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拼娃(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学习,注定苦中作乐,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也。家长,一定要清醒,一定要淡定,一定要理性,不可盲目相信一些歪风。

张捷著的《拼娃(上下)》主要介绍了学霸世家的教育传承,家庭教育经验的总结。在书中,笔者从对自身书香世家的认知,家族教育的传承,自身教育孩子的经历进行总结,对素质、教育和考试进行了颠覆性的阐述,如读者进一步了解应当怎样教育孩子,教育与社会责任相关,与国家兴亡有关。

不同以往市场上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此书更注重于从历史、家传、社会等层面,让您全面系统理解教育本质,指出教育弊端,认清教育毒鸡汤,制定出正确的孩子教育规划,拼娃比拼爹更具有持久性。

内容推荐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真的能让孩子一生快乐吗?学霸家族多代的传承和经验,颠覆素质、教育的认知,让您了解教育的真相。

中西方教育思想对撞时,孩子依靠你做选择,为何替孩子选择平庸?教育的真相本就是残酷的!张捷著的《拼娃(上下)》为您揭露其真相,告诉您作者是如何培养“牛娃”,传承卓越,是你不得不读之秘籍。

中华文明怎样教育孩子,如何读书立家?教育政策如何影响经济、社会和国际博弈,关乎家国天下?作者之独特视角,给您新的思考。

本书的经验可能只对不到1%的孩子是正确的,但国家民族的未来在这不到1%的顶尖孩子身上,本书教您如何让孩子成为其之一。

目录

《拼娃(上)》目录

序言:拼娃之顺其自然

引言: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第一部分:自身经验——有感于拼娃的热情

 一、素质要素、教育与量化考试

 二、教育之修身齐家

 三、有感于拼爹学习和孩子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奇葩儿女——我家的教育心得

 一、儿子在幼儿园时期的教育反思

 二、儿子的课外班

 三、我的奇葩儿女的奇葩事

 四、仅适用于1%孩子的教育理念

 五、名师的教育心得

 六、孩妈对话状元王进平老师——杂谈怎样培养孩子学奥数

 七、孩妈也谈时间与智商——马太效应与高效学习

 八、孩妈谈孩子的绘画学习

第三部分:家传逻辑——教育是家族的重大传承

 一、教育是家族的重大传承

 二、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一种责任

 三、拼娃胜过拼爹的家族传承逻辑

 四、挖掘新的成长逻辑

 五、如何让孩子站在越来越高的巨人肩膀上

 六、拼搏才是成功的真理

 七、我的学习历程

 八、评转:《中国科大的精神——遍历》

第四部分:中国为何不出大师——纠结的成长之路

 一、被妖魔化的早教

 二、害人不浅的脑筋急转弯

 三、阴盛阳衰造成的素质扭曲

 四、中国需要全球最好的中学

 五、门阀与资历的天花板

 六、看情商如何抹杀智商

 七、从“大师”办教育到“洋奴”管教育

 八、破窗效应下的“造神运动”

 九、扭曲的教育改革扼杀中国创造力

 十、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没有英才教育

 十一、尹璋琦:英才教育需要结合科研的超前学习

第五部分:教育的智慧——重新认知传统教育思维

 一、笨鸟先飞与从龙文化

 二、孔子与鬼谷子之教育思维

 三、教育的肤浅与智慧的丧失

 四、科举培养读书人的是什么

 五、读末代科举题再体悟科举

 六、古代中国的游冶与素质教育思维

 七、反思私塾与大师培养

 八、古时人才快速选拔通道的智慧

 九、古代科举均衡分配教育资源的思考

《拼娃(下)》目录

序言:赋得拼娃得伦字,五言八韵

引言:不能再对孩子让步

第六部分:孩子的进阶通道——教改思维的再思考

 一、阶层固化理念下的“鸡汤”与教改

 二、投射效应下的素质标准

 三、教改后孩子攀比的是什么

 四、禁令下疯狂的奥数培训班

 五、先飞的从来都不是“笨鸟”

