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走近周恩来(贴身卫士眼中的共和国总理)
内容
编辑推荐

《走近周恩来(贴身卫士眼中的共和国总理)》是“红色作家”权延赤经典畅销作品图文珍藏版。

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倾情讲述,揭秘共和国总理的“私生活”。

“走下圣坛”的周恩来,还原一个真实的共和国总理。

大量珍贵老照片首次披露,再现领袖真实生活细节!

内容推荐

他是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是亿万人民爱戴的好总理,也深受国际友人的信赖与尊敬。

权延赤编著的《走近周恩来(贴身卫士眼中的共和国总理)》是关于周恩来的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作者深入采访了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的机要秘书、军事秘书、外事秘书、警卫人员、医护人员、服务人员等,取得了最为详细具体而又生动鲜活的第一手材料,主要包括“三次预言”“四次痛哭”“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周恩来与酒”“夫妻之间”“毛泽东与周恩来”“周恩来逝世全过程”等。

全书以独特的的叙事技巧,从日常小事着手,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成功塑造了一位至情至性、大智大勇的“走下圣坛”的人民总理——周恩来。

目录

前 言

引子 周恩来:“我不是帅才”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同志, 你来怎么样?”

 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

 董必武点头,慢条斯理地说:“总理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三次预见预言

 周恩来放低声音说:“汉王刘邦得天下,主要依靠三个人:韩信、萧何和张良。”

 我感到不满足:“张良打过什么仗?”

 周恩来换上一种沉思的表情,深邃的两眼闪烁着严肃峻冷,缓缓说:“张良没有独自领兵打过仗,他不是帅才。但是他追随汉王左右, 出谋划策,是最优秀的军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懂吗?”

 我们似懂非懂,点点头又摇摇头。

遇险履险

 周恩来端庄、高雅、细致。

 他的翩翩风度和彬彬有礼,他温馨的目光和极富魅力的微笑给人印象太深了,以致不少人忘记了他那更深沉也更基本的性格特征:喜欢挑战,勇于冒险。

 早在领导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他就喜欢上最前线。炮弹近在咫尺爆炸,他及时卧倒而幸免于难。纠察队员劝:“总指挥, 这里太危险。”他淡淡地说:“我喜欢危险。”

周恩来与酒

 会场陡然静下来,久久卷不起浪头,只有周恩来温和文雅的声音: “我们不是赌酒,是为友谊干杯。不强人所难,能喝的就请先干三杯, 然后继续来。”

 张群、邵力子、张治中等人站起来了,纷纷支持道:“恩来兄讲得对, 不要打乱仗。”“谁能喝就单站出来敬,不要取巧耍滑……”

 有几个连干三杯酒,但没一个再敢站出来单独挑战。有个背照相机的记者对我们说:“唉,一个周恩来就打败了整个国民党……”

四次痛哭

 他的自控自制能力极强,但是他的感情也太丰富太充沛,所以仍然不乏失去自控自制而任由情感自然流泻的时候;喜怒哀乐都有不形于色的时候,也都有自然流泻的时候。

五次发脾气

 总理个人的基本色调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但绝不缺少严厉。上至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我们这些普通工作人员,没有谁不曾感受到这种严厉。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务院副总理及各部委办的负责人,都有些怕总理。同其他伟大的领袖人物相比较,甚至是“最怕周总理”。

 有位老同志说过一句虽然不够准确全面,但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接近事实的真话。他说:“我这辈子只怕两个人:怕主席的威严,怕总理的认真。”

六个办公室

 国内国外许多有名有影响的人都著文说:“无疑,周恩来是这个世界上工作最忙、工作最多的一个人。”

衣食住行

 一些很有研究的医生对我讲,像总理那样的劳心劳力,鞠躬尽瘁, 换其他任何人也不会活得比诸葛亮长。“总理是累死的。如果做一项试验,选10 万人在总理那样的重负下经受总理那样的劳作,不出一年会倒下1 万,不出5 年会倒下3 万……”

休息与娱乐

 毛泽东太忙,但是有自由,不想忙时可以不忙,去休息娱乐;周恩来太忙,而且没自由,不想忙时也常常被具体事务缠身而脱不开。

 概括起来讲,总理的休息娱乐,主要有三种方式和内容:朋友聚会、文娱活动、体育锻炼。

夫妻之间

 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夫妻关系,无疑可以为人楷模。既是反封建的, 又继承了民族的传统的优秀道德;既是反资产阶级腐朽化的,又焕发出解放的现代文明的新气息。

毛泽东与周恩来

 他让周恩来终身任总理,哪怕患癌,哪怕卧床不能视事,他虽不去看望,却仍然让他任总理,不允许任何亲近的人或确有能力的人去替换。他也许就是这样表达对这位忠心耿耿的战友的信任、理解、感激和尊敬。

 周恩来一生确实为党和国家操尽了心。

周恩来逝世全过程

 1月10日、11日,各界群众向周恩来遗体告别。世界上再没有这样深挚的哀痛,哭唤声令天地变色,神鬼齐哀。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例!

 11日下午4点40分,周恩来的灵车徐徐开向八宝山。十里长街,几十万群众的哭声惊天动地。同一时间,全国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溅满了8 亿人民悲痛的眼泪。

试读章节

我要讲的新内容是周恩来的三次预见预言,其中无疑闪烁着伟大思想家才能独具的智慧的光辉。

第一次预见预言就发生在我刚到周恩来身边,随他奔赴重庆的路上。因为刚到首长身边,一切都新鲜激动,所以记忆非常深。

像毛泽东和周恩来这样伟大的人物,与生俱来的都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毛泽东气吞山河地高歌: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当毛泽东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乃至那位一代天骄统统视若等闲时,周恩来又在想什么?干什么?

