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到歇马河那边去
内容
试读章节

胸中微妙的反应。

母亲已经披上了棉袄,听到这话,她双手拽住袄襟,凑到门后,轻轻拉开园园,小声说不要多事。与此同时走廊尽头再次传来脚步声,比刚才的更结实,也更坚定。

这才是他。

园园的脸颊立刻涌起新一轮潮红。

母亲在园园放空的眼神中走到炉子前,转身把椅子往炉子前搬了搬,坐下,拎开水壶。炉子里的火光失去阻碍直接冲上来,太阳出世般咬开阴暗潮湿的房间。母亲平摊双手,在过度燃烧后变红变白的蜂窝煤上方,在晨曦般的光亮中快速翻来覆去,脸上闪耀着明亮的橘红色。

园园挨着母亲坐下来,尽量显得自然。

炉火的光芒帮助她伪装出一张因为眼前的明火而不是别的什么才红的脸。她想象着,等一下母亲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他如果有胆量往房间里看一眼的话,看到的就会是一张比较正常的脸。就是这张脸,从他那里得到过前所未有的赞美——他在电话里不止一次地说,她有一张好看得不得了的脸。

她为自己突然想起这句话而害臊,脸红得不像样子。

他的第一个电话是在园园跟母亲来到歇马河的第三天打来的。

这个地方叫歇马河,是因为有条歇马河。尽管园园每年寒暑假都来,却从来只在半道上隔着车窗瞥见过它流淌的姿态。住进大队招待所后,抬头是山,转身也是山,她被群山环抱,未曾见到过一滴歇马河的水。好几次她都想叫上母亲一起翻过招待所后面的大山去看看,父亲也说如果她们要去,可以派两个人带她们过去。他说歇马河就在山后面,来回差不多要走四个半钟头。母亲身体不好,不想折腾。她不去也不许园园去。

“除非你爸跟着,不然别想。”

父亲当然没法跟着。她们每次来都只为见父亲一面,早一天见到就早一天回去,最短的是一来就见到他,她们住了一个星期就走了,最长的等了足足两个月,没见着也只能走了。一个星期是父亲的规定。大队现在面临编制体制调整,要么扩张升级,要么被其他单位吞并,消番撤号。作为这里的最高领导,父亲主动放弃休假,一年到头扑在工作上,铁了心要带领全体队员开创第一种局面。他不回去,只好她们娘儿俩来。但来也有来的规矩,父亲说要注意影响,来探亲的家属逗留的时间过长并不好,没见着等等可以,见着了还一直不走,那种团圆的气氛会让队员们想家,使他们感到难过,从而意志消沉,影响战斗力。在讲开拓和拼搏精神的地质单位中,战斗力绝非虚论。母亲顺从了父亲的意愿,严格恪守一周为限的标准。见一面一周,一年到头也就两周,母亲是绝不情愿父亲再离开她半步的。那种时候,园园甚至可以享受单间。由于通讯不便,无法掌握父亲是在大队还是有任务外出了,母亲便与父亲商量好,每年寒暑假一到就立刻动身到大队来。这相当于固定了一方的时间地点,使得一年两度的相会变得相对容易了一些。她们一来,父亲只要在大队,招待所就成了他的家,尽管只住一周,仍然常有紧急事项需要处理,他就吩咐手下牵了条内线电话到房间里来。

招待所位于队部西南角,简简单单一幢红砖平房,不大,总共才八个房间,两头各有一道门,对着树林的那个常年落锁,靠近菜园子这边的只在有人住进来时才会被打开。进门右手边第一个房间原本是管理员的宿舍,由于招待所空置的时间居多,就腾了出来,也不再设专人看管。每次她们娘儿俩过来,连大门带小门把钥匙一领,基本上就自己管自己了。听父亲说,招待所之所以没什么人住,主要原因是队里人本来就不多,又隐蔽在深山老林,下了长途车还得走个把小时,地形复杂,特别不好找,家属来一趟极其困难,这是一;二来队员们憋闷,对回家探亲的渴望远高于家人前来探望。难抵达加上需求相对较少,招待所也就鲜有人需要招待了。

