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玩耍的力量(发现更好的孩子和自己)
内容
编辑推荐

早期教育好似深不可测,一个个敏感期,一个个能力发展的专业名词,时刻刺激着父母的神经,好似一旦错过,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迈克尔·麦耶霍夫、蒋海燕著的《玩耍的力量(发现更好的孩子和自己)》想告诉大家的是,与其恶补各种育儿知识,期许华丽变身育儿专家,不如陪孩子一起玩耍,你会发现真正早教的力量!

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博士、“哈佛早期教育项目”主要成员、美国悦宝园首席顾问迈克尔·麦耶霍夫四十余年教育研究和实践成果,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特征,完美化解父母养育焦虑,帮孩子开启最佳人生模式。60、70、80三代著名教育者倾情作序力荐!

本书详细收录、分析近百种家庭益智游戏方案,手把手教父母如何轻松利用家中物品,与孩子进行适龄游戏互动。0~3岁宝宝成长日记共情每位家长的育儿心路,分享细致、科学、丰富的育儿知识。更有真情互动,20余个典型问答,为新晋父母释疑解惑。一场改变孩子、也改变父母的亲子互动之旅。

内容推荐

早期教育好似深不可测。一个个敏感期,一个个能力发展的专业名词,时刻刺激着父母的神经,好似一旦错过,就会耽误孩子的一生!迈克尔·麦耶霍夫博士作为早期教育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和拥有丰富经验的践行者,通过本书告诉大家,与其恶补各种育儿知识,期待华丽变身育儿专家,不如陪孩子一起玩耍,你会发现真正早教的力量!

迈克尔·麦耶霍夫、蒋海燕著的《玩耍的力量(发现更好的孩子和自己)》是为新晋父母量身打造的一本书。通过阅读这本书,父母可以完全化解养育焦虑.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固然很深奥,但是操作起来其实很简单。本书不仅包含0~3岁孩子的生理、认知和情感发育小常识.还详细收录了近百种家庭益智游戏方案,父母可以在家中轻松地利用各种物品,与孩子进行适龄的游戏互动,问答部分还可以解开父母育儿过程中的各种疑虑。

根据孩子的年龄,选择适宜的游戏,开启和孩子的一场亲子互动之旅,改变孩子也改变自己吧!

目录

推荐序一 “玩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推荐序二 “玩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推荐序三 写给生命中最好的父母

CHAPTER 1 早教是什么

 教育和训练大不同

眼见≠为实;灌输≠吸收

过早训练低效、无趣甚至有害

具备有效、快速学习能力才有未来

通用教育vs特定训练

 玩耍是早教的最佳方式

玩耍vs学习,伙伴vs竞争者

玩耍能够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

“更早”绝不意味着“更好”