 六、如何辨别变味的毒“鸡汤”

 七、考试兑水与真实水平的较量

 八、教改与权力寻租的真相

 九、教改伤害最大的是你家的“牛孩儿”

第七部分:打破历史宿命——教育体制的思考

 一、从文明竞争看素质教育的无奈

 二、所有的进阶通道只能是独木桥

 三、总有人妖魔化孩子的笨鸟先飞

 四、美国英才孩子的艰辛爬藤路

 五、外一则:天才好友武新章谈美国感受与中国“鸡汤”

 六、美国“普世价值”的教育洗脑——从网传院长挨美式教育闷棍谈起

 七、被打断的中华孝道文明能否重拾

 八、从历史数据看高考教育制度

第八部分:教育是需要生态的——教育新观点

 一、教育是需要生态的

 二、认清英才教育,建立培养体系

 三、素质教育需要科学思维

 四、应试逆袭的“高考工厂”及社会的逆选择

 五、辩证看待考试,杜绝“一刀切”

 六、全国均衡教育资源

第九部分:教育改革——中华崛起之关键

 一、教育谋国是一场中外金融战

 二、国家政策“绑架”下被留学

 三、国家教育产业体系的负产品

 四、“移民容易进京难”的可怕后果

 五、中等收入国家的教育陷阱

 六、开放教育产业的全方位国际竞争

 七、高考制度下的多平台竞争

 八、教育治国平天下——英才教育是国之根本

后记

试读章节

一、素质要素、教育与量化考试

教育是什么?素质是什么?我们又该怎样认识考试?这是当今社会对教育问题认知的焦点,存在的分歧也是巨大的,同时也是被各种私货扭曲、洗脑最多的地方。笔者从自身书香世家的认知入手,聊聊我所理解的素质、教育和考试,进而说说应当怎样教育孩子。教育是社会责任,这与国家兴亡有关。

1.教育、学习、修行

教育的关键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可重复实现不同人素质的提高。教育是追求可重复和大概率的成功途径,很多人拿着否认学习成绩、否认学历、否认教育却能获得成功的“鸡汤”案例,全然不顾这些案例是小概率事件。

人的很多素质是不能简单地通过教育提高的,教育能够改变的只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如你能够把一条狗训练成警犬,却不能把它训练成特工,而这警犬的部分技能是特工通过训练也达不到的,这个差距就不是教育的差距。

人类的智慧有时候是超越语言传播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顿悟,这不是教育能够达到的,只有有慧根的人,通过个人的修行才能达到这个层面,这就是人的自修层面。自修层面就是怎样激发出人的潜能,而自修往往需要的是天性释放和快乐放松,这与教育是不同层面的事情,但社会上的很多“鸡汤”将二者混为一谈。自我修行需要教育经历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才可以进行,对孩子搞修行,本身就是忽悠。大家要体会教育、学习、修行之间的差别。

我们要认识素质教育,就要认识素质的要素,要了解这些要素中哪些是教育可以解决的,哪些不是教育解决的问题。人的能力是因人而异的,这个差异也不是教育能够弥补的。怎样发现人具备的最好能力,进行最适合的教育,也是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地方。

教育还有教化的作用,用于提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文化修养,道德品质虽然不属于人类的能力,却决定着你的社会价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精致的个人主义者给社会带来的是负能量,最终走向犯罪,是要被剥夺社会生存权的。