他也不迷茫。他已经勇敢、自信、明智地选定了自己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上的位置,并且当仁不让地在这个位置上坚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那天,我们一百多名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跟随周恩来,分别爬上3辆卡车,开始了艰苦的旅程。

经宝鸡、凤县,卡车在崎岖的土石路上颠簸,午后驶入一道大山沟子。

沿途景致在悄悄发生变化。陕北高原受雨水侵蚀,形成塬、峁、梁、沟如大海一样波状起伏的地貌。

而这里,山间原有的自然风貌仍然存在;仰面眺望,千柯争翠,万木葱茏。5月的阳光下,在寂静的热气中花草的芬芳悄悄蒸腾,那些挡住视野的陡壁岩石不时地闪出青色白色的反光。

拐过一道弯,卡车哼了一声,我听到有人嚷嚷: “苗台子镇!”

前方轻烟缥缈,笼罩了一片建筑物。卡车停在了镇西。

“都下来吧。”车门开了,传来召唤: “去看古迹!”

我们一百多人纷纷跳下车,心里不免纳闷:这一路多少古迹啊,从没说过看看。特别是在西安,住的时间长,名胜古迹又多,还不时有各方人士邀请,周副主席却一处未看。如今特意钻进这大山沟子来看什么古迹?不理解!

周恩来已经下车。他一露面,我们这些警卫就本能地摸住腰间的德国20响快慢机,环绕着警卫在四周。

我近在咫尺地看着他眺望着下车,眺望着立住脚,就那么保持眺望的姿态站了很久:双手环抱胸前,肩膀随着深呼吸起伏,一副久违了的神情,像游子终于回到故乡,带着静谧无言的激颤要寻回遥远的记忆……

“周副主席来过?”当时的副官老钟小声问。

周恩来摇摇头,没作声。在他最突出的特征——两道浓浓的黑眉毛下,波光闪烁的两眼显得含情脉脉,神思悠悠。  我是第一次见他这么动感情,印象太深了。此前他从来不曾这样,他属于那种善于驾驭感情的人。记得路经洛川时,国民党一名军长来拜见他。这位军长是周恩来在黄埔军校教过的学生,见面那一刻,军长叫了声“老师!”整个脸孔、嘴唇和敬礼的手就都激颤起来,感情无法抑制地奔过来用双手抢握周恩来伸出的手。周恩来不那么感情外露,热情而不失常,亲切而不失态,关心而不形于色。那种从容似春、大度似海的风度直令我心灵震颤,立刻被迷住了。

P18-19

序言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不是档案材料,不是文史资料,没有面面俱到。

我过去所见过的多数作品中,周恩来都是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热情可亲,和蔼慈祥;兢兢业业,忙忙碌碌;谦虚谨慎,委屈求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多次见过周恩来总理,我不满那些作品描绘的这一形象。我采访到的人也都不满这一形象。就像一张黑白照片,只有阴柔没有阳刚,只有暗影没有光线,朦胧且远离了真实。

我无意否定过去的任何作品,只想在暗影上增加一层光线而得到立体的形象。

不要误解周恩来忙忙碌碌,事务主义,他其实至高至圣,是伟大的思想家;

不要误解周恩来拘谨韬晦,他其实至情至性,常常洒脱不羁;不要误解周恩来阴柔委屈,他其实阳刚十足,火辣辣地激荡奔放;

不要误解周恩来吞声忍让,那其实是大智大勇,最有自知和知人之明……

你见过周恩来“当仁不让”“非我莫属”的“人主”气概吗?你见过周恩来雷霆震怒、脾气大发的神威吗?你见过周恩来“将进酒,杯莫停”“会须一饮三百杯”的雄风吗?你见过周恩来大哭大笑、大愤大骂的大丈夫劲吗?你见过周恩来山崩面前,地陷身后,血雨腥风,也只一笑而过的英雄静气吗?……

不知道?你心中的周恩来就缺少阳刚,缺少光线,也就失去了立体感。

我的采访中,对同一件事,从来是10个人有10种说法。由于年代、记忆、经历、视角特别是文化层次的不同,说法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的文章在某些时间、地点、人物、对话乃至对事件的陈述,可能与历史事实及部分当事人的记忆、看法有出入。

允许批评、指责,乃至咒骂、起诉。

书中的何树英,1940年跟随周恩来,历任警卫、副官、行政秘书、机要秘书、卫士长。他是曾经工作在周恩来身边的一大批同志的代表,不是生活中具体的哪一个人。

他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物,其中不乏作者“顽强的自我表现”。

1966年8月17日,在中南海小礼堂,周恩来近在咫尺地同我们“首都大专院校红卫兵南下兵团”的负责人座谈7个小时。合影后,他登上红旗车,准备去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

我目睹工作人员递给他一杯玉米面糊糊(或者是麦片粥?)、两片面包夹肠。

车开走了。苍茫暮色中,我仿佛又听到周恩来的声音:

“你叫什么名字?”

“权延赤。”  “担任什么职务?”

“南下兵团二纵政委。”

“噢,政委。”总理依次问过几个人的“职务”,大声感慨:“你们刚参加革命就都当上司令、政委了。叫什么名称关系还不大,脑子里怎么想的却很重要。我们共产党人闹革命绝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为人民服务,要做人民的勤务员……”

那以后,我又几次见过周恩来,悄悄而认真地观察他的音容举止。应该说,我的这本书从那时便有了一点点萌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走近周恩来(贴身卫士眼中的共和国总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权延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0096884
开本 16开
页数 5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9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776
CIP核字 2015262336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33.25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40
170
3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