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
内容
试读章节

至于回京时有折弁南还,则兄实不知。当到家之际,门几如市,诸务繁剧,吾弟可想而知。兄意谓家中接榜后所发一信,则万事可以放心矣,岂尚有悬挂者哉?来书辨论详明,兄今不复辨,盖彼此之心虽隔万里,而赤诚不舍目见,本无纤毫之疑,何必因二字而多费唇舌!以后来信,万万不必提起可也。

所寄银两,以四百为馈赠族戚之用。来书云:“非有未经审量之处,即似稍有近名之心。”此二语推勘人微,兄不能不内省者也。又云:“所识穷乏得我而为之,抑逆知家中必不为此慷慨,而姑为是言。”斯二语者,毋亦拟阿兄不伦”乎?兄虽不肖”,亦何至鄙且奸至于如此之甚!所以为此者,盖族戚中有断不可不一援手之人,而其余则牵连而及。

兄己亥年至外家,见大舅陶穴而居,种菜而食,为侧然者久之。通十舅送我,谓曰:“外甥做外官,则阿舅来作烧火夫也。”南五舅送至长沙,握手曰:“明年送外甥妇来京。”余曰:“京城苦,舅勿来。”舅日:“然。然吾终寻汝任所也。”言已泣下。兄念母舅皆已年高,饥寒之况可想。而十舅且死矣,及今不一援手,则大舅、五舅者又能沾我辈之余润乎?十舅虽死,兄意犹当恤其妻子;且从俗为之延僧,如所谓道场者,以慰逝者之魂而尽吾不忍死其舅之心。我弟我弟,以为可乎?

兰姊、蕙妹家运皆舛。兄好为识微之妄谈,谓姊犹可支撑,蕙妹再过数年则不能自存活矣。同胞之爱,纵彼无觖望”,吾能不视如一家一身乎?

欧阳沧溟先生夙债甚多,其家之苦况,又有非吾家可比者。故其母丧,不能稍隆厥礼。岳母送余时,亦涕泣而道。兄赠之独丰,则犹询世俗之见也。

楚善叔为债主逼迫,抢地无门。二伯祖母尝为余泣言之。又泣告子植曰:“八儿夜来泪注,地湿围径五尺也。”而田货于我家,价既不昂,事又多磨。尝贻书于我,备陈吞声饮泣之状。此子植所亲见,兄弟尝欷獻久之。

丹阁叔与宝田表叔昔与同砚席十年,岂意今日云泥隔绝至此!知其窘迫难堪之时,、必有饮恨于实命之不犹者矣。丹阁戊戌年曾以钱八千贺我。贤弟谅其景况,岂易办八千者乎?以为喜极,固可感也;以为钓饵,则亦可怜也。

任尊叔见我得官,其欢喜出于至诚,亦可思也。

竟希公一项,当甲午年抽公项三十二千为贺礼,渠两房颇不悦。祖父曰:“待藩孙得官,第一件先复竞希公项。”此语言之已熟,特各堂叔不敢反唇相稽耳。同为竞希公之嗣,而菀枯悬殊若此。设造物者一旦移其菀于彼二房,而移其枯于我房,则无论六百,即六两亦安可得耶?

六弟、九弟之岳家皆寡妇孤儿,槁饿无策。我家不拯之,则孰拯之者?我家少八两,未必遂为债户逼取;渠得八两,则举室回春.贤弟试设身处地而知其如救水火也。  彭王姑待我甚厚,晚年家贫,见我辄泣。兹王姑已没,故赠宜仁王姑丈,亦不忍以死视王姑之意也。腾七则姑之子。与我同孩提长养。各舅祖则推祖母之爱而及也。彭舅曾祖则推祖父之爱而及也。陈本七、邓升六二先生,则因觉庵师而牵连及之者也。

其余馈赠之人,非实有不忍于心者,则皆因人而及。非敢有意讨好沽名钓誉,又安敢以己之豪爽形祖父之刻啬,为此奸鄙之心之行也哉?