在人类的素质教育之外,还有体质的锻炼。身体健康对于人的成长和人生价值也是关键性的因素。所以我们教育的德、智、体应当是品质、素质和体质。

2.三个能力一个基础

人的素质,我认为需要通过细分来分析认识。一般认为,人的素质有三个能力一个基础,其中能力包括洞察力、分析力、执行力,基础则为信息面。

信息面又可分为知识和情报。知识还可细分为学识和见识;情报则有公开的和私密的之分。

我们经常说这个人“聪明”就是耳聪目明洞察力很好,说人睿智则是分析力很好,说人能干则是执行力很好,这些赞扬人的话语之中,其实对人类能力的差别已经有细微的体现了。人的洞察力,就是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变化,能够体察各种细微不同的能力,把这些变化的感知,作为人智力判断的基础,就如同测量仪器的灵敏度一样。人的分析力是能够对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逻辑分析及判断推理的能力,是把感性变成理性的阶段,理性思考才能够提升文明的高度。人的执行力,是把想法实现的能力,只有能够实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这三种能力是互相作用的,也是互相配合的。人的各种能力的不同,导致社会分工和人类适合从事的职业的不同,也是这三种能力的差别导致的。

人类能力其中一个基础,就是你能够累积多少信息。相较于古人,现代人站在了前人知识的基础之上,积累了大量的信息。这个基础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的,这就是学识!而我们的认知,很多不是通过学习就能够达到的,是需要经历的。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社会可能会产生特殊的人才,这个见识过程是必须的,也就是为何我们说“乱世出英雄”,这英雄是需要乱世的经历来培养见识的!人类能力的基础还有一个就是情报,这个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私密的。我们可以查询的各种知识,就是公开的情报。在信息时代的大数据下,每一个人情报能力都是大幅度增强的,如计算机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往要去图书馆查一个月的资料,如今很多都可以自己在家用电脑花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情报基础不是计算机能够替代的,你是需要有必要的积累才会知道去搜索什么。而私密的情报,与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关系、人脉以及个人的情商等联系密切。

P2-4

序言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白钢

面前这部有关教育之家国天下的作品,是张捷兄自己的感悟、经验、思考体会,与其所承继的家学、家风、家教、家训的结合。作为一个受过较长时间东西方教育熏陶,也在高校从事着教育工作的读书人,看着这一组文章,我感觉该说上几句。

常有人带着三分艳羡、三分惋惜、三分讥诮、一分侥幸提到“中国没有贵族”或“中国没有世家”。自然,他们指的是近代以来经过革命洗礼、传统文化“花果凋零”的中国。且不论这种豪门贵族和相关传统的没落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根本转型的紧密关联,这种现象既是命运使然也具有巨大的历史合理性,而中国传统也绝未陷入全面沉沦凋敝的境地。事实上,伴随着对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传统的批判乃至摧折,原先处于边缘化地位的某些传统恰恰迎来了新生与复兴(典型的例子如墨家传统之于中国革命),即便以世家而论,也会发现其中某些特具实践智慧者,不但能在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存续发展,而且能在其间发挥极重要的作用。张捷的家世正属于这一类世家的典型代表。

张捷出身于晚清时称“京东首富”的唐山张氏一族,祖父是中国地质学界泰斗、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奠基者张文佑先生,外祖父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元勋、中国动力气象学创始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赵九章先生,父亲为当代著名高能物理专家张肇西先生,他们三个人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都对中国的核物理-核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张文佑先生与两弹事业的关系线索,留给有心的读者自己查寻),体现了纯正的科学报国的理想精神。与这种极强大的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相协调的是,张捷家族兼有深厚的人文传统积淀,非但包括晚清名士赵炳麟、道光十八年状元纽保福(曾国藩是那一科的三甲第四十二名)等人物均是其直系先祖,其家族也与民国要员戴季陶,晚清大儒俞鸿渐、俞樾父子有学术承授之谊。在此意义上,张氏家族所传承的是融自然科学的理性严谨和人文传统的通达睿智为一体的整全的世界理解。这也正是我们所处的专业高度细分,非但文理之间倍感陌生,即便在同一专业方向下也会因细微差异而无法有效沟通的学科建构背景下,都是特别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张捷相熟的朋友,往往会感叹于其知识的广博与见解的深刻,这种广博与深刻不是学院式的,而是源自生命性的体会经验。过去数十年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跨界成为了一种常态,聪慧好学者因缘际会,不乏在三个不同领域都达到较深认知(三个领域指本来的专业、第一份严格意义上的事业和转型后的事业)。对于社会阶层已基本固化的西方世界而言,这样的广泛跨界显得颇不可思议。而张捷的经历,则远远超越了上述三个领域间跨界的范畴,粗略算来,他涉足过的领域包括核物理、半导体集成电路、互联网信息系统、医疗服务、文化传播、法律、房地产、金融,每一个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接触到这一领域的核心,以金融为例,他不但是有洞识的分析者(央视特约财经评论员),也是成功的投资实践者,更在努力建构、超越各种既有理论框架的金融学—经济学新体系。而伴随着本书的写作与出版,教育也顺理成章地加入了这份涉足领域的名单。