玩耍的四大益处

 父母的参与至关重要

玩具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做孩子的保护者、小伙伴和咨询顾问

为儿童而不只为父母

 章节小结

CHAPTER 2 家庭早教益智游戏

 第一阶段 出生~3个月

年龄阶段特点

0~3个月宝宝成长日记

满月啦 进步多多 吃喝拉撒睡进行曲

这些游戏真好玩

我要穿袜袜 晃来晃去的项链 对面的宝宝看过来

魔毯骑行 抓球球 哇,好软 倾听自己

全家总动员

 第二阶段 4~6个月

年龄阶段特点

4~6个月宝宝成长日记

小小社交家 开始长脾气啦 新技能大爆发

这些游戏真好玩

知冷知热 拉大锯,扯大锯 家庭巡视员

空中自行车 神奇飞毯 纸杯小风铃 影子游戏

了解自己的身体 音乐律动 闻声寻人 灵动小猪

 第三阶段 7~12个月

年龄阶段特点

7~12个月宝宝成长日记

开始长牙了 喜欢观察和动脑 开始爬行

喜欢照镜子的小男子汉 专注力增强 简直能上天入地

这些游戏真好玩

小小巡航员 膝上平衡 快乐寻宝 亲子拔河

钻“爸爸桥” 蝴蝶飞 啪啪啪啪 日常歌剧

漂浮的鱼 埋藏的珠宝 翻斗车 纸团快滚

双手猜一 挤压识色 谁跟谁更配 快来说一说

谁是大胃王

 第四阶段 13~18个月

年龄阶段特点

13~18个月宝宝成长日记

迈出人生第一步 第一踢 小宝宝,爬楼梯

正式断奶 长心眼了 黏人的小东西

这些游戏真好玩

光影小游戏 小跳豆 我是大力士 调皮的小球

量量我能走多远 套圈游戏 有趣的小路

颜色对对碰 动物拼图 轮到我了 大水花,小水花

飞起来啦 我说你做 衣夹挑战 小水枪,大水枪

拔大河 我是行政小助手 室内球场

 第五阶段 19~24个月

年龄阶段特点

19~24个月宝宝成长日记

跃动宝贝 不做大小便训练 跑出惊喜 知道说尿尿

不能破坏秩序感 感恩有你

这些游戏真好玩

坚持不懈的小蜘蛛 跳房子 罚点球 破茧成蝶

我是小司机 小小收纳家 坐轿子 冰格惊喜

快来学我 寻宝游戏 可以吃的算术

大自然丰富多彩 成对摆放物品 小小艺术家

我会建高楼 味蕾小侦探 影子人像

 第六阶段 2~3岁

年龄阶段特点

2~3岁宝宝成长日记

小诗人 完美敏感期 选择幼儿园 一次意外事件

这些游戏真好玩

小青蛙找妈妈 登上高台 你来说,我来猜

淘气的拷贝猴 打击乐手 冬天大探索 咕噜噜地转

我是一个小花匠 摸摸颜色 乐器总动员 颜色编码

哪个物品轻 一起动起来 小小运输员 踩纸箱

听听噪音 故事卡片 测量周长 我是小间谍

能装多少 跟图躲猫猫 寻物游戏 棉花糖尖塔

心情对对碰 私人速记员

CHAPTER 3 早教疑难问题集锦

 0~1岁

 1~2岁

 2~3岁

试读章节

教育和训练大不同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好莱坞的一个电影,影片里有一个人,他有一匹小马,这个人教他的小马如何来数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当他问这匹小马“2+3等于几”时,这匹小马真的就会在地上跺五下蹄。他很开心,小马真的是会数数了!但是,我肯定不会让这匹马来当我的会计,帮我算账。

如果家长尽心竭力付出时间,可以教会幼儿做很多事情。例如,还在穿纸尿裤的孩子经过参加一些特殊课程,可以认出所有美国总统的照片。然而,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能让孩子获得此类超常学习成绩的课程能为幼儿带来任何真正持久的优势。他们可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训练有素,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接受任何有意义的“教育”。他们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肤浅且短暂的。到了大家都上小学的时候,他们通常并不比那些在传统年龄没有接受这些学习活动的孩子更出众。原因就在于,他们接受的只是“训练”,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训练着重于灌输特定知识并塑造特定行为方式,而教育专注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的发展;训练可能很快就有成果显现,而真正的教育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例如,我们可以教会一个小孩背诵《哈姆雷特》中的一些诗句,但是让他真正理解和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仍然需要好几年的时间。大多数情况下,当小孩子忙于参与某种“惊人”的学习活动时,在他们的行为背后,极有可能缺乏任何实质性或重要的东西。

教育(包括早期教育在内)的一个通常误区就是把真正的“教育”和灌输性的“训练”混为一谈。教育需要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掘孩子的潜力,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由内而外的,也就是教育者(老师及家长)起着外部催化剂的作用,通过领先的课程和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出孩子内在的兴趣和潜力。教育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双向的互动。

而训练是灌输性的,是单向的教育行为,也就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孩子,孩子掌握了老师教授的全部知识即可认为训练是成功的。这个过程通常是短暂的,是由外而内的,是传授与接收的过程。训练小孩子掌握特定的学科通常无异于死记硬背和模仿,虽然短期效果可能很好,但并不能激发孩子的潜力突破被传授的知识。

眼见≠为实;灌输≠吸收

我们可以以读书为例。如果你想要在学校里面成绩良好,并且在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功,那么肯定是要多读书的。家长可能也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来读书,但他们可能希望通过一些培训,让孩子获得一些读书所必备的技巧和技能。

