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01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建法、林源、王蒙编著的《201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选入本年度最佳的十七个文本,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当前短篇小说写作的基本形态和样貌。裘山山的《疯迷》,徐则臣的《摩洛哥王子》,甫跃辉的《乱雪》,葛亮的《不见》,周嘉宁的《你是浪子,别泊岸》等,毫无疑问都是2015年度的精彩短篇小说佳构,他们凭借审视生活的独特的视角,用心而深入地解析着现实与灵魂的密码。

内容推荐

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太阳鸟文学年选系列丛书,从1998年开始,已经连续出版了18年。林建法、林源、王蒙编著的《201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是2016年1月出版的选本,作为年度盘点的最佳文学系列,仍将由著名学者王蒙出任主编,编委及各分卷主编皆为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他们不负读者厚望,将发表于2015年的原创作品精读、精选,力求将最优秀的作品完整、客观、公正地呈现给读者。选本走的是平民化、大众化的阅读路线,以积极参与的姿态关注生活,体察民众的阅读心理。

目录

序 珍视我们勘察生活的眼角

——林建法、林源主编《201 5最佳短篇小说》阅读札记

致音乐

桃树下

设计者

尘埃

劳马小说

徐福号

棋语·靠

疯迷

不见

摩洛哥王子

乱雪

你是浪子,别泊岸

赤脚医生手册

坠落美学

到第二条河去游泳

小生命

老闺蜜的秘密一夜

试读章节

这人听到旅馆两个字就回头了,瘦白的小脸,两手插在裤袋里,向前倾着身体,很郑重地说,镇子里只有一家旅馆——其实也不能说是正式的旅馆,但也不是黑旅馆。人家光明正大地开着,就是当地政府还不肯批私人营业执照。我就不相信……到底最后政府还是要给人家营业执照的。听说吴郭市里有人开了旅馆,拿到执照啦,和国营的唱对台戏。 音乐家说,哦,镇里这家旅馆叫什么? 他眼里就放出光来,江山多娇,他说,叫江山多娇。四个字是镇里中学校长写的,好笔力。旅馆里面干干净净,每个房里放一搪瓷茶杯,杯子里插应景的花,今天插的是黄颜色和蓝颜色的小野菊花。真正与众不同。我也住里面,开店三个月,我就住了三个月,每天心情都是暖洋洋的。

音乐家七四年开始流浪,那时候他还是北京一所音乐学院的教师,因为受他的校长连累,被开除了职位,下放到边疆去劳动。他不服分配,从此就流落在外了。现在,他要一路北上回到北京,他在江湖上早就听说小泽征尔来中国了,下个月要在首都体育馆指挥中央乐团演出。听了施舍人的一番话,他知道这位年轻人充满感情的话另有着落处,于是虚应了一句:

是啊,打倒“四人帮”,人民暖洋洋。

“江山多娇”就在眼前。

一所小院子,里面一幢二层木楼。左右是吃饭的厨房和柴房。他走进院子,坐在院子里抽烟袋的一位老者说,去,到别处去要饭。他还没说话呢,厨房里飘出来一位高个儿女子,说,爹爹,人家不是要饭的,你看人家这派头,是个知识分子呀。进来呀,正好赶上晚饭哦。

看她这利索的说一不二的劲头,音乐家知道这女子就是这旅馆的当家人了。乍一看她眉眼生动,风情外露,仔细一看,见她肤色黑黄,又有点龅牙,说话的时候牙齿露得太多。音乐家是个极爱美的人,见她这样,盯着看了两眼,心中生出嫌弃,脸上不由得就表现出来,倒吸了一口冷气。这女子看得懂他的表情,也不生气,拿了他的包便上了二楼中间的房间,放好东西,站在二楼走廊上,一手托着脸颊,朝楼下呆若木鸡的音乐家说,同志,你怎么痴呆呆的?音乐家说,大嫂,你干吗把我的包拿上去了?我吃饭之前要洗个脸。女子说,我像结了婚的?音乐家没有理她,上楼进了中间的房问,从包里翻出自己的破毛巾。一出房门,看见女子一张笑盈盈的脸,他就想,她这种人,天生心情好,跟打倒“四人帮”没关系。

走廊很窄,他经过女子身边时飞快地擦身而过。没想到女子暗暗地伸出一腿,原意是互碰一下大腿,没想到绊倒了他,毛巾脱手飞出老远,挂到了屋檐下吊着的一块咸肉上。女子的笑很有特色,下唇不动,上唇通电般狂抖,无声地疯笑。

音乐家爬起来说,你为什么这样泼辣?

