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菊与刀(精)
内容
编辑推荐

露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分析了日本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素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日本民族性格不统一的重要因素。本书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在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读之既启人深思,又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内容推荐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其造就了一场极度惨烈的世界大战,但也造就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伟大的经济奇迹。日本为什么会成为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真的想吞掉美国吗?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这本露丝·本尼迪克特编著的《菊与刀》中得到解答。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此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其极大的影响至今不减。

目录

译者序

致谢

第一章 任务:日本研究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就其位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最难受”是报答

第八章 洗清名声

第九章 人之常情

第十章 美德:进退两难

第十一章 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 童蒙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试读章节

在“入赘为婿”这样的事上,人们能最最清楚地感受到这种对姻亲的义务。“入赘为婿”指的是一个男的像女的那样“嫁”出去。当某个家庭有女儿没有儿子,父母便会给其中的一个女儿择婿,以赓续姓氏。入赘者的名字会被从他自己的家谱上消除,转而姓岳父家的姓。他入赘妻家,在“情义”上就隶属于岳父岳母:他死后,也会被埋葬于岳父家的坟地。在所有这些行事方式上,他都和普通婚姻中的女性一模一样。给女儿招婿的原因可能不止自己没有儿子这一项,往往是两方希望双赢的一种交易,有所谓“政治婚姻”者便是。女方家里可能很穷,但是是名门望族;男方就可能带来现金,其回报是上升到更高的社会等级。或者,女方家里可能很有钱,能够供丈夫上学;丈夫受此好处,作为回报,他离开自己家。或者,通过联姻这种方式,女方的父亲或许能为自己的公司与某个未来的合作伙伴建立起联系。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入赘者的情义都非常沉重——这被认为是应当的,因为,在日本,一个男人改变姓氏的行为非同小可。在封建时代的日本,为了证明自己已融入新家,他得在争斗中站在岳父一边,哪怕这意味着杀掉他的亲生父亲。在近代日本,与入赘为婿有关的“政治婚姻”往往会造成这种“情义”的强大的约束,以日本人所能提出的最沉重的枷锁,将年轻人与他们岳父家的事业和产业紧紧联在一起。尤其是在明治时代,这种做法对双方都有利。但是,做女婿的怨恨往往很强烈。日本有一句俗话说:“如果你有米三合(约等于一品脱),决不去做女婿。”日本人说,这种怨恨就是因为“情义”。假如美国有类似的习俗,那我们可能会说,他之所以怨恨,是因为“他没法做男子汉了”。总之,“情义”很难履行,一般人都不愿意;因此,在日本人听来,“出于情义”这一说法全然表示的是沉重的人际关系。

对姻亲的义务是“情义”,不仅如此,甚至对叔叔辈和侄儿辈的义务也同样是“情义”。在日本,对这些相对来说不怎么近的亲属的义务不属于“孝道”范畴,这一事实是中、日在家庭成员关系方面的一个差别。在中国,许多这样的亲属,还有比这远得多的亲属,都能共享家族的各种资源;而在日本,这些都是“情义”或者说“契约”关系。日本人指出,这些人从未曾亲自帮助过被叫来寻求他们帮助的人,事情往往如此,所以,帮助他们只是在向共同的祖先报恩。照顾自己的孩子也是出于这样的认知——当然,那是一种“义务”——不过,尽管出于同样的认知,但对远亲的帮助被认为是一种“情义”。一个人在不得不帮助远亲正如帮助姻亲时,会说:“我为‘情义’所缠。”

扈从对主君和战友的关系是传统意义上很重要的“情义”关系,大多数日本人甚至在考虑姻亲关系之前,先要想到这层关系。这是一个有荣誉感的男人对他的上级和同侪的忠诚。在大量传统文学作品中,这种“情”都被广泛赞誉,被等同于武士的美德。在古代日本,在德川家族利用其影响力统一国家之前,它甚至经常被看得比忠还要重要、可贵,因为在那时,忠是对将军的义务。12世纪时,某源氏将军要求某大名交出其庇护的一个敌对领主,那大名的回信至今依然被留存。他为自己的“情义”受到玷污深感恼恨,因此,哪怕顶着不忠的罪名,他也要拒绝将军的要求,不背叛情义。对于“公事”,他写道:“不在我个人控制的范围内,但是,好男儿之间的情义是恒久的真情。”甚至在将军的威权之上。他拒绝“对挚友背信弃义”,这就是古代日本武士超脱一切的美德,充斥于大量历史传说,那些传说在今天已经传遍日本各地,并被精心制作成了能乐、歌舞伎和神乐舞蹈。

P133-135

序言

我译的《菊与刀》又要再版了。这次,我个人强烈要求在正文前写几句。当年,我在翻译时就有很多想法曾想写出来,可惜,当时约我译的是一个书商,他们急于求成,忙于卖钱,不容我从容写作,遂作罢。

“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美国人谈起日本人,脑袋会摇得像拨浪鼓。第一是因为他们不同意日本人的很多言行,第二是因为他们对日本的不了解。本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几乎回答了当时盘绕在人们心头的绝大部分疑问。当年,最为这些疑问所纠结的是占领日本的美国当局,他们因为不懂而不知道如何来管理日本。《菊与刀》一书不仅解疑释惑,而且还指明了方向、建议了方法。所有这些智力支持都起到了立竿见影且影响深远的效果。时至今日,如此“学以致用”的著述例子依然不多。