在美国,学习字母表就是这样的技能之一。老师会让幼儿围成一圈坐下来,教他们26个字母的儿歌。几周之后,这些孩子就都学会了儿歌。家长看到这样的成果都非常高兴、非常自豪,觉得他们的孩子有了一些读书所必备的技巧。然后他们会经常让孩子给围坐在餐桌旁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唱儿歌。孩子就会唱一下26个字母的儿歌,家长们就会非常高兴,认为孩子已经掌握了重要的“预读”技巧。

实际上,通过和孩子交谈你会发现,他仅仅是学会了一段愉快的小旋律而已,他甚至会以为“lmno”(L-M-N-O)是一个字母。孩子把这首歌当成一种愉快的玩耍活动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在孩子真正能够理解并领会字母究竟为何物之前,过分关注字母,并且牺牲了孩子在玩耍中探索、研究和尝试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然不能认为它能促进教育的发展。

P4-6

序言

我从小就是一个爱玩的孩子。说到爱玩的原因,除了我本身的性格活泼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我玩耍的“纵容”。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不会干涉我的喜好,允许我自己去探索身边的新鲜玩意。哪怕是在那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我用一双小脏手把大白菜的菜叶撕扯得稀烂他们都毫不吝惜。长大一些后,爸妈会鼓励我多出去跟小朋友玩耍,还会时不时地买一些拼图、积木和橡皮泥陪我一起玩,操作上遇到困难就会引导我,以至于我的动手能力变得越来越强。那时的我还常常搜罗一些小物件,通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和参照手工制作书,做出了小汽车、小飞机这些小玩意。爸妈带我出去玩时,也会引导我在海边拣贝壳,在公园里拣各种形状的树叶,然后一起做成各种有趣的手工画。这些都为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而且让我对于新鲜事物很有探索和学习的渴望。

就这样在“玩耍”中长大的我,上学后却比有些同龄人更爱学习,并且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我深深地明白,比起身边很多同学在父母严厉的管教和施加的大量应试压力下承受的痛苦,我对于学习的热爱恰恰来源于父母缔造的自由快乐、积极开明的家庭氛围。

时光飞逝,转眼间孩童时代已离我远去。现在的我,不仅已在国内外职场上打拼闯荡数年,而且还成为两个幼儿的父亲。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我们的孩子在渴望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作为“80后”的新一代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一种什么样的童年氛围?

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回想我的童年,仿佛有了答案,虽然我的父母十分关心我的学习成绩,督促我好好读书,但并没有剥夺我玩耍的权利,在这点上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可以说,没有他们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就没有我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在我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后,我通过朋友了解到了哈佛大学著名教育专家、美国悦宝园早教首席顾问Meyerhoff博士的早教理论,十分认同博士的“早教要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征、在玩耍中学习和接受教育”等观点。所以当本书主编找到我,希望我能代表80后职场达人及新晋父母,为《玩耍的力量》这本书作序的时候,我欣然接受了。《玩耍的力量》详细介绍了近百种家庭益智游戏方案,非常全面、科学、有系统性,而且这些游戏方案不需要父母花大价钱购买许多玩具来操作,只需要用到家中一些平常的小物件,就能轻松与孩子进行适龄的游戏互动。这些游戏对于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力、注意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整本书读下来后真是感觉受益匪浅。

其实,现在许多研究都表明,玩耍对于孩子的成长具有非凡的意义。儿童通过玩耍来探索世界,是他们身上天然存在的学习驱动力。处在玩乐兴奋中的孩子,其内分泌和心智活动因为更加宽松自由,所以身心发达到和谐极致。相反,如果孩子被过多地僵化捆绑,身心不能自由,手脚不够灵活,个性自由的伸展和成长机智的发挥也就大打折扣。我们常会看到游戏中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种状态跟一个热爱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成年人是类似的。孩子在玩耍中培养出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长大后自然也会把这种状态带入到工作中去。他们会对工作保有很强的专注力和持续的激情,这样不仅会在工作中展现出超出常人的技术能力,还会充分展现出独特的人格魅力。有了这样的状态,还会发愁孩子今后不成为人生赢家吗?

