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心侠骨(蒙山之子梁羽生传)/梁羽生书苑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梁羽生生于蒙山、长于蒙山,自小就聆听长辈们讲述苏元春的故事,英雄的事迹永驻心田。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故事往往在国家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便会出现顶天立地、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力挽狂澜于既倒。这是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传承。

因有苏元春等成功榜样的影响,在18世纪下半叶那风云变幻的年代,蒙山男儿向往那种上马能拉弓,下马能挥刀,叱咤风云,豪气冲天的军旅生活。把练武术视作强身健体、锄强扶弱、伸张正义、保境安民、保家卫国的一种技能,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尚武风气。

从地域概念上讲,由于蒙山处于大瑶山区边缘,历史上该地曾发生多次农民起义,自古便是豪侠聚集之地。中原文化、湘楚文化、岭南文化在此融合,培育出当地人仗义尚武、好酒之风,且尤其注重形象和尊严。蒙山人习武,有自己的方式。每年收冬以后,蒙山热爱武术健身的人们,都会聚集在县城以及各个乡村中具有“武馆”特征的舞狮馆中练武。这些舞狮馆大都由一些有钱人家支持开办,请江湖上有名的拳师来教馆。

舞狮队表演最精彩的一场叫“调棚”,其中有一出具有蒙山特色的民间武术表演——“敲功夫”。

开始是一场山林游戏,说的是春节期间一位年轻灵巧的小媳妇要回娘家,只见她左手挟个花布包,右手拎把雨伞。走着走着,突然半路杀出个手持双刀的黑脸强盗,要来劫人劫物。小媳妇毫无惧色,只见她把雨伞一甩开,伞套脱落,露出的是一把亮汪汪的长剑。她东挡西挑,腾挪闪跃,刀光剑影,终于把强盗打败。不甘失败的强盗搬来救兵,一人持长矛,一人握三节棍。小媳妇也招来娘家兄弟,关刀破长矛,长棍战双刀,剑挑三节棍,三个强盗终于败下阵来,下跪求饶。

接着是武术拳师的各种古代兵器和拳术表演,南拳北腿,武当少林,所有观众都沉醉在刀光剑影和急促的锣、鼓、镲声之中。舞狮队员以这样的表演,体现他们“强身健体、锄强扶弱、主张正义、保境安民”的尚武精神。

梁羽生小时候过春节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舞狮表演。屯治村陈家门前宽阔的地坪就是狮子调棚表演的最佳场地,每到过年时,舞狮队来村里拜年,梁羽生一定会和一群小朋友一起,跟随着舞狮队,穿梭于村中各家各户看热闹。看到舞狮师傅惊险而精彩的表演,梁羽生心跳加速、激动万分;看到猴子采青得手,赢得满场掌声时,他的小手掌也情不自禁鼓得通红;待最后看到正义终于战胜邪恶,他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对武功高强的勇士们的崇拜。也许从那时起,他的脑海中就孕育了日后创作武侠小说时一个个奇男侠女的雏形。

舞狮这一习俗在蒙山一代代流传下来,也孕育出不少武艺高强的拳师。在梁羽生的家乡文圩就有两位远近闻名的拳师。一位是梁羽生的亲戚,道义村的韦竹平,他曾就读于保定军校,参加过讨袁护国战争。另有一位便是享有“广西拳王”之誉的韦仕群。他曾连续挫败澳大利亚拳击冠军柯灵哥、美国选手麦基尼、广东著名拳师“出山虎”陈兴中等,出征香港、台湾等地拳坛,从未逢敌手,成为民国时期威名显赫的“拳王”,人称“南方霍元甲”。

“传家愧我无珠宝,剑匣诗囊珍重存。但愿人间留侠气,不教狐鼠敢相侵。”百年沧桑,家乡的民俗文化、尚武传统,随着梁羽生那生花妙笔得到了升华,从而走出了大山,融人了江海。尚武传统也在一代代蒙山人中得到承传而发扬光大。

古城的灵山秀水能够培养出这些创造了人生广阔天地的蒙山儿女,更要提到这个文风的渊源福地——鳌山文笔。

P9-11

后记

梁羽生不但是一代文豪,也是香港为数不多的能载人中国文学史的作家。他出生在广西蒙山,是我最为敬重的乡贤长辈,我称他为陈伯。与这位我很敬佩的前辈交往,让我加深了对他的认识,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1980—1985年,我曾在梁羽生的家乡文圩乡工作,其中有两年是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居住在屯治村的。从那时起,工作之余我就开始搜集梁羽生的有关资料。1985年后,我调到县委统战部工作,曾参与梁羽生父亲陈品瑞的平反和落实有关政策的工作。不久后,梁羽生回乡探亲访友,并捐款给母校蒙山中学设立奖学金。我深受感动,自此便开始以轶事的形式,在报刊上发表介绍他的小文章。