他对教育的认知,近取诸身,从他自己对孩子的培养申发开来,一直深入到当下中国的教育体系,乃至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于诸多过去若干年中,被奉为西方先进经验和教育改革方向的错误认识,做了有理有据的批评与拨正,颇值得重视。

中国的文教传统极悠远深厚,它不但构成了中国人一般意义上伦常、德行、礼俗、风纪、民情的基础,而且更衍化为最核心的政治理念与实践,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最重要也最高明的文本之一的《大学》,它的名字便透露出在中国文明的道体深处,教化与政治的同构关系。因而,远在西方通过“政治正确”运动,确认教育及教育资源的汲取-分配具有高度的政治特征前千余年,以科举取士为主线、举孝廉为补充的选贤治理制度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最重要的政体。这一政体超越了西方意义上的贵族制(以精英集团垄断权力为特征)与民主制(以均质化大众掌握权力为特征),而兼有二者之长,即从包含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群中选拔具有精英之德才品性者辅助君主进行统治。科举制,是近代以来西方实行的文职官员选拔制度的前身,以高考为核心的应试制度可以视作其在当代的延续。在此意义上,才能理解高考制度和更广泛意义上的应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局限所在。

我们生活的时代,充满着对于各类应试制度的抱怨、指责、讥嘲、抨击,人们不满于这一制度不可避免地将学子推入高度竞争的局面,从而丧失天真、灵动的本性和创造力,不满于为应付考试造成的人格缺陷和德行缺失,不满于考试成绩与真实水准间必然存在的差异,不满于命运系于考试的现实。事实上,即便在理想的科举制条件下,也无法保证人才选择的绝对公平,何况其间不免穿插着各种私心、利益的影响作用。但是,这一制度最重大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为整个社会提供相对公平的精英流动渠道,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特别是中下层的才智之士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社会阶层乃至阶级的固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高考制度尽管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为国家取士的意义,但依然具有疏通与促进精英流动的功能。考试中体现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虽然未必高明,但能保证全社会教育权利、政治权利的基本公平。在各种教育资源的分配方案中,科举考试制度当属最不坏的一种。而形形色色打着素质教育旗号的主张方案,事实上指向以经济资源主导教育资源、将特定群体的经济优势自动转化为教育优势的前景。要求取消“奥数”的意见,正可以视作这类主张中极有代表性的一种(可参看本书中对“奥数”现象的分析)。