我希望所有和我一样的新晋父母们,都能通过这本书真正体会到玩耍的力量,学会如何陪伴孩子们更好地玩耍。希望所有的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开启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

后记

其实我们一直在学习和发现:小时候学习如何做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即使有时犯错或者犯浑,也有父母的忍受和包容;大了学习如何做优秀的职员,发现自己的潜能,即使四处碰壁,也有前辈的引导和支持;结婚后学习如何做妻子或者丈夫,发现二人世界的美妙,即使偶尔起摩擦,也会有成人承担责任的勇气。

是的,学习和发现一直陪伴着我们。

但等到第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后,我们才发现自己还没有想清楚如何做合格的父母,一旦犯错,则没有人可以去包容。于是我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扮演起为人父母的角色,不确定是不是每一个行为或者处理问题的方法都是“对”的,或者说,都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能让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因此会有很多人选择按书育儿,从各类书籍中学习喂养之道、育儿之方,从而受益。但是,也有一些父母会越读越慌张,或者干脆给自己贴上不合格父母的标签,因为书中所述的种种方式怎么就不适合那个属于自己的“异类”宝宝?每当受挫后情绪低落、心烦气躁的时候,总会扼腕,继而忍不住叹息:“别人家的孩子一次能喝250毫升奶,你怎么就只喝130毫升,饿得那么快,不能一次多吃些吗?”或者:“别人家的孩子都会睡个午觉,你怎么就从来不睡,害得我们也不能睡!”再或者:“书上说这个月龄的孩子站在爸妈腿上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上蹦,你怎么从来都不蹦?”冷静下来后,你也许会觉得朝无辜的孩子生气真是惭愧,明明是自己没有学好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但关键是,育儿好像不是光靠学习就可以解决的,育儿还需要去发现,发现更好的孩子和更好的自己,这是一段育儿育己的修行。学习是发现的前提,发现是学习的延伸。

即使今天我们的科技如此的发达,相关的小儿科学研究、心理分析学如此的成熟,但是依旧无法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全部,只能说是相对深入地了解了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人格发展轨迹。家庭是决定幼儿正向发展的主要因素,父母才是真正能使宝宝快乐健康发展的责任人。作为手握开启宝宝幸福人生之门钥匙的父母,怎能不感到兴奋、迷惘和重任在肩呢?

好在21世纪是信息时代,喂养和育儿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而且唾手可得。翻开任何相关书籍,或者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任何想了解的关键词,我们都可以找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长发育标准和各类得到父母群体认可的专家意见。社会上各种育儿讲座和早教课堂上的交流等也是有益的补充。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避免的是犯照本宣科的错误,走入本本主义的误区。

比如很多孩子会有哄睡难的问题,《法伯睡眠宝典》于1985年在美国问世,长销不衰,惠泽了无数家庭。具体做法是推迟就寝时间,让宝宝比平时入睡时间晚半小时到一小时。做完睡前仪式后不抱也不摇。而是把宝宝放在床上父母就离开。如果宝宝在入睡或者半夜醒来时哭闹的话,就任他哭闹,第一次等待哭闹三分钟后,家长进房间去安慰宝宝不超过两分钟,然后离开;宝宝继续哭闹的话,第二次等五分钟再进去安慰两分钟,第三次以及之后都是等待十分钟再进屋安慰。这样每次让宝宝哭泣的间隔都要比前一次长一些,直到宝宝睡着。第二天则直接从五分钟开始,之后是等待十分钟、十二分钟。第三天是等待十分钟、十二分钟和十五分钟。以此类推,每一天都要比前一天的间隔长。进去安慰的两分钟可以温柔地讲话和拍拍宝宝,但是不能把宝宝抱起来。有了这个宝典之后,一些父母完全照搬此法,却发现收效甚微。他们会发现进屋后.宝宝反而哭得更加惨烈,一些性情刚烈的宝宝甚至能把自己哭得要背过气,还有的宝宝在哭满三十分钟后依旧无法入睡。遇到这种情况,你是选择放弃,还是选择反思?