1994—2006年,我调到县政协工作。2002年,县人民政府决定在鳌山兴建梁羽生公园,由县政协具体负责实施,因此我与陈伯的联系就更频繁了,且萌生了为他写传的念头。这时,已经有刘维群、李斌、孙宜学以及费勇、钟晓毅等人写的梁羽生传记出版,还有一部渠减的《梁羽生评传》在网上流传,我都一一阅读了。与此同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著名学者钱锺书的警告:不要“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自以为要写就意味着会写”。

我有些犹豫,我是“文革”期间读高中的。恢复高考后念了中专,当时学的是机械,后来在函授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这些都和文学无缘,能写得成吗?这时,我想到了陈伯,于是就把自己发表在《广西日报》的一篇文章《蒙山有个梁大侠》寄给他,请求教正。出乎意料的是,“大侠”很快就给我回信,信中写道:“《蒙山有个梁大侠》一文,文笔生动,也颇有意思。有些儿时往事,要不是你说起,我都几乎忘记了(例如算命先生批我活不了多少岁),除了“大侠”二字愧不敢当外,我以一个老编辑的眼来看,你是具备一定的写作才能,且具有发展潜力的。”这些话让我激动不已,我在心底对自己说,决不能辜负陈伯的期望。此后,在对陈伯持续深入的研究中,我得到了他更多的文学上的指点,也更加深入了解到这位现当代武侠小说大家的生平。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梁羽生27岁与蒙山亲人中断联系,到53岁时重新联系上,其中间隔了26年。而这26年他已从一个活泼、灵动、蓬勃向上的青少年,成了一位厚重儒雅、天下闻名的新派武侠小说开山鼻祖。算起来梁羽生一生与蒙山家乡及亲人有联系的时间共有59年,最重要的应该是他从一个小小蒙童成长为文学青年的这段时期。在此期间,他在家乡蒙山留下了很多逸闻。而这些故事,在我所读到的《梁羽生传》中叙述不多,于是我便萌生想法:何不把梁羽生和家乡蒙山有关联的人和事作为主要内容来写一本传记呢?这不仅能让世人了解一代武侠文学大师出生、成长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挖掘蒙山的历史文化,更能让蒙山人充满文化自信,为蒙山的下一代甚至千秋万代提供一些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2010年,《梧州人文丛书》编委会要编一套人文丛书,我有幸作为主编参与了《梁羽生》一书的编辑工作,并与人合作撰写了其中的第一部分——《梁羽生传》。但限于丛书篇幅限制,自己觉得还不尽如人意。于是,决定独自来写,便再次投入到资料的搜集、甄别、撰写工作中。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梁羽生先生的夫人林萃如女士和大公子陈心宇先生,他们在各方面都对我大力帮助和支持。否则,我是无法完成本书的写作、出版工作的。感谢香港的邝健行教授为拙作写序。感谢孙立川博士对拙作的指导,孙博士还欣然请他的好友周焜民先生为拙作题字。

感谢徐惠兰、吴力华、阳永煊、刘海寿、秦金敏、曾凡玺等领导在建设梁羽生公园,设立梁羽生书苑过程中对我的信任。并使我与梁羽生及其亲属、故交好友有多次接触的机会,从而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平台。

感谢渠诚先生、陈必忠先生、黄超德老师、袁烽老师、黄位权老师、黄兆文先生、黄志伟先生、黄俊玮先生、赵金宝先生和李树生先生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

我要感谢我的表叔李申培先生,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到最后才有胜利。否则,功亏一篑,追悔莫及。”劝说并激励我坚持到最后。以及我的岳父谭志华、女儿陶桃在我写作过程中的帮助。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和朋友们。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差错或遗漏,祈请教正为感。

最后,希望拙作能在蒙山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一点作用。因为,此书既是对人杰地灵的蒙山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对蒙山未来再出人才的祈望。