因本书最早问世于1946年,所以,现在的日本社会与当时的已是天壤之别,但是,就日本文化的根本,尤其是日本人的本性而言.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本尼迪克特在本书的最后,曾对战后日本发展的路线进行了预测,而她的预测基本上是应验了的。她的预言是:“如果日本的预算中没有军事化这一项,如果她愿意,那么,不消几年,她就能使自己成为东方商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她可以把她的经济基础建立在和平的利益上,并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一个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各国中得到一个可敬的位子。如果美国继续利用其影响,支持这样一项计划,那将起到莫大的帮助作用。”二战之后,美国确实帮助了日本,而日本也的确在军费上投入很少的开支,并且没过多少年就真的重新实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如果本尼迪克特只准确预言了日本的战后重建,那么,她还不算是伟大的预言家,本书也算不得是伟大的著作。这本书的真正口碑在于她对日本文化特征和日本人性格的绝佳概括。

在翻译这部书之前,我虽然仅学过一丁点儿日语,但却读过相当多日本的书和描写日本的书,同时也接触过不少日本人;但我承认我对日本的了解还远不及我对美国的了解。翻译是最深入细致的阅读,甚至是研究。在翻译过程中,我对日本的很多不解得到了解决。

自从2007年本书初版以来,日本发生了覆地翻天的变化,中日关系也急转直下。日本人的性格本来就让我们这些邻居难以理解,现在似乎变得更加古怪了。

趁着再版和写序的机会,也为了检验本书对当前日本人的所作所言是否依然具有解释力,我反复重读了本书。读罢,我发现,它的解释力依然是强大的,因为现在的日本人跟70年前甚至700年前的日本人,从根本上说,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也就是说,本书依然有助于我们认识日本人,依然有助于我们了解日本人习惯和做法的缘由,因而,我强烈地向读者推荐本书。

在推荐的同时,关于作者和本书,我还有几个小问题要与读者沟通。

1、本尼迪克特不仅仅是个优秀的学者,还是思想家和诗人。只有思想家,才能那么条分缕析,洞微察幽;只有诗人,才会那么敏感,那么深地抵达人心的底部,去设身处地地探查人的心理轨迹。

关于本尼迪克特的诗人身份,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她早露诗才,7岁就开始写作短诗。在青春时期,她曾与一个生化学家相恋,在爱情的激发下,曾用多个笔名写作并发表了不少诗作。在中年时期,她曾经一度有一个须眉知己,叫萨丕尔,两人都致力于研究人类学,却都喜欢诗歌。他们互读互评对方的诗作,还曾一起向出版社投稿,结果双双被退回。后来,她把诗人的激情、睿智和创造力用于学术的研究和写作,当然是成就斐然了。

……

作为序,尤其是译序,篇幅不能更长了,许多问题无法展开,大家还是去看书吧。

不过,最后,我还是要对本书的文体风格和我的翻译原则作一点交代。因为现在此书的译本有了好几个,有好事者也在进行所谓的比较。我想,这样的交代是有必要的。

一本书的命运有时很怪诞。当它成为名著,家喻户晓时,在人们的阅读期待里,它应该是一部畅销书,甚至是大众读物,往往被想象甚或被要求通俗易懂。本书虽然本来是一个美国政府定制的文化报告,但本尼迪克特毕竟不是畅销书作家,更不是大众语言趣味的打工者。她写的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严肃端正,有些叙述性的段落像小说,但更多论述性的段落却像论文,其内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可能不是每个读者一下子就能读懂的。但是,我们的大众读者偏要它通俗易懂。

这就产生了矛盾。是迎合大众进行通俗化处理呢,还是保留原作者的文风?有些译者可能会选择前者,但我的选择是:宁愿在某种程度上冒犯中国读者的阅读期待,我也要尽力尊重作者。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通俗化译法的另一个原因是:一开始这个译本是以双语的面目出版的。双语对照版,有如照妖镜,是最考验译者功夫和翻译质量的一种出版模式;任何问题,被它一照,就昭然若揭。我如果擅自改动原著风格,如何让专业读者对照起来还觉得可靠?事实证明,我的小心谨慎的处理法还是收到了作为双语读物预期该有的效果。有一回,我到广东中山大学英语诗歌研究所去跟他们那里的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其间,有一位专攻文学的硕士生说,他比对过我的译文和原文,也比对过我的译文和其他人的译文,还是觉得我的译文是靠谱的。  当然,我趁这次再版的机会,也对个别字句做出了一些调整。如还有问题,请读者具体指出,为完善译本群策群力,是我最期待的。

2014年7月22日

于京郊颖慧寺

书评(媒体评论)

全书夹叙夹议,贯穿着作者的人类学文化类型论的观点,一点也不枯燥。

——金克木

著者的学识能力让人称奇,尽管她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却搜集了这么多如此重要的事实。虽然都是些一目了然的日常事情,可著者正是根据这些事实,生动确切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在此基础上,还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最基本,而且最具决定意义的各种特征。

——川岛武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菊与刀(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北塔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35380
开本 32开
页数 30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73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8
CIP核字 2015275589
中图分类号 K313.03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17
15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