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自由之旅(与剑桥大学心灵导师的精神对话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所著的《自由之旅(与剑桥大学心灵导师的精神对话修订版)》是作者的随笔。作为剑桥学人和莫德林学院院长,他对身边的生活观察很是细微,面对繁复的社会,他头脑清醒,观点鲜明,不与流行为伍,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时刻保持自己思想的前瞻,灵魂的纯净;他深入探讨生活,对时下一些人过度的欲望、追求、成功和金钱的向往,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批评;他告诉年轻人:梦想就像是人生的新鲜血液,有了它,就不会迷惑,就能勇往直前;他还指出:人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想象力是改变世界的动力,是改变环境、改变自我的原动力;他向往治愈一些被大众视为常理的行事习惯,重新以一种更加深入的反思精神来了解真正的精神渴求和自由是什么;他诠释了何为美德:“事实上,以简朴、仁慈、不计得失、友好的态度对待生活,这才是美德和美的真正源泉,也是另一种成功的人生模式,值得人们永远的珍藏和纪念。”这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精神完全吻合!所以好的作品是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考量,是不分国界的。

内容推荐

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所著的《自由之旅(与剑桥大学心灵导师的精神对话修订版)》是作者在人生旅途上的一部充满哲思的随笔,也是他深入探讨生活状态的作品,更是一部对欲望、追求、变化、追求成功和金钱过程中的反思治愈类心灵经典之作。本森文笔犀利、思想洞见强烈。冷眼看待和剖析我们平时认为正确而变得大众理念的一些行事习惯。重新以一种更加深入的反思精神来帮世人了解真正的精神渴求和自由是什么。告诉我们生活其实有很多面,一味地纠结于一种状态,很多时候会成为我们的思维局限,莫不如逃脱出来,透透气、换个角度来过生活。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逃避

第二章 文学与生活

第三章 新诗人

第四章 沃尔特·惠特曼

第五章 魅力

第六章 落日

第七章 彭格西克的房子

第八章 村庄

第九章 梦

第十章 幽灵访客

第十一章 那另一个

第十二章 我的校园生活

第十三章 作者的身份

第十四章 魔草和三色堇

第十五章 你看,那做梦的来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逃避

世界上最好的故事只能是现实生活里的事—我们先来说说逃避的故事。从古到今,让我们始终感兴趣的事情就是如何逃避,人类的成长史也是一部逃避的历史。约瑟的故事、奥德修斯的故事、浪子的故事、《天路历程》的故事、《丑小鸭》的故事、《小妇人》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太多了,我只是列出了其中的几个,深入地思考后,你会发现这些故事都是有关逃避的故事,与所有的爱情故事一样。古老的谚语说得好:“爱情的道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而爱情故事讲述的也无非就是男人和女人如何从爱情的荒漠逃离出来,奔向爱情的避难所。即使像《俄狄浦斯王》和《哈姆雷特》这样的悲剧,从其背景上讲,也有着相同的主题思想。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年迈并且失明的国王穿着破烂的袍子,无意识地犯下了如此难以形容的罪行,把他的两个女儿和几个侍从丢弃在圣泉旁老梨树和大理石墓碑之间。他以微弱的嗓音说出了最后的爱情箴言,这时空中传来了上帝震颤的声音:

“俄狄浦斯,你为什么还在拖延?”

俄狄浦斯立即沉默地走开了,依靠在提修斯的肩膀上,等到在场的人终于敢睁开眼看时,他们看到提修斯远远地离开了,独自地,用手遮住自己的双眼,似乎某种强烈的光线太令人感到敬畏,凡人的眼睛不能看到他的目光。但是俄狄浦斯走了,没有悲伤,而是满怀希望和疑惑。即使哈姆雷特死了,轰鸣的炮声响起,也应该祝贺他摆脱了无法忍受的痛苦。生活中也是这样。一些人用自己的双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的目光落在这样悲哀的故事上,很难见到他们潦草写成或匆匆说出的什么话语,似乎他们进入了沉默或者无知觉的状态!其实不然。那些因灾难而变得疯狂的父亲们和母亲们杀害他们的孩子,希望与他们最心爱的孩子一起逃脱他们无法忍受的苦难,他们意欲与孩子一起飞走,就像圣经故事里的罗得带领妻女逃离即将毁灭的城市一样。自杀的人并不是仇恨生活的人,他非常热爱生活,只是生活中的悲哀和耻辱实在让他无法忍受。他是在努力寻找,试图移居到其他的环境当中;他渴望生活,但又不能就这么生活。正是人的这种幻想才使得有人寻求死亡。只有动物能够忍受,而满怀希望寻找更好生存环境的人却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说到如何应付人力所不能及的事儿,想想吧,人类的想象力是那么虚弱,甚至会让你觉得不可思议。如果一个人想逃避现实生活,无论他怎么做,如何设计,他的能力都很有限。佛教徒的非实体天空及其难以置信的涅槃只是剥夺了生活的所有属性;被光线照耀着的圣徒发出令人生厌的吼叫,这样的叫声将中世纪的天堂空想变成了持久的圣歌—所有这些从深度上讲对于渴望新生的个体都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对充满活力的精神心灵也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即使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思想,伟大思想家不受约束、逆向思索出来的愿景,也只是一种无法说服他人的想法,因为这样的思想所能产生的加工材料实在是太少。

