局外人,并让他们在困难中生存了下来,有史以来,它不都是如此吗。在中世纪的地图上,耶路撒冷被标记为世界的中心。

我如今居住在伦敦,但我经常回去。作为记者、电影制作人和作家,我的大部分工作都在那里。最后,我讲一件我最近去以色列编辑一部BBC纪录片时发生的逸事。我相信,接下来的故事,会让你对那奇怪的领地争夺行为和那历来就有的根深蒂固的偏执、好斗与不安的心理有所了解。

飞机上人很多。我的座位在后排,挨着厕所,我被两个人挤在中间。我挤了出去,想看看过道是否空着,或者前排是否还有靠窗的座位。最后,我找到一排,座号是23DEF,旁边坐着一个睡着了的女人。问题是,她占了三个座位。于是我问乘务员,她是买了一张座位的票,还是买了三张座位的票。我得到的回答是“一个~靠窗的”。

我试着轻轻叫醒她,可是没有反应。于是我就在她座位旁等。过了一会儿,她起身上厕所,我就坐到了靠着过道的座位上。

她回来的时候,我把脚偏到一边,好让她过去。可是她突然朝我大喊:“我需要睡觉,你没看见吗,我需要睡觉,我需要三个座位。”

“看到了,但你还是可以睡啊——你还有两个座位。你只买了一张座位的票,对吧?”我说。

“我不想坐在你旁边,你想要我怎么睡,抬起脚,放在你身上吗?”

我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坐在那儿,因为亲切的乘务员会过来解决问题。

她还在大声喊叫:“我失去了两个兄弟,我还在服丧期——还在为其中一个服丧。他们一个在黎巴嫩战争中死了,另一个也在最近的加沙战争中死了。我需要三个座位。我需要睡觉。你走开。”

“她没有义务离开。”乘务员杰拉西莫斯过来对那个女人说,可是,那个女人和一个极端正统派的戴着帽子的黑人男子吼着将他的声音压了下去。

“我一直看着你,你移到那里,现在又不让这个可怜的女人睡觉。”他对我说。

“有话好好说。”我用颤抖的声音对那个女人和那个极端正统派男人说。她突然把脚伸过来,开始大叫:“我说过很多遍了,我说我需要睡觉,可你就是不让。”那个女人准备睡在三个座位上。这时候,我真的相信她会说到做到——把她的脚放到我腿上。

这时,杰拉西莫斯说:“抱歉,在这个航班上,我见过很多这种情况,很抱歉让您受到这样的侮辱,不过,请您别生气,我再为您找一个座位好吗?”

于是杰拉西莫斯把我换到了一对友善的夫妇旁边。他们让我坐在靠过道的位置上。看到他们似乎比我还受伤的样子,我心里顿感轻松。我听到那个极端正统派男人继续说道:“我一直看着那个女人,她是故意这么做的,故意让这个可怜的女人睡不着觉。”然后,他又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你的兄弟是什么时候死的——刚刚牺牲的那个?”

我从未感到如此挫败过——也从没像这样被动地加入一场争吵。

坐在我旁边的乘客问我还好吗。她穿着一件漂亮的、芥末黄色的毛衣。她很年轻,二十多不到三十岁的样子。我还在因为那个可怜的女人的话而发抖。别人不需要拿硬物敲你的头,只需要对你说一些难听的话,就能给你造成看不见的伤害,仿佛让你变成一个秘密审讯室里的受害者。

这让我认清了冲突的现实,看到了其中的偏执和对领地的沉迷。我迅速看了一眼刚刚空出来的座位——23DE上仍然没有人,可她的两个塑料购物袋放在上面,其中一个袋子上还写着“好好活着”。

“需要水吗?”那个穿毛衣的女人问我。

“好的,谢谢。”我用希伯来语和她说话,然后拿过瓶子,喝了一口。我不断想起袋子上的字——“好好活着”。

“哦,你会说希伯来语!”同座的乘客用我们共同的语言回复我,又说,“要巧克力吗?”说着递给我一块奇巧巧克力。我接过巧克力,但没打开。我发现自己拿着巧克力的手在发抖。然后,我打开了它。

“吃了吧,紧张的时候吃这个很管用的。”她说。从她的口音来看,她是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

“研究了五年的心理疗法,她能给予的也只有巧克力!”她的同伴说。那是一个面目温和的染着姜黄色头发的年轻男人。

我开始咀嚼。巧克力果然管用,或者是她那番宽慰的话起了作用?我想,不管怎样,这就是以色列这枚硬币的另一面吧,当然,这枚硬币总是不停地被抛来抛去。

“该我了。那里面已经有糖了,不过,这里还有——你应该需要。”他说着又给了我两个袋子。

也许并没有什么。我若不曾面对人性的低点,也就不会见到人性的高处——被他人友好对待了。那对南以色列夫妇和友好的乘务员杰拉西莫斯都让我感受到了友好和亲切。无论发生什么冲突,我们不能只看到一部分。总有未被发现的部分,那些部分将对已有的现实提出质疑。

我希望我的书能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体验,让他们了解巴以冲突的微妙之处。The Unlikely Settler是通向复杂冲突的桥梁。

内容推荐

这世上没有人能永远独占一片土地。重点在于尊重,只要不去破坏房子、历史遗迹、清真寺、教堂等种种先人遗产,只要不去亵渎这些山坡上的回忆,我觉得你和我都有权待在这里。

我们摇摇欲坠的婚姻,本该在耶路撒冷这个新环境逐渐稳定,

但这种新环境反倒开始映射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冲突。

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巴以冲突”中的佩拉汉,从个人经验出发,以婚姻生活为轴线,进而观看周遭,体认当地人们的对立与仇恨、矛盾与误解;记录下文化之冲突,生活之龃龉。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互激荡中,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耶路撒冷告白》是BBC女记者利皮卡·佩拉汉的移居生活实录。

编辑推荐

《耶路撒冷告白》是BBC女记者利皮卡·佩拉汉的移居生活实录。成长于孟加拉国的利皮卡·佩拉汉,随其英国籍犹太人丈夫里欧搬进耶路撒冷──一个蕴含丰富文化、备受争议的神圣之地。面临新环境的冲击,两人婚姻一度岌岌可危。陷入矛盾难解“巴以冲突”中的佩拉汉以诚实到近乎残酷的笔法,写下她们一家人在耶路撒冷是如何从满怀希望的开始,一路坠落至濒临崩坏的深渊。在这里,失根的灵魂试图找到归属,在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交互激荡中,尽管模糊,仍试图在这座繁复的城市里勾勒出和解与希望之图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耶路撒冷告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加拉)利皮卡·佩拉汉
译者 曾志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0288843
开本 16开
页数 3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7
出版时间 2016-12-01
首版时间 2016-12-01
印刷时间 201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4
CIP核字 2016251045
中图分类号 I354.5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