女子说,我爷爷……

“咯”地笑出一声——我爷爷以前是蓝湖里的湖匪头子。

音乐家问道,蓝湖,在哪里?

女子说,就在边上,走二十几分钟就到了。你要去的话,吃过晚饭,我陪你去,饭后散步哦。哈哈。

音乐家说,你陪我散步?你配吗?

爹在楼下扯直了嗓子怒喊,你们吃不吃?

音乐家吃了晚饭,回房整理大包,从大包里拿出一个绿色帆布挎包,把所有的钱和一张写着两个电话号码的字条放进小挎包里。走下楼来,看见一楼有一个房间里放着一辆“永久”牌自行车,这种笨重的车载重两百公斤没问题,这是音乐家不喜欢“永久”的理由。另外,“永久”的挡泥板的式样像乡下人的手,又大又粗,也是他极不喜欢的。音乐家喜欢轻捷的“凤凰”牌自行车,骑在路上,就像掉在地上的一个音符。

音乐家虽说不喜欢这辆“永久”,还是偷偷地把它骑出来了。两个小时不到,他就骑到了吴郭市的邮电局。全市只有这一个邮局,日夜开着的,大街上早就空荡荡了,邮局的大厅里却挤着众人,打电话的,发电报的,问询的。在这里,我们知道有人去世了,有人得子了;有人要去远方,有人从远方要来;有人找失散的亲人,有人需要马上离婚;有一个人去年冬天参加了十年“文革”过后的首次高考,没考上,现在在电话里信誓旦旦地跟对方说要参加今年的夏季高考,一准儿考上清华。突然进来一个戴着进口蛤蟆镜的男子,镜面上贴着崭新的外国商标,这准是他的外国亲戚给他带来的。一屋子的人都回头看这夜间戴墨镜的时尚青年。

音乐家打完电话,他那字条上又多了几个电话号码。他眼角湿润着,把写着电话号码的字条看了又看,并且趁人不注意时亲了字条一下,然后把它放回帆布挎包里,顺着来时的路往回骑。农历四月中旬,又是晴朗的夜,月亮的光华照彻大地。音乐家骑到村口的廊桥上又碰到了施给他五元钱的年轻人,瘦腰窄臀,轻捷地走在月光里。两个人一打照面,年轻人就急了,说,喂,这辆车子你怎么骑了?这是我送给她的。

音乐家下车,故意逗他,她?她叫什么名字?

年轻人老实回答,她叫黄万朵。

那么你呢?

P2-3

序言

在我们的切身感受中,生活永远呈现为零碎的、模糊的和不“规则”的复杂现实。只有在作家的文本叙述中,现实或者存在的种种物象,才被某种富于个性的意志、品质的精神诉求,整合为相对独立的、陌生的或熟悉的场景与情境。这让我们看到了种种被精心测量过的生活,这种生活开始令我们激动,或者生成一种无限的力量。文本的力量,源于生活本身的自然之力,源于作家洞悉存在的锐利目光。无疑,文学是灵魂之舞,是重新想象,是触摸生活和人性的温度后,眼角流出的热泪。一句话,我们珍视有激情、有情感、有信念、有情怀的文字。而每一个年度,我们都渴望并期待有好的、精彩的文本,对我们的时代,对我们的生活,能够有很好的描述和表现。近二十年来,建法兄每年都要以自己近乎苛刻的判断,兢兢业业地选择出一些好的文本,挑出他认为可能成为未来经典的“另类”文本。我知道,这里面埋藏着他对于文学的真诚和赤子之心,也镶嵌着他“倔强”的美学和情感的伦理,以及有关文学道德力量的承诺。而且,我还在这些文本中,读出了他鬓角和眼角的沧桑。我也坚信,他的情怀和审视生活、文学的视角,与每一位好作家一样,经过了自身精神的炼狱。可见,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前世今生,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渗透到我们的胸怀和气度,深入到我们生命的肌理。