P1-3

序言

序言

1

那天,我在卡姆河边散步。这是一条涓涓细流,喜爱狂野和浪漫风景的人是看不上这里的,可在一些男人的眼里,这条河真是太美了,它并不比那些著名的河流差多少。它更像是一条运河,河道较直,缓缓流淌的河水显得是那么的从容—很适合八人的赛艇在这里进行比赛!我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而且,无论是出于对以往岁月的记忆,还是出于对宁静本身的喜爱,我的灵魂甚至愿意在这里漫步,正如诗人勃朗宁所说:“只要我们的爱还在。”

我从城市里的喧嚣中逃了出来,绕过纷乱的郊区,远远躲开高高的、喷着烟雾的烟囱,从发出叮当响声的铁道桥下穿过,一片美景便尽收眼底:广阔的牧场遍布在卡姆河两岸,几排垂垂古柳镶嵌在其中,多节的树干支撑着丛生的柳枝。河的对岸,靠近岸边的垄上坐落着迷人的芬迪顿村庄,村子里有古老的教堂和教区牧师的宅邸,还有一条随意修建的街道,建有红色山形墙的小礼堂则俯视着村庄的谷仓和草垛。沿路而上,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垂柳。在高高的柳树丛中的后边有一座古老的谷仓,被称作杨厅;杨厅旁建有一道小水坝,顺坝而下的溪流穿过一道木制的黑色水闸,发出悦耳的哗哗声;不远处的一栋房子是中世纪时期伊里城的主教隐居的地方。当然,主教是坐着小船来到这里,在骄阳炙烤着平原大地的时候,躲在这里静静地住上几个星期过着惬意舒适的乡间生活;溪流的下游有一个小村庄,名字叫霍宁西村。在果园和茅草屋之间是一座带有垛墙的教堂和不用的码头—这个地方与我去过的一些古老的小村庄一样,仿佛让人回到了久远的年代。顺流而下,你会立刻看到漫无边际的沼泽地,连绵数英里,向四处伸展开来;从翠绿的防洪坝高处你可以看见一眼望不到头的河道及远处数十英里外的一片片树林,也许还能看到高耸的伊里塔矗立在地平线上,塔尖之上是蔚蓝的广阔天空。如此开阔的景色,如此葱郁茂盛的田野,如此寂静的村庄,如果说连这儿都算不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我就不知道什么是美了!史学家称之为事件之类的事情从未在这里发生过。这个地方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人们从前古老的生活方式,所不同的只是从前的环礁湖、苇塘、小岛、沼泽地变成了现在宁静的麦田和牧场。除了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几乎没有人来到这里,军队也不曾在这里集结,更没有战争的硝烟炮火。日落时分,火红色的夕阳慢慢隐落到远处的地平线下去了。野鸭掠过水面,在水洼地里栖息,鲜花一年又一年盛开在河道两岸。这个地方宁静而神秘的气氛你可以看得到,也可以留在记忆中,而这种心灵在此祥和、时间在此静止的感觉却是你永远无法言表的。

2

来,我们再讲另一个不同场景共同体会一下。

……  6

我们无法回避对战争的思考,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这么做。我们也不能求助于梦想,徒然地企盼和平和安全,逃避战争。在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份报纸,每一本杂志,满篇充斥着的是战争及战争所带来的苦难,肯定也会有一些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会明智地避开战争的话题,以便在情感方面保持自己一如既往的良好精神状态。假如我们默默地沉思着战争,假如我们的头脑里充满着战争意识,尤其是假如我们是无法避免的战乱年代的平民,战争会让我们陷入逐渐恶化的恐怖之中,使我们成为无助而悲惨的人。但是,无论发生了什么情况,我们必须努力,不能让战争使我们变得越来越糟,情绪忧郁,歇斯底里,失去了信念和希望,对生活感到恐慌。这种恐慌与无望才是危害性最大的灾祸。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抛弃狭隘的思想,保持比较从容、健康的心态,让我们的精神领域更为宽广。我们知道,一条长时间被拴着的狗,一旦放开就会变得非常凶猛狂暴,满脑子里都是假想的敌人,所以,大多数平和的过路人就有可能成为它的攻击对象。自从战争爆发以来,我一直感觉到天空中弥漫着某种毒气,人们开始倾向于怀疑、好斗,甚至产生了茫然的敌意。如果能够的话,我们必须驱除这种邪恶的精神状态。而且我认为,最好是让我们的头脑回顾一下古老的和平画卷,并坚信我们认为即将到来的和平具有更伟大、更高尚的品质,这样我们也许就能充分意识到我们曾享受过但并未把握得住的幸福,还可以制订出计划来重新把握真正的幸福,其精髓在于人们之间相互的信任,其愿望是共同分享所有美好的东西,而不是把幸福藏匿起来并严加防范。

某天,一位聪明无私的女人给我写了封信,信里面的话让我永远难以忘怀,她以极大的勇气,毫不畏惧地把自己最心爱的人送上了前线。“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决不能屈服,”她写道,“当全人类处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时,我们仅仅为自己的财富而担忧简直是毫无意义。”

这就是症结所在!在战争期间,我们绝不能做的就是向其他任何人指出他们的牺牲应该是什么,我们只能而且必须做出自我牺牲。也许,爱好和平、珍惜和平的人并没有做出一点牺牲。即使这样,他也可能试图认识到,生活本身并不相互矛盾,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畏惧的,却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无人能够逃避。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自由之旅(与剑桥大学心灵导师的精神对话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亚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译者 邢锡范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688068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58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6159416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6
174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8:31:41