与似是而非的“素质教育”相应的,是关于“快乐教育”理念的灌输,学习被认为是应以孩子的心理愉悦为前提而展开。据说,“发达国家”的教育都遵循这一理念,进而生出种种有关欧美国家中小学生无忧无虑快乐成长进入优秀大学后创造力惊人的传说。这种传说,在某些习惯于对西方采取仰视态度的人中影响颇大,他们把对于中国现实的种种不满,以颠倒的方式投射到一个空洞的“他者”身上,为其添上种种美好想象,在这种臆想出来的强烈反差中,进一步陷入对现实不满与焦虑不安中。伴随着越来越多与欧美国家的接触交流,上述传说的真实性被越来越多地质疑,而西方国家内部提高学习强度的主张,也越来越多地被关注到,事实层面上的“快乐教育”既不普遍也不成功。而在思辨的层面,“快乐教育”理论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把孩子进而把人看作是由表面化的情绪所决定的生物,因而严重低估了人的主体性,人不但是环境与同环境相应的心理情绪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可以能动地改造外境和自心的主体。这种能动的改造,可以顺着自己的心理情绪发生,也可以逆着它发生(所谓“反其道而用之”),也可以顺逆皆不著而发生(“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而其上更有“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的境界。

事实上,人的心理,即便就其表层结构而言,也是极为复杂的,远远超过“逃避痛苦,趋向快乐”这类标签所描绘的情状。以天赋与爱好的关系而言,二者常常相伴而生,但背离的情况也并不罕见,类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论述,一般而言是合理的,但个体兴趣的认知也会迁变或深化,曾经最感兴趣的事物完全可能被新的内容所取代,而曾经不感兴趣的内容未必不会呈现出高度的天赋。寻常所谓的天赋,事实上往往只意味着对于某些内容较为亲近、易于接受,由这个意义上的天赋所导向的学习能力差别,完全可以通过后来的努力加以克服(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每天多用心学15分钟,三个月后所谓的天赋差别就自然平复了)。真正的天赋,某种程度上超越意识思维而近于灵性,更适合于解释具有各种优秀品质与外在条件的一流人士与真正的大师之间的差异,大多数情况下,无须将学习的效果归结于此。

后记

关于教育的问题,一直是国家的核心问题,本人从2006年开始陆续写一些自身的教育心得,直到我写孩子的帖子成为网络热帖,被盗版和改写得到处都是,使我感到中国教育问题的严重,中国人对正确教育思维的渴望,社会教育理念的混乱和国家教育政策的不足。以此为契机,我写下本书。

本书起源于我的几篇与教育有关的网络热文,在这些文章被广泛地转载、盗版和被“标题党”,又带来了我不断写文章正本清源的动力,因而逐步有了本书的骨干文章。在我的教育文章出来以后,白钢、武新章等朋友一直力劝我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中国教育界被洗脑、被“鸡汤”喂得太多了。我们家这样的书香世家在中国罕见,而我们家的教育经验,不光是自己小家的财富,更应当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应当将其写出来,所以在各方的鼓励之下,本书终于完成。

在本书的创作过程当中,越发感到书中很多教育问题的尖锐,教育社会矛盾的复杂,只能找其中最紧要和能够被较多人和谐接受的内容来展开,希望书中的讨论能够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深入思考教育问题。

在书中力求通过多视角看问题,先从家庭的微观层面,再到国家和国际的宏观经济层面,教育小到每个人,大到天下大势,是一个文明的根本。我们家的经验传承和个人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有助于每一个受教育所困扰的人。

本人不是教育专家,但朋友鼓励我说,我教育孩子的成功,家庭学业上的优秀,是由多代成功经验组成的,这是多代的数据论据支持,比现在教育者仅仅一代的实践和研究者几年的数据要扎实多了,应当有自信。

后来我还受邀到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央视奋斗大讲堂等录制节目,得知听众、观众的强烈反响,也唤起我写本书的社会责任,中华教育智慧的传承应当写出来。

本书得到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图书能够以最短的周期出版,编辑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这里特别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黎波、孟通、刘艳艳等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鼎力支持。

本书还得到了本人和孩子的老师们的建议和支持,大家都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中华民族的崛起,一起努力着。

这里特别感谢大家!

张捷

2017年3月于中关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拼娃(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92500
开本 16开
页数 4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864
CIP核字 2016266424
中图分类号 G78
丛书名
印张 32.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5
164
3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