在这里,我无法掩饰对于韩松的《徐福号》和叶弥的《致音乐》的喜爱。首先,我真的对一位科幻小说家的短篇小说充满了好奇。

《独唱者》被宣称为“韩松第一部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我认为,《徐福号》则是习惯于在深夜想象宇宙迷幻的韩松,在“白天写出的小说集”中的重要篇章。韩松的科幻小说,以“诡异而华丽,深沉而热烈”著称,孟京辉说它“散发出一股技术时代的妖风,像一个新鲜、生猛而痛苦的幽灵”。但是,当他将迷幻的眼光,从深邃的宇宙拉回到现实世界,他所看到的人生也同样显得“缥缈、捉摸不定”。《徐福号》在某些地方,非常酷似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们”乘坐飞机,去寻找徐福出海的遗址,但是,当“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偏偏看不到海。不过,每到夜晚,“我们”就能听到海涛汹涌的轰鸣。最后,“我们”发现,原来“我们”是在一个岛上,一切“遗址”都是岛上的民众与政府为招商引资而伪造的。但“我们”原也并不在意这“徐福遗址”的真假,大家原来本就是漫不经心地来参加这次活动,“电视台记者”可以在夜晚招本地的小姐,“歌手猫耳”可以在海堤上跟“大使”的女儿谈恋爱,而旁边的水里,则漂浮着腐烂的、在这次招商活动中死掉的岛上的孩子的尸体……然而,看着这荒诞的世界,“我”忽然热泪纵横。在讲述这并不吸引人的现实的故事时,韩松仍然保留了写作科幻小说时的迷离与虚幻,这使他的叙述变得缥缈而似乎缺乏“真实”感。也许,这正是《独唱者》作为韩松进入现实世界的一个庄重的入口,他从黑暗幽深的宇宙深处,回到地球上的白天,强烈照射的光线,使他睁开眼睛时总喜欢眯着眼睛,于是,迷离的意味,自然还会残留在他观看现实的眼角上。这个勘察现实的眼角,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那么,在一个荒诞、朦胧、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才能找到理解并贴近历史或现实的“证词”呢?我们一定需要向这个世界索取什么吗?

叶弥《致音乐》这部小说里写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有关音乐家的故事。似乎流浪是艺术家、音乐家的宿命,他很难停下行走的脚步,正如鲁迅的过客与田汉《南归》中的诗人。另一个是关于小偷的故事,普大是个孤儿.如果他不做小偷,就只能挨饿受冻,于是他就开始到处流浪、偷盗。然后,他们先后来到花码头镇,于是,这两个故事因他们在花码头镇的相遇而交汇到了一起。花码头镇上开旅馆的黄万朵,是个富有魔力的女子,正是因为她,两个总也停不下流浪脚步的小偷与音乐家,双双留在了花码头镇。接下来,小说的叙述便离开了现实,先是小偷因失手砸昏了音乐家,他误以为自己杀了人,由于极度恐慌和惧怕,他仓皇逃走。但音乐家对小偷的教化,却潜滋暗长,生根发芽,小偷决心不再做小偷,他要成为音乐家,去完成音乐家没有完成的任务——去北京参加小泽征尔的音乐会。而被小偷砸昏的音乐家,在醒来后却失去了以往的记忆,他变得无比眷恋黄万朵,再也不肯离开她半步。叶弥的叙述,显得轻松而恍惚,但小说情节的离奇,又使它的轻松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寓言的氛围,这使得小说很像一场正在演奏的梦幻交响乐,也正如它的名字一般——致音乐——也许,叶弥正是尝试着以音乐的方式来讲她关于“流浪”与“归宿”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叶弥的叙述以及变化,再次令我感到惊喜和振奋,许多新的小说元素,又开始在她的叙述里臌胀,她的短篇小说,必将越发地炉火纯青。