那天天气很好,园园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走到了招待所正前方,与队部大门一路之隔的大山顶上,万丈光芒洋洋洒洒地扑过来,要不是窗户是向外开的,她会很乐意把推开窗户这件事当成是它们干的。它们越过暗红色斑驳的窗棂扑到她跟前,映得她脸上的皮肤轻薄通透,看起来脆生生的。而她身上盖的被子也由沉甸甸的藏青色褪成了可(P4-6)

后记

不做旁观者

(代后记)

我对很多事物都抱有强烈的兴趣,就算走在再熟悉不过的大街上,人来车往,秩序井然,我混迹其中,也常常会感动于眼前永动到仿佛静止的平凡画面,以及不绝于耳又似乎在某个时刻不存在的,被唐·德里罗称为白噪音的庸常声响,内心充盈着一种复杂而饱满的情绪。如果偶遇纷争,一些脱离轨道的事件,我也特别愿意走近看个究竟,看看都有些什么人,发生了什么,最后是怎么解决的。我因此被身边的朋友当作一个奇怪的人。他们会说,今天马路上的情况跟昨天没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动容的。至于那些冲突,呃,还是少管闲事吧!

可我生性如此,喜好东张西望,好像永远不着急赶时间,亦不怕招惹是非,留心于寻常或夸张,总是怀着不甚满足的心意,渴望对这个世界了解得更多。对马路上的所遇投入热情只是一个方面,我迷恋阅读,珍惜每一次拓宽体悟的机会,它们都是我的触觉身不由己向四面八方延伸的途径。正因为如此,我看到的世界是更为庞大和复杂的,常常令我感到吃惊。那些美的,美得不可方物,而丑陋的部分,也并非不可原谅,一切都有情理之中的来路,我喜欢琢磨这些,也因此活得兴致盎然。

前不久我与朋友一起去鸡公山玩,天气不错,一路上我看树欢喜看石也欢喜,到主峰后看远山半圆的山头层层隐去,如梦如幻,更是欢喜。朋友不屑,觉得景色一般。我问他觉得哪里不好。他想了想说,天不够蓝。在他这么回答的时候,我正用手凭空比画着,去抓从对面两个山峰间射过来的一道道阳光,朋友觉得不够蓝的天空,正在我的指间,在光线间,不事喧哗,云淡风轻地存在着。多么美。

“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明代文学家谭元春在《题秋寻草》中如是说。

“恍然”在这里意指敞亮的心境,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乐于亲近自然的性情。而自然,不单有花木鸟兽阳光雨露,城市中的车水马龙和乡下的金色麦田,还有那些或已然暴露或依然穿着黑色罩衣的规律性的东西,它们作为存在的一部分散落于世间所有存在之中,唯有亲近它们才有希望认识和了解它们,发现更多妙乐。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主动感受的过程,久而久之,我便有了把这些感受进行输出的冲动。我就是这样开始写作的。有段时间我读博尔赫斯,看到他说“这是我的命运,我命中注定要思考一切事物,一切经验,好像这一切的出现就是为了让我去运用它们来制造美”,感觉他的命运之说也是适于我的。

后来接触到禅宗,这个从大乘佛教分化出的十分活跃的宗系,因为了悟了“思考永远不会多于思考所向”,主张减少主要是建立在传统经验上的思考,认为语言和文字传来传去只会带来更多的偏见。

我接触到这种思辨时,正是写作由意义先行的阶段朝着让意义自动浮现的阶段,也恰好遇到有编辑在看了我当时的作品,问我写它们有什么意义的情况。两相碰撞,突然间我就意识到,自己无意中走上了一条强调心传心而非言传言的道路。我早期创作的《少年看到一朵牡丹》等作品,就有很深的言传意图,它们因为意义一目了然而更易让人接受,却让我每每反观都“深”悔少作。后来的作品,《到歇马河那边去》《倒立的条件》等就放下了这种负担,因为我已经接受了这样的认知:这个世界的奇妙之处在于事物的实质总与我们的感受存在一种微妙的偏差,人也好事物也好,都是似是而非的,意义永远在“看上去”之外。