诸弟生我十年以后,见诸戚族家皆穷,而我家尚好,以为本分如此耳,而不知其初皆与我家同盛者也。兄悉见其盛时气象,而今日零落如此,则大难为情矣。凡盛衰在气象,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今我家方全盛之时,而贤弟以区区数百金为极少,不足比数。设以贤弟处楚善、宽五之地,或处葛、熊二家之地,贤弟能一日以安乎?凡遇之丰啬”顺舛,有数存焉,虽圣人不能自为主张。天可使吾今日处丰亨之境,即可使吾明日处楚善、宽五之境。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住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音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来书有“区区千金”四字,其毋乃不知天之已厚于我兄弟乎?兄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无缺陷也。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

P8-10

书评(媒体评论)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

《曾国藩家书》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唐浩明

目录

做人篇

 禀父母:兄弟和小户必兴

 致温弟、沅弟:君子但知有悔,小人时时求全

 致诸弟:无故怨天天不许,无故尤人人不服

 致诸弟:无实而享大名,必有奇祸

 致沅弟:诚愚、强毅、沉稳

 致沅弟:长傲多言,凶德致败

 致沅弟:约旨卑思,脚踏实地

 致诸弟: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致沅弟、季弟:戒傲戒惰

 致澄弟:去骄惰,不讥人短,不晏起

 致诸弟: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

 致澄弟:莫学富贵人家礼厚情薄

 致诸弟:以劳、谦、廉三字自惕

 致沅弟、季弟: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谕纪泽:可法王、陶襟韵萧洒

 致澄弟: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

 致沅弟:花未全开月未圆

 致沅弟:以方寸为严师

 致沅弟:强字须从明字出

 致澄弟:鼎盛之际宜收敛

 致澄弟:莫怕寒村悭吝,莫贪大方豪爽

 致澄弟: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谕纪泽、纪鸿:须从浑字下功夫

 致沅弟:求强在自修处,不在胜人处

 致澄弟: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致澄弟:富贵常蹈危机

 致沅弟: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致沅弟:大堑之后必有大伸之日

 谕纪泽:变柔为刚,化刻为厚

 谕纪泽:贫家儿女易长大,富家子弟难成器

 谕纪泽、纪鸿:不忮不求,克勤克俭,唯孝唯友

 谕纪泽、纪鸿: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处世篇

 致温弟:家人天亲之地,亦须委曲以行

 致诸弟:凡事皆贵专

 致诸弟:不可占人便宜,不可轻取人财

 致诸弟:面不露得意声色,心必存哀矜意思

 致诸弟:毋买田,略积钱

 致诸弟:若非道义可得,不可轻受

 致沅弟:危疑震撼之际,愈当澄心定虑

 致沅弟:成大事须规模远大、综理密微

 沅弟:脚踏实地,克勤小物

 致沅弟:适意时尽心竭力,做成局面

 致诸弟:祸福由天,善恶由人

 致诸弟: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

 致诸弟:乱世居华屋、广厦非所宜

 致澄弟:不信医药、僧巫、地仙

 致沅弟:成功得名有命,不尽关人事

 致沅弟: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

 致沅弟:但在积劳二字着力

 致澄弟:家门极盛时,不宜管闲事

 谕纪泽、纪鸿:贪利、激逼各居半

 致沅弟:打脱牙,和血吞

 致沅弟: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

从政篇

 致诸弟:不肯以做官发财,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致诸弟:尽忠报国,不顾身家之私

 致诸弟:功名之地,自古难居

 致澄弟:藏身匿迹,不露圭角

 致沅弟:用兵以暇,识世以浑

 致沅弟:居官带勇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致沅弟:不轻进人,不妄亲人

 致沅弟:办大事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致沅弟、季弟:有才无德者,不没其长,稍远其人

 致澄弟:若远若近,不亲不疏

 致沅弟:无应酬馈赠,一步不可行

 谕纪鸿:进身之始,务知自重

 致沅弟:招之即来,麾之即去

 致沅弟:从波平浪静处安身

 致沅弟:乱世处大位乃人生之大不幸

为学篇

 禀祖父母:最坏之处,在于不知艰苦

 致诸弟:为学譬如熬肉,用功譬若掘井

 致诸弟:读书在格物、诚意

 致诸弟: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致诸弟:但拜明师,勿交损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致诸弟: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