当“农民进城”已不再算是什么新颖的小说题材的时候,林白却发现了一个新的与“农民进城”相关的主题——“农民返乡”。近二十年来,曾有大规模的农民进城打工,于是,就有很多非文学和所谓“非虚构”文本,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书写农民自我改造和更新的历史,但是,只有文学的关注,才总会有无法预料的角度和形态。这些年,我们看到,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而能在城市里取得永久居住资格者毕竟还是少数。大多数农民,都只是暂时地客居在城市,而当他们因老迈而失去打工的能力时,当他们自身的最后的“能耐”被疲惫抽空时,返乡的难题就随之而来。而今,这样的返乡潮,就是在打工者老龄化时代到来时慢慢地出现的。林白的《桃树下》,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端倪。这与当年农民进城所遇到的难题一样令人惊悸和哀婉。返乡农民在精神上的痛苦,可能要远远超过他们当年进入城市时的茫然与恐惧。因为,他们在都市生活了多年以后,已经完全习惯了都市生活,与都市产生了“亲和力”,并感到乡下生活的“土俗”,却又被都市遗弃,而不得不再回到他们已经厌弃的那土俗的乡下。城市的“文明”,则使他们在骨子里对乡村的一“土俗”产生了“鄙夷感”,当他们重新回到乡村,原来所熟悉的一切,都使他们感到如此“庸俗不堪”。他们已经再无法回到当年的“农民”身份了。同时,《桃树下》也关注了振兰以及振兰男人们的性苦闷。振兰最后被侵害的场景,无疑是当下农村留守妇女命运的一个普遍的征象。但《桃树下》的主题,似乎并不集中和统一,个人的生命焦虑,个人与社会和历史的龃龉,以及个人对现实荒谬的反抗,人性的裂变,无根的漂泊,种种主题和意象缠绕一起,不一而足,略显驳杂。振兰回乡后的表现,也显得前后不尽一致,这似乎应该是林白对当下农民进城与返乡的思考,尚没有达到十分清晰的程度所致。但林白的目光,始终流连在人所遭遇的“现实障碍”方面,对人性在瞬间的心理、精神黑暗中的“转捩”,仍然在做着不竭的挖掘,令人充满敬意。

与林白不同,一直以来,残雪更愿意以离开完整的现实世界,迷离地游荡在“梦境”“幻觉”与“现实”之间的方式,表现她对存在世界的理解,而且,她多年以来一直沉湎在属于自己喜欢的那种寓言、奇谲的表现方式中,从而,使得她的写作具有相当的解读难度。但是,这篇《尘埃》,写得像一篇童话,虽然乖戾与绝望的情绪依然隐隐闪露,但清晰的意义,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破碎并难以落实,其写作诉求可谓昭然若揭。尘埃们无处不在,它们到处飘荡,自由自在,后来它们来到了城市,看到了这个稀奇古怪、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生死场”。它们隐蔽在世界的角角落落,看得姐姐被流里流气的那小子糟蹋而未婚先孕时,她先是描述“本份、老实、朴素”的一家人怎样气愤而畏惧,而后又不得不与近乎无赖的那小子及其家人,如何短兵相接的场景,都很有现代小说大家般的笔力和气魄。从表现感觉的“敏锐与犀利”,到敢于以传统现实主义笔法去描摹人物与场景,这似乎可以看作是盛可以的写作在发生某种深刻的转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盛可以这样的“七o”后作家身上,一股沉阔的小说气概似乎正在渐渐形成。尤其小说结尾,她写“小生命”即将诞生的那一.笔,有一股特别平静的力量,这既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原因,也是文学生生不息的内在隐秘。