陶钢

2015年夏月于蒙山

目录

第一篇 渊源有自:家学与文风熏陶

 第一章 蒙山昂耸

 第二章 族人家世

 第三章 门左悬弧

 第四章 传奇外公

 第五章 鹏汉启蒙

 第六章 幽谷兰馨

 第七章 初露锋芒

 第八章 知难而进

 第九章 少年侠客

 第十章 山水怡情

 第十一章 文风冶性

 第十二章 避难回乡

第二篇 风雨磨砺:坚定不移求知路

 第十三章 家乡拜师

 第十四章 南下广州

 第十五章 亦师亦兄

 第十六章 折桂岭大

 第十七章 立足港岛

 第十八章 父亲蒙难

第三篇 笔泻香江:开创武侠新天地

 第十九章 开宗立派

 第二十章 喜结良缘

 第二十一章 笔泻香江

 第二十二章 春回大地

 第二十三章 为父申冤

 第二十四章 解甲封刀

 第二十五章 故乡月圆

第四篇 名士风流:桑榆暮景自悠游

 第二十六章 名扬四海

 第二十七章 隐居澳洲

 第二十八章 鹣鲽情深

 第二十九章 天地良友

 第三十章 情系桑梓

 第三十一章 心愿难偿

 第三十二章 举世一园

 第三十三章 桑榆幽香

 第三十四章 云霄一羽

 第三十五章 侠影永存

附录一:梁羽生1987年回蒙山座谈会讲话节录

附录二:梁羽生生平年表与作品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去年冬天,我和杨健思女士访问参观了广西蒙山县的梁羽生公园。前后多天,陶钢先生和我们在一起,照料安排我们的出行起居。陶先生是蒙山县人,又是公园筹建工作策划者之一,所以举凡山水人物、园林布置,无不了然于心。他的详尽解说,使我们大受教益。何况先生温和从容、亲切应对,益发增加我们宾至如归之感。

陶先生对乡贤武侠名家梁羽生先生十分敬重,一直留意搜罗梁先生生平有关材料。多年下来积聚既多,于是整编成书,取名《文心侠骨》,计划出版。我们会面之时,他出示全稿,希望我写一篇序言。先生嘱咐,我自是不能推辞。

本书副题虽然仍是“梁羽生传”,但我看了几回,觉得和别的梁先生传记着眼点不尽相同。别的传记比较集中记述梁先生离乡以后、定居香港写武侠小说、最后封笔离香港之前几十年间的经历和创作,也就是详述书名中“侠骨”之事。梁先生这段事迹,本书十七章到二十四章固然涉及,但篇幅不算多,还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本书前十六章写梁先生南下广州前的乡居活动,介绍他的乡土家世、习学过程和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最后十章,主要写他人在澳洲,依然情怀桑梓、跟家乡建立联系的经过。前后两期,陶先生写了二十七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全书除了引录不少地方文献、史料丰富而翔实之外,还大量征引梁先生的诗词联语,同时详细说明撰写的背景和动机。这些对其他研究梁先生的人肯定有莫大的帮助。我想陶钢先生如果不是蒙山人,要做到这样因利乘便、随时收集、了解情由,让读者接触到有时很难接触的资料,还真不容易。书名中“文心”两字,应该就是通过这些方面显示出来的。特重“文心”,使得本书另具特色,跟其他的传记有所区别。

梁羽生先生自少年时起便喜爱古典文学,他填词写诗撰联语,造诣不凡。我们读杨健思女士编著的《统览孤怀》,足知一二。2001年11月25日至12月5日,梁先生应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邀请,由澳洲到香港访问讲学。我代表系方负责接待工作,跟他有过一星期的紧密相从。梁先生为人,我的总体印象是:温厚率真,雅素自然,很具传统文士气质。我想古典文学的浸染该是这种气质形成的其中一项原因。在古典文学的影响之下,梁先生有传统士人的爱国情怀,有传统文士的审美趣味,二者在他的著作中其实都有鲜明的反映。这就是所谓“人如其文”或“人格即风格”了。这么说来,我们要研究梁先生的武侠小说并对其做出论断,首先得通读他直接表现个人内心的古典文学撰著,以及了解古典文学在他心中的分量,其中道理再也清楚不过了。如果容许我揣测,陶钢先生在本书中加入比其他梁先生传记更多的古典文学成分,同时标举“文心”“侠骨”两词,而且并列两词作书名,会不会有这样的用意:一则见出梁先生文辞和说部的卓越成就,再则提示两词之间有血脉般的互通关系。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九日

内容推荐

《文心侠骨(蒙山之子梁羽生传)》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的一部传记。梁羽生是广西蒙山县人,自幼受到家乡地理人文环境的熏染,高中时在桂林求学。可以说他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在广西度过,没有广西阶段的文化积累,就没有后来的武侠小说大师。本书作者陶钢以梁羽生乡亲及忘年交的身份,立足大量资料,辅以民间口述历史,详细叙述了梁羽生一生和家乡的点点滴滴,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历史人文价值。

编辑推荐

陶钢编著的《文心侠骨(蒙山之子梁羽生传)》是当代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先生的一部传记。本书前十六章写梁先生南下广州前的乡居活动,介绍他的乡土家世、习学过程和古典文学对他的熏陶。最后十章,主要写他人在澳洲,依然情怀桑梓、跟家乡建立联系的经过。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心侠骨(蒙山之子梁羽生传)/梁羽生书苑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陶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9574025
开本 32开
页数 4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5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2015259906
中图分类号 K825.6=76
丛书名
印张 13.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6: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