“春光富足野人家,不问优昙问苦茶。劫后幽芳须着眼,四时无谢亦无遮。

“无影林中一树花,非红非白遍天涯。可怜门外旁观者,信手拈来当作家。”

虚云禅师借茶道寓真意尽在不言中,告诫世人谨用文字。有一种在作家中普遍流行的说法是要敬畏文字。这两种态度从根本上说是朝一个方向去的,前提是不能只是站在门外。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深山中,心不在焉,浅尝辄止的人不可能入得了门,不会“恍然”,更不会“若遇”。好在我有不愿做旁观者的本性,希望将自己会到的真意以敬畏之心淡淡道出,并不在意读者群会因此而变得有限。一想到这世上总有一部分人与我一样试图参悟世有偏差的本质,听到大自然沉默道出的言外之意,我就知道写作这件事对我来说,根本不可能停下来。

谢络绎

2016年3月

目录

心灵以及生活的碎片(代序)

到歇马河那边去

旧新堤

鸟道

他的怀仁堂

无名者

不做旁观者(代后记)

序言

“她太冷了,她想跑,却不知道该对着哪个方向。”这是谢络绎小说《到歇马河那边去》的结尾。一个女性,站在不知道是旷野还是十字街头,所向无路。谢络绎的其他小说也提供着这样的场景。都是无着的心灵,都是无由的难过,都是不知所以的奔跑和泄愤。这是一种内心的景象,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真。《鸟道》的结尾,一个叫曹多芬的女子失魂落魄,在强烈的车灯刺照下,她感觉到“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中,那会是怎样一张明亮而凄惶的脸!这个过程眨眼间便被完成,路径清晰”。《旧新堤》的结尾,待嫁的石翠花同样是乘车跑到荒唐的处所,不知道是报复还是发泄,“石翠花的身子慢慢往下缩,慢慢将头埋进了黑暗中。在黑暗中,她重复:不回去了。”《无名者》的收束,是从幻觉中醒过来的女子香远的喃喃自语:“我太害怕了,只是太害怕了。”

作为女性写作者,谢络绎把小说的角色都定位到这样一群女性身上,她们没有名贵的出身,没有良好的背景,没有生活的优裕与如花的美貌。然而她们不安分,不省心,不满足于眼前的生活。她们要闯,要奋斗,要尝试找寻更好的生活。她们的决断是合理的,没有令人鄙夷的行径,但她们不可能轻易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必须打拼,必须外出.必须去面对也许并不情愿面对的人和事。她们敏感,她们脆弱,其眼泪和狂奔很难为目睹者理解,其内心的风暴就更不能与外人道,也很难为人所知了。有时候连阅读小说的人也不知道为什么故事会发展到这一步,没有真切的感同身受,可能也会形成理解的小小隔膜。

谢络绎提供的不是时尚小说的样本,在她笔下,那些年轻女子无论怎样乖张,怎样狂躁,生活秩序又如何混乱,她们其实都是在一种家庭的环境中挣扎着,身边并不时时都是女魔头或陪酒者,围绕她们的却是自己的父母。“家庭”的影子始终在影响、干扰着她们的选择,成为其人生悲喜剧的重要因素。《到歇马河那边去》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敏感与慌张,她是随母亲去远方探望父亲的,其间却遭遇到了令其心神难安的“经历”。这种相遇是无事的紧张,是幻觉与现实的混杂状态,但作者似乎非常享受提供这样一种没有理由的非常态。《旧新堤》里的石翠花虽是以染着绿头发出场,其实最终还是在父母“逼婚”的唠叨中,决定接受“包办婚姻”而嫁给一个水果商。《无名者》中的香远则更是一名进城打工者,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含辛茹苦,她拖带自己的幼子务工,这情景早已为小说的“底层”基调定了格。《他的怀仁堂》是小说集唯一一篇不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作品,但范氏父子的故事可能是其中“家庭气氛”最浓的一篇。作者如此定位小说与人物,说明她仍然是透过生活的烟火气去看人物的眼睛与心灵,说明她无法回避生活的硬壳而去轻轻点水于浮泛的心理波动。