 致诸弟:为学应力除傲气,力戒自满

 致诸弟:学问之道,贵在有恒

 致诸弟:诗之为道,门径不同

 致诸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

 致诸弟:官宦商贾福泽短,耕读孝友持家长

 致诸弟: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致沅弟:人而无恒,一无所成

 致沅弟:精神愈用而愈出,智慧愈苦而愈明

 谕纪泽: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

 谕纪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谕纪泽:生平三耻

 谕纪泽:南派以神韵胜,北派以魄力胜

 谕纪泽、纪鸿:一意读书,不可从军做官

 谕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谕纪泽、纪鸿:读书可以变化气质

养生篇

 致沅弟:抑郁怨尤非养德保身之道

 谕纪泽:不服医生所开方药

 致沅弟:去忿欲以养体,存倔犟以励志

 致沅弟:先有豁达光明之识,后有恬淡冲融之趣

 谕纪泽:夜饭不荤乃亦养生崇俭之道

 谕纪泽:养生之道尽其在我,寿命长短尽其在天

 谕纪泽、纪鸿:在家莳养花竹,出门饱看山水

 致澄弟:养生五事

 致澄弟、沅弟:养生六事

序言

史书记载曾国藩其人,三绺长髯,卧蚕眉,三角眼,说话不疾不徐。《清史稿.曾国藩传》云:“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看过两张曾国藩晚年的画像,相同的是脸型瘦削、眼神深邃、目光冷漠,像深潭,像树皮,像枯井,表面平静,内心隐忍。不同之处在于,身着官服的那张,饱受中国官场文化长期浸淫,深不可测,细看似有一丝难言的无奈和凄楚;身着常服的那张,似一位不怒自威的夫子,又似一位菩萨心肠的郎中。

喜欢他的人,说他“立德立功立言二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不齿他的人则称他“曾剃头”“曾屠户”“卖国贼”“刽子手”。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综合了以上两种评价,认为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人如他一般,生前身后,争议与矛盾如此集中地体现在一个人身上。

事实上,曾国藩本人的确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他从“三十一二,聪明大开”之后,仿佛一下号准了大清帝国的脉,以一己之力挽危局于狂澜。但正如现代医学之于癌症的局限性一样,有人说他是个“体制内的改革家”,终生在一个死棋局里博弈,挣扎而无奈。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他矛盾的思想与处事方式。他的为官之道,既原则分明又现实圆通,既保守中庸又锐意进取。他的经济生活,既“清”又“浊”,以“浊”为表,以“清”为里。他的家庭教育,既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出人头地、封王拜相,又希望其耕读传家,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 “经得起多大诋毁,就受得起多大赞美”,恰恰是这种矛盾性,给了后人无数常读常新的瞬间与感悟。

“上相南征策众材,军容十万转风雷。书生却进安民策,盗弄潢池事可哀。”曾国藩送别唐镜海先生的诗,更像是自己一生的写照。如果我们能够把曾国藩叮嘱兄弟子侄的唠叨哕唆,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对他的敬畏之心难免会多出几分。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从无定论。一生读书不辍的曾国藩,行将就木之际,一再嘱人写上“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的墓志铭。曾国藩带着“名已裂矣,亦不复深问”的心情,孤绝地走向历史为他安排好的结局。任是万千繁华,难掩一抹凄凉。

“自胜”比“胜人”难。《道德经》上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凭借蛮力战胜他人,不足为喜。能以坚强意志战胜自己,才是真强者。抛却对曾国藩的政治评判,曾国藩能够走出个人的小天地,得以走进历史的大视野,无疑是战胜“自己”这一人生劲敌的真强者。

想要探寻一个人不为人知的心曲,莫过于读他的日记、私信。这个春暖花开的杏月里,长夜辗转,我重读《曾文正公家书》,心有戚戚而泫然久之,替他叫好加劲,又替他累;替他揪心,又替他不值。思索日深,便试图将曾国藩作为儒家传统士大夫家国情怀中承载家与国联系的“家书”作一番演绎。

曾国藩毕生将克己问学的修身之道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上承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下启“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本书精选曾国藩一百封家书,从“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养生”五个角度解读曾国藩内圣外王的实践观,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里所言:读书或者旅行,写作或者生活,心灵或者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获得自己内心的安宁。指引过哪怕一个用心活过的人生,抚慰过哪怕一颗疲惫的心灵,都是一件值得拍手称快的事。我愿做灰烬里的一束光,温暖这处于兴衰交替的低谷里苦苦挣扎的灵魂。

码字犹如码砖,障目之叶难免。学力不逮之处,“幸海内大雅君子,矜其意而教正之,则幸矣”。本书写作过程中,阅读并参考了大量书籍史料,在此一并致谢。

丙申年仲春于鲁西勤忍斋

内容推荐

曾国藩著王刚注译的《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为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19世纪中叶,近1500封,是曾国藩一生的生动反映。《曾国藩家书》行文挥洒自如、从容不迫、逻辑严密,在平和的言语中蕴含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理性和感召性。

编辑推荐

曾国藩著王刚注译的《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从《曾国藩家书》1500余封中精选出其中最有影响的100封,按年代顺序排列,每篇由标题、书写时间、正文、评点等几部分组成,分为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养生五辑,基本涵盖了曾国藩家书的精髓。本书是修身养性良鉴,教子育孙佳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家书(精选点评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13216
开本 32开
页数 3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7-01
首版时间 2016-07-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6137287
中图分类号 K827=52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