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向经典深度致敬/新实力中国当代散文名家书系
内容
试读章节

雷蒙德·卡佛小说的能见度

雷蒙德·卡佛是少数几位我常读常新的作家。因为,他的短篇小说,禁得住阅读,耐得住阅读。甚至,随手翻开一篇,随意阅读一段,就能享受到其中卡佛式的气息和调子。我特别喜欢他那不确定、吃不准的调子。还能像他一篇《我可以看见最细小的东西》中那个主人公一样,发现夜色中的最细小的东西。

所谓少数禁得住阅读的作家,还包括卡夫卡、福克纳、马尔克斯、卡尔维诺、海明威(主要是短篇)、契诃夫、博尔赫斯。博尔赫斯说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先驱”。先驱就是所谓的师傅。契诃夫和海明威是卡佛的师傅。

小说史不过三百年。我看小说的历史,作家对待小说的态度,一个重大的变化是视角。最初的傲慢、自信、主宰到了当代已转化为谦虚、卑微、疑惑。那傲慢是上帝看透和掌控万物的傲慢,这谦卑是作家对现实的看不透、不确定的谦卑。自然而然,俯视降为平视或仰视。这就像一个高大的大人跟矮矮的小孩对话(套近乎),降低姿态,那么就弯下腰或蹲下来。作家的傲慢,其实就是对读者的侵犯。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就是本能地运用平视或仰视。因为,他和小说里的小人物都有相似的境遇。有一回,一个小型的卡佛小说研讨会上,一位来自大学的教授,他是小说评论的专家,他指出卡佛的小说《冷冻》,有个情节不够真实:冰箱出了故障,这对年轻的夫妇不知如何是好,坐立不安,束手无策,而且,由此发生了“危机”。教授说:“冰箱坏了,叫个修理工,出50美元,事情不就解决了?”卡佛对那位养尊处优的教授说(仿佛替小人物声辩):“你可能难以理解,我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连50美元也付不起。”

卡佛和教授的视角不同。其实,阅读小说——体会小说里人物的处境,除了生活经验,还得有怜悯之心,这就是福克纳所说的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

纵观小说史,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小说这个容器不再“文以载道”。我的创作经验是,时值当代,作家一旦踏人小说的现场,就得摘掉观念的帽子,脱去理论的衣服,褪下说教的裤子,扔开思想的靴子,一心一意写好写活形象,用好用活细节。形象鲜明了,什么都包含在里边,至于思想、观念之流,让评论家去琢磨去阐释吧。正如有评论家问起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象征。海明威说:“没有象征,只有一个老人,一条大鱼,一片大海。”我们确实在其中读出了象征和寓意。所以,我的看法是:小说是种不讲道理、不论是非、不讲道德的文体。

以上两点是我对当今小说的看法,引出一个问题:小说的能见度。它建立在一个前提下,因为,当代作家对现实不也是无奈吗?面对难意料、不确定、难掌控的现实,作家本身不见得比谁高明、远见,而是疑惑、疑虑重重——现实的能见度相当低。这就涉及小说的能见度。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那种不确定的行为、吃不准的语调、放空了的结尾,造成了他的小说能见度相当低。

P1-2

后记

向经典深深地致敬(代后记)

这是一部我向经典深深地致敬之书。是我一个人视角里的经典。是有选择的部分经典。也留下了我近几年阅读的履痕。集结了我阅读的感悟。一部分已在《世界文学》《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文学港》等报刊上发表。之前,我还不好意思把出过三本文学评论集(版权页上如是标)拿出来。

我有个不良习惯,抽香烟。特别是写作时,一根接一根地抽。要戒也得慢慢戒。我一般抽的是二三十元一包的香烟。有一次,一位挚友给我一条“中华”,还是329。我开玩笑,我是一辆在乡间土路上跑惯的车,一下子开上329“国道”,还不习惯路况。我还说,这种高档的“中华”,将我的胃口吊上去,那么,我抽平常的香炯,就会暂时没味,有个降回的问题,我得适应能上能下。不过,抽香烟和搞创作正好相反。扯到阅读,我说,阅读低档次的小说,会生出虚假的信心,我也写得出嘛,那么,写作可能在一般层面上滑行。

所以,我的阅读,总是锁定经典,起码是我认为的经典。把胃口吊上去。阅读经典,我可能达不到那样的层次,可能永远达不到,但是,我知道了努力的方向。经典是一种境界。通常说的眼高手低,而眼不高手怎么能高?怕就怕眼不高手也低,那就毫无指望了。