如果你选择反思,那么恭喜你,因为你选择了从学习到发现的转变,学习之后的反思就是发现的过程。

育儿反思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思考宝宝的状态,二是思考自己的行为。还以上面的睡眠为例,拥有发现精神的父母会考虑宝宝的月龄和健康状况是否适宜采取这个方法,会有耐心去观察孩子,学习了解孩子的个性。同时也会考虑自己在采用此法前需要做什么前期准备,需要准备多久等问题。这是一个把书本知识内化,吸收并改造的过程。

喂养的方法和技巧一定是需要学习和发现的。通过思考,充分认识孩子和自己之后再付诸实践往往事半功倍。同理,育儿之道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和思考。

有一个妈妈,她总是非常积极地邀请大家一起带孩子玩,原因是她感觉自己如果单独和宝宝在一起时,不知道能玩些什么,该怎么玩。她这个想法的背后其实是她对于亲子活动的误解和从而产生的功利性要求,她总是希望孩子玩得要有价值有意义,要学到一些东西。她不了解父母和宝宝在一起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亲子互动,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宝宝就是从父母的陪伴中获得最基本的安全感,获得与人交往的能力;在玩耍中拥有学习的能力,从玩耍中认识这个世界;给宝宝穿衣时说出身体的各个部位是一种小游戏;给宝宝照镜子,指认五官是一种小游戏;在户外捡树叶也是一种小游戏。亲子游戏没有高级低级之分,宜简宜繁,只要适合孩子当前就好;玩具没有贵贱之分,宜大宜小,只要孩子喜欢就好。亲子陪伴的方式没有教科书可以去参照,换尿布、洗澡可以成为例行公事的高效工作,也可以成为和孩子相处和表达情感的温情时间,只要投入感情,陪伴就是有意义的。由于现代社会分工的不同,妈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相对较多,因此强调父母参与其实更多是在强调父亲要更积极地参与到育儿活动中来。不要相信所谓的“黄金时间”(qualicy time)说法,认为一周之中只要周末和孩子高质量地一起玩耍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弥补没有在一起的时间,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最后都会发现他们根本连“黄金时间”都无法保证。爸爸的主动出现,可以避免宝宝形成妈妈是自己所能够获得的幸福愉悦感的唯一来源,而对她产生太强的依附感。爸爸为宝宝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妈妈的行为模式,这种爱心和耐心会让宝宝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基础。全家在一起是因为我们彼此喜欢,可以一起快乐地做很多事情,通过与爸爸妈妈一起的活动,宝宝能够学到合作的乐趣,也就是为一个共同目标而一起努力的乐趣。

本书传达了一个育儿观念,分享了天天妈妈的育儿历程,还推荐了一些实操性很强的亲子互动游戏,这些都是需要你学习理解并内化的。如果可以,希望你能够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进行探讨,交流你依旧存在的困惑,表达你个人的看法。渐渐地,你会在和宝宝的玩耍中或许发现他们的运动能力是那么的强,竟然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扔球和踢球的技巧: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宝宝是个天生的演员,大人的每个动作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具有艺术大师的风范,随意的涂鸦都堪称佳作,可以挂在墙上;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宝宝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拼插玩具在手里每次都能变化出不同的模样。同时你或许还会发现自己不会再羡慕隔壁邻居家那个两岁半就能背几首古诗的小朋友,因为你知道如果愿意去训练的话,自己的宝宝也能够做到;会发现自己不再被社会上那些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言论而左右自己的思想,因为你清楚那条整齐划一的起跑线根本就不存在;还会发现自己不会去羡慕那些把孩子交给上一辈抚养而自己潇洒生活的父母,因为你深深地知道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这些都是和孩子一起成长赋予你的学习和发现的力量,发现更好的宝宝和更好的自己。

在孩子生命重要的前三年里,希望这本书成为你学习和发现之间的一座桥梁。

书评(媒体评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

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阿里巴巴创始人 马云

如果只有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孩子只能越学越傻。/搜狐CEO 张朝阳

我们跑到地球上来,就是来玩耍的,如此才不枉此生。/中国台湾作家 张德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玩耍的力量(发现更好的孩子和自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迈克尔·麦耶霍夫//蒋海燕
译者 许莹莹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21312861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7-06-01
首版时间 2017-06-01
印刷时间 201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7072327
中图分类号 G781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75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4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