出现在谢络绎笔下的女性,总是在家的纠缠中希望挣脱,总是拖着一个行李箱四处奔波游走。《鸟道》里这样描写曹多芬的行踪:“她拖起行李箱,走上大理石砌就的门前广场。行李箱的滑轮与大理石摩擦出轰轰轰的声音,就好像她在火车上听到的一样。”这几乎是一种不可排除的意象,成为她笔下女性的形象标识。《无名者》中的香远,《到歇马河那边去》里的园园,《旧新堤》里的石翠花,都给人这样不确定方位的印象,都是在家门内焦灼,在家门外遭遇种种奇遇和挫折。在当代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人与人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家庭与个人之间,因为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有更便捷的通讯工具,各种陌生的偶遇与抛却不掉的过往纠结在一起,让每一个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复杂,更多矛盾,更多现实的纠缠与情感的纠葛。

谢络绎的写作正处在这样的纠结点上,她必须也愿意去面对和处理这样一些严重程度不同,人生影响不一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切中了当代中国现实中人们面临的致命问题,即每个人既生活在传统的窠臼里,又生活在个性要求的期许与努力中,既生活在真挚的感情里,又相处于利益冲突与情感纠葛中。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心灵,坚硬如冰的既往,薄如蝉翼的现实,脆弱如丝的神经,清浊难分的心灵世界,裹挟在一起,搅成一个看不清面目的人生世界。作者其实具有明晰的故事把握能力,具有讲述完整故事的创作实力,但由于所表现的世界是如此纷繁,所以有时候她讲述给我们的,也是一个个看似勾连又不能说整体划一的故事结构。相对而言,《无名者》具有较强的综合故事人物,梳理情节线索的形式结构。这其中,不但有香远个人的作为女性走向外面世界的努力,也有在“精彩世界”里遇到的种种风险,既有幻觉推动下的惊悚情节,也有现实中人与人的结实交往,既有情感上的起伏跌宕,也有近乎“悬疑”的故事线索。而我认为,这样的叙述故事的努力,或许正是作者今后应该执着的方向。它可以使小说的写作更具小说性,更让人产生阅读和探究的愿望,更能够让小说在“综合效果”的层面上实现突破。

这一并不宏大的结集,是作者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小小总结,更愿是一次清理出创作思路和方向的开始。新的出发不是另走他途,而是让更加明晰的目标越来越接近创作者的距离,打开更加广阔的小说世界,提升更高的人生境界。

阎晶明

2016年3月

内容推荐

《到歇马河那边去》为武汉新锐女作家谢络绎著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作品中描写各类女性角色居多,作家善于运用绵密的细节描写和氛围渲染,勾勒出江汉地区城镇乡村各阶层女性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展现时代女性在面对家庭、婚姻、情感、生活等传统问题上的新鲜抉择。

编辑推荐

作为女性写作者,谢络绎把小说的角色都定位到这样一群女性身上,她们没有名贵的出身,没有良好的背景,然而她们不安分,不省心,不满足于眼前的生活。谢络绎著的《到歇马河那边去》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敏感与慌张,她是随母亲去远方探望父亲的,其间却遭遇到了令其心神难安的“经历”。这种相遇是无事的紧张,是幻觉与现实的混杂状态,但作者似乎非常享受提供这样一种没有理由的非常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到歇马河那边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络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9199
开本 32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6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2016078038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1
143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