所谓眼高,就是明确什么是经典,即什么是好小说。眼高,还包含着敬畏。一个人可以无所谓,可以很放肆,但是或多或少得有敬畏之心。比如,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师长。经典(作家,作品)就是我的师长(博尔赫斯称之为“先驱”)。作家的阅读就是发现自己的“先驱”的过程,由此找到自己创作合适的位置、表达、方向、境界。我阅读小说,还窥视作家的阅读背景,由此,发现其来路和趋势:从哪儿来,到哪里去?其小说世界的形态生成以及潜能。研究一位作家,除了主体的作品,我还会找来传记、书信、创作谈、读书随笔(评论),从中发现相互印证相互联系的元素。我不太在乎“帽子”——评论家给作家发明的标签,什么流派,什么主义。经典作家总是采用灵活机动的表现方式抵达存在的本真。“帽子”仅是表象。作家不会依据帽子创作。说马尔克斯和莫言“魔幻”,可他们许多小说套不进魔幻。这可不能怪作家故意为难评论家。可能是理论太贪了。

文学评论基本出自两类人:评论家和作家。由此形成评论的两种表达方式:论文式评论和叙事性评论。

论文式评论由系统的理论支撑。它端架子,像过去家族中的族长。由此,我察觉,评论的视角很要紧,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还是促膝交谈的平视,生成的评论文本也各异。我期待的小说评论是贴近文本,揭示作家的创作潜质和可能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我偏爱叙事性评论,甚至主张像写小说一样写评论,有悬念,有趣味,活泼,可读,甚至结尾也像小说敞开着,令人深思。例如,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安贝托·艾柯、纳博科夫和卡尔维诺以及马原的小说评论。他们本身就是作家,常采用讲座的形式——那是评论的另类。是不是把自己放进去。评论和对象融为一体。而我写所谓的小说评论,最初的出发点是为自己的小说创作服务——形成自己的小说方法,采用了小说的视角:平视甚至仰视。

搞小说评论的和搞小说创作的,都面临一个同样的考验:过文本阅读的关。当我们阅读小说时,我们能读出些什么?我也临时杜撰“主义”吧?我主张文本主义,细读主义,就是要重视文本和细节。

文学史所认定的经典作家,都有一个明显的嗜好,就是持有阅读的习惯和热忱。然后,写些被后人称之为评论的文字,他(她)们用独特的视角进入文本内部,而不是在文本外部兜圈子。这种阅读照亮了“先驱”的同时,也点亮了自己的写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作家穿了评论的鞋子,就会让评论家去找鞋。有的是鞋。各自的视角不同而已。我发现,作家的评论,对创作而言,具有可操作性。我充其量,算个忠实的读者。我生活的乐趣就是阅读和写作,这部《向经典深度致敬》,是两者结合的成果吧?我不敢摆评论的“架子”.也没那种底气。

写了几十年的小说,同步,又读了几十年的小说。确实,阅读和创作关系密切。某种意义上讲,作家写到了一定的程度,还要继续前进,决定的因素往往是阅读。阅读关注的元素,在创作中会融化进去,显示出来。同一个文本,不同作家去阅读,关注的元素肯定各异,这种关注,会体现在创作中,并决定着创作的走向。所以,写小说就得会读小说。我认为,怎么读就会怎么写。潜在的含义是,弄不好,就被经典笼罩了,所谓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就是如此。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活过二十多年,塔克拉玛干译为进去出不来,进入经典,还能走出,就能成为“独特”。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有过这样的经验。他好不容易走出了福克纳的笼罩。被笼罩,走不出,作家就“死”了。阅读中进去了——迷失,但也能在阅读中突围——走出。怎么读至关重要,哪怕是误读,但要善于细读。

我常常读些评论家的评论,包括国外的评论。我有一种感觉,有些评论家掌握着理论的套子,高高地抛出,去套小说之马。小说之马很野,套子很雅——评论家的立身之本是创造一种理论(起码能自圆其说,构成体系)。问题是,一种理论之绳不可能套住所有小说之马。小说之马可不那么温驯。甚至,有的评论家,是套住小说来证明理论之绳的正确、有效。那样,小说成了理论的注脚或论据。我会琢磨这类评论家,在抛出套子之前,如何阅读小说文本?我计较其是不是在文本外部绕,是不是进入文本内部探?不能演绎,而应归纳,因为,评论的前提是读懂文本。我这样说,可能不敬了。我没有理论底气挑剔那一类评论家的“不是”。我佩服有洞悉能力的评论家,其对文本的分析,给过我难得的启迪和惊喜,像一束阳光照进封闭的密室那样,使我看见我没发现的秘密。总之,我认为评论家起码要具备一种基本品质:发现的能力。怎么读就会怎么评。