实在说,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定的叙述长度来形成情节,正如音乐需要一定的长度来构成旋律。能在最短的长度里滋生情节,并产生足够令人回味的余地,这不是小说家能任意做到的。因此,在当下热衷于长篇小说写作的风潮里,劳马的短篇小说与微型小说创作,就显得难能可贵,近年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坚实存在。劳马的“微型小说”,既有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世说新语》之“笔记体”遗风,也与小泉八云的《怪谈》有着极为相近的风格。《枯树记》中的古槐,就像一位不死的老者,它目睹了中国近百年间荒诞的历史,后因古槐恰恰矗立于经济开发区拓建马路的中央,被人偷偷烧死,此后便怪异迭起,修路路陷,车过车翻,后来竟还有人吊死在树下。在这里,“历史”与“怪谈”的结合,使小说产生出一种离奇而惊异的玄机。那篇《朝向未来的回忆》则写得可谓“荒诞”至极,叙述在天马行空般的肆意想象中前行。小周在二十九岁时开始写一本特别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不是朝向过去的,而是朝向未来,他“回忆”起自己在未来变成了老周和周老,并已经过完八十大寿,这表明他活了整整八十岁,而算命先生则说他只能活到二十九岁,这让他兴奋不已。他记得三十三岁时还结了婚,妻子竟是电视台的一位二十一岁的著名美女主持,出身于“嫩模”;在三十五岁时,他还得了一对龙凤胎儿女;他买彩票中了八个亿的大奖;他三十八岁那年,发生了中日战争,美国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联合国一致决定,把日本划归中国,称为“东洋自治区”;那时,金正恩也还活着,他竟然被选举当上了美联储的主席。这些“奇思怪想”“酣畅的调侃”,让劳马在短小的篇幅里,过着恣意杜撰的虚构之瘾,组合,或者拆解、扭转生活世界不可思议的变异,因此,我们不禁从中感受到作家的才情、天趣、知识和创造力,还体味到了蕴藉其中的道德感和责任。在《演员》里,“他”在表演各种角色中丧失了“自己”;《改不掉的毛病》则写二姐偷盗成瘾,所到之处无所不偷,最后被抓进派出所,出来时,却将手铐、警棍顺手偷出来。以上诸篇,连同《嗓音》与《尾随跟踪管理法》,都有着明显的“寓言化”倾向。问题在于,小说短之过甚,可能会使情节变得刻意,“寓言化”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惯性取向,但劳马的微型小说,则在意味的营构上,早已警觉避免落入窠臼,从而,他的构思和行文纵横捭阖、左右腾挪。在不经意处显现机智,在空灵乖巧中呈现笨拙。我想,劳马一定深谙:小说本身就是有智慧的存在,小说家似乎不必浪费太多的口舌。

选入本年度最佳的十七个文本,可以说,基本代表了当前短篇小说写作的基本形态和样貌。裘山山的《疯迷》,徐则臣的《摩洛哥王子》,甫跃辉的《乱雪》,葛亮的《不见》,周嘉宁的《你是浪子,别泊岸》等,毫无疑问都是201 5年度的精彩短篇小说佳构,他们凭借审视生活的独特的视角,用心而深入地解析着现实与灵魂的密码。但是,在这里,我却没有能力从这十几篇文本中,爬梳或整理出这个年度文学发展变化的总体特性,我只想思考作家面对生活时所做出的审美判断,以及他如何处理生活和经验,包括这些作品所引申出的存在的可能性、艺术的可信度。略萨说,小说的真实性,不必用现实作为标准,它取决于小说自身的说服力,取决于小说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取决于小说的魔术能力。一切好小说都说真话,一切坏小说都说假话。但我觉得,对于小说文本,不好说假话与真话之别,重要的是,需要考量精神超出现实维度的规格究竟有多高。所以,小说最终是面对现实、存在和历史的诉说,只不过这种诉说,需要有灵魂和智慧的开启,需要叙事的能量,需要有一个通向灵魂的窗口——眼角的宽广。

如果说小说文本就是作家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体,那么,作家为生活所感动的时候,眼角的泪,是慢慢地渗透出来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015中国最佳短篇小说/太阳鸟文学年选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林建法//林源
绘者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5070434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2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2015284214
中图分类号 I267.7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4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