阅读其实是一种发现。双向的发现。不过,主要是发现小说内部的秘密。我曾给这部书起过两个书名。一个是《当我们谈论小说时我们谈论些什么》,这是我向雷蒙德·卡佛小说致敬的方式,村上春树写跑步的经历时,也套用过这个书名,同样表达致敬。另一个是《微观小说里的秘密》。微观和宏观侧重点相对。我阅读当代小说,自以为搭着了当代世界文学主流的脉搏。在宏观主流的背景里,我在意的是从小处观探文本内部的秘密:小说元素怎么运作?细节怎么处理?人物怎么把握?语言怎么有味?结构怎么布局?等等。微观,还表示观微,观察细微之处。为了强调阅读的重点,我将“里”改为“内部”。我们不是喜欢来自内部的消息吗?责编套用了我的后记,起了书名《向经典深度致敬》,确实表达了我的本意。这部所谓的评论,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解决了经典小说,二是反思自身创作。可以说是向经典致敬的两种方式吧。

以此表明我的小说创作的营养来自经典,也强调创作和阅读的密切关系,所以,我怕“向经典深深地致敬”。

作家写小说,总是试图达到唯一性或独特性。有位著名作家曾说:“作家是从黑屋逃出来唯一的报信的人。”那么,能否给评论家这样定位:是从文本跑出来传报“内部”消息的唯一的人。

目录

雷蒙德·卡佛小说的能见度

一只闯入小说的白山羊——诺奖获得者艾丽丝·门罗《逃离》读感

细节的能量:塑造蓬勃的姨妈群像

当我们创作小小说时我们该把握什么

系列小小说的创作方法

巧合:一种观察和表达世界的别致视角

变异:一组强劲有力的典型形象

分离:贝内德蒂独特小的主题

重量级的书痴形象

小小说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形象

卡夫卡小说的一个小小的失误

集束的能量和群体的热量——2012年浙江小小说(兼故事)述评

你能听见花开的声音吗——2013年浙江小小说(兼故事)述评

你也清楚木佛没有舍利子——禅宗系列创作谈

我守望的那篇麦田呢——回忆意外系列的创作

表和里:翻或拉的颠覆性

文学的失明:香味大步疾走

博尔赫斯《双梦记》的来源

小说创作如何利用库存形象

川瑞康成小小说里轻逸的雪

长篇小说楼内的小小说房间

文学的越界:科塔萨尔小说的逻辑

物件作为一位重要的角色

奥斯特拨开存在的炫影

冯内古特的黑色幽默

伊斯特万小小说的荒诞感

关于记忆:进去了,怎么出来

碎片式表达:死亡笼罩中的诗意

孙方友笔记小说构建的文学“天地”

关于小小说的细节

小说先知巴别尔:碎片并置

发现传统,表达现实——2014年浙江省小小说(兼故事)述评

向经典深深地致敬(代后记)

内容推荐

在谢志强所著的《向经典深度致敬/新实力中国当代散文名家书系》里,作者以忠实读者和敏感作家的双重身份,以宏观把握和微观发现的双重视角,巧妙地进入文本,采取叙事性评论的方式,传达出文学内部的秘密:小说元素怎么运用?细节怎么处理?人物怎么把握?语言怎么有味?结构怎么布局?等等。所选择的均为当代世界文学版图中的经典作家,雷蒙德·卡佛、艾丽斯·门罗、保罗·奥斯特、马里奥·贝内德蒂、卡尔唯诺、卡夫卡、博尔赫斯、莫言、川端康成、科塔萨尔、冯内古特、丹尼洛·契斯等一系列作家的小说,贴切地表达了向经典深度致敬。

编辑推荐

一篇散文,一片关爱,一生情感的留驻。一篇散文,一串足迹,一次心灵的旅行。

一篇散文,一个故事,一段情感的漂泊。一篇散文,一种演绎,一方人生的舞台。

谢志强所著的《向经典深度致敬/新实力中国当代散文名家书系》是一部向经典深深地致敬之书。是一个人视角里的经典。是有选择的部分经典。书中收录的作品一部分已在《世界文学》《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文学港》等报刊上发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向经典深度致敬/新实力中国当代散文名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谢志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1125192
开本 16开
页数 2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7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201523138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25
15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